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街道精耕人民调解小切口破题城市法治化治理大文章

来源:龙华街道办 日期:2020年12月11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一座“流动调解”的蓝色帐篷,开进产业园区、居民小区、商贸旺区,让公共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一支兼职调解员队伍,将社会各界人士引入到鲜活的调解现场,以生动的调解体验播下法治的种子;

  一种“专职调解员挂点楼栋+兼职调解员联系小区”的机制创新,建立起广泛的人民调解和普法宣传网络;

  一台24小时不打烊的“法律ATM机”,融合法律咨询、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多项公共法律服务为一体,成为居民身边的法治宣传阵地;

  多项举措叠加共振,烘托出的是龙华区龙华街道人民调解工作的崭新气象。

  今年,深圳迎来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春华秋实,深圳从一个边陲渔村蝶变为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的奇迹。

  40载再出发,探索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成为深圳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之一。而其中,强化法治化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是深圳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刚需。

  在某种意义上,产业发达、商贸兴旺、人口高度密集的龙华街道是超大型城市深圳的局部投影,与深圳的城市发展与治理探索同频共振。

  正是基于这一认知,龙华街道在城市治理领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锐意创新、精耕细作,尤其是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上,注重以法治观念、法治思维谋划推进人民调解,以人民调解工作的持续创新弘扬法治思维,凝聚全社会的法治共识。

  人民调解这样一个“小切口”,在龙华街道的创新拓展下,正在为深圳这座超大型城市的法治化治理破题。

  ●吴永奎

  开设流动调解室

  将矛盾纠纷在阳光下化解

  今年8月,因不慎摔坏同事的手机,且与对方谈不拢赔偿金额,张春明(化名)与同事小王闹得很不开心。最终,两人一致同意联系街道司法所介入,“找专业单位要一个合理的说法。”张春明说。

  张春明原本准备请假半天,没想到调解员半小时工夫就赶到了公司所在的园区。就在公司楼下的空地上,一顶蓝色的帐篷快速搭了起来,帐篷上“人民调解”的徽章和“流动调解室”的字样格外显眼。调解员摆事实讲法理,不过一支烟的功夫,很快让矛盾双方达成了一致。

  来深多年,这是张春明第一次亲密接触人民调解,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调解员专业的法理素养。那顶蓝色的帐篷,也深深定格在他的记忆中。

  这顶蓝色的帐篷,是龙华街道司法所着力打造的流动调解室。自今年6月15日设立以来,已经调解各类纠纷115宗。

  “简易、方便,随时随地、随叫随到。”司法所负责人这么凝练地形容流动调解室。

  作为大龙华的发源地和今日龙华区的产业重镇、商贸旺区,龙华街道人口高度密集,部分社区每平方公里聚集的人口高达4万人,由此带来的是巨大的治理压力。2019年,龙华街道全年处理各类信访事件达3840宗,调处各类矛盾纠纷达1111宗,矛盾纠纷化解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

  然而,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囿于政府“门难进、脸难看、事儿难办”的思维定势,大部分矛盾纠纷的当事人不愿意走进基层政府寻求调解帮助。

  “传统调解都是在党委政府的办公场所中进行,这就造成了人民调解和辖区群众存在地理和心理上的距离,老百姓对人民调解的感受也不够深切。”上述负责人直言。

  发展出题目,创新做文章。长于创新的龙华街道大胆转变观念,提出“流动调解”的工作理念,将人民调解的阵地搬到群众的“家门口”。产业园区、居民小区、商贸服务区成为了“流动调解”主阵地,哪儿需要去哪儿,“以物理距离的缩短,拉近人民调解与人民的心理距离”。

  群众身边的流动调解室具有很高的辨识度:蓝色的帐篷、“人民调解”的徽章、“流动调解室”的字样以及立牌,还有身佩徽章的调解人员,成为了龙华街道的独特一景。

  每一场流动调解,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矛盾双方各抒己见,调解人员居中斡旋,摆法条讲情理。“和法院开庭审讯差不多,只是没有那么严肃正规,毕竟我们是以化解矛盾为主,但每一次调解都是一堂生动的现场普法课。”调解员小黄坦言。

  不仅如此,龙华司法所还紧跟社会热点,精选调解案例,以达到现场普法效果的最大化。今年疫情期间,各类租金纠纷增多,流动调解室便直接开设到了商铺门口;当长租公寓“爆雷”,流动调解室又开到了公寓的楼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正义不但要实现,而且要用老百姓看得见的方式来实现。”龙华街道相关负责人坦言,“开设流动调解室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将纠纷化解摆在阳光下进行,让群众能听到、看到、感受到,营造一种公平、有秩序的社会环境。”

  邀请兼职调解员

  以沉浸式调解体验播撒法治种子

  虽然已时隔一个多月,但富士康安全总处工作人员小王仍然对自己第一次客串“兼职调解员”的经过历历在目。

  今年10月底,在富士康园区,一名骑电动车的工友不慎撞到另一名工友,造成对方腿部轻伤。事后,两人为赔偿金额争吵不已。不得已,小王联系了龙华司法所,寻求人民调解的帮助。

  当天就在富士康食堂外,流动调解室帐篷搭了起来,而小王则受邀以兼职调解员的身份参与了调解。

  调解总共持续不到一顿饭功夫。调解员对各种相关法条、政策相当熟稔,并拿出了过往调解的案例让两位工友参考,小王也在一旁耐心而诚恳地“敲边鼓”,原本僵持不下的两人,很快达成一致,握手言和。

  虽然时常遭遇各种突发的矛盾纠纷,但这是小王第一次参加一场完整的纠纷调解。这让常常凭经验处理纠纷的他受益匪浅,“调解员对双方的心理揣摩得很到位,法律法规知识非常专业,话一说出来,大家都很信服。”

  钦佩之余,小王还萌生了学习上进的想法,“必须得掌握一些法律知识,不然,大家问起来你都不懂,最后只能把矛盾往外推,真的是尴尬”。

  小王的表现与感悟,正是龙华司法所期望看到的。他并不知道,邀请他做兼职调解员参与调解,龙华司法所有着精心的考虑。

  “人天性比较信任自己亲近和熟悉的人。很多矛盾纠纷的产生,其实并不是多大的事情,而是一时冲动引发,这个时候,如果能有当事人所熟悉或者信任的人加以规劝,纠纷也许就不会激化,甚至可以完全化解。”一名资深调解员分析说。

  然而,现行调解体制中,人民调解员属于政府工作人员,当事人对调解员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这种心理上的距离有时候难以打破。

  为解决这个问题,龙华街道吸取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思想,借鉴中国传统乡村治理中乡贤主持调解纠纷的做法,从当事人的生活工作圈,以及相关的行业、协会、乡会等社会组织中选取品德过硬、威望较高的人员,担任兼职调解员,和专职人民调解员一起主持矛盾纠纷调解。通过“专业调解员讲法、兼职调解员讲情讲理”的方式,从“情、理、法”三个方面入手来分清是非、断明曲直,最终达到有效化解纠纷的目的。

  同时,龙华街道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

  不管是固定设点,还是流动调解,人民调解工作除了对矛盾纠纷的双方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广大群众的法治熏陶仍然有待于深化。而兼职调解员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

  “兼职调解员直接参与矛盾纠纷调处的全过程,不仅自身需要明事辨理,最关键的是能获得圈外人无法获得的全方位、沉浸式的调解体验,对情、理、法的感知会非常具体而深刻。”龙华街道负责人坦言,兼职调解员的设立,能够让调解过程直接影响到更多的生命个体,在社会上播撒下更多法治的种子,从而加快推动社会土壤走向法治化的步伐。

  目前,龙华司法所正在制定“兼职调解员工作方案”,计划从律师、医师、教师、工程师、记者、退伍老兵等人员中储备一批品德好、威望高的人士,加入兼职调解员队伍。

  创新调解员挂点联系机制

  让人民调解触手可及

  在超大型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区,如何让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最快、最便捷地为广大居民群众所获取,始终是一道需要不断求索的重大课题。

  现实一再表明,很多纠纷的爆发,往往和当事人没有能及时找到一个有效的救助渠道有关。当事人一旦觉得“求助无门”陷入绝望,可能就会引发一系列过激行动,造成社会不稳定。

  为寻求破题之策,龙华街道创新推出“调解员挂点楼栋”机制。

  在龙华街道景龙新村,“调解员挂点楼栋”率先试点。龙华街道人民调解员的联系方式和受理人民调解的二维码,被一起张贴在各自挂点的楼栋大门进出口,让人民调解随处可见、随手可得。如果当事人出门不便,在征求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调解员还可以上门调解,直接在家门口化解纠纷,力争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法治无处不在,救助触手可及,我们永远都在。”这是调解员挂点楼栋想要向群众传递的信息。

  但是,对于人口数量庞大的社区而言,数量有限的人民调解员挂点依然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缓解现实的尴尬。

  社会管理的问题,必须通过社会治理的手段来破解。

  随着兼职调解员工作的不断推进,逐渐扩大的兼职调解员队伍再次触动龙华街道创新的神经。一个新的“专职带兼职,一专带多兼”挂点联系思路应运而生。

  “兼职调解员工作、居住在龙华不同的片区,他们具有一定的调解素养和参与热情,是专职调解员联接广大居民的最佳纽带。”龙华街道司法所负责人表示,在新的试点设计中,将由兼职调解员联系所居住的小区、所工作的园区、商圈、街区等,亮明身份,扮演起人民调解联系人的枢纽角色,同时,专职调解员分片区联系多名兼职调解员,由此形成“专职带兼职,一专带多兼”的调解覆盖网络,有效地弥补专职调解员人力不足的短板。

  同时,“专职带兼职,一专带多兼”挂点联系思路还将为兼职调解员创造更多参与调解的机会,进一步密切与人民调解工作的联系。

  “兼职调解员在他的居住区和工作区不仅仅扮演联系人的角色,同时也可参与调解新的矛盾纠纷,从而让这支队伍的法治素养、调解能力不断提升,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龙华司法所负责人表示。

  创设“三室合一”

  打通劳动争议化解“最后一公里”

  作为深圳市产业重镇,龙华街道劳动争议事件数额庞大,常年居高不下。也因此,劳动办成为龙华街道最为忙碌的部门之一。

  今年6月,因为离职经济补偿金额与公司一直谈不拢,小杨走进了龙华街道劳动办,打算申请劳动仲裁。就在这里,小杨受到了街道司法所派驻在劳动办的驻点律师的接待。在后者介入调解下,小杨再次与公司谈判,并最终在补偿金额上达成了一致。随后,在双方同意的前提下,由街道劳动办进行仲裁确认,将双方签订的人民调解协议转为成仲裁调解协议,赋予协议强制执行效力,让小杨吃下了“定心丸”。一桩原本可能旷日持久的劳动争议案件,快速得到了解决。

  “我们常说‘迟到的正义非正义’,这句话很适合劳动争议。”驻点律师表示,很多劳动者的劳动争议案件涉及金额并不大,如果走劳动仲裁和司法程序,时间久、成本高,劳动者一方往往等不起。

  基于发挥人民调解便捷高效的优势,快速化解劳动争议纠纷,尽快实现劳动者权益的考虑,龙华街道果断将人民调解的关口前移,在街道劳动办驻点律师,实行“人民调解室、仲裁确认室、法律援助室”三室合一,打通劳动争议化解“最后一公里”。

  一方面,对于当事人之间的劳资纠纷,驻点律师随时随地提供专业调解服务。达成调解协议后,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由劳动仲裁委员会直接将人民调解协议转变成仲裁调解协议,直接赋予调解协议刚性的法律效力。如果调解不成,派驻劳动办的律师随即为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维护。

  “三室合一,将柔性的调解与刚性的执行结合,不仅保证劳动者权益尽快实现,而且大大降低了当事人的维权成本,有效节约司法资源,同时,又将法律援助与劳动者的仲裁需求无缝衔接,保证劳动者调解不成可立即受到法律援助,不至于求助无门。”龙华司法所负责人说。

  如今,龙华街道通过“三室合一”已化解74宗劳动争议,这一创新举措也成为维护劳动者权益与普法宣传的又一重要阵地。

  首创“法律ATM”

  构建不打烊的普法阵地

  12月2日上午,深圳首家“法律ATM”(24小时法律服务站)在龙华街道正式揭牌启用。在龙华街道人民路举办的揭牌仪式,吸引众多人士驻足观望。

  “法律ATM”是龙华街道的首创,它借鉴银行ATM柜员机形式,利用“互联网+法律服务”将法治宣传、法律援助预约、人民调解预约、社区矫正签到、网上立案、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查询、公证服务、社区法律顾问查询、法院案件查询、智能咨询、音视频留言等一站式高效法律服务统一整合到数字服务终端。

  “人民调解员有上班时间,但矛盾纠纷却没有下班时间。”龙华街道负责人表示,创设“法律ATM”的初衷,就是借助最新数字科技手段,解决工作时间之外老百姓对人民调解的需求问题,打造“不打烊的普法阵地”。

  这是一个依托现代科技打造的可视、可听、可用的新型的普法宣传平台,其设计充分注重了各种人性化的细节:群众可以刷身份证进入服务站,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时间和实际需求自由选择相应法律服务。同时,ATM还设置了录音录像的“傻瓜式”功能,对于不会或不便操作ATM的残疾人士,可以直接通过录音录像,讲出自己的服务需求,调解员会根据留下的联系方式与其联系后提供服务。在ATM的外部,龙华街道还特意安装了警灯,让这方普法阵地更加具有辨识度。

  “每一个‘法律ATM’都是一个发光发亮的普法宣传阵地。借助ATM,我们期望将人民调解的触角伸展到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把法治思想的种子播撒到各个角落。”龙华街道负责人说。

  目前,龙华街道正考虑进一步扩大选点,建设更多的“法律ATM”,让这一阵地如同银行ATM一样,成为大众生活的一分子,既满足老百姓的公共法律服务需要,又潜移默化地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