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民政局(人力资源局)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

来源: 日期:2018年01月18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2017年,民政局(人力资源局)深入贯彻区一届一次党代会及区两会精神,紧紧围绕“一城四区”奋斗目标,动员全区民政劳动系统工作人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民生为本,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2017年主要工作情况

  我局于2月9日(正月十四)召开了全区民政劳动系统工作动员部署会,会议确立了“在改革创新中探出新成果,在兜底保障工作中干出新业绩,在促进社会和谐上推出新举措,在作风建设中创出好口碑,不断打造民政劳动工作亮点和品牌”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将全年工作具体化、项目化,确定全局52项重点工作,其中区民生实事6项、区重点工作2项、区城市建设年工作4项,区微改革项目3项,目前,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一)基层治理不断深入。一是优化社区区划调整。合理划分社区职责,初步梳理社区事项清单,协助制定社区权责清单。推进优化调整社区管辖范围及居站设置工作,全区社区工作站从年初的40个增加至50个,社区居委会从101个增加至108个。推进基层治理改革试点,在民治街道新牛社区工作站及下属居委会试点的基础上,设立了观澜街道新澜社区工作站及下属居委会试点。二是居委会换届选举圆满完成。完成纳入换届考核的104个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选举呈现出“直选率高、参选积极性高、投票率高、一肩挑和交叉任职比例高、妇女当选率高,当选成员学历高、年龄低”的“六高一低”特点。三是居委会活力资金项目持续开展。今年共资助项目250个,资助金额400.1万元,以项目扶持方式引导居委会盘活社区资源,发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推动形成社区多元共治新格局。

  (二)民生微实事稳步推进。将民生微实事办成“民心大工程”,2017年以来,全区审核通过项目2256个,审核通过资金2.97亿元。已完成项目906个,占比40.16%;正在实施项目722个,占比32%;待实施项目628个,占比27.84%。一是全市率先建立民生微实事观察员制度。委托第三方机构专业观察员对项目进行全程监督,确保专项资金得到有效利用。二是实施区级服务类项目库。将全区规定项目和街道社区自选项目相结合,形成规定项目的规模效应和自选项目的特色效应。三是优化审批服务流程。调整项目实施时限,优化项目审批流程,确保项目有效实施。四是加强沟通交流。召开现场交流部署会、建立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和业务骨干月度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

  (三)打造社工示范区成效初显。一是提升社区社工服务水平。完善社工管理体系,引导开展有广度、有深度的服务。今年以来为居民提供了近45万人次的服务,其中专业服务12万余人次,社区活动2800余场次,发动义工数量近6000人。二是推进民办学校社工服务。由政府和相关民办学校按比例配资,提供家庭教育、安全教育等专业社工服务。目前已与15所民办学校签订派驻社工协议,累计开展20个个案,80人次咨询,21场活动,服务师生3000人次。三是拓宽医务社工服务范围。由1家医院试点拓展至4家,协助解决病患住院或治疗期间的困难和问题,今年提供综合服务累计2242人次,开展病房探访900人次,8个个案,纠纷处理6起,协助医护人员开展院内支援医疗服务20次。四是发动企业参与“榕树家园”社工服务站建设。引入企业社工驻企业园区开展专业服务,提供劳资纠纷预防、劳动争议调解、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心理咨询、权益维护和困难救助等精细化专业化服务。目前已完成14个园区(企业)社工服务站建设。

  (四)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创新发展。今年以来,全区登记成立社会组织701家,其中社团361家,民非340家,备案社会组织112家,获得3A、4A或会员规模大且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组织18家。一是全面开展党建。成立中共深圳市龙华区社会组织委员会,构建“1+6+N”党建模式(“1”指社会组织委员会, “6”指街道促进会联合党支部,“N”指社会组织党支部),以党建促进发展、规范管理。目前我区社会组织党员1903人,已建立党支部6个,正在筹建党支部的16个,党组织覆盖率6.2%。二是简政放权强化社会组织管理。出台《龙华区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将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下放至街道。三是探索社会组织分级分类培育管理模式。根据活动情况和资金状况将社会组织划分成六类,按不同类别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育扶持和管理工作。四是打造公益创投新模式。试点“1+N”联合申报模式,重点扶持社区公益类、来深建设者等具有创新引领性项目,本年度已资助项目59个,资助金额352.4万元。

  (五)养老互助体系成效突显。建立街道—社区养老互助服务联动体系。一是为全区户籍老人评估建档。在全国率先对全区9056名户籍老人进行能力评估,建立健康档案,为实现精准养老服务奠定基础。截至目前,已完成6350位老人的评估,建立档案5961份。二是在观湖街道建立街道—社区服务联动体系。将原本仅限在街道的日间老人照料中心的资源,向社区星光老人之家输送,建立星光老年之家建设标准,并进行适配性改造,使老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资源。创办“老人食堂”,为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配餐服务,自5月8日起试运营,目前已为观湖街道失能半失能老人、独居老人、困难老人共151名提供配餐,其余五个街道也拟签订配餐协议。三是在景龙社区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互助体系。以专业养老社工为主体,整合社区居委会、老年协会、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力量,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心理、生活、防护等志愿服务,并把志愿服务所获得的积分记录在慈善银行,转化为未来需求的服务补偿。四是为7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已为全区3141名符合条件的老人购买保险。年底将为60-69周岁老人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实现户籍老人全覆盖。

  (六)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全面规范。一是出台区室内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办法。在全面调研全区85个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上,形成《龙华区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从部门职责、管理制度、组织架构、队伍建设、设施配套等方面对室内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规范。开展完善设施设备、统一指引标识、规范功能分区等提升工作,其中新更换的指引标识名称清晰,并加上了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重要信息。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减防灾队伍培训。以党群服务中心专职减防灾社工为中心,吸纳社区居民及志愿者参与减防灾培训,打造“安全社区”。目前已开展培训23场,约1485余人参加,共发放防灾减灾宣传材料2000份,张贴宣传挂画140套。

  (七)公益慈善水平显著提升。一是打造走在全市乃至全国前列的慈善捐赠平台。全国首创“爱心篮”项目,接收市食药监局安全监测食品3万份,价值100万元。与天虹、岁宝等商超合作,实现全市首例慈善超市市场化运作。在社区开设慈善超市和慈善银行,实施“聚善家园”计划,深入推广公益慈善理念,鼓励社区居民定期持续捐赠小额生活物资。推动成立社区公益慈善基金,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形成邻里互助良好氛围。二是召开慈善发布会。向全社会呼吁“人人慈善,随手慈善”理念;链接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力量成立了16个冠名基金和2个专项基金,认捐金额达1875万元。三是完善慈善救助体系,提升救助力度。截至目前共发放救助金290万元。为68名户籍居民提供80万的重大疾病救助,为122名劳务工提供160万元重大疾病救助,为30名居民提供32.38万元特殊个案救助,为1名居民提供4万元的自然灾害救助,为32名困难学生提供11.8万元助学金。协助市慈善会开展“来深建设者关爱基金”救助,为168名劳务工提供267.3万元重大疾病救助。四是做好慈善募捐活动。组织开展2017年“广东扶贫济困日”各项工作,共筹集善款376.34万元。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后,筹得爱心款157.33万元。

  (八)就业形势持续稳定。一是做好富士康集团用工服务,通过与区内职业介绍资源、市级行业协会、省外职业院校、政府微信平台精准对接等措施,已帮助解决8.7万名劳动力用工缺口,年底前将解决其总计11万的用工需求。二是做好各项就业创业工作。累计发放各类就业补贴462.64万余元,涉及2975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出台《龙华区促进工人类及未就业随军家属就业实施办法》,拓宽随军家属安置渠道,有效解决安置工作的可持续性问题。三是牵好线搭好台,组织我区用工企业与省内外职业院校达成合作意向484项,举办公益现场招聘会157场,借助微信平台为辖区2.6万家企业发布招聘信息7.8万条。四是营造技能人才培养氛围。成功举办区职业技能竞赛,吸引1517人次围绕8个竞赛项目展开激烈角逐,评选出“龙华区技术能手”46名,通过竞赛评定“高技能人才”121名。举办2017年“观澜杯”红木设计雕刻大赛,吸引全国102家红木企业的139名能工巧匠参赛。成立龙华区技能工艺人才协会,搭建技能工艺人才交流对接平台,发挥人才集聚效应。

  (九)社会稳定有效维护。一是健全劳动关系综合治理体系。对计划搬迁的企业,建立提醒函和预警联动机制,确保企业有方案、有措施,政府部门有联动、有合力;建设“榕树家园”社工服务站,深入推进劳资纠纷源头治理,提高劳动监察效能,确保劳资关系基本平稳;开展“龙月华光”劳务工关爱系列活动,在20余个大型园区开展各类活动30余场。2017年以来,处理信访案件5812宗,同比下降11.05%,涉及10561人,同比下降21.47%;共处置30人以上群体性劳资纠纷33宗,同比下降10.8%。未发生赴京到省上访的劳资纠纷案件,大部分劳资纠纷均在属地得到快速妥善解决。共处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2364件,同比下降1.66%;涉及劳动者人数4931人,同比下降31.99%;十人以上集体争议仲裁案件47件,同比去年下降41.97%。 依法取缔11家无证培训公司,严厉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5宗,成功追回欠薪垫付金435万元。二是切实做好复退军人群体稳定工作,通过实施“老兵暖心工程”,建立信息沟通协调员制度,引导老兵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全面优化涉军群体服务。实行特别防护期信访重点人员一人一册一专班,区街联动,一类重点人群24小时盯防,二类重点人群每天走访约谈,确保敏感时期无脱控人员和零进京上访。

  (十)民生基础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做好低保、老龄、残疾人、临时救济救助帮扶工作。我区共有低保88户(180人),低保边缘8户(22人),共发放低保金135.88万元;实施关爱低保家庭项目, 安排了12名关爱低保社工对存在困难的家庭予以精准救助;发放高龄津贴620.29万元,低保老人困难补助5.94万元;辖区共有户籍残疾人1258人,发放各类补贴1300余万元;审批临时救济申请25份,发放救助金9.4万元;制定户籍困难居民医疗救助项目实施方案,加大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力度,审批困难居民医疗救助申请163份,发放救济金120.3万元。二是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妥善接回并安置21名非户籍精神障碍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173余人次,其中,救助精神疾病康复人员86人次,安置到怡宁医院26人;为48名流浪人员购买返乡车票,护送3名安全返乡。三是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积极开展驻区部队走访慰问活动,发放各项慰问品、慰问金合计323.8万元。帮扶驻区部队官兵伤残和特殊困难救助40人次,救助经费合计48万元;开展官兵职业技能培训和军转干部培训, 150余人参加,拨付经费40万元;成立区退役士兵安置和权益保障工作专班。2017年共接收退役士兵49人,发放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金562.84万元,开展退役士兵免费技能及远程教育培训,安排经费60.5万元;全年共接待来访复员退伍军人100余人次,回复信访件5件。三是婚姻登记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办理结婚登记3443对,离婚登记1507对。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通微课服务,利用辅导室的沙盘开展沙盘游戏及情感沙龙交流活动,达到线上微课,线下“治疗”效果,帮助居民提升幸福生活的能力。

  二、2018年工作计划

  (一)提升居委会服务水平,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改革

  一是理顺居委会职能。针对目前我区社区居委会工作任务较重、工作力量薄弱的现状,进一步梳理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能,减轻居委会工作负担,释放社区居委会自治活力。二是配强队伍。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各社区居委会分别聘请一名专业社工专门负责组织开展社区建设及社区服务方面的专项工作,壮大社区居委会工作队伍,让专职人员回归本位,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三是用好居委会活力资金。以项目资助方式支持居委会开展工作,做大做强。引导居委会申报符合社区实际、满足居民需求的项目,提高基层民主自治能力。

  (二)提质增效,打造社区民生微实事品牌项目

  一是加快项目推进落实。强化街道主体责任,简化项目申报审核流程,对急、难、险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加快项目资金拨付。二是重点扶持落后社区。指导各街道要加大对欠发达社区的资金倾斜支持力度,注重扶持条件相对落后的社区、小区开展民生微实事项目,多“雪中送炭”,解决群众“燃眉之急”,确保专项资金落到实处、用出实效。三是力促项目提质增效。加大对社区治理类及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项目的扶持力度,并在专项资金中预留一定比例实施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社区营造、安全教育等社区民生微实事项目库中的“必选项目”,聚力打造一批特色品牌项目。

  (三)深入发展社工事业,打造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

  一是创建全国有影响力的社会工作示范区。拓展深化社区、企业园区,医务、养老等社会各领域的社工服务,构建我区社会工作发展新格局。二是完善“榕树家园”社工服务站建设。以50个“榕树家园”社工服务站为基础,联合各级党委、团委、工会、司法、妇联、街道办、社区工作站等部门,整合企业物管、义工、律师社会组织等力量煤企业员工提供案件调解、普法宣传、心理咨询、困难救助、个案辅导、社会融合等综合服务,走出一条具有龙华区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之路。三是加强社会工作的培训和宣传。以区社会工作督导室为抓手全面推动社会工作专题培训;从全国范围引入智力团队进行学习交流,提升本土社工专业服务能力。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报道,扩大社会效应,营造良好氛围。

  (四)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带动引领管理服务工作

  优化“1+6+N”党建模式,引领带动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

  一是打造特色党建基地,为社会组织提供党政信息渠道,搭建党政沟通平台;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流程,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党建标准化建设;实施 “典亮计划”,即挖掘培育党组织示范典型,用典型示范推动全区党组织覆盖率。二是高效推进社会组织分级、分类培育管理。分类培育社会组织,针对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培育措施,突出公益性引导和培训,提升社会组织整体质量。鼓励各街道办向社区社会组织转移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探索在街道设立社会组织服务站,聚合资源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三是建立龙华社会组织“公益联盟”。吸引全国优秀社会组织、有影响力的高校专家学者加入,建设发展资源库;开办社会组织专业期刊《踏脚石》,解读方针政策、报道典型经验、解答行业难题。四是继续实施公益创投。全年举办两次,每个项目资助不超过20万元,加强对公益创投项目的监管,以管理促执行,提成效,优化社会组织的社会公益服务水平。

  (五)推广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智慧养老”

  在观湖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区推广养老服务体系,实现 “智慧养老”。一是推广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启用“智慧养老”云平台,对辖区户籍老人,至少6000名以上,实施动态管理,为老人提供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的生活照料和文体活动平台等服务。在全区范围开办“老人食堂”,为有需要的户籍特困老人100%提供免费午餐,其他有需要的户籍老人提供低价午餐。二是实现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全区全覆盖。建成观澜街道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全区每个街道至少一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发挥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资源辐射作用。三是推进医养结合。引入社康中心医疗资源,将体检、养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提高养老服务品质。四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向辖区高龄老人及特殊群体老人提供日托服务、家政服务、康复服务、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方面的居家养老服务。五是为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给老人提供安全保障;为户籍70周岁以上老人及60周岁以上低保老人(共计约3400名)发放津贴;购买社工服务,实施独居困难老人关爱项目。

  (六)扩大慈善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

  通过倡导“全民慈善”的理念,推动社会自觉行动,提升公益慈善和城市文明水平。一是完善慈善救助服务机制。结合互联网公众筹资模式,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力度;优化社区、街道工作衔接机制,缩短救助项目审批时限,提高效率。二是升级运作“聚善家园”项目。联合党群服务中心、居委会深入推广“人人慈善”理念;整合慈善超市、慈善银行及冬衣捐赠项目,每月定期开展社会闲置物资公益集市,为困难群众免费提供生活物品。三是推广专项基金、冠名基金项目。扩大专项基金与冠名基金数量,与需要帮扶的各类群体有效对接,使困难妇儿及老人、老兵、劳务工和各类大病人群等都有救助渠道和途径。四是营造全区良好慈善氛围。开展“广东省扶贫济困日”、文体公益、“旧衣分享爱”等系列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公益慈善影响力。营造社会良好公益慈善氛围。

  (七)深化困难群众综合救助,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

  深化困难群众综合救助工作,精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一是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化。启用先进系统,实时录入全区低保、低保边缘、临时困难对象等困难群众信息,实施动态管理,做到底数清楚、应保尽保,切实提高综合救助的精准度、时效性,预计救助困难群众100户次、400人次。对存在医疗、生活、就学困难的家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帮扶。二是面向残疾人实施供给侧精准帮扶。开展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为辖区有需求的残疾人至少50名改善居家环境,方便生活;向辖区100名以上残疾人发放200件辅助器具,助力残疾人回归社会、融入社会;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通过联系辖区福利企业、鼓励自主创业、开展灵活就业等多途径实现至少40人以上就业创业;加强对残疾预防的宣传,增强社会公众残疾预防意识和水平。三是推进区社会福利中心和救助站的建设,建立完善社会福利基础设施。

  (八)落实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增进军民鱼水情

  夯实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基础,提升工作水平。一是继续为部队官兵办实事、做好事。利用元旦、春节、“八一”建军节等节日,开展座谈会、茶话会和社会公益活动;主动与辖区部队联系,在部队建设、战备、训练、执勤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帮助解决部队军官及家属在子女上学、就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开展慰问活动,重点走访参战涉核退役人员、患病退伍军人和现役军属等重点优抚对象,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二是认真贯彻落实抚恤优待政策。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提高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切实做好并完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相关工作;按照政策严格把关新增优抚对象,对申报材料认真审查。三是帮助退伍军人解决实际困难。召开专题会议,专题研究在现行的政策下,如何妥善安置退伍军人及军人家属,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困难,努力为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排忧解难。

  (九)提高就业质量,深入推进就业服务和技能人才培养

  一是加大企业用工服务力度,落实“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举办各类公益职介招聘会及系列公益性专场招聘活动,全年不少于160场,提供招聘岗位约30万个。积极开辟新的劳务合作基地,全年开展校企合作交流活动不少于3场。提升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在严格做好区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介绍机构审批的同时,加强引导、规范和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积极构建公平和谐的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 二是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完善以区级职业技能竞赛为中心,以国家、省、市级竞赛为重点,以行业、企业竞赛为主体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积极举办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竞赛项目,计划组织辖区2000人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深化 2018“观澜杯”全国红木设计雕刻大赛品牌建设,促进红木产业升级发展。三是加大公益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要,继续做好公益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不少于2000人次。提高培训实用性,开发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的培训项目,着重服务我区重点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实现100%为户籍失业人员免费提供就业指导,“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四是开展技术技能人才交流活动。开展“技能人才沙龙”、“十大工匠评选”、“匠星嘉年华”等活动,搭建政府、企业、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技能人才多方交流合作的平台,以“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在全区营造“学技能、重技能”的良好氛围。

  (十)建立常态化劳资纠纷源头治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是夯实劳资纠纷源头治理工作。以“榕树家园”项目为抓手,链接政府及社会的各方资源,深入企业园区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精细化、专业化的企业社工服务。扩大劳务工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热线的覆盖范围,组织好“龙月华光”、“春暖龙华”等关爱劳务工系列品牌活动,进一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认真分析劳资纠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如企业外迁,企业经营不善,企业用工不规范,员工法外诉求等,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从源头上铲除滋生劳资纠纷的土壤。二是健全劳资纠纷预警防控机制。建立完善企业工会定期报告制度、劳资关系信息员制度、定期巡查报告制度,并加强与经促、供电、供水、税务、社保等部门的沟通联动,对劳资纠纷的风险和苗头,做到“早知道,早预见”。三是加大对于非法行为的打击。对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和非法维权行为,积极与公安和司法部门衔接、配合,依法予以打击。对于员工煽动罢工、上访、堵门堵路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及时通知公安部门查处挑头闹事人群,坚决打击,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对于涉嫌犯罪的,及时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配合公安机关、检察院及法院做好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工作,震慑不法行为。通过报纸、工业园区宣传栏等途径宣传典型案例,扩大警示范围,强化劳资纠纷预警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