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以新体制开创新局面,以深改革推动深建设

来源:龙华区 日期:2022年09月15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龙华区推进审批“零时限”改革,提升项目建设效率。图为民治中学校园。

▲北站党群服务中心。

  龙华,曾经的特区外地区。从街道到功能区再到行政区,龙华正是深圳改革创新的产物,肩负着以新体制开创新局面,为全市改革破题探路的重要使命。十年来,龙华在行政体制、经济、民生、政务服务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就。昔日的深圳“后花园”,如今崛起成为璀璨的深圳北中心。

  “零时限”审批缓解“上学难”

  时间指针拨回2011年12月30日,龙华新区在原宝安区龙华街道、民治街道、大浪街道、观澜街道的基础上成立。龙华新区的成立,正是深圳经济特区扩容背景下城市管理迈向精细化的重要一环。成立后的龙华新区管辖总面积达到175.58平方公里,管辖总人口超过220万。但彼时,龙华新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公共事业配套比较短缺,特别是教育、医疗等资源“供不应求”。

  有龙华居民坦言,龙华新区刚成立时,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存在“上学难、上好学更难”的问题,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然而按照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模式,审批和开工是“一条线”管理,审批环节多、效率低,导致政府投资项目迟迟不能开工,一个学校从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最少需要三四年时间,家长和孩子根本等不及。

  群众的痛点,就是改革的着力点。为了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上学难”问题,新区向政府审批要时间,2013年8月,龙华启动了政府投资项目审批“零时限”改革,形象地说,这项改革就是把政府审批流程从“串联”改成了“并联”,以前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是“一个一个轮流来”,而“零时限”改革让数项审批“一起上”,规划许可、方案审批、概算审核、施工图设计等项目同时审批,与学校开工建设关联不大的建筑节能、民防等14项行政审批事项放在施工中或施工后进行。

  位于民治街道的民顺学校是一所具有标志意义的学校,“零时限”改革使民顺学校的建设大大提速。按照传统的审批模式,民顺学校计划最快于2014年4月完成施工招标及进场施工,预计于2015年秋季招生前投入使用。新审批模式启动后,民顺学校提前至2013年进场施工,2014年9月1日部分投入使用,足足提前一年受理新生入学申请,使民治片区初中学位的紧张程度得到了缓解。

  数据显示,审批“零时限”改革后,龙华新区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平均缩短了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大型项目审批时限从317个工作日缩短至98个工作日,中型项目审批时限缩短至84个工作日,小型项目审批时限缩短至77个工作日。

  改革永无停顿,开放永不止步。为撬动社会投资力量,继“零时限”改革之后,2015年初,龙华又在全市率先将审批制度改革拓展到社会投资项目。改革后,龙华的社会投资重大项目审批事项从36个压缩到32个,立项到开工建设从310个工作日缩减至92个工作日以内,竣工验收阶段则从450个工作日缩减至202个工作日以内。

  龙华的审批制度改革举措为市场松绑、为企业添力,进一步释放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加速了特区一体化进程,推动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在深圳,甚至在全国都具有破题示范的意义。

  率先试点运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

  2017年1月7日,龙华正式设立行政区,实现从城市副中心到都市核心区的历史性跨越。但与此同时,面对快速增长的实际管理人口,如何让基层服务真正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这是一张不断刷新考题的试卷。

  2019年10月,龙华探索“党建+科技+治理”的数字化模式,在北站社区建设社区级智慧指挥中心,率先试点运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一网全面感知、一键接办诉求、一屏实时调度、一路护航安全”,值得一提的是,“党建+科技+治理”的数字化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

  近年来,龙华区还构建了开放、集约、共享的“1+N+V”党群服务中心体系(1个区级党群服务中心,N个社区、园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批党群服务V站),实现平均1公里范围内有1个党群服务中心,打造龙华10分钟党群服务圈,精准设置服务功能室和特色服务项目,把最好的区域、最好的服务资源留给居民群众。

  2019年12月,龙华区在全市首创24小时党群服务V站,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以群众需求为“半径”和导向,面积在50平方米左右,选址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覆盖不足的城中村、工业园区等人口密集的区域,零距离贴近群众,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2021年初,龙华区启动全国首个“外卖骑手安全驿站”。不久后,龙华区出台《龙华区“歇脚屋”建设指引》,在全区党群服务V站全覆盖建设“歇脚屋”,依托现有功能区域,配齐必要的设施设备,为灵活就业群体提供多种服务。

  龙华在基层社会治理上不断改革创新,做精做细社区治理和居民服务,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医政通”将政务服务窗口延伸至医院

  建立行政区以来,龙华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创新,多项改革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医政通”便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众所周知,从孩子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各项社会福利、身份登记都需要一一办理,市民群众需要在社区、派出所、医保局、社保局等单位来回跑。而医院作为人流量最为密集的公众场所之一,如果一些政务服务事项能够在医院“一站式”办理,就能让群众办事更省时、省力。

  龙华瞄准群众需求难点痛点,于2020年12月10日上线全市首家“医政通”,这是依托辖区医院打造的首个“医院-政务”一站式服务窗口,通过事项梳理、数据传送、资料流转对接,将政务服务窗口延伸至医院,联合卫健、公安(户政)、社保、医保等部门共同研讨需求,形成一体化集中便民办事“网格”,实现生育登记、出生登记(入户)等54项政务事项“一站通办”。

  “以前每次都要跑很多趟去不同的办事大厅办理业务,现在来医院就诊的同时能咨询和办事,真是太方便了!”“医政通”上线当天,在服务窗口咨询完医保业务的市民肖阿姨高兴地说。

  推动“医政通”服务“住”进医院,成为深化“最多跑一次”“医政联通”的一大重要举措,真正实现了市民、政府、医院的“多方共赢”。2021年6月30日,在龙华区人民医院运营启用的“龙华医政服务站”,标志着“医政通”服务升级至2.0版本,服务事项也由原来的54项升至84项,实现“一门全办、一窗受理、一站服务、多网通办”。

  “医政通”服务的推行,正是龙华持续深化“放管服”政务改革、“审批做减法,服务做加法”的生动体现。

  全市率先发布“免申即享”惠企惠民政策

  一直以来,龙华区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深化数字政府转型,从而持续释放“放管服”改革红利,推动辖区营商环境持续向好。

  近年来,龙华区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便民利企金点子不断“上新”。在“智慧龙华”基座上,龙华区以数字赋能智“惠”民生,不断落实落地便民利民的数字化改革应用,全面推进平安城市、智慧政务、环保水务、安全生产、医疗卫生等十多个领域“+智慧”的创新应用。

  日前,准时达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监刘文祥收到一条政务短信,提醒他“有一条待确认的‘免申即享’事项”。按照步骤,刘文祥进入“免申即享”服务厅,发现在待享受事项中显示企业符合“国家A级物流及市重点物流企业”的资助条件,可以享受5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随即他按照系统指引,进行意愿确认,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操作。

  企业的惊喜体验,起源于龙华创新推出的“免申即享”服务。龙华区基于数据账户基础建设成果,通过政务信息共享、系统数据比对、智能算法匹配等方式和手段,主动查找、主动告知、主动兑现,实现线上数据筛选,线下人员“免跑腿”,让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群众免予申报,直接享受政策红利。

  数据显示,2021年,龙华区在全市率先发布两批41项“免申即享”惠企惠民政策,兑现超过9亿元资金、逾22万人受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乘着“双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的春风,龙华将坚持以奋斗精神一路改革攻坚、持续创新领先,高质量打造“数字龙华、都市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