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发展和改革局2021年总结以及2022年工作思路

来源:龙华区发展和改革局 日期:2022年02月09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202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龙华区发展和改革局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工作要求,紧盯指标抓统筹、紧盯任务抓调度、紧盯项目抓推进,扎实推动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以前瞻思维细谋一分,聚力推动龙华“十四五”开局起步。统筹推动龙华区“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编制印发《深圳市龙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实施方案。积极向上争取资源,推动民治、龙华2个街道纳入市都市核心区;北站国际商务区等13项事关龙华发展定位的事项纳入市级规划及重大战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40余项区重大项目纳入市“十四五”重大项目;推动22号、25号等地铁线路纳入市轨道五期规划;推动“高标准建设好梅观创新产业走廊”列入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统筹融入“双区”规划建设。编制印发“双区”2021年工作要点,推动美团粤港澳大湾区新基地、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等11个事项纳入“双区”建设年度要点;推动北站国际商务区、龙华区民治街道等纳入市“五大战略定位”重要载体;《龙华区聚焦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专题报告入选《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发展报告(2020)》;湾区国际人才港等3个人才平台落地建设,深圳北站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正式启用、吸引第一批8家港澳青年团队(企业)入驻。统筹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龙华区与塘厦镇协同发展工作方案》等方案2个,挖掘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合作空间,探索跨区域要素共享共用、产业关联互动的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依托区行政服务大厅“跨城通办”专窗及广东政务服务网龙华区“跨城通办”线上专区,推出跨城通办服务超1300项;印发实施《龙华区关于落实深圳市2021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方案》,谋划梳理16项工作任务并按期跟踪落实。

  (二)坚持以导向思维深耕一层,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量质齐升。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牵头成立区级经济运行调度专班,出台《关于做好2021年经济开局起步“开门红”的工作方案》等经济稳增长方案5个,走访调研重点企业300余家,研提具体措施84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828亿元,增速达10.2%,创设区十年来最优成绩。特别是一季度GDP同比增长29.4%,全市排名第二,圆满实现“开门红”,获得区委区政府嘉奖令。总部经济发展稳中有质。修订印发总部政策,建立总部企业退出机制,组织实施年度复查,动态更新企业名录,强化总部经济运行监测,全年认定总部企业13家,拨付扶持资金1.22亿元。充分发挥总部扶持资金撬动作用,依托“国际通”项目平台,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成功对接芯璨科技等10余个企业(项目)落地龙华。对标深南大道,谋划打造总部集聚区,提升我区总部经济显示度和影响力。安全生产稳中可控。印发《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方案(2021-2022年)》,压实各主管部门及街道安全监管职责,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举办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从业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10期,通过考核并获取证书437人,率先完成全市首个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全覆盖,获省充电桩协会高度评价。建立油气长输管道安全监管工作机制,按照“一周一查一督”思路,系统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压实街道属地责任、“管企”主体责任,确保管道安全平稳运行。

  (三)坚持以系统思维厚植一域,致力提质升级产业层次。产业能级显著提升。牵头推动市“20+8”产业集群承接,推动高端医疗器械等11个战新产业集群和4个未来产业集群布局龙华。实施“一链一策”“一链一图”“全链联网”,设立“强链补链”平稳发展基金,制定新型显示、区块链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依托经济大脑平台,推动产业链图景上网和实时监测,德方智链等22家区块链企业落户龙华。提出“一核两带五组团”产业发展布局,明确打造“三名”集聚(时尚名企、时尚名品、时尚名师)、数字时尚、时尚消费、时尚创意、时尚发布等五大发展高地。产业空间持续拓展。充分发挥政府、区属国企、集体股份合作公司和市场四大主体作用,制定《龙华区2021年多层次产业空间保障工作要点》,全面构建多层次产业空间保障体系。完成北站壹号、鸿荣源北站中心和民治股份商业中心租购,制定入驻管理办法,创新分级分类审批工作机制,全年新增产业用房超120万平方米。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加速重构。编制《龙华区创建数字能源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等系列文件,从能源数字化转型入手,以建设能源互联网、分布式储能车网能量互动(V2G)及虚拟电网等为重点,建成全市首个V2G双向充放电站(南网电动民兴苑V2G示范项目)。培育能源“美团”,推动能链集团等企业落户龙华,形成以氢能、储能领域为重点,同步发展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新能源特色产业集群。发放区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专项资金2623万元,补贴项目88个。积极打造氢能产业重大平台,求雨岭氢能产业园纳入市氢能产业规划。持续推进“迎侨花园棚户区改造”“龙华鹭湖四馆”近零碳示范工程。圆满完成市对区“十三五”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被评为超额完成等级的同时,获得市通令表扬。

  (四)坚持以统筹思维攻坚一线,全力抓投资稳增长促转型。迎难而上狠抓固投稳增长。开展第一批集中开工,全口径分解压实固投任务,充分发挥稳投资专班作用,落实区领导挂点服务重大项目,绘制重大项目分布图,挂图作战,切实加强项目成果转化。组建“龙华区重点投资项目总指挥部”,完成区级投资项目“四化五体系”机制设置,梳理全区支撑项目772个、走访项目70余个,超额完成年度重大项目计划目标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5亿元。此外,推动完成龙华超级商业中心总部项目、培侨书院土地出让,获得区委区政府嘉奖令。强化统筹力促政府投资提质增效。制定《龙华区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指引》《深圳市龙华区政府投资项目评价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推动建设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平台,持续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系。统筹政府投资项目前期谋划,联合印发《加快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工程结算(竣工决算)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双算”工作,超额完成政府投资目标任务,高质高效完成政府投资项目评审226项,审后总投资达335亿元,节约投资约31亿元。多措并举保障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高效对接市投计划,平稳推进深圳市第二十一高级中学、深圳市新华医院等市投项目26个。合理测算“十四五”期间公共服务领域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认真研判资金缺口,统筹布局项目建设。加强计划管理力度,制定加快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以区年度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形象进度分解表为“作战图”狠抓落实。加强专项债项目谋划储备,用足用好专项债,争取到全年专项债券额度38.5亿元。

  (五)坚持以改革思维对标一流,蓄力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效能。营商环境优化跃上新台阶。结合辖区发展需求,制定《龙华区2021年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研究提出龙华特色改革任务184项。完善联动协同工作机制,将具体任务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定期督办工作落实情况。委托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对标世界银行和国家发改委评价体系,积极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数字城区建设取得新成效。率先试点北站片区建设数字孪生平台,完成10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筑三维模型单体化构建及超2,000栋建筑单体模型精修。推动建成无线政务外网等基座30个,区“2+6”ONT环网、国家A级大数据中心机房竣工投产,政务系统全部迁移上云。建成交通管控等平台39个,优化龙华区防疫数据融合系统等应用121个。在全市率先提出“全域未来城市场景试验”,发布八大主题24项场景试验清单。其中,隔离酒店防跌倒监测等7项场景率先落地。加速推动场景实体化运作,设立龙华城市场景实验室有限公司和未来科技产业投资基金。首次承办2021SODiC全球开放数据应用创新大赛,与万物传感等6支优秀团队开展成果落地意向签约,加速吸引全球各类创新主体和前沿技术。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开展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需求侧、供给侧研究,在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居住情况以及公共服务资源约束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未来人口发展分析预测模型与指标,重点对人口结构数据、公共服务在我区街道和社区(网格)层面的布局进行分析,形成《龙华区人口与公共服务发展策略研究报告》《龙华区人口与教育资源配置研究报告》等课题成果。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打开新局面。成立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六大片区指挥部,组建实体化工作专班,建立三级会议协调机制及“周报月督”制度,围绕土地整备与处置等八大类,梳理制定任务清单357项。同时,按照“开工一批、加快一批、竣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瞄准开发时序和工作重点,深度挖潜项目形成2021年投资建设计划,为推动六大片区大开发大建设夯基筑能。

  二、2022年工作思路

  (一)聚焦前瞻谋划,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扎实推进区“十四五”规划实施。健全年度计划与五年规划的衔接机制,强化目标分解落实机制,加强项目支撑、资金保障,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健全“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监测评估机构,对主要目标任务进行全面动态评估。持续释放“双区”建设活力。积极推动“双区”专项领导办公室合并,建立问题协调解决机制,深入研究与港澳在人才、科技、教育等方面交流合作,推动港澳各类高端要素在龙华集聚。积极向上争取专项定位性政策支持,力争五期轨道规划龙华线路、基础教育名校等市级资源在第六轮事权财权调整前在龙华落地布局,争取推动更多平台上升为市“五大战略定位”的重要载体。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发挥龙华区中轴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深圳都市圈发展格局,打造新兴产业高地和时尚产业新城。探索谋划与东莞塘厦等周边区域开展合作,拓展产业发展层级,推动跨界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对接,实现两地公共服务共享等;强化与深圳各兄弟区之间的协同合作,积极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梅观产业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推动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创新资源在龙华转化,与龙岗共同打造世界级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强化“一带一路”建设,定期总结进展情况,推动深圳北国际人才驿站等平台加快建设。

  (二)聚焦提质增效,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十四五”期间4500亿元的总量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重点片区开发建设规划、重大项目落地进度、重点企业产能预期等实际,做好年度经济增长任务分解,研究分析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提前做好企业和项目的谋划与储备。聚焦行业发展、企业产能、项目招引等,构建一套指标科学、高度协同、精准高效的经济监测体系,对增长目标、完成情况、潜在增量、进度安排等进行常态化监测。围绕行业发展、产业园区、重点商圈等领域展开针对性调研,打好全年经济增长“保8争9”攻坚战。持续推动总部经济量质齐升。用足用好总部政策引进激励、特色服务、人才吸纳等各项措施,建立总部企业培育库。强化总部经济运行监测,推动总部企业年度动态评估。建立总部企业定期联络机制,创新总部企业服务方式。与总部企业名录库、培育库内公司建立定期联络机制,持续关注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集中分批原则,定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引导企业长期扎根发展。切实保障安全生产整体平稳。印发《龙华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打造安全监管闭环。全面锻造油气长输管道软硬件保护罩,编制形成保护管理办法、责任分工方案、日常监管导则、应急预案全流程管理体系,开展管道沿线风险区安全隐患全面识别排查行动,加装补装高性能管道安全感应装置,推动管道保护数字化、可视化,切实保护管道安全。

  (三)聚焦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根据市级“20+8”产业集群资源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区“3+3+N”现代产业梯队布局要求,聚焦高端医疗器械、现代时尚、空天技术等产业集群发力,着力引进培育一批体量充沛的新型头部企业。统筹衔接并落实综合性产业发展规划,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发展政策及产业空间保障政策。建立区级产业集群协调工作机制,加快完善“市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完善产业集群链群“六个一”工作体系。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新动能。编制区碳达峰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体制机制。研究出台促进全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分条块前瞻布局,重点推动能源、工业、服务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达峰行动方案。加快促进能源供需改革,在能源供给侧重点围绕提升传统能源使用效率,增大清洁能源比重,丰富新能源供给结构,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新型能源供应格局。在能源需求侧聚焦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实施数字赋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巩固发展能源“双控”。培育完善新能源产业集群,抢占潜力赛道制高点,打造新能源产业生态圈。积极推动数字能源融合发展。建设龙华“能源大脑”综合能源管理平台,强化政府能源管控调度,加强有序用能管理,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加快引进能链集团,整合优化石油等传统能源从生产端到终端消费的数字化全链条,培育能源“美团”,打造能源产业互联网头部平台,推动“油电氢+光伏”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港建设。鼓励发展节能领域“专精特新”,建立节能数字产业供给体系,夯实节能产业基础。鼓励开展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源网用户侧储能、电力需求侧响应及虚拟电厂的示范应用。多方联动强化产业空间保障。构建与城更、规自、国资等部门常态化联席机制,强化对各相关部门任务完成情况的跟踪,对城市更新中的零散贡献用地进行统筹研究,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积极开展我区产业空间效益图的开发、完善和使用,建立园区基准画像,实现对园区产业分布、企业产值、纳税、空置率、租金等指标的实时监控,为园区的精细化管理、精准招商、升级改造提供决策参考。

  (四)聚焦有效投资,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政府投资管理。针对新形势新要求,研究修订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逐步扭转区级政府投资“多头管理”局面。提升项目前期论证水平,完善项目立项科学论证程序,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历史项目“双算”工作,出台后评价管理办法,推动项目闭环管理。承接市级在线审批管理平台,提高政府投资审批效率。及时规范、调整、稳定各行业领域投资标准,注重项目领域特点、级别定位、发展方向的不同,实施差异化投资标准,对定位于打造城市名片的项目,对标先进地区建设标准,全力打造精品工程;对普惠性、保基本的项目,按照经济、朴实、耐用的原则,重点保障项目基本功能。多渠道融资化解投资缺口。积极争取更大额度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用好国资、国企平台运作,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探索公立医院医疗设备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以商养文、以文促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管养新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提供非基本公共服务,在高端医疗、国际学校、有稳定现金流的文化设施等重点领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聚焦“民生七有”向“民生七优”转变持续发力,统筹处理好“扩面”与“提质”的并发需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当前财政趋紧形势下,适当转变大包大揽思路,推动重点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教育从“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转变,在全力增加供给的同时实施必要的需求侧调控,防止陷入福利洼地。全力打好固投翻身仗。重点围绕轨道交通、快速路网、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全力谋划一批支撑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以政府投资“有为”带动社会投资“跟位”,打好强化固投调度和优化固投结构“组合拳”,持续降低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度,助力固定资产投资重回千亿体量台阶。

  (五)聚焦痛点堵点,深化改革创新。统筹做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全面对照深圳市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首批改革事项清单,对标世界银行和国家发改委评价体系,结合我区营商环境存在的痛点、堵点,研究提出一批营商环境改革的创新举措。加强监督考核,争取将各有关部门推动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有关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狠抓改革落实。奋力开创数字城区建设新局面。前瞻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构建“5G+千兆光网+智慧专网+物联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及融合基础设施升级,谋划并建设一批新型基础设施,提升数字城区万物互联基础。高水平推进数字孪生建设,全面推行BIM、CIM应用,构建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围绕北站国际商务区,重点推动城市规建管运一体化管理、地下管网监测等应用场景先行先试。全域铺开未来城市场景建设,聚焦数字城区建设、数字资产运营、数字产业孵化等核心业务,探索成立区属数字运营公司,健全数字城区生态。探索筹建未来城市研究院,强化智力支撑。招引集聚一批建筑空间、地理空间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规划建设数字空间产业集聚区。健全公共服务可持续高质量供给机制。依托数字治理高效管理,以社区为单位,加快全区适度人口规模及有效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路径研究,科学预判社会公共服务有效需求规模、层次、结构及其空间布局情况。明晰政府主体与市场主体供应社会公共服务范围边界,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提供非基本公共服务,在高端医疗、国际学校、有稳定现金流的文化设施等重点领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