“全域景观”逐步呈现,山水相融宜业宜居

来源: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日期:2020年09月04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5468b263-68e2-4894-8265-10b3693c.jpg

  鱼游鹭翔花照眼,一河清水醉人心。座座公园处处景,草绿花红最有情。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载韶光流转。龙华,这座在深圳中轴线上崛起的魅力新城,正焕发生态文明新生机。观澜河企坪断面年均水质提升至地表水IV类,河道水清岸绿,鱼儿归游,白鹭纷飞,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全区PM2.5浓度降低至26.3微克/立方米,连续4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龙华蓝”成为常态;137座公园全面建成、7条花景大道(水岸花廊)穿梭通行、18个花漾街区尽在眼前、29个街心花园就在家门、39.6公里环城绿道与自然共融……漫步龙华街头,绿树如荫、时花绚烂、水清岸绿,尽显生态魅力。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近年来,龙华区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充分挖掘“三面环山、一水润城”的独特生态禀赋,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推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加快建成“产城融合、城在绿中、山水相融”的魅力龙华。而今,“山水相依似画廊,生态休闲人如织”已成为龙华这座“生态新城”的现实图景。按照“一山一水一城”全域生态格局,龙华区扬生态之长,做山水文章,兴绿色产业,谋民生幸福。

  绿色蓝图:近期发力、远期布局,探索打造“全域景观”新格局

  暑期虽然酷热,但早晚的深圳北站中心公园,总能看到许多带着小孩游玩的家长、背着画板作画的学子、悠闲漫步的老人。“我一有空就会带家里人来,这里干净整洁、景色宜人,还有专门的儿童游乐区,很适合带小孩过来玩。”家住民治街道的市民周女士说。

  然而,很多人无法想象,十多年前这里还是沉寂的郊野,深圳北站尚未开建,目之所及黄土裸露、一片荒芜。2019年11月1日,深圳北站中心公园建成启用。漫步公园内,可谓“一区一主题,一步一景观”,龙华市民能够在这里尽情享受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于繁华都市中找到诗意的人居生活,切身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很多近些年迁居龙华的居民也还记得,龙华区成立前,辖区人口拥挤、楼宇密集,整座城区充斥着钢筋混凝土的气息。“绿”在这里显得如此稀缺,出门见绿甚至是一种“奢侈”。2011年底新区成立以后,龙华持续践行“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城市景观提升从慢到快、从少到多,从“见缝插绿”到“规划建绿”,有效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共融共进”。

  地处深圳“中轴”的龙华区三面环山,观澜河一水润城,生态资源极其丰富,人文底蕴更是厚重。然而,这些优质的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散落在龙华各个片区,彼此缺乏联系。与此同时,全区公园绿化、片区节点市容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由区城管部门和各街道分散负责,系统性、规划性较弱,未能形成“一体化”“全域性”市容景观风貌。

  今年以来,龙华区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全域景观”工作,正在组织编制全区景观项目库,从微观到宏观细化工作思路与做法。一方面,成立全域景观提升项目指挥部,聚集城市更新、规划、交通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及各街道智慧力量,共同打造全域景观。另一方面,针对观澜河景观提升等11个重点景观项目,组建工程项目指挥部,由处级领导挂点,全程跟进把控立项、招标、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确保项目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成。此外,为全面补足景观绿化、城中村治理、市容环境秩序等方面短板,区城管部门正筹备成立“龙华城管学院”,通过“选专家、定机制、建场所、给课题、印期刊”等实施路径,力争在一个月内,创办以“宏观引领指导+解决实践难题”为宗旨的特色创新培训学堂。

  近期“精准发力”。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契机,推进深圳北站周边、深华快速等重要节点、路段提升,推进50个花园路口建设,通过优化绿雕设计、打造景观小品等方式,营造主题鲜明、缤纷多彩的城市景观。重点推进民法公园建设,加快打造观天路与观澜大道交会处等区域景观小品;梳理排查72处城市老旧界面,600余处街面、绿化、地面老旧破损,整体优化提升布龙路、观澜大道等主干道建筑立面,切实从“质”“量”上促进市容环境面貌上台阶、展“新颜”。

  中远期“统筹布局”。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景观,深度挖掘本土特色,融合国际先进理念,龙华区通过合理规划,以点带面打造独具区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中轴城区,重点推进龙华大道、玉龙滨水城市公园、新彩青少年极限公园、横坑滨水公园等项目建设。在此基础上,龙华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打造全区一体化、系统化的“全域景观”新风貌。

  出门见园:全区公园达137座,“公园之城”名副其实

  2019年初,深圳首座以绿色人文、时代背景、音乐发展为题材的白石龙音乐公园正式对外开放,随后清湖文化公园、北站中心公园等高品质建设提升的大型公园相继开园迎客,为龙华“公园之城”建设再添重要一笔。

  2017年行政区成立以来,龙华区以打造“公园之城”“著名花城”为引领,持续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加快公园建设速度,提升绿化建设质量,不断增强龙华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一组数据生动直观地勾勒出龙华“绿色蜕变”:全区绿化覆盖率由2012年的33.9%,到2013年的39.48%,再到2015年的42.37%;如今,龙华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3.03%。全区公园总数从成立之初52座增至目前137座,增长率达163%,逐步构建“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其中自然公园6座,城市公园10座,社区公园121座。

  2017年,“花城打造”计划启动。龙华区以“绣花”功夫,围绕花景公园、花景大道、花漾街区、街心花园、立体绿化5种类型,系统打造了一批服务周边群众、景观效果突出、技术创新的品质绿化景观项目。截至目前,已建设提升北站中心公园、白石龙音乐公园、清湖文化公园、龙塘社区公园、茶花园等20个花景公园;以“一路一景观、一季一特色”为基本原则,美化城市空间轴线,打造了观天路花景大道、民塘路花景大道、新彩通道花景大道等7条特色花景大道(水岸花廊);在观澜湖新城、ICO商业中心、旺民街、上围艺术村等18处城市商业、金融或休闲文化核心街区,打造自然、精巧、典雅的花境,营造时尚精致花漾街区,提升了城市街区文化品位;在龙华大道、金龙路、腾龙路、民清路、德政路等道路沿线建成29个主题突出、花卉特色明显的街心花园;建成北站中心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屋顶花园、玉龙学校屋顶花园、潜龙学校人行天桥垂直绿化等22处立体绿化景观。

  龙华区“公园之城”建设的全面铺开,不仅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彰显龙华文化内涵的特色精品公园,还因地制宜融入了“海绵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设公园生态景观的同时,向市民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助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此外,龙华区克服了绿地布局不均和综合功能受限、老城区绿量不足等因素制约,开发街头空地,见缝插绿打造一批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实现了“开窗见绿、出门见园”的愿景。目前,龙华正加快推进民法公园、玉龙公园的建设步伐,后续还将规划建设玉龙滨水公园、竹文化公园、新彩极限运动公园、樟坑径郊野公园等多个大型公园,塑造更加宜居宜游的城市环境。

  如今,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花香四溢、绿色环绕的美丽图景已逐步成为现实,龙华居民的绿色福利不断增加。“家门口的街心花园多了,商场边的花漾街区多了,道路两侧的花漾景观靓了!”这是一位“老龙华”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对“花城”打造成果的生动诠释。

  龙华“绿环”:环山贯水、串景连园,彰显“人与自然共融”

  公园之外,辖区居民还能通过绿道这一生态纽带,充分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百里绿道,蜿蜒碧波。沿着绿道登高览胜,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之声,穿梭山水丛林间的幽深长廊,踏上玻璃观景平台,山城美景尽收眼底……龙华环城绿道大水坑段、阳台山段、人才绿道示范段的先后开通,切实打通龙华绿环“脉络”,彰显了“人与自然共融”生态理念。

  “自从环城绿道陆续开通以来,我们又多了一个骑行、徒步、登山、游玩的好去处。还可以在游玩之余欣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家住大浪阳台山附近的谢先生说道。

  龙华区根据片区三面青山环绕的特点,结合公园、水库、河流、绿地,高标准打造一条环绕龙华区的“绿环”。目前已建成环城绿道大水坑段、阳台山段和人才绿道示范段,环城绿道开通总里程达39.6公里。同时,民治西段已于8月4日正式进场施工,观澜北段、绿谷公园段等项目建设也正在加快推进。

  据悉,龙华环城绿道坚持“环山贯水、串景连园”特色,规划总长135公里,选线连接了7个森林或郊野公园、14个主要水库及水体,途经八大景区和15处主要文化景点,串联40处城市公园或社区公园。“大环套小环”相互配合,可满足市民骑行、徒步、散步、登山、亲子休闲、踏青游玩等不同出行需求,形成多节点、多功能的复合型绿道。该项目建成后,将为市民提供优质的环线型生态休闲走廊。

  系统治水:重现水清岸绿,尽显生态文明之美

  每年五月,观澜河(观湖段)两岸的凤凰木如约而至,被誉为世界上色彩最鲜艳的树木之一的凤凰木,火红连片,犹如团团火焰,“点燃”每一位赏花赏景之人的心。花开灿烂,风景如画,欣赏、拍照两相宜。

  近1公里的河道有200多棵凤凰木,它们早在观澜河整治初期便已栽下。十几年过去了,凤凰木见证着观澜河的蜕变,繁花相伴,水清岸绿,成为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

  观澜河是龙华人的“母亲河”,这里曾经是航运繁忙的黄金水道,是深圳市五大河流之一,观澜古墟曾经还有个别称叫“小香港”。上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观澜河流域的工业企业和人口剧增,特别是禽畜养殖业的无序发展,使观澜河遭受污染,水质恶化。观澜河不少河段河水呈深黑色,散发出刺鼻臭味,昔日清澈见底的“母亲河”变成了人们眼中的“黑水河”。

  观澜河人工湿地是龙华区水环境治理项目的一个缩影。十多年来,龙华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将贯穿龙华新城中轴走廊的观澜河打造成中国版的“清溪川”,让观澜河重现水清岸绿。

  近年来,龙华区逐步建立了以水质目标达标为导向,以细化河长制为抓手,充分建设利用智慧化平台,推动水务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实现政府有效监管、市场化高效服务、第三方公正监督、社会广泛参与有机结合的管理系统,实现观澜河在龙华区内水清、岸绿、景美。通过近几年的系统水环境治理,观澜河流域河流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景观质量得到极大提升,流域生物多样性改善明显,鱼类、鸟类、水生植物等生物密度及种类数量都得到极大提高。

  如今,观澜河龙舟赛已成为龙华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水清岸绿,鱼儿归游,白鹭纷飞,尽显生态文明之美。每逢端午,观澜河上龙舟竞逐,2018年观澜河国际龙舟赛惊艳亮相央视。

  经常到观澜河畔游玩的刘阿姨说,观澜河治理前她就住在竹村东,这些年,观澜河发生的巨变让她非常欣喜。“以前家里连窗户都不敢开,河水太臭了,路人经过河岸都捂住鼻子一路小跑,现在河水变清了,河岸变绿了,空气也变好了。”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网络了解或朋友介绍来观澜河人工湿地公园,体验湿地之美。

  同样的例子还有观湖街道辖区内的樟坑径河。数十年日积月累之下,樟坑径河的河底泥厚,污染严重,流经3个社区,沿河建筑物太多,大大小小污水口多达300个……

  “治理樟坑径河的那段日子里,‘白加黑’‘5+2’是我们的家常便饭,大家都是一颗心扑在这条河上。就拿涉河违法建筑这块来说,街道全面排查河道范围内的‘四乱’‘五清’对象,对325栋临河建筑进行了排查,排查总建筑面积187862.97平方米。”观湖街道水务中心负责人黄运基是樟坑径河治理的全程参与者,谈起这些年的工作如数家珍。

  如今,樟坑径河实现了不黑不臭,2019年至今持续保持水质达标,前不久还被评为2019年度深圳市治污保洁工程优秀项目,是此次13个受表彰的优秀项目中唯一一个由街道一级建设的项目。

  这些,只是龙华区水环境治理项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龙华区采取超常规的力度和举措推动水污染治理工作,以“全流域统筹、全要素治理”为导向,构建流域内“厂、网、河、库”全要素治理总图,创新实施“治污项目多元化、污水雨水资源化、排水运营企业化、涉污查处常态化、巡河护河责任化”五化协同治水新模式,扎实推进河道综合治理、正本清源改造、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小微黑臭水体治理等水污染治理工程。近四年累计投入治水资金151.68亿元,整治河道长度约92.86公里,新建污水管网约973公里,完成2032个小区正本清源改造,实现污水管网建设全覆盖。经过全区上下不懈努力,23条支流实现旱季全面消黑,观澜河企坪断面年均水质稳定达到IV类水质,为龙华成立行政区以来最好水平。

  从“工业老城”蝶变为“生态新城”的龙华区,正在探索新时期生态发展新模式,树立城市生态建设新标杆,力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