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华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

来源:龙华区发展和改革局 日期:2021年02月24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区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和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年度目标,扎实做好“六稳”“六保”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主要经济指标全面改善,经济实现稳定复苏、稳中向好,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城区功能品质持续提升,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有力维护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复苏态势稳中向好

  疫情防控卓有成效。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建立疫情通报机制。率先在深圳北站运用红外智能体温检测系统、在全市建立24小时智能“防疫大脑”,对全区434个城中村和259个花园小区等实施联防联控,实现防控全覆盖、无死角。打造“安心陪伴”的集中隔离龙华模式,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现场协调指挥,全区16个隔离点100%实现“零安全事故、零交叉感染、零负面舆论”。选派2700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一线支援,织密联防联控网络,实现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可控。联合宝德利得链企业打造“溯冻链”平台,在全市率先开展“区块链+精准防疫”,相关做法获省市领导肯定。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精准实施“助企十一条”“提振商贸八条”等纾困惠企政策,开展“百万口罩助企复工复产活动”四次,惠及企业近万家。推动国桥实业、稳健医疗等253家区内防疫类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以及区外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防疫物资生产储备作出重要贡献。初步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双双突破千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0多亿元,进出口总额4000多亿元,总量均居全市前列;税收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增长态势。龙华区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区第11位。创新“政采贷”政策,贴息后利率低至1.8%,减轻企业负担。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商事主体净增4.5万家。减免企业社保费39亿元、返还失业保险费6.4亿元,政府物业带动社会业主共同减免租金超过5亿元。完成2020年龙华区质量奖评审工作,拟奖励10家企业共700万元。完成2020年龙华区标准化资助评审,资助80个申报项目(总金额446.25万元),激发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积极性。

  (二)抢抓数字化转型机遇,数字化生态建设步伐加快

  数字经济先行区建设全面推进。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建设数字龙华打造“一圈一区三廊”区域发展格局的决定》,明确12个数字经济产业区块化的发展思路。印发《龙华区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十大举措》,启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引擎,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与腾讯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产业区块链联盟,加快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体系,积极在政用、民用、商用领域合作探索推广。前瞻谋划建设未来城市试验区。与深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施未来城市场景试验区计划并获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明确了搭建“1+1+X”(1个开发运营平台、1个未来城市场景试验区、X个未来城市试验场景)未来城市场景体系,以5G应用场景为突破口、以重点片区为先行启动区的发展思路。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加快。创新“党建+科技+治理”,建设数字社区平台,推广应用“i社区·码上办”APP,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智慧服务平台。推动电子指挥屏全面对接网格管理系统等,实现“一屏通览全域基础数据”,案例入选《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20年工作要点》并进行推广。系统建设和智慧应用不断深化,平安城市、智慧政务等十多个领域的智慧化创新应用建设加快。

  (三)全力构建创新生态链,科技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近百亿元,专利授权量增长38%。制定《深圳市龙华区2020年度高新技术企业质量提升计划》,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等21条举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4家,总数达2734家,增量和总量稳居全市第三。创新载体加速集聚。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落户,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零的突破。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广东省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等先后落地。其中,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为全市首家也是全国医疗器械领域唯一布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载体38家(国家级创新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6家,省级创新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家)。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强化创新创业孵化,建成深圳北站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适用港澳青年的准入机制、资金扶持、创业指导、对外合作等机制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孵化载体15家,总量达80家。科技金融政策全面优化、服务体系更趋完善,全年科技金融备案贷款金额近5亿元,有效降低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成本198.97万元。创新人才团队体系更加健全。实行人才引进全流程网上办理和容缺办理机制,加快引进各类人才18696人,其中在职人才11266人,应届毕业生6676人,留学回国人员754人。确认高层次人才141人。新增创新创业团队2个,累计引进省市创新创业团队24个。民治、观澜两街道入选全市首批13个“国际人才街区创建点”。

  (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动能加速汇聚

  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增强。实施“链长制”,建立由区领导挂帅的“一产业一链长”工作机制,聚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10大产业,实施强链、补链、延链。新引入美团、开市客、中建三局、三一云油、树根互联、英恒科技等72个优质企业和项目,预计5年后产值/营收将达到4000-5000亿元。制造业竞争力稳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不断壮大,12家企业入选省生态供给资源池。富士康“熄灯工厂”获评全球“灯塔工厂”、泰衡诺数字化工厂运营管理系统获评工信部创新应用案例。海目星、宝明科技等7家企业上市,总量达24家。利亚德LED应用产业南方总部项目、泰衡诺移动终端营运中心战略基地项目等建设加快。生命健康产业态势良好,新药研发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加速,药明康德-无锡生基、和元生物等一批国内生物医药顶级CRO、CDMO公司先后落地。时尚创意产业转型加速,线上直播、试衣到家等“云端”模式不断涌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6.3亿元。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编制《龙华区服务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引进华阳国际、水规院、城规中心、广东德纳律师事务所等一批高端服务业企业,建成美团·深圳龙华全国生活消费大数据运营中心。新认定9家总部企业,为22家总部企业拨付1.2亿扶持资金,同比增长63.4%。谋划建设龙华跨境电商产业园,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加速。

  (五)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区功能品质双提升

  重点片区建设加速。实施重点片区总设计师制度,北站片区完成枢纽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二层连廊规划设计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一等奖。九龙山片区纳入市级重点区域。鹭湖片区湖西产业园开工,完成鹭湖公建群片区城市设计暨概念建筑方案设计。龙华现代商业中心形成产业空间统筹规划、综合交通提升规划研究阶段性成果。大浪时尚小镇携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建世界级时尚小镇。观澜文化小镇古建筑群入选全市历史风貌区保护名录,“一核两廊”规划建设工作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地铁6号线、4号线三期开通,龙华北部片区进入地铁时代。建成外环高速龙华段等22条道路,打通10条断头路,全年新增道路里程20.53公里。建成5G基站6067个,在全市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燃气管网覆盖率提高至91%,综合管廊任务完成率全市第一,充电桩数量全市第三。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印发《龙华区加快建立多层次产业空间保障体系工作方案》,促进产业空间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精准匹配。福城观澜产业地块、福城南、黎光片区等土地整备工作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供应土地38公顷,任务完成率380%,居全市第一。全区土地整备232.8公顷,完成全年任务的159.4%。拆除消化违法建筑445万平方米,总量全市第二。

  (六)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公共服务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稳就业成效突出。出台疫情期间惠企返岗复工系列政策,对返岗复工、首次来龙华就业、疫情重点地区暂缓返岗、企业自行接回员工、“四上”企业招工职业介绍等给予奖励补贴396.55万元,“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持续加大学位供给,新改扩建学校9所,新增公办中小学位1.5万个,增量连续7年位于全市前列。公办园、普惠园分别增至126所、200所,实现“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达到50%,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达到80%以上”。成立龙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及龙华区实验、龙华区教科院幼教集团,组建观澜教育联盟。加快推动港籍子弟学校落户龙华。“龙华云校”获评人民日报“十大教育服务类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获批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等9家医院项目有序推进。首创政企共建非营利性医院合作模式,联合平安集团建设平安龙华医院。新增社康中心15家,总数达到85家,新增全科医生212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约3.59名,超过市级标准。新引进龙华区高层次医学团队5个,累计达17个。区中心医院全科医学获评市医学重点学科。区人民医院、区中心医院创“三甲”工作稳步推进。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加快推进13个大型文体场馆及177处文体公配物业建设。新增城市书房18个,新增小型体育设施207件(套),其中2处室外智能健身房为我市首批示范智能健身器材。开展各类文体活动5000余场次。新引进文体名家单霁翔等5家工作室。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国版画博物馆获评首批“广东省一级美术馆”。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新开工建设及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近7500套、供应3300多套。发放重点企业人才租房货币补贴和高层次人才住房安居租房补贴共计5000万元。龙华原敬老院提升改造、区颐养院、区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加快。全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聚善家园”项目获鹏城慈善奖,观澜街道成为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建成全国首个妇女儿童健康体验馆、全市首个市民健康生活主题馆。建成全市首个消费扶贫特色街区,龙华—紫金扶贫案例获评全国优秀案例。

  (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

  厚植城市建设生态本底。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批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构建龙华区GEP核算体系,探索生态价值向产业价值、社会价值转化的新模式。山水城市意象持续提升。建成全国首家民法主题公园,全区公园总数达150座。率先打造全国首个人才主题绿道示范段,环城绿道荣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20经济可持续发展专类杰出奖,“阳台叠翠”段获深圳十佳健身步道。强化环境治理力度。出台《关于全区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命令》,明确污染防治攻坚体系。全年完成投资22.29亿元,省考观澜河企坪断面年平均水质达到地表水Ш类标准,65%的一级支流水质已达到地表水IV类以上标准,河流水质改善幅度为全市第二,为建区以来最好水平。深入推进雨污分流全覆盖,完成管网排查2375公里。碧道建设累计开工超过27.2公里。完成“污水零直排区”试点创建和示范园创建工作PM2.5平均浓度降至22.8微克/立方米。“无废城市”建设有序推进,高标准实施市容环境提升的11个EPC+工程总承包项目,升级改造垃圾转运站60座,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绿色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编制《龙华区节能降耗“十四五”规划》,摸清我区节能降耗底数。出台能耗“双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验收等系列政策文件。全年补贴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项目85个,发放补贴2435.23万元,同比增长29.16%。银星科技园、锦绣科学园获批“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园区”称号,填补了我区省级循环化园区的空白。推动“深圳能源-西门子能源合作产业园”落户龙华。

  (八)坚持依法治区,社会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全方位开展全国基层法治示范区创建工作。获司法部高度肯定,制定《龙华区全面创建全国基层法治示范区行动方案》,组建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深圳民法公园成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以平安建设为根本,深化人民调解“龙华模式”。加强人口管理与服务。印发《龙华区2020年度非户籍人口融合共治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推动非户籍人口与本地居民进一步深度融合。居委会标准化建设经验获全国推广。建成全国首个“社工村”。智慧治理取得实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智慧龙华”和“数字政府”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健全数字政府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智慧龙华”应用建设加快推进,涉及全区40多个单位,总投资额约29亿元。我区跻身“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前五名。全区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物联感知前端接入种类超24万个。全区共享视频统一共享平台建设加快,全区监控点累计达1.6万个。平安龙华建设工作提效。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圆满完成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任务。成功破获涉黑涉恶案件171宗,涉黑恶线索全部核查清零。全年110刑事治安总警情明显下降,社会治安持续向好。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市级食品药品科普教育基地已完成前期调研并确定选址要求、建设基本标准。

  (九)坚持深化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开办企业时限压缩至1天以内,政务服务事项承诺办理时限压缩60%,全部事项平均跑动次数低于0.1次。政务服务满意度全市第一,数字政府建设经验入选全省首批典型案例。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创新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印发《龙华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创新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双区”建设。探索与港澳在经济社会发展多个领域开放合作上取得突破,成立澳门深圳龙华经济及文化交流促进会,建成深圳北国际人才驿站,以更高站位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外商投资质量效益双提升。创新性探索构建外商投资促进公共服务体系,挂牌成立龙华区外商投资企业权益保护服务工作站,是全市第一家区级外商投资企业权益保护服务工作站。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深化。做实区引导基金公司,设立首支园区股权投资基金,红杉资本等合作项目落地。成立区产业资本投资公司。服务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国有资本使用效率不断提高。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深入。依托全市首个“一站式”产业政策查询平台,全面精准梳理省、市、区级政策近600条,实现惠企政策“一站尽知”,服务企业2000余家次。加强工业园区转供电设备规范管理试点工作,2020年共协助81家企业成功申报电力市场一般用户成为直购电企业,全区累计215家,累计节省企业电费1.52亿元;根据《深圳市工商业用电降成本暂行办法》,全区共1136家企业享受降成本惠企电费资助约3.43亿元。创新政府采购管理,蝉联“全国政府采购百强县”。成立全市首家以企业为核心的法治服务中心。标准体系改革持续深化。率先探索建立“数据账户”概念,围绕各政务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开发和建设全国首个数据账户应用平台,实现个人和企业数据账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深圳市地方标准《智慧城市数据账户资源共享应用规范》,并将该标准提升成为《数据账户资源共享应用规范》国家标准。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国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开启之年,是深入推进“双区”建设、奋力走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前列的关键时期。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疫情和变化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强势崛起,呈现智能化主导、融合式聚变、多点突破的态势,争夺发展制高点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正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具备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在时空上交汇、战略上对接。龙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轴线上,将迎来发展黄金期,但也要看到,制约龙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攻坚克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创新对产业的支撑较为薄弱,民生短板问题依然突出,城市辨识度和品质有待提升,社会治理仍需加强。

  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一)预期性指标

  ——GDP增长8%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8%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

  ——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

  (二)约束性指标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能源消费总量完成市下达目标,万元GDP能耗达到0.177吨标准煤/万元。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21年,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应对内外部环境复杂深刻变化,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抢抓“双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立足“打造新兴产业高地、时尚产业新城”目标,全面建设数字龙华,构建“一圈一区三廊”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成中轴新城,高标准打造深圳都市核心区。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扩内需优供给,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强输入性风险防控,精准抓好内严防反弹工作。有序开展新冠疫苗预防接种。积极主动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精细化、网格化、规范化管理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卫生基础。优化企业服务。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要求,完善企业诉求解决全流程闭环机制,加强政银企协同联动,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加大对各项惠企政策宣传推广力度。加速建设龙华区经济大数据综合平台(经济大脑),提高经济运行分析的全面性、精准性、时效性和可视性,推动扶持政策更加定制化、精准化、便捷化。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强化政府投资引导作用,重点投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及民生等领域,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重大项目管理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模式,力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亿元。完善以合同治理为基础的政府投资代建模式。综合运用投融资机制改革、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及投资基金、专项债政策等,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补短板项目建设。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强化工业投资政策激励,激发工业投资发展动能。推动消费供给升级。打造消费中心城区,提升民治、龙华商圈,做旺观澜、大浪商圈。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支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配送等新业态发展,紧抓美团无人机智能配送项目进度。发展直播带货等,推动观澜版画文旅、大浪时尚创意等与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新模式相结合,打造年轻、时尚主题消费集中地。做旺已认定夜间经济示范点并培育新的夜间经济示范点。加快开市客华南总部等项目建设,做强“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消费品牌首店、旗舰店和品牌代理机构总部。扩大观澜高尔夫球赛、龙华购物节等活动影响力,推动旅游、文化、体育等新兴消费蓬勃发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成员国等重点市场拓展力度,鼓励与国际经贸合作机构加强交流对接。支持企业参与环球资源电子展、广交会、高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国内外展会。积极实施“国际通”项目,搭建国际化产业协作平台,引荐3-5个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质项目。抢抓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契机,积极参与服务贸易规则制定,推动产品和服务标准、认证等双多边国际互认。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支持外资企业扎根龙华拓展市场。

  (二)聚焦数字赋能,全面打造数字龙华

  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按照“1+N+1”思路,加快首批12个产业区块建设,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一批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加大5G、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研发力度,积极探索与金融、政务、民生等重点行业的融合应用,全力构建资源整合、要素融通的数字经济生态。打造未来城市试验区。将全周期管理理念贯穿于城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坚持大数据驱动,打造八大场景,塑造具有全球辨识度的未来城市IP体系。探索万物互联的未来城市建设新路,加快通信网络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各街道5G网络试点和规模组网,推进美团全国消费数据中心、飞春云数据创新中心等大数据中心建设。建设数字孪生城区、“云上龙华”全域场景,探索运用智慧城市新技术,创新市容环境、市政设施管养、交通秩序等领域的服务。探索未来人居、未来交通、未来教育、未来健康、未来文旅和未来商贸等各领域新体验。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建设龙华区“政务网”区块链基础技术服务平台、智能运算能力平台等智慧应用,构建融合5G的新型政务服务应用体系。健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强化政法智能化建设,发展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新警务,打造龙华区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

  (三)聚焦“补链、强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围绕重点产业链,建立由区领导挂帅的“链长制”,持续推动补链、强链、延链。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薄弱环节及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加强与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合作,绘制面向全球的招商地图,实施产业链精准扶持政策,加快推动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等项目落户龙华,力争引进一批国内外500强、高科技跨国公司优质企业以及多个10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产业项目。推动产业空间提质增效。落实《龙华区加快建立多层次产业空间保障体系工作方案》,加快推进福城观澜等产业地块土地整备和用地出让。完成连片改造升级试点空间、产业规划研究工作。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方案,培育人工智能、超高清、智能制造装备等国家级产业集群。厚植电子信息主导产业优势,推动与坂田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承载区。加快建设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医疗设备及器械等行业,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全链条CRO+CDMO产业服务平台。聚焦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全面提升龙华高端装备制造业水平。做优时尚制造产业,推动纺织、服装、皮革等产业时尚化、科技化发展,促进“数字+时尚”融合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培育现代金融业,建设金融服务集聚区、金融科技引领区、供应链金融创新区和金融安全示范区,搭建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区域性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打造具有龙华特色的产融结合示范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黎光智慧物流园区建设,推动华南物流园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业,加快软件产业园、设计产业园建设,推动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业高端发展。培育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争取粤港澳认证及相关检测业务互认制度试点,打造粤港澳电子信息产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发展现代商贸业,突出购物、文化、国际商务等功能,高标准建设福田-龙华中心商业区,培育做优一批核心商圈。

  (四)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2%以上。完善技改奖补政策,完成技改投资65亿元以上。加快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卡脖子”技术攻关。创建一批符合龙华区产业发展导向的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创新资源并设立创新联合体,力争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载体10家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形成“国高企业培育库-国高企业认定库-规上国高企业库”培育体系,龙华区国高企业总数超2900家。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制度。完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依托九龙山、鹭湖、黎光等片区制造业优势以及北站片区交通优势,协同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力争新增市级以上孵化载体4家以上、创新服务平台5家以上。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探索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全年完成科技金融备案贷款5亿元,对企业给予贷款贴息、贴保扶持,支持科技企业数量不少于60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瞄准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方向,集聚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顶尖名校毕业生,培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和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汇聚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领域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优化“龙舞华章计划”人才政策体系,引进省市创新创业团队及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5个。加快打造国际人才街区,高标准运营深圳北国际人才驿站、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构建“1+N”(一个人才大数据平台,N个数字化应用)的人才工作数字化体系。打造环深圳北站国际人才服务圈、环观澜湖教科文人才创新圈,提供覆盖科研、安居、医疗、教育等的全链条服务保障,实现“人城产”融合发展。

  (五)聚焦空间品质提升,全面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

  大力推进重点片区建设。强化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北站国际商务区和龙华国际商圈突出总部经济、国际商务、金融服务、购物休闲等功能,以都市核心区标准规划建设。九龙山数字城加快推进市级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突出人工智能、5G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融合应用,打造深莞中部智能科技中心,力争开工建设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等重大项目。鹭湖中心城突出行政、科技、文化和生活的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引领深莞中部地区发展,争取纳入市级重点区域。大浪时尚小镇和观澜文化小镇突出时尚、文化内涵,推动数字技术在文创、时尚产业应用示范,打造国际知名特色小镇。梅林关片区要完成片区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编制,着力塑造南部门户枢纽新形象。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四横六纵”轨道网络,持续推动18、22号线和6号线支线南延轨道线路纳入市轨道五期建设规划。开工建设小运量轨道交通大浪时尚小镇线。推进22号线与东莞1号线衔接,4号线北延段与东莞16号线衔接,加速与东莞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推进17号线西延至九龙山数字城。开展深广中轴城际龙华段规划方案研究,推进在鹭湖设站,打造鹭湖综合交通枢纽。利用轨道五期规划建设契机,集约化统筹地上地下空间资源,规划建设若干个站城一体化开发站点。推进“九横九纵”干线路网建设,加快龙澜大道北延、清平二期、石清大道二期、观天路西延段等新建干道建设,新增道路里程13.8公里。打通七条以上断头路。打造优质“公交+慢行”网络。前瞻规划建设对外战略通道,加快推动机荷高速扩建、梅观高速市政化改造、侨城东路北延、沙河东路北延等项目建设。探索无人机物流配送与远程作业基地建设。

  (六)聚焦群众获得感提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加快推动教育增量提质。大力推进学位紧张片区中小学建设,加快推动龙腾学校等15所学校新改扩建,建成学校7所,新增学位超1.4万个。组建公办园集团和公民办幼儿园学区联盟,新增学前教育学位6000个。推进港籍子弟学校建设,探索深港教育融合新模式。高标准建设龙华区职业技术学院。推动“龙华未来学院”建设,加快“少年科学院”课程入驻及博士后、博士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开展新中考、新高考研究。提升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力争实现三甲医院零的突破。推进平安龙华医院、新华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新院等项目建设。新增医疗急救站3家。加快优化社康中心布局,力争社康中心新增5家,总量达到90家。完善医疗救急体系,强化急救知识宣传,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壮大文体旅游事业产业。全力推动13个大型文体场馆建设,简上体育综合体项目完工,大浪商业中心三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成民治、观澜国际化街区,打造全市影响力卓著的国际化街区典范。建成20个龙华城市书房。新引进文体名家4名。高质量办好国际网球公开赛、国际龙舟赛、国际青少年篮球邀请赛等国际赛事。“营救文化名人旧址”申报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与东莞塘厦的旅游合作不断深化。“观澜版画”基地加快建成全球版画艺术原创中心。加快引进省冰雪运动训练基地。深化社会保障服务。通过新增用地建设、社会单位自有用地、城市更新配建等渠道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000套,供应公共住房1000套。落实养老服务系列政策,不断充实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系统数据。加快区颐养院、区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原龙华敬老院提升改造项目建设,建成3家示范性普惠托育机构。建成区青少年宫。打造区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初步建成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星级示范点。全力稳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发展。扎实做好区领导挂点、贫困村结对帮扶工作,持续跟进“紫东凤”扶贫计划,夯实脱贫攻坚成果。

  (七)聚焦聚力绿色发展,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加强“公园之区”建设。加快建设玉龙滨水城市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清吉路街心公园等社区公园,力争到2021年底公园总量达到158个。提升五和大道(龙华段)等城市道路绿化水平,营造城市道路景观。加快建设绿道、碧道,有机串联观澜河、大水坑水库等水库景观。新增环城绿道6公里以上。建成观澜河碧道示范段,新增碧道25公里以上。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推进章阁建筑废弃物受纳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试点建立3-4个危险废物集中收集点。持续推进全区水污染治理工作,完成一轮排水管网修复改造,保证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90%。加快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实现污水零直排区面积不少于建成区面积的90%。完成22个小区优质饮用水改造和18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基本实现居民小区自来水改造全覆盖。持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推进臭氧与PM2.5协同治理,协同控制VOCs及氮氧化物等臭氧前体污染物。力保PM2.5年均浓度值持续优于欧盟标准。强化与东莞塘厦、清溪环保部门跨界联合执法力度,提高辖区大气环境质量。加速推进节能减排。编印“十四五”期间节能降耗行动计划,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打造节能管理城区范例。推动制造业节能减排,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进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2个省级循环化改造标杆园区。扶持发展节能储能产业,打造“可再生能源+储能”的新能源发展格局。

  (八)聚焦共建共治共享,持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深入推进非户籍人口融合共治。探索城中村、产业园区和花园小区分类治理新模式,激发社会治理创造活力。畅通非户籍人口参与居委会选举、社区协商议事、志愿服务、共建自治等社会治理渠道,全力打造融合龙华。扎实办好168项民生实事和800项民生微实事。打造安全韧性城区。打造综合管廊云平台,实施智慧化管理。建设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城市供水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应急指挥中心,打造一体联动的智慧化、数字化应急指挥体系。发挥安全教育基地辐射作用,打造集人才培育、技能训练、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全国首家安全综合体。营造法治安全营商环境,提升安全监管效能。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健全问题食品药品召回及信息可追溯制度,实现全过程监管。完善国防动员机制,积极打造国防教育主题公园、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国防教育宣传街区等教育阵地,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军地在基础设施、产业、科技、教育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统筹发展。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全面推广“党建+科技+治理”龙华模式。建好用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智慧应用平台。建设区、街道、社区智慧指挥阵地,推广应用“i社区码上办”智慧服务平台。鼓励公益性组织、公众参与基层治理,打造社区柔性治理样板。基层治理学院形成一批优秀研究成果、精品课程和实践案例。形成全周期管理、全覆盖建设、全方位的党群共建人文社区工作格局。

  (九)坚持改革与开放双轮驱动,焕发经济社会活力

  用足用好综合改革试点。落实《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瞄准制约龙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实施首批综合授权事项清单,探索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数据开放共享、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无人机商业运营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产业空间集约开发利用模式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更有活力、更具个性化的“政务1厅”。纵深推进网上办事模式,力争区内通办和跨城通办事项(含全城通办)突破600项。推进社保、政务自助服务事项一体化工作,率先在全市试点推出港澳台籍社保、医保业务自助办理服务。实施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产业发展、民生服务及金融等重要领域集中。发挥国有资本的杠杆放大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引入更多优质资源、重大项目。开展无人机商业运营改革,探索城市低空无人机商业化运营,推动无人机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筑物衔接与融合。探索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新机制,制定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建立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在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内的主导作用和清单外的引导作用,采取购买服务、PPP合作等方式,用好多元化的市场力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范围、标准、效率,构建与深圳都市核心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拓展深港澳合作领域,探索在现代服务业、教育、医疗、人才培训和青年交流等多个方面交流合作。推动科研物资、设备、人员、数据等要素跨境自由流通,共建一批高水平功能性研发平台,推动与港澳医药产业深度融合和药品医疗器械生产制造产业升级。支持港澳高校在龙华建设产学研基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一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全面落实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政策,鼓励香港执业会计师(CPA)事务所等专业服务业在龙华开展业务、设立办事处。扩大深港澳专业资格认可范围,进一步便利港澳人员跨境执业。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各项目标任务按照部门职能分工由主管部门负责落实,涉及多部门配合联动的,由主要负责部门牵头组织落实。各责任单位根据目标任务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量化到具体岗位和人员,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二)严格考核通报。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工作,定期检查、通报计划执行情况。各责任单位加强自查自评,定期向区发展改革部门报送计划执行进度。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