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信息公开 > 卫生健康局 > 其他 > 工作动态

踏上新征程 担当新使命 展现新作为为龙华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来源:龙华区卫生健康局 日期:2021年02月22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一、2020年工作回顾和“十三五”发展成绩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更是我们卫生健康系统迎难而上、负重前行的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系统旗帜鲜明讲政治、勇于担当讲奉献,夜以继日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用心用情守护辖区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区委卫生工委被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抗疫表彰先进单位,区卫生健康局党支部被评为“市委卫生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全区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冲锋在前、连续奋战,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诠释医者仁心、播撒大爱无疆,为推动“双统筹”、实现“双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筑牢堡垒、勇做先锋,展现了卫生健康人的使命担当。

  坚持思想发动在一线。800多名党员医务工作者在党旗下誓师请战,带动全系统5000多名医务工作者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引领,开展线上组织生活113次、“主题党日”活动12期、“三会一课”1100多次,开展支部书记履职考核55人,引导党员干部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坚持筑牢堡垒在一线。始终做到疫情防控任务在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党旗就飘扬到哪里。成立区属医院发热门诊临时党支部,引领1240名医务人员轮班驻守,党员占比超过30%。突出抓好党员示范带动,设立发热门诊、留观病房、集中隔离点和检验室等7个党员先锋岗,组织525名党员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坚持锤炼党性在一线。抽调150名党员干部参与入境人员转运工作;先后组织23支党员医疗队驻点服务集中隔离场所,收到锦旗220多面、感谢信5700多封;开展献血、抗疫等志愿服务660场次,服务群众超9.5万人次。突出抓好斗争精神培养,以“我是党员、向我看齐”的底气豪气、以“越是危急越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锐气,营造出“党旗飘起来、党徽戴起来、党员干起来”的浓厚氛围。

  坚持考验初心在一线。将一线医护人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实际表现,作为发现、考验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重要依据。疫情期间,135人提交入党申请,全年发展党员27人,其中7人破格吸收为预备党员。突出抓好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工作,激励党员干部在一线攻坚克难、冲锋陷阵,对表现突出的19名抗疫人员纳入员额管理,24名同志得到提拔重用。

  坚持关心关爱在一线。争取疫情防控专项补助1.9亿元,发放抗疫补贴3900多万元,帮助一线医务人员协调落实住房280多套,解决其子女上学问题200多项,走访慰问抗疫一线人员2000多名,发放慰问金65万元。突出抓好先进典型选树工作,精心组织医师节、护士节走访慰问活动,评选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团队,全系统有21名抗疫尖兵荣获省市表彰;围绕抗疫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报道1100多篇,被学习强国、新华网、区融媒体中心等主流媒体采纳并转发90余篇。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科学应对、精准防控,保障了辖区群众的生命安全。

  下好应急指挥“先手棋”。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统筹全区医疗卫生资源,迅速建立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防护物资采购、防治能力建设和防控队伍建设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得到市、区领导的高度肯定。创造了10天建成3个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的奇迹,快速组建了82支核酸采样队伍、30支流调消杀队伍,全区常规核酸检测能力达到日均7.9万份,完成核酸检测60多万份。

  守牢疫情防控“生命线”。始终强化医疗机构、发热门诊、集中隔离场所的院感管理和专项督导,投入7277万元建成了3家区属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在全市率先推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象心身健康分级管理,妥善做好一级观察对象的心理干预。制定防控指引68份、学习视频22个,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应急演练4场次,动态开展各级各类防控技能培训。针对关键岗位人员开展新冠疫苗紧急使用,接种约16.64万剂、第一剂次约8.87万人、第二剂次约7.77万人。

  织密公共安全“防护网”。组建270个团队参与社区“三位一体”工作,提供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的健康服务,累计上门开展健康检查约13.67万人次。细化密接者追踪管理,开展1289次可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排查处置153例可疑病例,出动疫点终末消毒204次,消毒面积约18.2万平方米。圆满完成了星梦邮轮、华南海鲜市场、深圳北站、海吉星、盒马鲜生等专项排查工作,妥善处理了集中隔离场所诺如病毒感染、学校聚集性发热等事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重点场所防控,实现养老机构、流浪救助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农贸市场等全覆盖。

  打好联防联控“组合拳”。守住交通联合检疫关口,完成深圳北站、3个汽车站和4个入深卡点的联合检疫工作,实现“不漏一车、不漏一人”。守住复工复产防控关口,全市率先出台企业密闭车间防控指引,特别是连续驻点服务富士康100多天,助力实现“复工快、防疫严、零差错”。守住返校复学防控关口,全力保障辖区93所中小学、254所幼儿园共25.81万名学生的健康安全,全市率先实现中小学幼儿园100%开展应急演练。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整合资源、强本固基,满足了辖区群众的就医需求。

  加强人才工作,积蓄发展后劲。新引进迟春花教授全科医学团队等5个高层次医学团队,全区高层次医学团队达到17个。新引进9名高层次人才,其中正高职称4名,博士后5名。新认定优秀青年人才22名,均为急需紧缺人才。组织开展了“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团队以及37名高层次人才绩效考核工作,倒逼人才团队作用充分发挥。

  加强学科建设,增强核心能力。重新评定20个区级医学重点学科和13个区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区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被评为市医学重点学科。新增2家市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优选建设单位,中医药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医院等级创建迈出坚实步伐,区人民医院完成了第一阶段专家辅导培训,区中心医院正在积极准备申报材料,区妇幼保健院也将三甲创建纳入日程,力争早日实现三甲医院“零”的突破。

  加强社康服务,夯实基层基础。新建15家社康机构,全区社康机构总数达到85家,方便群众在家门口看病就医。新增全科医生247名,总数达到648名,每万常住人口拥有3.8名全科医生,首次超过全市标准。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分片区分类管理服务,新增家庭医生团队41个,总数达到424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总体满意度达到96%。推进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按病种和科室强制下转,全区双向转诊下转量同比增长7.65倍。

  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资源布局。积极协调推进市新华医院等6家医院在建项目、区中医院等3家医院前期工作,其中区综合医院由区政府与平安集团签订框架协议,首创委托大型企业运营区属公立医院模式。按照“医防融合、防治结合、急慢兼顾、医教研一体”的思路,在区妇幼保健院新院项目中,统筹建设区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区中医院项目中,统筹建设区疾控卫监大楼,着力解决我区公卫机构长期租用业务用房等问题。联合市血液中心建成龙华献血站,2020年6月至今采血132万毫升、血小板769.7个治疗量。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优化服务、提升效能,增进了辖区群众的健康福祉。

  基本公卫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全国首创基本公卫督导系统,推动基本公卫服务项目量质齐升。全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数252万人,同比增长77%。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140%,是市级年度目标的两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为69%、66%,均高于我市指标要求。高风险、户籍精神障碍患者继续保持零失访。

  健康促进工作网络不断健全。以区政府名义成立健康龙华行动推进委员会,推动各街道成立健康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各社区组建工作小组,三级联动开展健康社区创建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健康细胞及健康家庭创建,全国首个妇女儿童体验馆投入使用,完成市民健康生活主题馆建设,荣获第六届深圳市民健康素养大赛第二名。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打造“街道+社区”两级心理服务阵地,开展社区居民心理咨询6489人次。打造“校园安心行动”平台,成立全市首个未成年一站式保护中心,服务儿童青少年3334人次。试点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评估944人次、入户探访347人次。全年举办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738场,服务42.33万人次。

  妇幼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国家高危儿童保健管理项目试点地区,全区围产儿死亡率3.3‰,新生儿死亡率1.0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73‰,产后访视率96.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6.28%,早孕检查率98.32%,均保持较好指标水平。

  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不断深入。制定出台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引导2家托育机构完成备案工作,其中1家创建为普惠性托育示范点,相关工作在全市作经验介绍。深入开展科学育儿系列活动,组织实施30场线上母婴学堂项目,荣获全市科学育儿知识技能竞赛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站在收官之年回望“十三五”,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自觉扛起“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挥洒汗水、砥砺奋进,推动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的来说,卫生健康工作实现了五个明显提升:

  五年来,我们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按照“每个街道至少拥有1家公立医院”的原则,全力协调在观湖街道建设区综合医院,在民治街道建设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和社会办三级医院,在龙华街道扩建区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在大浪街道新建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在福城街道扩建区中心医院,在观澜街道建设区中医院,辖区医疗卫生资源布局逐步优化。

  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思路,在原区妇幼保健中心的基础上,挂牌成立区妇幼保健院,仅用1年半的时间改造并启用住院部和门诊部,结束了我区没有区级妇幼专科医院的历史。目前,区妇幼保健院可提供床位516张,规模居全市区级第三,正在积极创建三级妇幼保健院。

  按照“十分钟就医圈”的要求,全面完成社康机构标准化改造,高标准建成85家社康机构,实现“每个街道有1家区域社康中心、每个社区至少有1家社康机构”,让群众能就近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截至2020年12月,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570家,其中公立医院4家,社会办医院9家,公办社康机构65家、社会办社康机构20家,基本满足了辖区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五年来,我们坚持“抓改革、建机制”,推动医院发展活力明显提升。

  基层医疗集团改革落地见效。挂牌成立区人民医院集团、区中心医院集团,组建1个区域医联体,按照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原则,促进区属医院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全区总诊疗量的比重常年保持在50%以上。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日益健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党委书记、院长分设,医院核心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医院运行效率稳步提高。落实总会计师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效能。设立医疗设备、药事、医疗、科研等专业委员会,提高专业化决策与管理水平。区人民医院、区中心医院被确定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医院。

  “三医联动”改革成效初显。持续深化医保基金“总额管理、结余留用”机制改革,推进建立按病种、病组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探索门诊“打包”收费改革和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保支付政策,积极参与药品集团化采购,切实控制医疗费用增速,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五年来,我们坚持“提质量、创品牌”,推动诊疗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人才队伍更加发展壮大。用足用好市、区两级医疗卫生人才政策,大力引进17个高层次医学团队、55名高层次人才、110名优秀青年人才、564名紧缺人才,基本满足群众家门口看名医的需求。卫生健康系统现有正高职称199人、副高职称733人,较2017年初分别增长192%、105%;博士及博士后由46名增加到123名,增幅将近两倍,人才效应正在逐步凸显。

  学科建设更加深入扎实。以市、区两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为示范,促进医教研协同发展。现有区级重点实验室16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1个、区级医学重点学科20个、区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13个。近年来,各重点学科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15项,其中国家、省、市领先水平分别有9项、17项、36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立项206项,包括国自然6项、省级38项、市级162项。

  医院品牌更加特色鲜明。区人民医院获评中国医院竞争力五星级医院,建成全市首家国家级腹腔镜外科培训基地和社区营养门诊;区中心医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荣获国家“示范防治卒中中心”称号,创建成为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和健康教育协会医院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主委单位,建成全市首个全科医学师资培训中心。区妇幼保健院成为全国妇幼系统首家标准化代谢病管理区域中心。

  五年来,我们坚持“促健康、优服务”,推动居民健康素养明显提升。

  健康促进品牌深入人心。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全国第二的成绩创建成为全国健康促进区,同时创建成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区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位列全市第三。儿童伤害预防app“小童安”在全国推广使用。

  健康支持性环境覆盖广泛。创建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单位226个、省级健康家庭371户,区级健康家庭1.5万多户。建成全市首家“生态体验式”家庭健康俱乐部、首条健康绿道、健康长廊及首家健康主题公园。在全市率先探索共建共享的健康社区鹭湖模式,实现党群服务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

  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明显。妥善处置了新冠肺炎、登革热、禽流感等疫情,全区未发生重大群体性传染病暴发疫情。切实控制和降低艾滋病、职业病等发病率,结核病志愿者宣传团队获评全国“最美防痨人”称号,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失访率由2015年20.27%下降至2020年的1.35%。辖区免疫规划接种率持续维持在95%以上的较高水平。

  妇幼健康服务惠民利民。二年级学生免费窝沟封闭、出生缺陷干预、地中海贫血防控、新生儿听力筛查等项目,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入实施健苗行动计划,编制发行全国首部《学龄前儿童健康读本》,建成全市首家市民健康体验馆、妇女儿童体验馆、健康生活主题馆以及全市最大的儿童健康中心。

  五年来,我们坚持“严监管、正行风”,推动行业发展环境明显提升。

  信息化综合监管走在前列。在全市率先启动并建成社会办医疗机构信息化监管平台,全区所有社会办医疗机构全面覆盖运行,基本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实时监管,以及“预警-响应-处置”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有效遏制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全面打造“智慧卫监”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了对卫生健康监督领域全系统、全业务、全流程、全要素的全覆盖,降低医疗事故风险,促进辖区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提升。

  卫生监督管理效能有效提升。以扫黑除恶斗争为契机,制定实施14项卫生监督管理制度和措施,全面梳理卫生监督执法办案流程,案件办理所需时间由平均2-3个月缩短至平均1个月。取缔无证行医窝点120间、注销社会办医疗机构299间,辖区19家涉及“莆田系”的医疗机构已“清零”,被列为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集体推荐对象。

  党建引领发展机制逐步建立。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各环节。坚持把支部建在科室,着力培养党支部和医学学科“双带头人”。创新实施11个特色党建项目,促进区属公立医院满意度排名得到大幅提升。深化“党建+健康帮扶”品牌,为广西东兰、凤山,河源紫金及新疆喀什等地打造“不走的医疗队”。探索“党建+行业自律”,成立5个社会办医疗机构党组织,引领行业规范发展。

  医疗卫生行风建设成效显著。制定卫生健康系统全面深化行风建设持续正风肃纪“1+10”方案,坚决堵住决策、人事、资金、基建、设备购置、药品耗材采购、财务等方面的监管漏洞,卫生健康系统信访举报和涉纪涉腐案件大幅下降,行业作风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我们还举全系统之力,高质量完成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荣获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较好地完成了安全生产、意识形态、统一战线、法治政府、拥军优属、卫生应急、老龄健康、干部保健、职业卫生、信访维稳、企业服务以及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等工作。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离不开各民主党派人士、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全区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科室、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团结协作和务实进取,离不开广大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和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区委卫生工委、区卫生健康局,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龙华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朋友们、同志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龙华医疗卫生事业起步晚、底子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均衡,医疗水平总体不高,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充分”等问题较为突出,与辖区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就医需求相比有差距、与先行示范区“病有良医”的要求相比有差距。

  从资源总量来看。全区实际开放床位数3918张(公办2803张、社会办1115张)、执业(助理)医生2986人、护士2856人,按常住人口170.63万人计算,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每千常住人口护士数分别为2.3张、1.75人、1.67人,低于2019年全市3.85张、3.02人、3.32人的平均水平,分别占全市平均水平的60%、58%、51%,人均占有量偏低。

  从医院结构来看。全区13家医院,包括公办4家、社会办9家。其中,11家为综合医院、1家为妇幼专科医院、1家为儿科医院。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薄弱,专科医院规模偏小、服务水平较弱,需求量大的儿科、妇产科、骨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康复等专科医院欠缺。

  从辖区分布来看。全区现有4家公立医院,包括:区人民医院、区中心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其中,龙华街道2家、大浪街道1家、福城街道1家,观湖街道、民治街道、观澜街道还没有投入使用的公立医院。

  从发展空间来看。区人民医院、区中心医院年诊疗量居全市公立医院前列,但占地面积较小,业务用房紧张,加上医院正在实施改扩建项目,影响群众就医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区属4家公共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均为租赁性质,用房不足、面积偏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卫生工作优质高效开展。

  从医疗质量来看。我区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还存在明显不足。全区没有三甲医院,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3家区属公立医院和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全区医学重点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只有区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被评为市重点学科,医疗、教学、科研等整体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区情实际来看。我区地少人多,在17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着近300万人口,人口总量、密度均排在全市第三,人口结构严重倒挂、人口流动性较强,且拥有华南地区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深圳北站,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工作面临较大压力,发生突发急性传染病事件风险较高,传染病外防输入的压力较大。

  从公卫体系来看。全区现有的公卫服务机构均从街道卫生监督所(预防保健所)转制组建,起点相对较低,在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等方面基础比较薄弱,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精神卫生、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人员配置不足,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0.59人,远低于全市0.95人的平均水平,离全市2020年不少于1人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公卫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

  二、“十四五”时期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宏伟目标、龙华高标准打造深圳都市核心区的关键五年。区委区政府对我们寄予厚望,区委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龙华提速计划”“打造全国健康促进区新标杆”,这为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今后五年全区卫生健康工作的总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抢抓“双区驱动”和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紧紧围绕“病有良医”“幼有善育”总目标,实施健康龙华提速计划,加快建立与医疗保障实际需求、转型升级民生需求、深圳都市核心区定位需求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保障体系,奋力打造全国健康促进区新标杆,为龙华加快建成大湾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中轴新城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综合各方面因素,今后五年龙华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打造成为全国健康促进区新标杆。全区常住人口期望寿命达到82.7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保持在40%以上。

  ——卫生资源总量进一步增长,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大幅提升。全区每千常住人口病床数达到4.5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达到3.3人。

  ——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社区健康服务实现扩面提质增效。平均每个社区拥有社康机构2.5家,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5名,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占比达到65%。

  ——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辖区群众就医负担得到大幅下降。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控制在15%以下。

  ——婴幼儿照护服务进一步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逐步满足。每个社区拥有托育机构1家以上,全区托幼服务一体化的幼儿园达到20家以上,每千常住人口托位数达到2个。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凝神聚力、精准发力、尽心尽力,全面实施八大提速计划:

  (一)实施社区健康服务提速计划。进一步优化社康服务机构规划布局,着力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增强社康机构服务功能,深入推进家庭医生服务,规范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健康服务网格化、清单化、标准化、智能化,努力让家庭医生团队成为守护市民健康的“守门人”,让社康机构成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市民健康的服务大平台。

  (二)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提速计划。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保障制度,着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着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救治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织紧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切实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群众健康。

  (三)实施优质医疗服务提速计划。进一步落实区域综合医改政策,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联体制度集成创新,突出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以“两融合一协同”(医院与社康机构融合发展、医疗与预防融合发展、全科与专科协同服务)为抓手,试点打造健康保健服务集团,探索基层健康服务新模式,为居民提供健康促进、预防、治疗、康复、养老等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

  (四)实施行业综合监管提速计划。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分工协作、科学有效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涵盖全行业、全流程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全面应用“智慧卫监”体系和医疗服务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强化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促进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信息化。

  (五)实施健康龙华行动提速计划。认真贯彻落实《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制定《健康龙华行动计划(2021-2025年)》,推动15项健康中国行动计划落地见效,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促进融入基层治理,进一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实现对生命全程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

  (六)实施振兴中医药事业提速计划。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协调加快区中医院建设,完善中医“治未病”体系,打造基层中医药服务特色,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疾病康复领域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六位一体”全面发展,努力创建一流中医药传承创新城区。

  (七)实施智慧医疗建设提速计划。加快建立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完成“智慧医疗114工程”,拓展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基本建成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监管有力的区域医疗卫生综合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医疗卫生电子化、医疗服务数字化、公卫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安全保障一体化。

  (八)实施卫生人才引育提速计划。稳步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全面优化医疗卫生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大力引进一批医疗卫生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急需紧缺岗位骨干人才,打造一批技术精良、医德高尚的“名医”,汇聚一批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名团队”,建设一批具有龙华特色、群众认可的“名工作室”。

  三、2021年主要工作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再燃改革和创业激情,踏上新征程、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健康龙华建设,努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重点打好九大攻坚战:

  (一)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突破1亿,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国内各地疫情呈现零星散发和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龙华区1月以来累计出现8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例香港输入确诊病例,1例本地无症状感染者,虽然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是,也表明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需要我们在的工作中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是坚持“外严防输入、内严防扩散”总体防控策略,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织密织牢疫情防控安全网络,持续优化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二是坚持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相结合,健全人、物、环境多渠道监测和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持续提升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健康管理、隔离医学观察、物资储备等应急战备能力。三是严格落实医疗机构院感防控措施,进一步细化完善院内防控措施,严格落实预检分诊、院感防控、发热门诊闭环管理等制度,确保做到业务培训到位、预检分诊到位、流程优化到位、标准防护到位、强化感控到位。四是规范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紧急使用和接种工作,严格落实新冠病毒疫苗全流程管理制度,周密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五是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在卫生防疫中的作用,加强正面宣传和健康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打造清洁卫生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打好等级创建攻坚战。目前,区人民医院已经完成了三甲评审第一阶段专家辅导,区中心医院还在准备申报材料,区妇幼保健院也在积极申报列入三级妇幼保健院管理。我们要全力冲刺,深入实施医院等级创建,始终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辖区医疗质量全面提升。一是在制度上做文章。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规章制度体系、医院运营与绩效管理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二是在管理上做文章。健全重大决策机制和民主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人力资源、财务资产、科研信息等核心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医院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三是在质量上做文章。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护理技术指南和操作规范,把人文关怀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不断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四是在人才上做文章。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原则,从人才研修、学历提升、职称聘任、学术培养、科研支撑等方面同向发力,切实加强医院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努力打造梯级合理、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医疗队伍。五是在学科上做文章。要以多学科联合诊疗为抓手加强学科资源整合,优化学科结构、拓展学科功能、推进学科精细化、打造优势学科群。

  (三)打好深化医改攻坚战。深入推进区域综合医改工作,打造区域综合改革“龙华示范”。一是完善医院内部管理体系。持续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医院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深入实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监督检查医院章程执行情况。推进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公立医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年薪制,推进完善总会计师制度,提高公立医院经济运行质量。二是完善健康服务体系。深入推动医院与社康机构融合发展、医疗与预防融合发展、全科与专科协同服务。健全创伤、卒中、胸痛、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五大救治中心,逐步建立血压、血糖、血脂、呼吸、心电等健康监测、健康管理中心。大力推进无偿献血。三是完善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建立贯通“预防保健-临床诊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链条,构建涵盖疾病筛查与发现、临床诊疗、健康管理、防治效果评价的闭环管理体系,提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早管理、早健康水平。是完善医疗卫生急救体系。优化完善龙华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应对不同情景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综合演练。在龙华、大浪、福城街道新增3家医疗急救点。继续开展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免费向群众提供心肺复苏、AED使用、常见急症的现场处理等培训,实现中小学应急救援培训全覆盖。

  (四)打好智慧健康攻坚战。根据智慧医疗“114工程”总体规划,2021年是我们智慧医疗项目的落地之年。我们要抓紧推进实施,力争在智慧健康发展上取得突破,为辖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智慧、便捷的健康服务。一是加快智慧医疗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疗业务运营管理系统、医技系统、医院智能化、区域临床数据中心CDR、公卫督导管理系统、诊所服务监管一体化平台、远程医疗、医防融合路径化管理信息系统、区域医院智慧服务4级水平建设10个项目,形成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二是加快推进智慧健康服务。按照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发布的居民健康管理服务最小数据集标准和接口规范,完成信息系统改造和对接,推动社康机构、医院、公共卫生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电子病历、基本公卫服务信息向居民电子监控档案汇聚,实现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三是加快智慧医院建设。拓展医院运营管理智慧化创新应用,推进转诊服务、远程医疗、药品配送、患者管理等线上线下一体化,逐步建立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为患者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个性化、智慧化服务。四是加快“互联网+”应用。完成职业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搭建“用人单位自我管理-技术支持-政府监管”三方共享平台,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提高效率,控制风险。探索云计算、区块链、5G技术、物联网在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开展传染病、慢性病防控工作。

  (五)打好健康促进攻坚战。一是完善健康龙华建设制度体系。贯彻落实《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出台《健康龙华行动计划(2021-2025年)》,建立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健全爱国卫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高标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第8次复审。研究制订健康影响评估管理办法、评估指南、指标体系,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二是推进“健康细胞”创建。开展健康社区建设督导评估工作,推动街道办与社区落实健康社区建设责任。推广实施《智慧健康社区建设规范》和“示范健康社区建设”十大倡议,推动建立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小区健康管理员制度,推进健康社区、健康校园和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创建。三是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贯彻落实《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积极参与医养结合、安宁疗护、老年人心理关爱等国家级试点工作,探索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智慧健康助老服务,组织开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贯彻《深圳市家庭病床服务管理办法》《智慧家庭病床服务规范》,实现10%的社康机构开展智慧家庭病床服务。

  (六)打好社康服务攻坚战。一是推进社康服务扩容提质。贯彻落实《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管理办法》,优化社康机构规划布局,推进建设1家社区医院、5家社康中心,促进社康机构多元化发展。开展示范社康机构建设评选,实施社康机构星级等级评价,完善社区健康服务统计和绩效考核制度。二是推进全科医学发展。发挥全科医学师资培训中心作用,打造一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分布均衡、胜任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和引进工作,引进全科医师100人以上,组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300人以上,力争每万常住人口拥有4名以上全科医生。三是推进建立居民健康管理制度。推进居民健康管理网格化、契约化、清单化、智能化。建立健全居民健康体检制度,加强居民血糖、血压、血脂、肺功能等健康指标监测与干预。推广应用“社康通”微信小程序。四是推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区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改革财政补助机制、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等运行机制。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健全完善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密切协作工作机制。深入开展职业健康保护、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强化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风险防范。五是探索改革健康惠民政策。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试点,探索推行与居民健康管理相衔接的医保统筹资金、基本公卫服务经费联合“打包支付”。推动新增慢阻肺、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等6类疾病进社康机构打“五折”、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打“两折”政策的落实。

  (七)打好中医药服务攻坚战。一是力争区中医院年内开工建设。推进区人民医院、区中心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室规范建设,争创全市中医药工作示范点。加强社康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优化设备配置、药品配备、人员安排、信息化建设等,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二是落实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计划,优选建设一批基层中医药服务示范点,创建一批名中医、名中医工作室,示范引领基层中医药发展。推进中医药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力争中医药健康文化在党群服务中心覆盖率50%以上、家庭医生提供中医药服务覆盖率50%以上。三是健全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推动中医治未病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有机融合,构建中医养生保健、疾病防治、康复养老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向群众推广简便、易学、疗效确切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打造具有我区特色的中医品牌。

  (八)打好婴幼儿照护服务攻坚战。探索建立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已经列入了龙华区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我们要强化工作举措,深化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落实政策支持、标准规范、服务供给和监督管理体系。一是强化工作统筹协调。发挥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作用,协调解决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强化评估检查和业务指导。二是建立健全综合监管机制。研究制定《深圳市龙华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综合监管办法(试行)》,明确各街道以及各职能部门分类指导及监管职责,建立健全日常监管机制、归口受理和分派协调机制以及违法查处等综合监管机制,确保我区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健康、安全、有序推进。三是积极拓展普惠托育资源。力争2021年至少1家幼儿园开设托班,指导社会机构建成2-3家具有示范效应的普惠性托育机构。四是加强科学育儿和照护指导。强化儿童早期科学育儿指导专业团队建设,通过入户指导、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等方式,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提高家庭科学育儿能力。

  (九)打好党建引领攻坚战。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评选一批示范性党建工作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成果交流。出台公立医院党建引领等级创建实施方案,制定政治引领、组织引领、作风引领、服务引领等具体措施,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助力早日实现全区三甲医院“零”的突破。统筹做好卫生健康系统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二是强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全面加强公立医院领导干部配备,强化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修订出台《龙华区卫生健康人才特聘岗位和高层次医学团队管理实施办法》《龙华区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实施办法》,加大高层次和紧缺医疗人才引进力度。注重人才考核与监督、人才引进和培育,做好各类医疗卫生人才储备。三是强化行风作风建设。持续落实行风建设“1+10”方案各项措施,深化行风建设,强化综合监管。抓紧抓实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深化廉政教育,提高系统干部职工法纪意识。充分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常态化、规范化开展谈话提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