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区 > 疫情防控 龙华在行动 > 龙华在行动
刘伟锋(左)在卡点为进出人员进行体温检测。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抗疫治疗一线在医院,预防一线在社区,社区网格管理员在行动。
抗疫以来,民治街道上芬社区网格员走访家庭12400户,为342家居家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排查或协助排查重点地区返程人员6332人,排查出9名密切接触者,提供了第一手的疫情防控信息,为相关部门快速反应奠定基础。庞大的数据背后,是一支只有63人的网格员队伍,他们怎么做到的呢?
上芬社区网格组副组长刘伟锋从大年二十九工作至今,有手写工作日记习惯的他,抓住休息时间坚持记录。通过他一万三千多字的记录,可以一窥这支队伍平凡却坚韧的力量。在这次抗疫中,全区、全市有许多支这样的队伍,到了今日,他们还在奔走忙碌。
“经过连续的日夜连轴转,非常累”
1月24日(大年三十)早上,上芬社区所有留深过年的网格员已经基本到岗,刘伟锋把在社区居住的疫情发生地户籍人员信息全部导出来,一个个电话或微信联系、核查。“看着全国累计确诊病例数据,大家没有了大年三十的喜悦,心情都非常沉重。”刘伟锋的工作日记写道。除夕夜,大家在家吃完团圆饭后,匆匆赶回工作站,在办公室值守。
战斗刚刚开始,从刘伟锋的日记里,可以看到形势越来越严峻,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在1月30日(大年初六)的日记上,刘伟锋写道:“马上进入返深高峰期,疫情防控到了十分关键的阶段。经过连续的日夜连轴转,非常累,但我是社区网格管理员,在疫情面前是毫无怨言的,努力做好防疫工作,但求保一方平安。”
大年初六是刘伟锋老婆的生日,过年期间,她一直留在深圳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这一天,刘伟锋设置了两个临时测温点,参加了街道视频会议,还跑了8栋楼,核查居民口中的疑似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然后当天晚上过了12点,经老婆提醒,他才猛然想起,自己忘了老婆的生日。
小伙子黄耿从除夕夜就跟刘伟锋一起值班,期间只休息过一天。“我中午回去吃饭,只能在房外过道吃饭,现在每天在外面走访、值守,怕有感染了连累家里人,特别是我还有个1岁的小孩,每天都是在过道匆匆忙忙吃完中午饭,远远望了一眼小孩就回单位了。晚上下班回去第一时间是洗澡,把衣服换洗干净。”作为年龄稍长的大哥,刘伟锋觉得平常看似稚嫩的小伙子们在这次磨炼中长大了。
“多穿衣服,加油,克服困难,顶住”
“今天天气有点冷,我特意在里面穿了件厚的保暖内衣,出了门还是觉得冷。”在2月1日(大年初八)日记的开头,刘伟锋这样记录着。返深高峰逼近,大家的工作进入更紧张的阶段。
上芬社区共有11个城中村,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口多,每个村都是四通八达,很多巷子出口,还有6个城中村没有物业管理。为了把好关,上芬社区设立了42个检测点。网格员全部扑上了一线检测点值守,还是人手严重不足。红外线体温检测仪也严重不足,网格员把家里用的体温检测仪也拿了出来应急。上芬社区党委紧急发动9个党支部动员党员、发展对象、积极分子等加入到检测点值守,缓解了燃眉之急。
而让刘伟锋感到“意外”的是,股份合作公司的董事长也带队来帮忙了。“我可不是来慰问的,我是东一党支部书记,是来听从安排,来值守帮助测量体温的。”于是,龙胜路东一村检测点来了新成员。
“天下起了小雨,来往的居民不多。体温检测点是临时设立,只有一个帐篷,四边来风,吹得人直颤抖。晚上11点接到网格员刘秀亭打来的电话,她在2号点上班,那是风口,冻得她受不了,问能不能找个东西挡风。难为这小姑娘了,但目前要找挡风的布或木板还真找不到,我叫她把帐篷移进一点,可以一面靠墙,比四面来风要好一些,坚持一下,到了晚上12点,通宵班就来接班了。”这一天的日记,刘伟锋在最后这样写道。到了晚上,刘伟锋给通宵班的网格员发去信息:“多穿衣服,加油,克服困难,顶住。”
民治辖区管理人口超过90万人,北站交通枢纽每天中转的人流量达,民治街道疫情防控压力不言而喻。所有小区和城中村100%围合式管理,所有人员凭身份证和通行证“两证”通行,民治推出多项硬核措施。
守好最后一米,网格员重担在肩。“上芬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全部行动了起来,铁马、木板、铁丝网等能用的都拿了出来,还把工地上的围挡、铁马都拉了过来,对11个城中村进行围合。工作站的网格员、处置员、资料员都变身为围挡的施工工人。一些居民也自愿加入了进来,拿出能围挡的材料帮忙围合,原村民还把他们吃大盆菜用的大圆桌也拿了出来。”大家齐心抗疫的场景,让刘伟锋觉得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