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一座有爱的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当志愿者。这是很多深圳人共同的人生轨迹,也是深圳公益文化的真实写照。五星级义工、可可沙龙党群服务V站创办人孔祥玉,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深圳人。
来到深圳 自掏腰包开设公益平台
“我奶奶、父亲对我影响很大,她们教导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尽己所能为社会作贡献。”说起执着做公益的缘由,孔祥玉如是说。据介绍,她2004年在老家湖北宜昌时就已经加入了志愿者队伍。2007年,39岁的孔祥玉随迁来到深圳,好心肠的她不管搬家到哪里,都会热心帮助当地居民。“2009年,我们在龙华安定下来,我也加入了深圳市义工联,正式成为一名志愿者。”孔祥玉回忆说。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孔祥玉体会到有些志愿者也有困难,也是需要关爱的群体。她希望给志愿者们一个温暖的家。为此,孔祥玉和一合伙人几经寻找,在龙华街道景龙社区租下一个一室一厅的店铺,加上装修等,两人共投入6万多元。2014年12月15日,“可可沙龙”正式投入使用。“‘可可’是我的网名,我觉得‘可可沙龙’这个名字轻松活泼,易于被居民接受。”孔祥玉说。
因为在参与各类公益活动时点子多、不计较、能吃苦,接触过她的人总是对她赞赏有加。不过,当她创办起个人性质的公益平台——“可可沙龙”时,许多义工伙伴对这个平台的发展却有不少“问号”:它要做些什么,能走多远?
“当时觉得那个地方地理位置不错,房租也不算贵,一股热血涌上来就和房东签了合同。”孔祥玉表示,她当时想把这个平台打造成义工的“温馨之家”,使大家累了能聚在一起聊聊。同时,也希望为公益群体打造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用来对接资源开展关爱行动。
孔祥玉当时没想到的是:地方是有了,可是运营维持的费用从哪来呢?最初的时候,孔祥玉计划自己出一些,还可以通过开办“可可厨房”的收入来养“可可沙龙”。可是,这些想法最终被证明不太现实,单凭个人之力难以维持一个公益空间的长期运作。
“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太大的差距。”2015年9月,孔祥玉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转让门面的简短消息,让大家感到十分遗憾。就在孔祥玉觉得无路可走之时,事情迎来了“转机”。龙华街道办此前就留意到可可沙龙,认为其举办的系列活动可圈可点,为辖区的志愿服务注入了新活力。因此,决定将其列入街道的“党建服务V站”建设项目。随后,龙华街道在可可沙龙加挂一块V站的牌匾,沙龙则保留原有名称,继续按照之前的思路运作,很快就成为景龙社区V站的品牌。
“政府帮助解决了房租水电费。另外,每年有8万元活动项目经费。我个人则没有工资,属志愿服务。”孔祥玉说,2018年6月,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龙华街道景龙社区可可沙龙党群服务V站由景华新村东区20栋搬迁至景华新村西区一个更大的空间,新址刚好位于景龙社区工作站正对面。孔祥玉认为,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同时,也可以与社区党委形成良好的互动,进一步延伸拓宽社区党群服务V站功能。
V站成为社区居民的另一个“家”
在成为“党群服务V站”之后,可可沙龙的步伐越走越稳,孔祥玉和她的义工伙伴们的许多公益点子开始陆续落地。
景龙新村是个典型的城中村,居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部分居民收入较低。看到这种情况,孔祥玉便想了许多“妙招”来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例如,在可可沙龙旁的广场开展义剪活动,每月固定时间为社区老人、孩子、残疾人和环卫工免费理发。各类公益资源也陆续对接上了,很多爱心人士跨区前来可可沙龙捐赠物品。
2016年初,孔祥玉留意到周边环卫工扫地非常辛苦,喝水、歇脚是个问题。于是,她就在可可沙龙设了“环卫工歇脚点”,使环卫工人在工作之余可以边休息边喝口热茶。她了解到社区的孩子缺少阅读场所,就引进公益项目“爸爸书房”,在可可沙龙为孩子专设了一个读书空间。
与此同时,孔祥玉和义工伙伴们还启动了“小衣大爱”项目——在可可沙龙大门一侧设立“爱心墙”,居民可以将闲置的旧衣服挂在上面,供有需要的人自行挑选取走。孔祥玉介绍说:“平均每天有30-40件衣服被挑走,同时每天又不断地有人通过各种渠道捐献衣服过来。”
“目前,我们常规运作的公益项目主要有‘小衣大爱’爱心墙、朵朵英语角、读书角、环卫工人歇脚点、便民义剪义诊、‘余香传爱’免费为环卫工人送早餐、公益资源对接等特色服务。此外,还引进了龙华区慈善会的‘慈善超市’项目,增设了‘志愿者手工制作义卖区’。”孔祥玉介绍说,居民们可以在这里享受免费上网、免费看书、免费心理咨询等服务,还有退休了的主任医生志愿为居民们把脉问诊。
面积不大的可可沙龙,在孔祥玉费尽心思的筹划下,各个角落都被充分利用起来了。如今,可可沙龙不仅面向志愿者和环卫工等群体,而且周边的居民有事没事也都乐意走进可可沙龙坐坐,喝喝茶,聊聊烦恼,这里已成为社区居民共同的“家”。
“不仅是龙华区居民,而且包括市内其他地区,甚至浙江、湖南等外省地区,都有人通过各种方式捐献爱心物资,给予我们支持。”据介绍,可可沙龙自开张以来,获得了各界人士的支持:有人送来家具柜子,有人送来鱼缸,还有人送来字画……孔祥玉认为,这主要是基于对她的一种信任,这份信任对一名义工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希望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
十多年如一日的公益付出,给孔祥玉带来了很多“身份”和荣誉:龙华区一届人大代表、深圳市五星级义工、深圳市百名优秀志愿者(义工)、深圳市大运会“杰出志愿者”、深圳市两新组织“优秀共产党员”、龙华区最美党员志愿者、十大“闪亮龙华人”和“龙华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称号。但在孔祥玉眼里,自己始终是一名普通的深圳人,一名普通的义工。
在生活中,她曾被人称作“傻子”,甚至有人不理解地问:“做这个能给你多少钱啊?有什么好处呢?到底图什么呀?”面对这些疑问,孔祥玉回答说:“我没想太多,就是想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这样挺好的,日子过得充实、快乐!”她说:“我非常认可‘吃亏是福’的理念。无论别人怎么看,我都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孔祥玉表示,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她觉得深圳非常包容,非常具有感染力,让来到这里的人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中感受到幸福。“感恩深圳,也感恩国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为这座城市贡献绵薄之力,让她更加美好。”孔祥玉说。
5年来,可可沙龙经历了许多风雨。孔祥玉坦承,一路走来,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许多朋友和社区居民,均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支持,她对此非常感谢。而在她内心深处最为感动的,就是丈夫和女儿一直以来的默默支持。“有时会觉得亏欠了他们,因为自己花了太多时间在做公益,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他们。”孔祥玉动情地说道,事实上,丈夫和女儿也在她的影响下加入了义工队伍。
“一人之力很有限。”孔祥玉说,很幸运这么多年自己身边一直有一群热心的志愿者一起开展志愿工作。她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