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科技创新局201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来源:龙华区科技创新局 日期:2019年07月01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2019年上半年,区科创局以区委一届三次党代会提出的高质量建成“六个区”为契机,以“四个打造”为抓手,围绕区政府重点工作任务,立足职能职责,坚持目标导向,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辖区申报市第一批次国高企业数量约700家;引进各类科研机构5家、省级工程中心23家;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增至4.3亿元,上半年共拨付1.87亿元,同比增长60%;科技金融备案贷款总额1.75亿元,超过2018年全年备案总额。

  (一)以补齐短板为基础,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中美贸易摩擦及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给我区带来的实际影响,结合我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实际,加强与高端科研机构合作,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多方位引进高端研究机构、创新载体、人才团队,不断提升我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做好基础研究机构建设,铸牢创新生态过程基础链条。上半年,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深圳京鲁计算科学应用研究院、深圳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深圳市智合先进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深圳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研究院(龙华)已先后落户龙华。目前累计拥有省、市、区各类研发机构12家,其中市级重点基础研究机构3家。机构中,深圳市数字生命研究院已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课题项目。高端研究资源集聚,将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助力辖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二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强化创新引领的智力支撑作用。我局高度重视发挥人才和团队对科技创新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对人才和团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场地、资金、住房等问题,安排专人进行跟踪服务,协调各部门形成合力解决。2019年以来,累计引进省市创新创业团队20个,累计建有院士工作站4个。依托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目前已接洽省市创新创业团队、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11个。

  三是鼓励创新载体建设,夯实企业主体创新地位。2019年以来,我局大力引进和培育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急需的创新载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载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上半年新增省级创新载体23家,累计拥有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等国家、省、市、区多层次创新载体共115家。创新载体中,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家发改委关于建设“中药口服制剂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同意函,待正式批复下达后,将正式启动相关项目。

  (二)以规划引领为支撑,高标准推进产业空间布局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为契机,结合深圳高新区扩区方案,着眼于龙华区发展基础和产业现状,进一步完善梅观科技创新走廊产业发展规划,加快高新区扩容和龙华创新中心建设步伐,重大产业项目取得预期进展。

  一是全力推进梅观科技创新走廊产业规划编制工作,从引领路径、强基路径、跨越路径三个方面进一步细化四大产业相应发展路径,并对梅观科技创新走廊产业空间布局“三段十五组团”相应配套措施进一步细化完善,新增对人工智能等20个产业的全区产业布局规划,提出引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议,已形成规划初稿。

  二是积极对接上级规划,做好高新区扩区工作。市政府已同意将九龙山智能科技城、福民创新园、观澜高新园等片区纳入深圳高新区扩区龙华园区范围。龙华园区规划主导产业为人工智能、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生物医药,总面积17.78平方公里,自创区范围内面积13.24平方公里。我们正推动加快形成“一区多园”创新发展新格局,增强深圳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辐射能力,下一步将积极对接上级编制高新区综合发展规划。

  三是加快推进龙华创新中心建设。龙华创新中心为我局重点推进的创新型产业用房项目,为确保创新中心早日投入运营,争取将其打造成具有龙华特色产业规划的载体核心,正加紧修订《创新中心管理办法》,前期经过两轮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于6月邀请有入驻意向的科研机构及企业召开座谈会,研究创新中心的产业定位及建设方向,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程序提请审定印发。

  四是重大产业项目进展顺利。三一智能创造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项目建设已完成主体第二层,地下室准备回填;汇川技术总部大厦项目超前完成二季度进度目标;捷顺科技已将子公司捷顺金创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迁入龙华,翰宇药业已将子公司翰宇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迁入观澜高新园;华润三九二期研发大楼等项目已完成室外道路、绿化等配套工程收尾工作,开始项目竣工验收。重大产业项目的全速推进将助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发展。

  (三)以主体培育为重点,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一是继续完善创新驱动政策体系,针对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结合市政府印发的《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体系改革,在对政策绩效进行评估、问题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对原有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进行修订,目前已形成初稿并征求完各单位意见。同时正加快脚步出台《区级重点研发机构管理办法》、《深圳市龙华区创新载体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

  二是开展国高企业培育工作,提升辖区企业申报国高成功率,共开展各类国高认定培训活动7场,参与人数近1500人次。积极服务我区国高企业,协助超500余家国高企业完成年度报表统计等相关工作。开放受理2019年度国高企业认定奖励项目的受理工作,目前已有200家企业报名。

  三是大力支持孵化载体建设,同步开展国家级孵化器认定项目、广东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运营评价项目与深圳市级的孵化器、创客空间认定资助项目工作,积极发动孵化载体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相关认定资助项目,助力孵化载体育成体系建设。

  四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快研发投入激励项目的拨付工作,目前正在进行2018年第一批研发投入激励项目的现场核查工作,待相关程序完成后尽快向企业拨付补贴资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五是积极营造“双创”氛围,受理创新创业活动备案申请14宗,组织辖区企业开展“深圳创客周”活动,开展1场创客高峰论坛、2场创投智享会专场路演,邀请多个优秀产业园园区代表及企业负责人约300余人出席,为创客、投融机构搭建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

  六是全力破解企业融资困境,完善创新生态关键环节。实施科技金融倍增计划,配以科技政策宣传、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企业质量等相应措施,切实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上半年共完成七批科技金融项目的评级备案,合计备案企业38家、备案贷款金额1.751亿元。

  二、2019年下半年重点工作及举措

  2019年下半年,科创局将以深圳科改“22条”,紧跟市、区任务考核指标体系,努力完成各项任务目标。

  (一)完善梅观科技创新走廊产业规划,推进深圳高新区龙华园区建设。结合国家、省、市、区最新战略部署,修改完善梅观科技创新走廊产业发展规划后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同时,开展深圳高新区龙华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工作,深化观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优化园区管理和综合配套建设,建立观澜高新园区管理机制,吸引更多重点项目优先落户。此外,充分发挥辖区区位和创新环境优势,持续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承载力。开展大学习、深调研,充分学习借鉴世界著名湾区的发展经验,加强规划研究,进一步加强我区与大湾区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衔接,更深入地将龙华科技创新工作融入大湾区建设中,成为大湾区中的重要环节。从中长期规划入手,建立发展路径,从而形成湾区发展和支撑的高标准,高质量,构建更加全面完备和覆盖全社会各方面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做好研发机构落地服务工作。积极协助已落地的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与报业集团租房合同签订及场地装修事宜;完成深圳数字生命研究院装修及租金拨付;完成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配套资助拨付;协调深圳京鲁计算科学应用研究院、深圳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深圳市智合先进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和深圳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研究院(龙华)等高层次研发机构人才公租房及子女教育等事宜。同时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广东省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业创新中心、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成果转化基地(华清国际产学研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研机构落地,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积极对接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等单位,鼓励支持其在龙华设立研发总部或区域研发中心,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强化创新载体建设,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加大力度鼓励支持创新载体建设。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创新载体建设,对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大中型企业,扶持创建市级以上创新载体;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支持创建独立的创新载体;对技术实力较弱,开发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引导其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二是通过政策引导有研发条件的企业设立高水平创新载体和平台,对有潜力申报各层次载体的企业进行重点辅导;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各层次创新载体。三是通过各类基础研究机构的落地,支持其在我区发展壮大,强化创新资源和要素聚集,不断完善创新链;主动对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优势科研资源,积极洽谈高质量创新载体落地。

  (四)持续推动人才团队和优质项目双落地。根据龙华区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将瞄准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不断集聚高端人才团队、优质项目、科研成果。开展科技政策宣讲活动,详细介绍人才和团队创业政策,积极挖掘潜在创新创业团队,做好跟踪服务。积极协调解决人才和团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快推动高端人才和优质团队引进工作。同时,通过加强深港的科技创新合作,充分发挥香港在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争取将香港众多熟悉国际惯例、掌握科技前沿知识的高端人才为我所用,并借助香港吸纳国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