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华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

来源:龙华区发展和改革局 日期:2022年04月29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密围绕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部署要求,团结奋斗、真抓实干,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总体顺利完成,“十四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一)提质增效促发展,经济总量实现高速高质增长

  坚持“两手抓、两促进”,努力克服外部复杂严峻环境影响,全力实施经济社会提质增效“十大计划”,筑牢科技防疫、精准防疫、联动防疫的坚固防线,经济社会发展和抗击疫情实现“双战双胜”。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强劲地区生产总值2828亿元,增长10.2%,创设区十年最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制造业立区格局进一步稳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强劲增长83.6%,增速跃居全市之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2%,消费活力有效激发。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6.7%,总量连续5年稳居全市第三。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数字经济主引擎地位不断增强,总产出超4600亿元,增速远高于“四上”企业总体增速。税收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9.4%、6%,增速较上年大幅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5亿元,总量位居全市前列,投资结构稳步优化,工业投资增长9.8%,非房地产投资占比48.9%,较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夯实。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万元GDP水耗、能耗持续下降。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新增商事主体7万户,新增百亿级企业3家、上市企业8家、总部企业13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9家。新引进能链、微创医疗等97个优质企业和项目,全球招商大会新签约项目25个,总投资超过840亿元。成功打造“国际通”招商引资先行着陆区,举办路演活动7场。稳增长政策措施精准施效,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近50亿元。疫情防控坚强有力。全年保持本地确诊病例零新增、社区传播零报告、院感事件零发生、特殊场所零感染、复工复产零发病“五零”记录。率先运用“疫查通”“溯冻链”等平台实施疫情全链条监管,高效有序完成千万人次大规模核酸检测,防疫工作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广东工作组高度肯定。

  (二)高端高新促转型,产业发展能级显著增强

  坚持产业集群化、链条化、梯队化发展,全面启动数字经济先行区建设,产业结构、产业链条、产业生态加速完善。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推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等“11+4”市级产业集群布局龙华,着力构建“3+3+N”现代产业梯队,加快打造智能终端、智能制造装备、时尚创意三大优势产业,半导体、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三大潜力产业,以及宽带网络通信、智能传感器等N个细分领域。重点产业项目顺利推进,汇川技术总部大厦、利亚德南方总部、捷顺科技中心等项目建成投产,九龙山工业园、顺络研发制造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在全市率先出台系统性最强、覆盖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的“1+N+S”数字经济产业政策体系,全年拨付产业专项资金近30亿元。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有力提速。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占工业比重提升至77%,龙头企业优势巩固扩大,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9个细分领域产值保持两位数以上快速增长,科达利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字赋能成效显著,上云项目超过2.6万个,富润通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销售业绩增长80%,百丽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生产效率提高30%。成功举办全国首届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等高端赛事活动。现代服务业奋力实现赶超破局。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实现增速711.6%。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稳固增强,推动徽商银行、紫金保险等机构加快落地,成立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与中国银行等四家银行及国信证券达成合作,发行首单数字经济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商贸业不断激发新活力,跨境电商产业园开园运营,壹方天地C区、大浪商业中心三期等商业综合体开业,8个夜间经济示范点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布局,成立中小微法律服务律师团、“三师”服务讲师团,为企业提供超2000次咨询服务。产业空间优化拓展扎实推进。加快完善多层次产业空间保障体系,大力拓宽供给渠道,全年新增产业空间超120万平方米。产业用地加速盘活,梅观创新产业走廊土地整备刷新4项“深圳纪录”,观湖北、福城南项目首日签约率超70%。创新型产业用房规模扩增40万平方米,完成北站壹号、鸿荣源北站中心等数字经济楼宇购置及租赁工作。存量用房扩容提质,新百丽工业园等5个旧工业区完成整治提升。

  (三)凝心聚力提效能,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资深度融合,加快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0家,总数突破3000家,位列全市第三,新增专利授权3.6万件。集成电路光学检测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华润三九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体外人工膜肺(ECMO)项目进入国家应急审批通道。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在国际顶级期刊、会议发表论文近60篇,实现基础软件理论和系统的重大突破。创新载体量质齐升。新增各级创新载体42家,新认定市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6家。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顺利投入运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成功落户。积极推进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圳市深湾医疗器械转化研究院筹建工作。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成功引进初创型企业26家。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全社会研发投入102亿元,投入强度大幅提升至4.1%,实现总量和强度“双突破”。科技金融备案贷款规模达8.9亿元,同比增长84%。构建“1+10”人才政策体系,各类人才总量突破82万人,其中数字经济人才达到22.9万,占比约28%。新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5个,省、市创新创业团队数量稳居全市前三,新增院士2名。

  (四)攻坚克难谋突破,重点领域改革深层推进

  坚持在更高起点、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在落实综合改革试点中书写龙华答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谋划8大类48项重点改革项目,荣获1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在全市率先推出落实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清单的34项自主开展项目,研究上报数字能源融合发展、产业用地特别产权等6项综改第二批清单事项,得到市有关部门高度肯定。获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全国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区,连续3年获评全国政府采购百强区,参与全国首支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成功纳入深圳市创建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城区试点单位,全面构建“1+12”国资监管制度体系。营商环境改革亮点纷呈多维度部署184项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市场主体获得感和人民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实现商事登记“一窗受理、一键申报、一次领取、全程免费”。在全市率先发布41项“免申即享”事项清单,行政许可事项即办率达88%,时限压缩93%,全面实现“零跑动”。政务公开工作连续4年荣获“金秤砣”奖,“医政通”改革获省、市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市推广。多层次区域合作持续深化。成功举办“港澳青年新桥梁·双区双创 新引擎”座谈会、两岸青年“同心筑梦·数字赋能”论坛等活动,持续深化对港对澳合作。推动政务服务向临深区域拓展延伸,与东莞、惠州、广州等地12个区、镇达成政务合作,实现1300余项政务事项“跨城通办”。深化两地四县对口帮扶合作,建成全省首个消费帮扶特色街区,全市首创委托式办学的教育帮扶模式,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五)精雕细琢优品质,城区面貌加速蝶变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全面做实“一圈一区三廊”,都市核心区功能品质大幅提升。重点片区开发掀起热潮。民治、龙华2个街道成功纳入市都市核心区。北站国际商务区全市唯一连续六年在重点区域开发建设考评中位居第一,开市客等省、市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九龙山数字城核心区开发加速推进。鹭湖中心城公共建筑群“四馆”开工建设,湖西产业园场平工程有序推进。龙华超级商圈完成城市设计国际竞赛,龙华商业中心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获批,岳盟工业区等10余个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建设。大浪时尚小镇成功举办时尚产业峰会等行业盛会,时尚街开街运营。观澜文化小镇基本完成观澜古墟-贵湖塘老围保护性开发,产业服务中心开放运营。数字城区建设蹄疾步稳数字孪生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北站片区完成建筑模型精修1700栋,得到市政府肯定。全市首发“全域未来城市场景”24项试验清单,建成隔离酒店防跌倒监测等试验场景7项。成功举办全球开放数据应用创新大赛,万物传感等6支优秀团队签约成果落地,数字空间前沿科技加速汇聚,数字城区建设高地初步成形。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赣深高铁开通,石清大道一期、新区大道北延建成通车,深大城际龙胜段开工建设,新增道路里程14.5公里。打通断头路5条,新增非机动车道44公里。建成运营立体停车泊位684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改造69个,新建排水管网17公里。园区转供电改造260个以上。扎实推进“瓶改管”,完成180个城中村燃气管道改造,燃气管网覆盖率达到92%。综合管廊任务完成率连续两年全市第一。新建5G基站1300余个,建成800余个多功能智能杆,园区专网建设进展顺利。城区建设品质日益提升。强化规划赋能,开展城市设计国际竞赛3个,完成深圳北站枢纽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成果整合深化。建成公园8座,开工建设公园5座,统筹推进环提项目144个。新增环城绿道6公里,新增碧道26公里,建成北站绿廊62万平方米。打造深圳北站“光影花园”,建成“龙华之钻”大和天桥,点亮龙华璀璨夜景。城区发展空间有力盘活。城市更新供应土地45.2公顷,居全市第三。完成土地整备180公顷,补偿建筑物88万平方米。全市首家土地整备奋斗记忆馆开馆。消化处理各类违法建筑815万平方米,圆满完成“减存量”目标任务。

  (六)绿色低碳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双碳”工作部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环境质量迈上新台阶。“双碳”战略布局扎实推进。成立区级“双碳”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研究制定龙华区碳达峰“1+1+2+N”政策体系。圆满完成“十三五”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目标,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受到通报表扬,单位GDP能耗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2%,PM2.5年均浓度降至22微克/立方米以下,达到欧盟标准。全面落实建设工程“环保主任”制度,成功打造“样板”工地10家、“智慧”工地20家,完成34家VOCs重点企业整治,引导企业错峰生产,促进污染削峰。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顺利通过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省级考核验收。观澜河国考企坪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13条一级支流、2条跨界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及以上,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8.7%,基本实现“清污分离”“雨污分流”。28个小区创建优质饮用水入户,69个小区完成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改造。环境卫生治理稳步提升。全市首创垃圾分类“导师制”,推广“互联网+上门收运”模式,建成全市库容最大的章阁余泥渣土受纳场,新建提升9座垃圾转运站、15座市政公厕,完成38座垃圾转运站、84台环卫作业车辆硬件提升,改造分类投放点1500余个,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6%。

  (七)精准发力补短板,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补齐民生短板,财政支出超八成投向民生领域,全面完成168项民生实事和800多件民生微实事。教育保持优质均衡发展。实行幼儿园学区联盟划分,新改扩建幼儿园16所,提供幼儿园学位4950个。建成红山中学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5所,新增学位约1.1万个。润泽特殊教育学校开工,区职业技术学校加快建设。全国第一所以深港教育融合为办学特色的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落成开学。实施“未来教育家工程”“三名工程”,全国首创教育系统博士精英团,74位教师在各类评优评先工作中获奖。全市唯一入选广东省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区,获批全省首个区级教育系统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医疗卫生服务持续优化。区人民医院成功创三甲,市新华医院等9个医院项目有序推进,新增社康机构11家。全市率先实现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全覆盖,社康首诊率居全市前列。新增医学高层次团队3个、高层次人才14名。获评中国计生协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项目点。全国首创公卫督导管理系统,全省首创诊所服务综合监管一体化平台。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建成六大奋斗者广场、简上体育综合体、龙华图书馆和九龙山体育公园,高标准打造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9个、城市书房34个。开工建设文体场馆4个,引进文体名家5名设立工作室,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超3000场,惠及群众逾200万人。获评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入选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作贺百年”版画作品展获评全国精品展览,非遗项目总量跃居全市前列。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设筹集公共住房超1.3万套、供应超2000套。成功举办全国首届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全市功能最全的公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园。打造全省首家骑手党群服务中心。全省唯一上榜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养老特色基地,开工建设区颐养院。获评首批“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广东省五星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第十二届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建成广东首家省级残疾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聚善家园”项目获鹏城慈善典范项目奖。

  (八)奋力前行探新路,城区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加快创新治理模式,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持续优化,现代化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法治建设提档增速。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经验获最高人民法院推广,E检通平台荣获全国检察机关信息化大奖。龙华街道司法所获评“全国模范司法所”。人民法院一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典型案例,立案庭获评“全省法院先进集体”。推出全国首个线上民法公园学习平台及首个青少年民法课堂,成立全市首个区级法治学院,打造 500 米公共法律服务圈。推行“人民调解+仲裁确认+法律援助”三室合一制度,人民调解案件成功率99.6%。社会治理成效显著。人口普查工作获国家级表彰,非户籍人口融合共治项目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构建“1+6+12+N”社会组织党建组织架构,持续深化“三社联动”模式,创新“三事分流”社区议事实践机制,北站社区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数字治理水平持续升级。编制龙华区数字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探索数字治理“百应用”场景。启用“区、街道、社区”三级数字治理指挥中心。建设政务网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智能运算能力平台应用加速推进。“党建+科技+治理”龙华模式获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第五名。安全治理稳步推进。严守城市安全底线,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持续高压打击违法犯罪,总警情同比下降30.5%,“八类”和“两抢”警情分别下降46.3%和67.7%。建成一类高清探头超万路。打造三级综治中心,群众诉求化解率达96%。“1+6+N”三防仓库及物资储备体系不断健全。地质灾害智慧监测系统正式启动。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2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将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1+10+10”工作安排,贯彻落实区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区委部署要求,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战略机遇,以党建引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任务,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深入推进“数字龙华、都市核心”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龙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一)预期性指标

  ——GDP增长7%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

  ——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

  (二)约束性指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万元GDP水耗、节能减排指标以市下达目标为准。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根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数字化转型,建设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按照全市“20+8”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构建“3+3+N”现代产业梯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协同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先行区。坚持链条化发展,深入推进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延链、补链、强链,实现整链突破。重点做强10个产业链群,引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200家,打造行业应用场景标杆10个。加速12个数字经济区块集聚发展,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专业化园区为支撑,打造大湾区数字经济产业核心区,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30%。强链补链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集群化发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完善“六个一”工作体系,积极推动11个产业集群在九龙山数字城、鹭湖—清湖、黎光—银星三大先进制造园区布局落地,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42%。智能终端集群加快传音智汇园手机制造基地建设,打造“智能制造+泛终端”集聚区。智能装备制造集群开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远程维护诊断等智能服务和制造的新模式,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标杆工厂,打造智能制造装备应用示范区。时尚创意集群推动与华为合作建设大浪时尚产业数字创新中心,加快数字时尚展厅招标建设,促进数字技术与时尚产业深度融合。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集群建设先进封测集聚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整的宽禁带半导体产业链条,打造化合物半导体集聚区。新能源集群依托能源数字化平台、氢能产业园,积极布局氢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支持新型储能、新能源装备等产业发展,创建数字能源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抢抓机遇培育未来产业。规划面积不少于17平方公里,在三一云都、九龙山智能科技城-福民创新园片区等区域,依托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深圳市先进航空航天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布局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未来产业。合成生物产业依托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等平台,围绕底层生物、定量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创制等发展重点推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点发力做强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业,推动徽商银行、紫金保险、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等重点企业机构落地,上线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深圳(龙华)产业金融示范园。持续激发商贸业活力,办好各类购物节活动,推广具有龙华特色的新兴产品,打造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引进优质机构运营大浪电商直播基地,引导服装企业布局新零售、跨界零售等新消费项目。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软件产业园、设计产业园建设,引进一批优质法律、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优化多层次产业空间保障。全年新增产业用房150万平方米以上。挖掘产业用地潜力,加快福城南、观湖北等4个整备项目和清湖工业园等更新项目,推动梅林关警犬基地、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搬迁。加大产业用房建设供应力度,支持区属国企推进优质产业空间供给试点,加快北站壹号、鸿荣源北站中心等产业用房供应。开展旧工业区整治提升,借鉴顺德等地区先进经验,推动和平工业园、天库厂等项目落地。

  (二)聚焦核心技术攻关,缔造“四链”协同发展新生态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领域,推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有机联动,建立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创新引领的高技术产业化高地。加快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新增市级创新载体10家以上,新认定市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4家以上。高标准推动梅观创新产业走廊、龙澜智造走廊、国家高新区龙华园区“两廊一园区”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开工建设,争取其已规划的七个国家级平台分支机构落地。强化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等优质创新载体对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市区共建创新药CRO、CDMO一站式平台项目。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实施小微百强企业培育行动、高技术企业倍增行动、骨干企业登峰行动等“三大行动”,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300家,新增瞪羚企业20家以上。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4.2%。探索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开发针对性科技金融产品,深化科技金融的创新支撑作用。支持国际国内未来产业科研机构在龙华设立分支机构,深度嵌入龙华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统筹实施数字人才培养、科技人才攀登者、资智回流、“国际通”人才培养、产业工人成长成才“五大计划”。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统筹推进市人才研修院龙华分院、新时代技能人才学院等平台建设,打造“环深圳北站国际人才服务圈”和“环观澜湖教科文国际人才创新圈”,强化人才与产业“磁吸效应”。

  (三)聚焦扩投资促消费,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宏观经济工作基调,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投资、消费和外贸三管齐下,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抓实抓细“四化五体系”工作机制,强化重点项目分级分类管理,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超千亿元。加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投资力度,开工建设迈瑞医疗器械标杆制造基地、隆利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基地等重点项目,推动九龙山工业园一期、鸿荣源鸿创科技中心等建成投产,全年工业投资增长25.5%以上。推进重点区域高质量开发,加快三一云都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建设,完成重点区域投资560亿元以上。扎实推进“基础设施提升年”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网、市政设施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0亿元。加大多层次保障性住房投资力度,推动安居集团保障性住房、龙胜车辆段上盖物业等项目加快建设,完成住房投资533亿元。充分发挥国资、国企平台作用,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用好用足专项债券,通过PPP、REITs等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消费能级提升。引导传统商贸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时尚消费、信息消费等新业态,打造大浪时尚小镇电商直播基地,推动跨境电商品牌化、规范化发展。扩大汽车消费,实现新能源汽车销售额10亿元以上。依托观澜湖新城、版画基地等独特资源禀赋,加强文旅创意融合,力争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突破250亿元。促进外贸稳量提质。优化贸易区域结构,在维护好优势区域的前提下,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拓展欧盟、东盟等国际市场,加快建设国际服务平台,积极开拓新市场。优化贸易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着力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融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自由贸易。提升招商引资成效强化全区“一盘棋”理念,整合各类要素资源,构建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协调联动的招商机制。针对“3+3+N”重点产业链群,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园区招商,新增百亿级企业3家、十亿级企业15家、上市企业5家、总部企业10家。

  (四)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牢牢把握数字变革、综改试点等重大机遇,坚定改革决心、强化改革思维、落实改革部署,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全面铺开综合改革试点主动衔接国家、省、市改革举措和授权事项,聚焦深圳综合试点改革六大领域,加快落实27条改革措施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推动34项自主开展项目全部落地,主动做好后续批次授权事项的申报和承接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全市试点。在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港合作、创新型产业用房供给等方面推出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项目。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对标国际先进规则,以切实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为出发点,针对痛点堵点等突出问题逐点突破,制定龙华区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重点任务清单,推出一批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创新举措,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深化数据要素改革。聚焦数据要素市场、统计指标体系、数据使用与安全等领域,推出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改革精品。加快建设数字政府,高质量推进政务服务智慧化改革,促进政府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协同创新。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打通政务数据壁垒,试点公共数据在工业、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开发和利用,探索数据分类交易和数据产权保护利用新机制。围绕数字经济发展需求,谋划布局关键技术平台、资源条件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等数字经济通用型平台,探索构建创新型数字经济全链条服务体系。强化区域合作交流。主动融入香港北部都会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区域开发建设,深化人才、产业、科技等领域合作交流,促进高端要素资源高效便捷流动。全面加强与前海的产业协同联动,制定实施对接和服务前海深化改革开放政策措施。推动与塘厦、清溪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建产业平台和公共基础设施,强化临深地区辐射带动,推动规划建设大湾区东岸城市中轴。突出组团式、造血式、共赢式帮扶,助力紫金、凤山等被帮扶地区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

  (五)聚焦全域品质提升,打造都市核心区新典范

  坚持以精品理念开展城市规划建设,按照“一圈一区三廊”总体布局,全面落实重点片区开发建设“七化”要求,突出南北协同,强化组团集聚、差异互补,以“新基建”带动“新城建”,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美丽龙华。全力提速重点片区开发北站国际商务区加快推进超核枢纽片区规划建设,大力引进数字产业总部、科研平台、国际知名现代服务业团队,推动红山跨铁路段慢行系统项目落地。九龙山数字城全面完成福城南土地整备,加快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建设。鹭湖中心城完成开发建设综合规划,加快公共建筑群、湖西产业园建设,力争纳入市级重点区域。龙华超级商圈建成龙华文体中心,完成超级商圈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及成果整合,推动龙胜枢纽TOD开发等项目落地。大浪时尚小镇加快建设数字时尚展厅,推进石凹第二工业区整治提升与高水平运营,完成时尚之心土地整备,全面提升时尚产业新城面貌。观澜文化小镇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整体改善观澜古墟-贵湖塘老围风貌。全面推进未来城市场景试验区建设加快制定出台数字城区三年行动方案,完善数字城区建设顶层架构。大力推进BIM、CIM技术应用,争取年内全区重点建筑建模规模不低于50%。围绕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一批5G、光网、算力项目。推动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交通、能源、物流智慧化提升项目。全面铺开四个数字平台建设,推动数字孪生城市试点见效。加快推广公共服务综合基础设施物联网N个应用,激活数字化基础设施及数字底座对城市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北站、鹭湖枢纽站城一体化,加快深茂客专和深惠、深大城际等线路建设,推动深广中轴城际在九龙山设站。推动17号线向西北延伸至龙华,力争18、22、25、27号线等纳入市五期建设规划,争取6支南延线纳入下一轮市轨道线网规划。加快各高快速路和主次干道建设,新增道路里程15公里以上。打通断头路7条,完成17条道路微循环项目,有效解决交通拥堵、停车难、道路反复开挖等问题。持续推进16个管廊项目,辖区所有住宅区、城中村、餐饮场所、学校、医院完成“瓶改管”,力争实现直饮水管网、智能电网、天然气管网全覆盖。着力打造城市地标名片高标准开展梅观沿线等重点区域特色风貌城市设计,打造城市建筑精品。建成公园5座,推进观澜河干流碧道示范工程、龙华大道等重点景观工程。新增环城绿道8公里、碧道不少于20公里,新增海绵城市面积6平方公里。挖掘高品质发展空间。全面提高空间集约利用水平,开展地下空间普查,推进城区立体空间资源规划。加大更新整备力度,城市更新供地30公顷以上,整备入库100公顷以上。建立已批未建土地动态清理机制,按期完成闲置用地处置任务。严守违建“减存量”“零增量”,持续开展全区违法建筑集中和专项拆除行动。

  (六)聚焦可持续发展,谱写绿色生态新篇章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双碳”发展战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探索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方略的未来城市新范本,打造“天蓝水秀、现代宜居”龙华家园。科学推动“双碳”战略实施完善“1+1+2+N”政策体系,编制区碳达峰行动方案,引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大唐宝昌改扩建工程和龙华能源生态园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鼓励绿色制造,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大力推广节能低碳建筑技术,加快开展建筑BIM等建筑用能数字化管理探索和建筑光伏一体化示范,探索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倡导绿色低碳生活风尚,深入开展全民低碳宣传教育,引导居民绿色生活。大力开展污染防治。实施臭氧与PM2.5协同治理,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管控和涉VOCs企业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94%以上,PM2.5年均浓度低于20.2微克/立方米。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以管网修复改造为核心,加快实施管网提质增效一、二期工程,污水集中收集率提高到89%以上。持续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试点推行工业园区固体废物集中收集贮存管理模式,强化工业固体废物源头管控力度。持续提升环境质量。持续实施古树名木保护计划,全面加强古树名木规范管理。高标准改造提升垃圾转运站、公厕等环卫设施,新建5个转运站。加快住宅区集中分类投放点密闭化,建设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对黎光-银星、鹭湖-清湖先进制造园区开展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七)聚焦优质均衡布局,构筑民生幸福新家园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创新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模式,不断提升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改扩建幼儿园14所,新增学位超4200个。新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6所,新增学位1万个以上。建成区职业技术学校和润泽特殊教育学校。加快建设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全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全面落实“双减”工作,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及教学场景建设,实施名师领雁、未来教育家、青训工程,锻造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9个医院新改扩建,龙华平安医院投入运营,新增床位不少于500张。全力推进区中心医院创三甲、区妇幼保健院列入三级专科医院管理,支持区人民医院争创省级高水平医院。优化社康机构规划布局,新增社康机构6家以上。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4个、特聘岗位人才80名、全科医生100名以上。提升文体事业发展水平。建成运营龙华文体中心等3个文体场馆,建设区文化馆、档案馆等9大场馆和专业博物馆,新建城市书房30个,新增公共文体设施面积22万平方米以上。开展各类文体活动5000场次。打造红色历史游、时尚休闲游、山水生态游、工业博览游、数字体验游五大文旅精品路线。织密兜牢民生保障网。开工筹集公共住房6000套以上,供应1000套以上。开展招聘活动不少于100场,深化“两出一进”校企交流。建设示范型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和社区长者服务站。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示范区。打造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推动落实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持续巩固拓展双拥共建成果。深耕聚善家园项目,做好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众帮扶工作。

  (八)聚焦共建共治共享,探索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人口服务与管理,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深圳都市核心区定位的现代化治理新路径。全面创建基层法治示范区。持续推进全国基层法治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化街道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倒查制度。探索建立政府“首席合规官”制度。推动法治点亮龙华十个“一”落地见效。优化营商环境司法保障机制,完善涉企执法运行机制。推进区块链司法管理链建设,探索开展公众广泛参与的“直播式”执法活动。推出“云上民法公园”“云上民法博物馆”等青少年法治课程。壮大法治人才队伍,吸引国内外法律精英扎根龙华。力打造社会治理标杆城区。强化“云治理”整体治理效能,发挥“雾治理”即时高效优势,推动现代科技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深化“党建+科技+治理”龙华模式,建设一体化协同综合管理平台,打造“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的“平战结合”体系。聚焦“急难愁盼”拓展“百应用”场景,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数据支撑、协同治理”的数字治理龙华模式。推广北站社区“一社三会”机制,打造“一核多元”社区治理共同体。以“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年”为主题,培育发展一批社区社会组织、数字经济类社会组织。加快推动建成龙华区生命关爱中心。持续深化非户籍人口融合共治改革项目。探索城中村“元芬路径”全周期管理模式。深化出租屋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建设。加快设平安宜居城区建设防疫深化“三位一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巩固提升监测预警、流调溯源、人员排查、隔离管控、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统筹开展“平安细胞”创建,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深化安全生产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筑牢各领域安全防线。深化“雪亮工程”,扩大视频监控覆盖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完善各类信访工作机制,实现积案工作“化解率和满意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再次信访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围绕党的二十大、全国两会等重大敏感节点,重点防范涉重点房企、涉问题楼盘、涉劳资纠纷、涉众金融等领域重大涉稳风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市食品药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和运营,推动智慧农贸和“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建设。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全区自然灾害风险“一本账”,高标准推进防灾减灾社区建设。优化供水调度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做好抗旱节水保供水工作。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区。开展文明社区大比武、文明城市创建巡查常态化、城区颜值提升工程,建设大美龙华。开展好文明实践宣讲团“五进”“奋斗龙华”观念引领、“新时代模范说”模范领航工程,树立精神灯塔。持续推进“我是文明代言人”品牌工程,深化文明实践中心矩阵建设工程,探索整合暖心驿站、党群V站等全区服务群众的基层阵地。开展市民素养提升工程,设置“市民素质大讲堂”系列精品课程。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选拔工程,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赛,助力龙华志愿服务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