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华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来源:龙华区发展和改革局 日期:2019年03月22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十三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龙华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北站考察时对社区工作的指示,围绕高质量发展,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轴提升等重大发展机遇,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推动经济社会实现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益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迈向新台阶

  着力调结构、促发展、保稳定,全区经济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400亿元,首次跻身全市前五,同比增长10.3%,增速排全市第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可实现年初预期目标,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这两项指标增速创历史新高。多元化产业格局逐步形成。新增泰衡诺等百亿级企业6家、上市企业3家、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8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截至目前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达18家,拟上市企业3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1家,“雁型”梯队日渐稳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企业减负效果明显,组织开展各类政策宣讲活动60余场,覆盖企业6000余家,推送惠企信息共计40余万条,拨付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4亿元。加大力度打造政银企对接平台,组织举办银企对接会3次,创投智享会4次,惠及金融机构60家、企业260家,帮助达成融资规模8000余万元。对工业园区“中间层”电价进行规范管理,节省电费约1.71亿元。全力保障产业发展空间,完成大唐宝昌、天马微、联得自动化、泰衡诺、利亚德等重点产业项目土地出让,修订完善区属产业用房管理办法,“一街道一园区”改造项目进展顺利。推动集体物业租赁上平台交易,集体土地平台交易数量列全市首位。

  (二)聚焦实体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强化二三产双轮驱动,持续巩固壮大产业优势,推动实体经济立区到实体经济强区转变。制造业高端化趋势愈加明显。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长2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80%。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支柱产业发展成效逐渐显现。“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核心基地”的发展定位分别得到省、市认可。富士康工业互联网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2018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公示名单。文化时尚产业蓬勃发展。中高端时装产业集聚效应初显,时尚小镇年产值同比增长25%,成功引入影怡、艺之卉、拉珂帝三家高端女装品牌企业,并吸引64家时尚企业及时尚工作室进驻。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北站商务中心、龙华商业中心、观澜湖新城、大浪商业中心四大核心商圈加快建设,壹方天地A区、AT MALL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投入运营,红山6979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华南物流中心二期、黎光物流园、铭可达物流总部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旅游优势特色不断增强,旅游收入、接待游客量实现稳步增长。金融企业加快集聚,新引进中小担集团、华康保险代理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18家。

  (三)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创新优势进一步凸显

  坚持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辖区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234家,居全市第三。全区专利授权量超过1.6万件,增长55%。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至2.51%。创新载体建设持续提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深圳市“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中,深圳数字生命研究院、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落户龙华,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正在办理落地手续。德国莱茵深圳物联网技术评估中心已正式揭牌并投入运营。凯豪达氢能源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士大学氢能联合实验室挂牌成立。新增各层次创新载体17家,其中新增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中心10家,区级重点实验室4家、工程中心2家。新增各类科技创新孵化载体15家。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组织、行业协会、科技团体和产业技术联盟,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实施科技金融支持计划,企业每年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的贷款扶持。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持续推进“人才大数据平台”、“人才绿道”、“人才街区”三大工程,深化人才服务机制,打造人才工作新引擎。新引进和认定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56人,增长81.6%。新引进技术技能等基础性人才1.43万名,增长59.1%。新引进院士8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7人,省市创新创业团队6个,院士工作站3个。

  (四)强化规划战略引领,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力实施中轴提升战略,顺利召开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港深莞)中轴提升战略论坛,中轴提升战略规划、梅观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重点片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提速。北站商务中心区完成16街坊超级城市门户地区标志性建筑城市设计暨概念建筑方案设计、二层连廊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及实施方案,全年完成投资280亿元,增长24%,连续四年领跑全市重点区域开发建设。鹭湖科技文化片区公共建筑群配套交通规划方案研究与城市设计成果已完成整合,图书馆、群艺馆、大剧院项目设计方案已深化完成,并入围世界建筑界(WAF)未来项目大奖。九龙山产学研片区入选全市第二批新兴产业集聚区,产业空间统筹规划研究和核心区土地整备已完成,纳入市级重点区域申报材料正在征求市级相关部门意见。大浪时尚小镇成功举办中国纺织创新年会—设计峰会、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大会、中国女装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完成小镇城市设计及城市活力规划设计成果。龙华现代商贸片区内城市更新项目加快推进。观澜文化艺术小镇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库,观澜古墟-贵湖塘老围保护性开发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LOGO设计全球征集大赛圆满完成。现代化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广深港客专全线通车,轨道4号线北延段、6号线建设扎实推进,积极开展17号线西延、18、33号线在龙华区内的线路详细规划研究,完成有轨电车线网规划修编及二期线路交通详细规划,片区路网综合整治工程第二批观湖松元等10个项目全面铺开建设。平安路等39条道路建成通车,新增道路里程28公里,龙澜大道、石清大道一期等道路建设加速推进。完成10个拥堵点整治。新增、调整公交线路61条,建成自行车道15公里。市政设施持续加强。红木山水厂二期工程开工,完成龙华水厂氯库改造。及时修编供水应急预案。完成城中村供电设施改造项目169个,改造台区238处,极大地减少了城中村用电安全隐患。顺利完成电力地下管线排查、电力电缆沟低压线缆整改等工作。建成中压燃气管道14.5公里,燃气管网覆盖率达90%,新增管道燃气用户8422户,累计管道燃气用户达17.89万户。“智慧龙华”初见成效。全面铺开60个“智慧龙华”项目建设,实现网络、云平台等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初步建成物联感知一张网,构建“1+6+N”运营管理体系,建设舆情、公共安全和宏观经济三个专题库,汇聚高质量数据形成区级大数据湖。稳步推进“十智”应用系统建设,智慧交通、智慧生态、平安城市等项目率先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全区视频互联互通、资源共用共享,视频监控覆盖面扩大7倍,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土地加快开发。完成拆除重建类更新单元计划规模80公顷,征地拆迁补偿52万平方米永久性建筑物,完成城市更新供应土地21公顷,完成量全市排名第三。

  (五)突出以人民为中心,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坚持民生导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扎实推进民生实事50项、民生微实事1600余项,龙华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新开办公办学校8所,数量全市第一,新增公办学位达1.74万个,连续5年学位增幅位于全市前列。新增幼儿园29所,新增幼儿学位1.09万个,达历年最高。新增曼彻斯通城堡学校等3所高端民办学校。在全市率先实施“未来教育家”与“三名”工程。积极打造教育品牌,60余个特色项目被评为市级以上特色教育项目。2018年高考本科率同比增长10.1%。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市新华医院、第二儿童医院等项目开工,区人民医院、中心医院、综合医院加快建设,区妇幼保健院住院部投入使用,区中医院、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建成6家区域社康中心。首次建立家庭医生病床251张,家庭医生签约数突破54万。新增区级重点学科及建设单位100个。文体事业繁荣发展。龙华文体中心、简上体育综合体破土动工,深圳书城龙华城、观澜体育公园加快建设,区档案馆完成前期。成功举办“中国版画大展”、龙舟文化艺术节、国际网球公开赛、“创意十二月”、“与有轨电车同行”微型马拉松等一大批高端文体活动。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展览等活动共4230多场,活动场次较去年增长80%。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举办各类公益招聘会130余场,户籍“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归零。探索构建“一网两体系”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区首个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开展“聚善家园”“弘爱暖心”等行动,在“99公益日”活动中,区慈善会筹款金额在全国县区级慈善会中排名第一。重点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开工筹集住房9694套,供应2714套。儿童友好型城区建设顺利推进,将景龙社区确定为区级儿童友好社区示范点,初步完成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友好型医院建设,建成儿童友好型公园3座,完成6个街道8个社区儿童议事会组建及培育,开展各类议事活动34场、业务培训21场。新增母婴室48间,任务完成率为178%。脱贫攻坚取得实质进展。扎实推进紫金、东兰、凤山、香坊的结对帮扶、扶贫协作和对口合作。产业帮扶成果显著,紫金县茶叶产业园被评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淘宝”紫金服务中心成功建立,并获评“2018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推动银星集团与凤山县成功签订2个产业扶贫项目合作协议,东兰、凤山县易地搬迁扶贫车间帮扶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

  (六)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双提升”成果持续巩固

  坚持绿色发展,组织实施“公园之城”、“环城绿道”、“世界著名花城”等项目建设,全面构建优美、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城区面貌加速改观。启动城中村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开展136个城中村综合整治。全面加强11类重点区域现场管理,集中整顿126个薄弱城中村环境卫生,清理卫生死角2.6万余处、堆积物1.8万余处。完成10条主要道路外立面整治共325栋建筑清洗刷新,超额完成市级下达任务。持续推进“公厕革命”,完成33座公厕建设提升。城市绿化有序推进。环城绿道启动段30公里已全线贯通。城市公园体系逐步完善,建成白石龙音乐公园、南园公园,深圳北站中心公园、玉龙公园、白鸽湖文化公园等一批大型公园开工建设,民法公园、石皮山文化公园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打造旺民街、观澜湖新城等6个具有现代感的花漾街区。积极推进绿廊建设,北站片区绿廊一、二期已完工,三期正加快建设。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有序推进水污染整治,新建污水管网556.28公里,超过前六年建设总和。完成805个小区正本清源改造,基本消除23条水体黑臭,观澜河企坪断面水质达V类水标准。成功拆除茜坑一级水源保护区内149栋违法建筑,圆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PM2.5年均值下降12%。完成15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建设,新增海绵城市建设面积6.83平方公里。大气污染负荷有效降低,开展扬尘污染整治,全面落实建设工地扬尘“一日一查一报告”制度,巡查工地3346家次,完成整改998家次。集中力量开展各类噪声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处罚夜间超时施工64宗。推动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工作,完成31家区管重点行业企业基础信息调查和风险筛查。

  (七)抓实公共安全,平安龙华建设卓有成效

  紧扣社会安全稳定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实现了社会大局平稳可控。扫黑除恶战果显著。全区破获涉黑恶九类案件319宗、刑拘730人、逮捕498人。打掉恶势力团伙4个,一般涉恶九类案件犯罪团伙69个,查处涉恶“保护伞”9个,侦破了惠爱门诊强迫交易案(莆田系)等六起典型案件。社会治理亮点纷呈。开展2018严打“雷霆行动”,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全面启动第二批42个星级安全文明小区创建工作。强化学校、公园、医院、市场、社区、企业等12类平安细胞建设。选择1个街道5个社区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广泛开展防电信网络诈骗、禁毒平安宣传等活动。治安状况持续向好,110总警情、治安警情、两抢警情分别同比下降25.4%、29.4%和30.7%。劳资形势持续平稳,未发生一例到省越级上访劳资纠纷案件。违法建筑持续实现“零增量”、“减存量”。加大查违执法力度,提前两个月完成违建“减存量”任务,拆除消化各类违建391万平方米。全面加强人防技防手段,持续提升精准查违能力,严守违建“零增量”底线。安全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制定十大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明确428项检查内容。加大经费投入,对688个工业园区、1.4万余家企业实施全覆盖的专业化和常态化监管,工业园区义务消防队伍模式得到市安委会充分肯定并在全市全面推广。对地面坍塌、道路交通等11个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整改各类隐患38.1万处。金融风险有效防控。排查涉众型风险企业664家,预防排查机制基本建立。引导6家网贷机构退出经营,全年网贷机构总待收余额降低12亿元,总出借人数降低4.73万人,有效处理“迷你贷”、“春天金融”等网贷平台风险,成功化解7宗非法集资陈案。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扎实保障。全面推进阳光智慧餐饮工程,开展“互联网+明厨亮灶”项目。推动餐饮单位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及使用,针对辖区餐饮单位从业许可、抽检、行政处罚等企业信息全流程进行全方位动态监管。各街道快检车快检室如期完成建设配置并投入运行。落实日常监督责任,围绕生产、批发、特药经营、疫苗使用等重点环节,开展各类专项行动16次。

  (八)坚定不移深化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多点突破

  加大改革统筹协调力度,多举措提高行政效能,成立9个改革专项小组,推动21项重点改革项目全面发力。基层治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考察公共服务、基层党建和社区管理情况。北站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经验成为全国样板。基层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改革经验,得到中组部肯定。产业工人参与型治理改革以第一名成绩入选广东省政府治理创新优秀案例,相关做法获得中央综治委认可。“外来人口融合共治”等三个社会治理项目获评市示范项目。“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持续深化。所有事项承诺办理时限在法定办理时限基础上压缩了50%,共计压缩办理时限11852天,缩减申请材料300余份,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效率。创新推动网上办事,并获“广东省电子政府优秀案例奖”。国资国企和集体资产改革力度加大。构建“1+11”国资监管制度体系,为区属国资国企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行动依据。组建市政、环境等国企平台,履行国企社会责任。集体土地使用权交易和物业租赁交易周期分别缩短54%和33%。试点政府批量采购改革,经费节约15%以上。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车改工作扎实推进,社会组织统战工作、养老服务、智慧社区文体共享服务等改革得到中央有关部委肯定。

  二、2019年发展环境及形势预判

  从国际形势看,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全球贸易体系重构、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货币政策过快收紧,部分新型经济体风险上升、地缘政治冲突多发等系列因素可能会加剧全球经济和贸易的风险和挑战。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大势并未逆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各国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大潮流、大趋势并未改变。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依然面临下行压力,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2019年,中央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从深圳市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深圳标准、深圳质量、深圳设计、深圳品牌建设持续发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创新转型升级依然任重道远,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深圳将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继续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关键作用,全面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勇当尖兵、勇于作为,变压力为加快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从龙华自身发展来看,“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实施,深圳中优、北拓战略加快推进,为龙华承接深港合作创新资源带来了重大机遇。经过多年打基础做准备,龙华后发优势加快释放,将以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掀起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热潮。此外,国家、省、市密集出台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旗帜鲜明地发展实体经济。龙华产业基础雄厚,民营企业数量庞大,上述政策非常契合我区发展实际,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一政策利好,巩固发展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龙华从产业大区向产业强区转变。但与此同时,我区经济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一些问题和短板也依然较为凸显,主要表现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经济发展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空间供给不足与低效利用并存;基本公共服务缺口大,千人学位数、病床数和人均文体设施面积还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圳市建市40周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

  (一)总体要求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深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围绕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按照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扩大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着力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中轴新城,争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尖兵,努力在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中走在前列。

  (二)主要目标

  按照上述要求,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区发展客观实际,提出2019年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1.预期性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左右;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0亿元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5%左右;

  ——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7%。

  2.约束性指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能源消费总量完成市下达目标,能源消费强度同比下降4.32%。

  四、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一)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助推经济体系全面迈向现代化

  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着力建设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的现代经济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全力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进一步做细产业规划,大力促进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和时尚创意等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全球竞争力,加快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智能无人驾驶研发基地等项目规划建设,推动微硅谷创新研发基地、未来显示研发中心等项目落地,推动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两大基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联动提升,引导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支持大浪服饰、永丰源陶瓷、观澜红木、观澜版画等打造百年老店和民族品牌。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全面落实市支持民营企业发展“4个千亿工程”,出台我区配套措施,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入实施技术改造倍增计划,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发挥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做好富士康、泰衡诺等重点龙头企业的跟踪服务,确保尽快释放产能。紧盯普门、联得、天马微、大唐宝昌、利亚德等已供地企业,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实施精准优质招商。在“招大商,招优商,招好商”的基础上,挖掘市、区战略合作企业资源,对重点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招商。继续抓好大型品牌商家的引进入驻,加快汇隆、汇德、红山6979等项目招商工作。营造全市最优营商环境。全面落实省、市关于营商环境改革的政策措施,出台我区优化营商环境办法等一批降成本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安排产业扶持专项资金18亿元,进一步简化各项申请审批流程,提高产业扶持资金使用效率。出台片区租金指导价,严控工业厂房租金价格,严查“二房东”违法违规行为。着力破除中介服务垄断,大力消除工业园区水费电费“加码”现象。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二)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产业核心竞争力迈向更高水平

  认真落实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先锋城区为目标,努力构建龙华创新优势。加快梅观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建设。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为重点,以石墨烯、燃料电池等为前瞻布局的科技产业体系。围绕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推动梅观高速市政化改造,释放沿线土地资源,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充裕空间载体。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深圳第三代半导体、数字生命研究院等市级重大研究机构加快建设,推动中医药产业共性技术等基础研究机构尽快落地。大力引进建设一批重大产业装置,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建立研发机构。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对具有申报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辅导和培育,鼓励辖区企业申报各级创新载体。与合作科研机构积极对接,大力支持创新载体建设,布局一批通用性或行业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新增省级创新载体1家,市级创新载体1家,众创空间6家。继续引进一批创新人才。继续引进一批创新人才。深入实施“龙舞华章计划”,新增院士2-3名,创新创业团队3个以上,各领域高层次人才150名以上。强化人才培养,统筹推进市级以上专家型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引进和培育。创新引才机制,综合运用和完善以才引才、市场引才、柔性引才等机制,紧密围绕龙华发展需要集聚各类人才。高标准参加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加强与海内外人才资源的交流对接,引进一批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

  (三)以完善基础设施为抓手,推动城市品质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以完善城区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发展功能为导向,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精品新城。前瞻布局现代化交通设施。加快推进轨道4号线北延段、6号线及赣深铁路建设,力争将18、21、22、25、27号线纳入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启动有轨电车二期工程。高标准规划建设20公里的“龙华大道”,打造贯穿南北的畅通路、景色宜人的样板路、名店荟萃的商业路。推进龙澜大道、石清大道一期(龙华段)等道路完工,新增道路里程20公里以上。持续推进观天路西延等18条道路建设,完成29个片区路网和5个拥堵点治理,继续打通一批断头路。提升城市二次开发。完成招拍挂出让商业用地1公顷、产业用地6公顷。加快英泰、德爱等一批大型“工改工”项目进度,鼓励国有旧工业区、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持续推进“拓展空间保障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加快推进龙华旧城核心区等15个片区的统筹研究,从整体上统筹区内城市更新项目,保障项目之间的良好衔接,全力解决片区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统筹推进“智慧龙华”建设。推动基础网络建设与业务上云实现全覆盖,加强市区对接,聚集共享市区两级百亿级数据资源,完善基础共用工具组件建设。全天候、全方位监测城市运行体征指标。建成“1+6+N”运营管理体系,构建超过20个城市运行业务专题库,建成城区大脑。继续推进“十智”应用系统建设,重点开展智慧安监、智慧医疗、数据账户建设。推进智慧龙华标准建设,探索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

  (四)以重点区域开发为着力点,推进区域特色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以更高站位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围绕六大重点片区建设“三城两镇一商圈”,巩固提升都市核心区战略地位,塑造龙华特色城市名片。做实做强港深莞发展中轴。尽快制定中轴提升战略行动计划,明确路线图、项目库、时间表,深化与香港在科技、产业、金融等领域交流合作,打造深港合作示范区。根据深圳市北拓战略,强化与东莞合作交流,推动“观塘凤”深莞协同发展试验区尽快落地。北站新城要高标准完成规划优化提升和城市设计,全面完成核心区土地整备工作,开展总设计师制及重要节点跨铁路空中生态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竞赛,深化完善空间品质提升专项规划,加快推动12街坊商服地块、08-06产业地块出让。鹭湖新城要加快推进区图书馆、群艺馆、综合医院、横坑水库西侧产业园区等项目规划和建设,完善周边配套,推进观澜高新园区产业转型及空间品质提升,加快打造辐射深圳北部及周边城市的区域性科技文化中心。九龙山智能科技城要做好纳入市重点发展区域申报工作,深化完善空间品质提升专项规划,加快引进高等科研院所,力争完成2-3块产业用地出让,着力打造深莞惠区域合作的产业创新中心。龙华现代商贸片区要加快推进海岸城、龙华商业中心等更新项目,建设商业面积超百万平方米的市级商圈,着力打造深圳北部最具活力、辐射范围最广的中心商圈。大浪时尚小镇要继续做好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中国纺织品牌大会等高端品牌活动,进一步提升小镇知名度。加大时尚品牌企业招商引资,加快推进城市客厅等项目,规划建设时尚酒店、国际时尚设计学院,完善小镇基础设施配套,打造国际知名时尚高地。观澜文化艺术小镇要加快推进“一核两廊”规划建设,完成小镇城市设计,推动观澜古墟-贵湖塘老围保护性开发工程动工,建设小镇公共服务平台和规划展厅,加快引进龙头文化企业,办好国际版画双年展、“深港双城双年展”分展场、观澜国际文化节等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小镇。

  (五)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公共服务实现更高效供给

  坚持民生优先,大力实施民生福祉改善行动,加速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能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构建优质教育体系。持续加大高标准学校建设和优质学位供给,开工建设9所公办学校、25所幼儿园,新增公办学位1.8万个、幼儿学位7500个,提高全区普惠园比例至80%以上。提供多元化教育供给,加快润泽学校等特殊学校前期工作。坚持积极教育理念,推进“未来学校”建设,实施“未来教育家工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市第二儿童医院等3家市级医院、区综合医院等3家区级医院新改扩建,开工建设区中医院,提速大浪、福城等2家综合医院前期工作。全力推进区人民医院、中心医院创三甲。再引进3个以上高层次医疗团队,完成100名全科医生的培养。新增家庭医生病床300张,家庭医生户籍人口签约率达60%,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5%。建立人口监测预警机制,提升人口计生服务水平。抓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控制和降低重大传染病的发病率。提升文体基础设施供给。推动市美术馆新馆、市第二图书馆、观湖文化艺术体育场馆等7个项目开工,力争深圳书城龙华城、观澜体育公园、简上体育综合体等3个项目完工,加快推进龙华文体中心建设和市文化馆新馆、区文化馆、图书馆、大剧院前期工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作,继续办好国际网球公开赛、龙舟文化艺术节、国际版画展、文博会龙华区活动、“创意十二月”、中国·观澜国际红木文化节等高端赛事展会。推动就业更充分。组织开展十大工匠评选、匠星嘉年华等技能培训和公益职介招聘活动,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和选拔,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持续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活动,协助在深贫困劳务工脱贫脱困。持续深化社会保障服务。继续推进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开展智慧养老服务。协调解决户籍老人助餐补贴问题,扩大老人食堂助餐点。抓紧区颐养院、区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如期开工建设。修订困难群众综合救助实施办法,深入开展“关爱低保”和“弘爱暖心”活动。全面铺开儿童友好型城区建设,推进龙华特色儿童议事会机制建立,新建母婴室12间,开展儿童友好政策推进行动、十二类儿童友好空间拓展行动和儿童友好型服务“七大提升”工作。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不少于6000套,发放重点企业人才租房货币补贴5000万元。

  (六)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共建生态宜居家园。高标准建设一批城市精品。深入建设最美花城,统筹各街道打造一批花卉精品景观。新建提升10座公园,加快建设竹文化、极限运动等特色公园,建设公园之区。新增环城绿道20公里,打造“出门入荫、林城交融”的城市绿谷。升级改造6座公厕和16座垃圾转运站(地埋桶),推动建设现代化“山水新城”。全力推进污染防治。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完成110条小微黑臭水体整治。新增海绵城市建设面积6.5平方公里。统筹推进“厂、网、河”一体化,完善污水收集、转输、处理系统,加快建设民治水质净化厂。开展正本清源改造查漏补缺,全面完成城中村、小区正本清源改造。强化水资源保护,加强供水水质监测及水库管理,完成5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深化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施工扬尘排放整治,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确保全区PM2.5年度均值控制在27.5微克/立方米。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减量行动,健全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全链条分流体系。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大力扶持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产业发展。以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并申报省级园区、大力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为重点,以节能新工艺、新技术为切入点,加大节能目标责任管理力度。积极推进公共快速充电桩建设,探索充电桩规划建设发展新模式。

  (七)以社会治理为重点,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全面形成

  立足区情,构建与现代化中轴新城相适应的基层治理体系,聚焦安保维稳、安全生产、法治建设等领域,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化平安龙华建设。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涉金融、涉毒违法犯罪和盗窃等案件的打击力度,确保总警情持续下降,社会治安持续好转。构建平安建设协同共治机制,强化平安细胞建设和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劳动争议调解员、仲裁员队伍建设,力争劳动纠纷不出园区不出厂区。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石。深化建筑施工、重点车辆交通安全、地下管线、轨道交通和高危工艺企业等重点行业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持续开展647家工业园规范化整治,强化技术治理成果推广应用,提升工贸企业和高危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加快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坚持突出风险、重大隐患治理监督和挂牌督办,建立完善风险点电子地图,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的应急演练。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将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守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底线,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开展系列专项行动,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持续加大重点食品、药品的抽查力度,高效保质完成各项监管任务。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和“智能管控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做好“一街一车一室”运营完善工作,优先服务校园餐饮及农贸市场食品检测,保障学生及市民的食品安全。持续推进消费教育工作,助力辖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加快打造法治中国示范城市先进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促进规范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实施“互联网+司法办案”工程,完善“两法衔接”机制,有效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

  (八)以改革攻坚为动力,推动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释放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打造一批更具影响力的改革精品,努力争当全市改革尖兵。大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中小企业扶持等领域改革攻坚,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新模式。推动股份合作公司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由单一租赁型向多元化可持续方向发展。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深入落实“深圳90”改革,扩大“秒批”事项范围,出台配套实施举措,确保改革工作落实到位。深化三级一体化政务服务“龙华模式”,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实现政务服务系统共建共享,推动符合条件的行政许可服务事项100%网上办理、100%全区通办、100%按时办结。强化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探索养老服务业新途径。深化基层治理改革。推广北站社区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经验,推进“居委会+”社区治理示范点建设,形成可供复制推广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龙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