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湖“城变”:一个“大”字显风流

来源:观湖街道办事处 日期:2020年12月29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今年6月以来,一批城中村综合整治项目在龙华区观湖街道快速落地,“一村一特色”正在将城中村化为“城中景”。

  新田社区老村里,一片人迹罕至的边角地,在不到一周的时间,便已绿树成荫,清爽宜人;鹭湖社区怡宁医院周边,绿意盎然的芳草地取代了曾经的野草疯长,随风摇曳的绿树为医院平添几分暖意;牛轭岭小区大道旁,冷硬的变电箱包围在了红花绿叶的花圃中,就连四周的围栏也装上了镂空的花卉图案……

  不到半年时间,一波民生微实事项目迭次竣工,一处处新增的“微景观”成为各社区新的风景线,推动着观湖街道的宜居指数不断提升。

  更令人惊艳的是松元厦碉楼广场周边品质提升工程,前期设计团队大胆提出采用前沿技术、独特材质和光影效果,复现“消失的第五座碉楼”,创意之新颖令人拍案称奇。“短则一周,长不过数月”的建设节奏,“大项目做精品,小项目出亮点”的品质追求,为观湖的城市品质迎来新一轮“蝶变”。

  而“城变”的背后,映衬的是观湖街道在新一轮机构改革大潮中确立的城市建设“大前期+大工务”模式,正在释放出推动观湖城区蝶变的强劲动能。

  在观湖街道,“大前期”之“大”,意味着“大项目”“大视野”,更意味着“精品”。“大前期”对应的部门,即前期办,是观湖街道新一轮机构改革催生的新部门,由此前街道办城建科下属“前期组”升级而来。

  从“组”到“办”,一字之变,却意味良多。改革前,前期组负责街道大部分城建项目的前期工作,“不管是十来万还是上千万的项目,来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而且,工作链条较长,从项目方案、初步设计、工程概算批复直到施工图及施工招标,完成这些程序后方才移交给建设工程事务中心建设落地。

  如今,前期组升级为街道独当一面的前期办,主要负责投资400万元以上的项目的前期工作,且工作链条缩短至工程概算批复环节。“小组升级成办,分工更加明确,事情做得也更精细”,陈聪强调,更重要的改变在于,成为街道办独立部门、“专做大事”的前期办,与整个街道发展命运的紧密程度大大提升,由此催生出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前作为一个小组,是有项目来就按照规范做,现在我们要掌握街道的发展情况,主动去挖掘储备项目,建立项目库,让前期工作与街道的发展相匹配,成为街道前行的助力”,他说。

  因为专注于大项目,且工作链条缩短,前期办拿出更多时间,经常在龙华区内外奔走,尤其是深圳市层面,去学习研究精品项目的前期工作,想方设法融入到观湖的建设中来,这是前所未有的状态。

  “前期办不仅仅是做大项目,做出精品项目来,还要对街道的发展负责,要向街道的利益看齐,这就需要大视野、大格局,主动作为,去挖掘品质、前瞻性的项目,对接高水平的设计团队,让前期工作成为街道发展的引擎。”观湖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坦言。

  《松元厦碉楼广场周边品质提升工程》正是观湖街道前期办经手的大项目之一。在前期工作中,前期办专门对接了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下称“欧博公司”)设计团队主抓前期项目设计,后者在深圳颇有知名度,深圳市人才公园的设计即是该公司设计团队的手笔。

  近年来,深圳市以微改造的方式推进了多个城中村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松元厦碉楼广场周边品质提升工程》也将以微改造的方式,打造深圳首个碉楼文化主题广场。

  欧博公司设计师李洲翔说,设计团队紧扣“让文化遗产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这一主题,努力在有限的空间中,打开尘封的碉楼记忆,对碉楼广场的空间重新建构,包括打开边界、轴线强化、尊重现状、连通路径、故事景墙及精神重塑六大板块。

  其中,最具创意的板块在于故事景墙与复现“消失的第五碉楼”。碉楼广场中心,设计团队将深圳知名碉楼进行抽象处理,通过具有雕塑感的片墙重现出来,构成两列碉楼故事景墙。 景墙由50片穿孔钢板盒构成,李洲翔习惯称其为“片墙”。每一片墙都采用穿孔方式,勾勒出深圳知名碉楼的轮廓,墙内镶嵌灯具。

  同时,广场中心地板上,采取石材激光雕刻方式设计出深圳知名碉楼的点状分布图,每一点位上同样嵌入灯具。每当夜幕降临,片墙内射灯光即与广场碉楼版图的灯带形成奇妙的光影互动。

  最为令人称奇的设计在于复现“消失的第五碉楼”。2012年8月,从属于松元厦旧村碉楼群的陈显堂碉楼在一场暴雨中倒塌。此次碉楼广场提升工程的设计中,欧博公司设计团队大胆创新,独出心裁地以抽象的方式将陈显堂碉楼复现出来。

  设计团队采取钢结构形式模拟消失的碉楼轮廓,按照原比例还原,同时,沿钢结构柱体镶嵌入灯带,下部雨棚处则采用具有复古特点、透光率较高的丝印玻璃,将碉楼斑驳沧桑的外观呈现出来,几可乱真。

  夜幕下,碉楼广场华灯璀璨,“第五碉楼”经过内嵌灯带的映照,形成上下虚实相间、亦真亦幻的奇幻视觉,同时,又与周遭的四座实体碉楼形成新与旧的对话。 “复现的第五碉楼就位于广场的中心,灯光营造出的虚实效果会让它更加凸显,成为一道独特的地标性人文景观。”李洲翔表示。

  尤其值得期待的是,在夜间灯光的连接下,“消失的第五碉楼”与片墙、碉楼地图形成一体,构成立体的灯光碉楼广场,使之成为松元厦的活力中心与社区精神中心。“用现代元素复现历史人文古迹,建成之后,这将会是深圳,甚至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客家碉楼文化景观。”李洲翔自信地说。

  今年5月份,观湖街道11个城中村的综合整治开始启动前期工作,大多数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完成往年近半年的工作量,5月底第一个整治工程项目就开始进场施工,11月底基本所有工程的主体工作已经完成。

  “大工务”模式正在催生观湖城市面貌改善的“加速度”,而这样的工作节奏在过往是不可想象的。在过去,观湖街道项目建设遵循着“谁发起,谁实施”的不成为规定,“基本是各条线管自己的项目,从立项、施工管理到竣工移交一条龙”,观湖街道建设工程事务中心负责人说。

  这种“政出多门”的建设管理模式,往往导致专业性和规范性上有所缺失,要么部分项目完成了立项,却难以实施,要么项目立项后,因为归口管理不统一,造成重复投资、重复立项,无论是项目建设速度还是项目的品质,都受到影响。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观湖街道重新调整和理顺了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建设“大工务”模式,明确规定:除开投资4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前期办完成概算批复后,移交建设工程事务中心实施下一步工作,其他400万元以下项目由各使用管养单位立项后,全部纳入中心,实行从项目前期工作到建设施工再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

  “现在,各单位的项目在立项阶段,都会征求中心的意见,有些涉及到重复建设,或者功能、档次、专业性不高,我们会直接提出意见,有些涉及到项目用地和产权确认,我们也会建议通过街道的执法部门调查用地属性、产权等,这样一来,项目落地的几率和完整性、项目管理的规范性与专业性也随之提升,结果就是项目品质有了保障,同时,‘大工务’还有利于街道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的统一执行,便于街道领导班子对城市建设的统一管理。”观湖街道建设工程事务中心负责人坦言。

  从“政出多门”到统一纳管,事实上,在“大工务”模式下,街道建设工程事务中心作为“承压点”,责任和压力骤增。基于此,观湖街道将原本散落在各部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项目工程师集中到了建设工程事务中心,同时,还通过购买服务包的方式,从大型国企、房企中招募了一批专业人士,以充实中心的专业力量。

  “让专业人干专业的事儿,最高效率地推进最重要的工作。”观湖街道相关负责人自信地表示,“大工务”模式理顺了机制,专业力量充实了,标准上来了,大项目做出精品,小的环境提升也精益求精出亮点,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案例

  “大项目做精品,小项目出亮点”,这是大前期、大工务模式催生的直接变化。

  正在收官阶段的观湖城中村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一村一特色”正是直接的佐证。 而其中,坐落在观湖街道大和村的“社工街”是典型代表。前期探索中,龙华区社会工作协会在区民政局和观湖街道的指导下,引导龙华区30名骨干党员社工和15个社工机构党支部来到村里,深耕服务。而这条长不过100米的“社工街”的改造,是观湖街道引入的草图营造景观设计公司团队与骨干党员社工、本土居民共同参与创造的杰作,每一米空间无不体现着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黄彬凌是北大校园公益营建社的创始人,也是全国高校校园营造联盟发起人,在校时就因组织师生自发参与身边校园环境营造而“名声在外”。整整四个月时间,黄彬凌带着团队成员吃住在社工小院,这群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年轻人想方设法融入本地居民。他们和社工联动,摆出社区营造“流水席”,宣讲“社区营造”的理念,邀请居民为改造建言献策,吸引村民共同参与社工街的改造。

  四个月苦心交朋友、讲思路,黄彬凌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后者随即成为社工街改造的积极参与者和奉献者。他们逐渐将自家的庭院对外开放,改造成为各具特色的公共空间。社工街上第一个居民参与设计的小项目是糖水乐园。这本是居民自家的糖水店,店主和小朋友连同20多名同学一起想点子,将小院改成儿童乐园。小朋友把油烟管道设计成“长颈鹿”,还安装了攀爬泡泡,对外开放给大家使用。最终,糖水乐园以居民小设计师的名字命名为“威威乐园”。

  在社工街上,原本靠边停放着十多辆车,这使得狭窄的街道更加拥挤。黄彬凌团队在社工的帮助下,逐一向车主做工作,观湖街道和社区也参与协调,提供新的停车空间,最终车辆移走,街道上增加了居民休憩散步的空间。“政府主导,设计团队和社工带动居民深度参与,最终由政府落地执行,每一个人都会变成社工街的维护者和解说员,真正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黄彬凌自信地表示,这应该是全国甚至全球第一条各界力量深度参与创造的社工街。

  如今的社工街,结合社工的沉浸式特色服务,从青工主题的共建花园到妇女主题的“美丽花圃”再到老年防诈骗主题的“老友记”趣味电话亭,创意互动设计不一而足,就连街道上商家的招牌也是大家共同参与设计,空间营造可谓一步一景观、一步一特色,成为大和村标志性空间。

  仔细算算,这大半年来,观湖街道建设工程事务中心已经通过购买服务包的方式,引入7名具有中级职称的工程师,中心专业力量大大充实。“我们招聘的专业人员,既有从事国企工程施工管理的,也有在设计单位做设计的,还有工程造价咨询人员,对中心整个专业团队的人才储备和服务支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观湖街道建设工程事务中心负责人坦言。

  对于追求项目品质而言的观湖而言,外聘的专业人员相当于引入的“一池活水”,不仅带来了专业知识,更带来了与公职人员不同的职业背景与思维方式。

  中级工程师张振就是外聘专业人才中的一员。

  此前,张振曾经就职于港铁天颂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全程参与了项目从立项到竣工交付的所有环节,对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室内设计、标示标牌等也多有接触。

  “和在街道工作相比,之前的职业经历,不论是接触面还是专业接口都更广,以后在街道做项目产生的技术问题,至少我可以提前预见到,不仅能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还能够节省开支”,张振自信地表示。

  这半年,张振主要在跟进边坡治理与消防管道整改项目,两者以安全为前提,兼顾美观的需求,对区域环境也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提到景观设计,张振注意到,与她此前参与的市场化的景观设计不同,公共项目中的景观设计往往以安全便利美观舒适为第一,以覆盖大多数人的需求为导向,而前者相对注重不同人群的喜好,兼顾娱乐休闲多种需求,设计的精准度会更高。

  “政府视角注重大众利益诉求,而市场化视角讲究精准与创造性”,张振觉得,这或许就是外聘专业人员在提供专业支持之外,带给政府公共项目的新的思考方式,“可以将市场化的价值观融入到政府公共项目的建设中来,形成一种新的风格,既兼顾到大众的需求,又能凸显个性化的特色,造成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