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深圳市龙华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

来源:龙华区发展和改革局 日期:2020年03月06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举全区之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区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紧盯稳增长目标,经济运行稳中提质

  积极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和特大型企业布局调整,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要抓手,及时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稳增长措施,逆势而进,高质量发展态势正在形成。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合理正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2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6%。质量效益持续向好。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12.5%,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000元,增长8.6%,城镇登记失业率0.66%。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4.32%、6%,产业转型升级考核连续两年排全市第一。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在全市首创产业政策大数据平台,全年安排产业专项资金20.8亿元,减税降费超56亿元,新增产业用房100万平方米。推出“不见面”审批事项326项,全城通办事项246项,开办企业时限压缩50%,政务公开工作连续两年获评“金秤砣”奖。建立信用风险预警和分类监管制度,主动公示信用信息16615条。一批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新落户美团科技、深国电等注册资本超亿元企业80家,新引进平安检测等优质项目20余个,新认定全棉时代等总部企业14家。赴德国、荷兰等6个国家开展经贸交流,赴北京、上海等7个重要城市招商,洽谈优质项目130余个。

  (二)聚焦“补链”“强群”,产业向高端高新迈进

  坚持实体经济优先,对标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以四大支柱产业为引领,以“补链”“强群”为重点,推动辖区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壮大。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入选工信部“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天马总部大厦、传音智汇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利亚德LED南方总部等项目即将开工,顺络电子、科达利等重点产业项目完成遴选。人工智能产业项目提速提效。捷顺科技等项目接近完工,汇川总部项目已完成主体封顶,联得智能装备总部项目开工建设。生命健康产业集聚效应突显。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落户,翰宇药业等项目接近完工。时尚创意产业迈向高端。1980油松漫城产业园等新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成,时尚创意谷、永丰源观澜瓷谷创意产业园开工建设。大浪时尚小镇累计引进时尚及配套企业550家,入驻大师20名。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5.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5.4%,深国际黎光物流园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3家。开发“金融超市”平台,举办银企交流会10次,惠及实体企业近400家、金融机构近70家。

  (三)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创新活力充分释放

  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辖区创新体系持续优化。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全社会研发投入70.17亿元,同比增长31%。专利授权量1.59万件,增长18.3%。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0家,总数达2570家,稳居全市第三。新增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7家、市级以上创新载体23家、省级工程中心23家。创新政策不断完善。修订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制定重点研发机构、创新载体认定等配套政策,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组织、行业协会、科技团体和产业技术联盟。实施科技金融支持计划,共备案企业72家次,备案贷款金额超3亿元,较去年翻一番。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全面落实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进政策,优化人才服务机制。新引进和认定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04名。新引进院士2名、省市创新创业团队3个,立项人才个人创业项目9个。

  (四)紧抓双区政策机遇,城区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充分利用双区政策红利,加快规划谋篇布局,推进产城融合,组团集聚,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持续提速。规划引领作用增强。印发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构建“1个总体规划+28个专项规划”的规划编制体系。启动了“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龙华区落实“中优、北拓”战略构想、梅观科技创新产业走廊等一批规划研究成果。北站新城完成投资330亿元,连续五年在全市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开展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完成高铁上盖开发研究、绿谷设计国际咨询、空中连廊规划设计。鹭湖新城完成产业与空间匹配规划研究,推动观澜高新园12个重点项目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大剧院初步设计基本完成,科技馆初步设计、公共服务中心及大数据中心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九龙山智能科技城完成“两规划一方案”编制,获批全市5G产业集聚区,九龙山智能科技城-福民创新园片区纳入深圳国家高新区范围。开展启动区前期规划研究,释放3.4平方公里产业发展空间。大浪时尚小镇成功举办中国服装大会等品牌活动,荣获“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中国服装品牌名镇”等五项国家、行业殊荣。完成大浪时尚小镇城市设计及小镇客厅、大浪河景观提升等重点项目方案设计,启动浪静路沿线商业街及周边产业园区改造工程,全力打造时尚品牌“百家名店”商业街区。观澜文化小镇完成小镇核心区域城市设计规划,山水田园国画基地、观澜湖艺工场等园区获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观澜古墟、贵湖塘保护修缮工程招投标工作有序推进。龙华现代商贸中心开展市级商业中心规划、产业空间统筹规划等3项规划研究。壹方天地B区开业运营,周边人气加速集聚。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加大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城市更新统筹引导力度,城市品质和功能持续提升。现代化交通体系更加完善。轨道6号线龙华段基本完工,4号线北延段完成主体工程,17号线延长线、18号线等7条线路前期规划研究积极推进。胶轮有轨电车大浪时尚小镇线项目专项规划有序开展。工业二路、金明路、华月路等49条道路建成通车,新增道路里程20.27公里。推动外环高速、梅观高速市政化改造等28个重大项目续建或开工,开展机荷高速公路改扩建、皇岗路快速化改造等18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新增、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6条。市政设施不断加强。新增海绵城市面积7.98平方公里,完成海绵化改造117项。新建和修复排水管网超过120公里,完成1155个小区正本清源改造,实现污水管网建设全覆盖。民治地下水质净化厂建设加快。新增管道燃气用户1.8万户,新建中压燃气管道5.7公里,燃气管网覆盖率达90.37%。“智慧龙华”初见成效。率先规划建设“十七个统一”,全面铺开98个智慧应用建设,形成“大平台,厚服务,强应用”建设模式。城市二次开发提速。土地整备入库250公顷,城市更新供应土地22公顷,排全市第三。在全市率先完成赣深铁路(龙华区段)征收补偿,完成辖区内樟坑径直升机场土地补偿。拆除消化各类违建446万平方米。城中村面貌持续改观。顺利完成114个城中村综合治理,其中35个村获评全市优秀城中村。

  (六)着力解决民生痛点堵点,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扎实推进民生实事132项、民生微实事1354项,辖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建成公办学校4所,实际开办学校9所,新增公办学位1.2万个,增量连续6年位于全市前列。新增幼儿园25所、幼儿学位超7200个,公办园学位比例突破15%。创办龙华首个教育集团——民治中学教育集团,创建全国首个未来学校协同创新中心。润泽特殊教育学校和区职业技术学校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电子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签约龙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区妇幼保健院全面启用,区综合医院南区封顶,市新华医院、区人民医院等5家医院新改扩建加快,区中医院、社会办三级医院等3家医院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新增社康机构15家,新引进高层次医疗团队8个,全区家庭病床突破380张。在全市率先完成医疗卫生机构检查检验互联互通互认、电子健康码上线应用,在全国首创公卫线上督导、民营诊所线上监管。文体事业长足发展。深圳书城龙华城建成运营,深圳美术馆新馆、龙华文体中心等13个大型综合性文化体育场馆加快推进。建设126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力打造“10分钟文体服务圈”。创建京剧名家孟广禄工作室和体操世界冠军李宁工作室。成功举办国际版画双年展、国际网球公开赛、龙华区首届文化音乐节等各类文体活动6000余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新增养老床位380张,新开工筹集人才和保障性住房7400余套、供应3400余套,发放人才租房补贴1亿元。累计建成母婴室104间、妇女儿童之家76家,服务妇女儿童12.7万人。首创“一核四元多维”社区慈善模式获民政部批示肯定,累计建成“聚善空间”5家、“社区基金”6家。建成区残障者就业创业基地(IC爱创空间),成功孵化残疾人企业和社会组织16家,张莹莹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顺利推进区颐养院、区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前期工作。构建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发放各类优抚补助金1300万元,高标准完成部队随军家属安置工作,占全市任务量的52.5%。对口帮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设产业园区、扶贫车间3个,推动17个产业项目落户,提供就业岗位4500个。河源紫城工业园开创全省“当年获批、当年征地、当年建设、当年开园”先河。广西东兰、凤山的易地搬迁扶贫车间帮扶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

  (七)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优势持续巩固

  坚持绿色发展,围绕“环城绿道”“公园之城”“世界著名花城”等市容环境提升建设项目,全面打造美丽龙华。绿道公园建设增量提质。环城绿道启动段39.3公里全线贯通。北站片区绿廊一期、二期建设工程竣工。北站中心公园、企坪公园等公园建成开放,清湖文化公园、大浪消防公园等公园完成改造提升,民法公园、玉龙公园等特色主题公园进场施工。ICO商业中心等6个花漾街区、上塘等12个街心花园全面完工。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观澜河企坪断面平均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观澜河流域24条干支流实现“不黑不臭”,饮用水源茜坑水库水质从Ⅲ类提升到Ⅱ类。“智慧环水”一期项目投入使用。5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改造完成。全区PM2.5年均值控制在26微克/立方米,达到建区以来最好水平。立案处罚环境违法行为279宗,完成“散乱污”企业(场所)整治2216家,处罚夜间超时施工79宗。环卫设施加快建设。全力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在住宅区推广“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模式。完成12座垃圾转运站升级改造。新建街头小型公厕2座,提升改造公厕10座,全力打造“全国干净城市”。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修订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科学规范审批流程,强化扶持效果跟踪。在全市率先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验收。

  (八)聚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成效显著

  围绕加强安全执法监管及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压实综治责任,完善目标管理,推进平安建设实现华丽蝶变。基层治理不断深化。在全国率先开展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改革,建成全国首个“社工村”。在全市率先开展居委会标准化建设,打造“社区共建议事空间”,相关做法获国家、省、市民政部门高度肯定。同胜和北站社区试点模式、“街长”制试点模式在全市推广。省、市、区40多个单位前来调研学习出租屋分类分级管理“福城模式”。社会治安持续向好。110总警情、治安警情、两抢警情分别同比下降15.9%、24.4%和57.1%。破获涉黑恶九类案件232宗,审结案件6宗19人,三类涉黑涉恶突出问题省级挂牌整治成功摘帽。成立禁毒大队,打掉团伙32个,破获毒品案件204宗,查处吸毒人员963人次。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金融及类金融机构新设或迁入我区的检查工作操作指引》,推动9家纳入区整治的P2P网贷机构平台退出经营,全年未出现大型金融上访事件。安全生产基础夯实。探索建设“全灾种、大应急”体系,在全市率先试点建立“重点危化企业信息化监测预警”机制。开展“安全生产十三大专项整治”等行动,整改隐患42.4万余处,关闭取缔企业634家。各类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41.84%、60.29%,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食品药品安全得到保障。在全市率先实现“熟食中心”街道全覆盖、完成全区39家农贸市场改造,“菜丁”市场获批全市唯一的省级食用农产品溯源系统试点市场。超额完成“互联网+明厨亮灶”任务。药品评价性抽样合格率达100%。公共文明显著提升。在全市率先开展“查问题、补短板、促提升”八大提升行动,创新制定龙华区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体系,开展文明素养培训4275场次。打造“观湖家风讲堂”等市民文明教育品牌,举办“闪亮龙华人”“好家训好家风好家庭”评选活动,形成以群众为主角的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文明新局面。

  (九)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全面深化改革亮点纷呈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民主法治为保障,破立并举,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项目。智慧养老改革持续推进。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一网两体系”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得到市主要领导认可。行政司法改革成果丰硕。在全市率先搭建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平台、开通行政执法投诉专线及邮箱、成立“性侵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保护中心”。区法院被指定为“深圳法院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单位”,智慧龙检移动检务平台获评全市唯一“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优秀创新案例”。深港澳青年人才交流合作改革实现突破。精准对接港澳人才需求,出台创业、就业配套政策。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建设,挂牌成立港澳青年实习基地3个、创新创业基地5个。与香港高校建立实习项目,吸引200多名港澳大学生参与。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区融媒体中心在全市率先建成运作,《龙华十分》电视新闻栏目在全市播出,开展大型主题宣传策划20余次,各级媒体刊播关于龙华区报道2.2万条,融媒体报道登上“学习强国”平台80余条。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0年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是深圳率先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

  当前,外部形势复杂多变,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同步放缓。国内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虽然目前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定,但中美贸易摩擦依旧是最大的外部不确定因素,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做好 2020 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六届十二次、十三次全会和区委一届七次全会的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建成高质量发展主力区、法治建设先进区、文化创新引领区、民生幸福活力区、宜居宜业宜游魅力区,争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尖兵,努力在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中走在前列,以优异成绩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

  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一)预期性指标

  ——GDP增长7%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5%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

  ——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以内。

  (二)约束性指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能源消费总量完成市下达目标,能源消费强度同比下降4.32%。

  三、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一)聚焦扩内需稳外需,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力区

  充分预估面临的各类风险挑战,坚持“稳”字当头,着力补短板、扩内需、强实体,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扩大有效投资。结合当前政府投资资金供给情况,用好用足专项债,深入挖掘符合条件的项目,切实做大政府投资计划盘子。探索建立重大项目日常申报、论证筛选、跟踪培育机制,建立项目储备库。深挖工业投资潜力,充分发挥市、区扶持政策拉动作用,推动富士康集团加大技改投资。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推动尽快投产运营。释放消费潜力。加快打造市、区两级重点商圈,建设民治上河坊、大浪商业中心两个市级夜间经济示范点,引导区内居住人口消费本地化,努力将人口管理压力转化为消费红利。进一步放宽文化、教育、体育、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加强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和消费新业态。推进电子商务与商贸流通协同发展,引导建立线上服务、线下体验紧密结合的消费新模式。培育外贸新动能。坚持“走出去”策略,以东盟、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市场为重点,组织举办国际经贸交流活动。出台配套措施,借助深圳北站的区位交通优势,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凭借深国际华南物流园一流的通关条件,整合深港两地物流资源,重点发展“前店后仓”,打造国际配送中心。推动营商环境再提升。认真开展区营商环境评价,以评促改,找差距补短板,加快出台一批有针对性的营商环境改革政策。构建信用信息共享协作平台,打造“深圳之窗”诚信示范点,争创全市诚信示范新标杆。综合运用减税降费、出租屋和工业厂房租金分级分类管理、银企合作平台、区块链+金融等手段为企业减负。完善区领导挂点服务机制,继续新建一批园区企业服务站。

  (二)紧抓实体经济能级提升,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深入推进产业补链、强链、控链、稳链工作,加快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做优先进制造业。狠抓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培育和落地建设,加快推进传音智汇园、天马总部大厦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进一批工业强基“补短板”项目。强化制造业发展空间保障,加大对高端制造企业的净地出让力度,推动老旧工业园区改造升级,打造一批现代化高端园区。全年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保持在70%以上。做强四大支柱产业。做强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顺络电子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重点做大集成电路设计、5G和移动互联网等电子核心产业规模。打造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推动美团项目落地建设,支持工业富联专业云市场化运用,引导工业企业云制造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做强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推动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等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布局生物医药大型实验室。推动时尚创意产业转型发展,高标准打造红木小镇、升级版画基地,加快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深圳园区等项目建设,推动大浪时尚小镇技术高端化、创意数字化、品牌国际化发展,培育一批本土高端奢侈品牌,树立粤港澳大湾区时尚产业标杆。做大现代服务业。依托北站交通枢纽优势,吸引一批具有深港融合或国际背景的咨询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建设粤港澳电子信息产品供应链枢纽和采购中心,推进深港物流合作发展。吸引一批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落户,为辖区企业提供针对性融资解决方案,打造深圳北金融集聚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做实产业链招商。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瞄准世界500强、产业链中高端的行业领军企业,抓龙头、引总部,推动产业链整合延伸。全过程跟踪服务长三角地区优质产业项目,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项目。加大产业空间保障力度。推进福城南、黎光等产业地块的土地整备,加快库坑片区、茜坑新村西片区、英泰工业中心等工改工项目进度。

  (三)对接“双区”科技资源,加快构建创新发展高地

  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引领,对接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力争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加快深圳高新区龙华园区规划建设。制定出台综合发展规划,优化高新区产业空间布局,努力打造成为新兴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活力区、产城融合样板区。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完成《深圳市龙华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实施细则》修订,分领域分环节给予靶向性政策扶持。实施大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培育(提升)计划、科技金融提升计划,力争全年科技金融备案贷款4亿元。优化国高企业培育服务体系,支持国高企业向品牌企业转型。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引进一批高质量应用研究机构,高效推进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深圳数字生命研究院等已落地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引进我区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急需的创新载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力争新增市级以上创新载体5家。继续引进一批创新人才。深入实施“龙舞华章计划”,创新引才机制,探索人才认定标准和方式改革,加快推进人才街区项目建设,高质量办好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力争新增院士2-3名、创新创业团队2个以上、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

  (四)对标对表国际先进城区,加快打造区域增长新引擎

  围绕“双区”建设,对标国际一流城区,找准龙华城市定位、把握城市脉搏,坚持规划先行、配套为重,高标准编制“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等战略规划,绘制高清龙华发展蓝图,打造深圳中央活力区、粤港澳大湾区智造中心、国际知名特色街区。北站新城要创新实施片区总设计师负责制,完成深圳北站枢纽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完成红山跨铁路段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国际竞赛,加快12街坊商服地块出让。鹭湖新城要推进观澜高新园区产业升级及空间品质提升,开展东西轴线城市活化设计研究,推动横坑水库西侧产业用地出让。九龙山智能科技城要做好纳入市重点发展区域申报工作。完成启动区规划研究,推动法定图则修编、规划高压燃气管道路由调整。大浪时尚小镇要高水平举办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中国纺织创新年会设计峰会等品牌活动,开展小镇四大门户方案设计,完成时尚酒店用地招拍挂,加快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力争浪静路时尚街区改造项目完工运营。观澜文化小镇要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加快“一核两廊”规划建设,推进观澜古墟-贵湖塘老围保护性开发和鳌湖艺术村改造提升,高标准启动古墟运营。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规划展厅,办好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活动,争创首批市级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龙华现代商贸中心要加快产业空间统筹和综合交通提升规划研究,推进海岸城、龙华商业中心等更新项目,打造超200万平方米的市级核心商圈。

  (五)强化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建成宜居宜业魅力区

  坚持超前布局、互联互通,强化精细化管控、高质量开发,不断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城市功能。加大轨道规划建设力度。确保4号线三期及6号线龙华段按计划开通运营,积极开展22、25、27号线龙华段线站位方案优化调整,深入研究轨道交通17号线延长线方案,推动18、21号线等5条线路纳入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深入研究深广中轴城际线龙华段布局。完成胶轮有轨电车大浪时尚小镇线项目立项。推动干线路网建设。完善“九纵九横”骨干路网,重点推进外环高速一期龙华观澜至宝安沙井段、石清大道一期、龙澜大道南段、观天路西延段建成通车,加快清平高速二期、外环高速、梅观高速市政化改造,推动侨城东路北延、清平高速-高尔夫大道立交、龙华大道(泗黎路段)等动工,全年新增道路里程20公里以上,完成5个拥堵节点治理。探索智慧城市“龙华样本”。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六全工程”建设,打造智能运算、公共服务等基础平台,建设完善大数据中心,实现政府资源、信息、管理、服务一体化。力争建成5G基站5500个,率先在全市实现5G信号全覆盖。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推进梅林关、龙胜旧村片区、简上老屋村等城市更新项目,确保供应土地20公顷以上。

  (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打造幸福活力区

  突出以人为本、完善配套,大力实施民生福祉改善行动,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办成160项民生实事、1000件民生微实事,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构建优质教育体系。持续推动高标准学校建设和优质学位供给,开工建设14所公办学校、10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公办学位1.2万个、幼儿学位3000个,力争公办园学位占比达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占比稳定在80%以上。组建公办园集团和公民办幼儿园学区联盟,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学校与教育发达国家交流合作,引导民办学校集团化、联盟化经营。创新探索“教育+人工智能”模式,推动“未来学校”建设,实现优质教育校际间流动,整体提升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加快电子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落地。促进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区中医院项目开工,加速建设市新华医院、区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全年新增床位200张。推动区人民医院、区中心医院创三甲。大力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和高水平医疗团队建设,新增国家级医疗团队5个,力争建成社康中心15家以上、全科医生突破500名,每万人全科医生数突破3.2名(以常住人口计)。建立完善兼职单位制度,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推动文体事业全面发展。加快健身路径、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基层文体设施建设,确保简上体育综合体、观澜体育公园全面投入使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作,继续对标国际办好龙舟文化艺术节、国际网球公开赛和微型马拉松比赛等高端品牌活动。持续深化社会保障服务。开工筹集人才和保障性住房5000套,供应1800套,发放人才租房货币补贴5000万元。深化智慧养老龙华模式,推动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和老年大学建设。持续利用IC爱创空间助残平台,成立区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做深做细聚善家园项目,链接更多慈善资源、优质项目进驻。深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完善提升退役军人服务站,开展“阳光精准安置”、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深入推进对口帮扶工作。持续开展产业共建,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和招商工作,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扶贫产业项目。探索建立区级消费扶贫中心和区属国企控股的农产品销售平台,深入开展“深企帮千村”行动,鼓励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定向采购合作机制。

  (七)筑牢绿色发展底线,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坚持可持续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加强“公园之区”建设。高标准打造城市“绿环”,推进人才绿道、观澜北段、环观南段建设,新增环城绿道25公里。打造特色景观河道,开工建设碧道不少于30公里,在观澜河沿线增种凤凰木和大腹木棉。建成民法公园、玉龙公园2个大型公园,规划建设2个特色公园,新建提升10个社区公园。持续推进污染防治。申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推进“深圳蓝”行动,强化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管控,深化建筑施工扬尘、工业废气、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力争全区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6微克/立方米以内。加快城市污水治理,确保观澜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质稳定达标,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加快完成塘水围、丹坑水等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大力开展河流生态补水管道建设,力争一级支流水体生态补水全覆盖。加快推进“智慧水务”二期建设,实现“厂网河库”实时监控、在线调度。提升市容环境。完成市容提升项目193个,升级改造公厕8个和垃圾转运站3个。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固体废弃物处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系统。着力深化节能减排。加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推进能源资源消耗集中的产业园区加快循环化改造,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争创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八)着力共建共治共享,打造社会治理龙华样本

  构建与现代化都市中心城区相适应的基层治理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健全“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社区治理格局,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龙华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继续优化社会治理服务平台,构建危机干预机制。复制推广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模式,做实民治街道社工服务站。积极推进外来人口融合治理,探索城中村、产业园区、花园小区治理新模式。常态化开展双拥共建,着力解决影响军人的“三后”问题。深化平安龙华建设。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突出打击“黄赌毒”违法犯罪,推进“雪亮工程”“视频门禁”建设和应用,探索建设智能化小区,深化星级安全文明小区、平安厂区(园区)等平安细胞创建。构建平安建设协同共治机制,加强劳资、教育、房地产等领域利益诉求群体的引导,化解基层矛盾。提高安全保障水平。深化安全生产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减少一般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筑牢各领域安全防线。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区应急指挥中心,健全应急预案体系、“三防”风险防控体系、森林防灭火管理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构建以智慧监管为统领、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监管体系。筹建市级食品药品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各项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努力保障辖区食品药品安全。争创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区,建成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完善各级各类先进典型的发现、培养、推荐、宣传工作流程,完善市民文明教育工作体系,构建市民群众参与文明创建新机制,促进市民文明素养提升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

  (九)深挖改革创新潜力,全面拓展体制机制活力

  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形成一批更具影响力的改革精品,打造龙华改革品牌。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创新机制改革。依托深圳北站门户枢纽优势,主动对接香港,积极探索科技、产业、金融等各领域交流合作机制。探索建设大湾区国际人才驿站、港澳技术转移转化产业园、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深港合作示范区和超级总部基地。推动“智慧型”政务服务改革。加快智慧与政务深度融合,深化掌上办、自助办、集中办、一次办等改革举措。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指尖办、刷脸办、主题办等举措,推动50项高频个人事项实现无感申办、100个主题服务实现“一事一办”、15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秒批”。优化政府投资项目考核体系,完善政府工程预决算监管体系。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龙华先行先试。依托“智慧龙华”平台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基础,推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率先探索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医疗、营商环境、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机制改革。做大做强“深圳龙华融媒发布”“龙眼视频”“龙华融媒APP”三大“移动优先”品牌,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形成高规格“6+1”融媒体宣传矩阵,努力打造全省一流的区级融媒体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各项目标任务按照部门职能分工由主管部门负责落实,涉及多部门配合联动的,由主要负责部门牵头组织落实。各责任单位根据目标任务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量化到具体岗位和人员,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二)严格考核通报。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工作,定期检查、通报计划执行情况。各责任单位加强自查自评,定期向区发展改革部门报送计划执行进度。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