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深圳市龙华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十四五”规划

来源:龙华区应急管理局 日期:2022年12月27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目录

  前言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二)“十三五”存在的问题

  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十四五”面临形势

  (二)“十四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规划目标

  (四)发展策略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应急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1.推进大应急责任体系建设

  2.推进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3.推进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4.推进应急管理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5.推进协调联动体系建设

  6.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7.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制和队伍建设

  8.推进责任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体系建设

  9.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体系建设

  10.推进动态化的安全监管责任界定机制建设

  (二)加强应急安全基层基础建设

  11.夯实工矿商贸安全基础

  12.夯实自然灾害防治基础

  13.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

  14.夯实应急安全共治基础

  (三)强化应急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15.加强全民安全教育

  16.强化警示宣传教育

  17.加强专业能力培训

  18.强化人才培养交流

  19.加强宣教阵地建设

  20.强化宣教方式创新

  21.加强典范宣传引导

  (四)全力打造精准严密的城市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22.全面加强城市安全源头治理

  23.全面强化城市安全风险管控

  24.全面整治城市突出安全风险隐患

  25.全面加强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范

  (五)全面建立专业高效的应急处置体系

  26.构建系统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

  27.健全应急物资储存、流转、调拨体系

  28.打造常备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29.打造快速反应的应急响应处置体系

  30.完善灾害事故救助恢复机制

  五、重点工程

  (一)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工程

  (二)安全监管监察能力提升工程

  (三)安全文化示范引领工程

  (四)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五)“1+6+N”信息化建设工程

  (六)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强支撑保障

  (三)加强考核评估

  附件1:应急管理“十四五”重点项目

  附件2:名词解释

  前  言

  “十三五”时期,龙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应急意识,提升应急能力,努力实现“单一安全事故防治向全灾种防治”“预防为主的监管模式向防抗救相结合的闭环式安全管理模式”“应急被动响应模式向平战一体应急常态模式”“人员密集型防灾救灾向科技化信息化防灾救灾”的“四个转变”,为新时代龙华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龙华区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1+10+10”工作安排,围绕“都市核心区”战略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等历史机遇,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落细应急管理工作各项要求,确保政治安全、经济安稳、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为大力推进“十四五”时期龙华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提高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能力,依据《“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广东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深圳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十四五”规划》《深圳市龙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龙华区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安全防范水平稳步提高,初步建立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了“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全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大幅下降,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成功应对超强台风“山竹”等自然灾害,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1.应急体制改革初见成效。面对应急机构改革之初的机构合并、人员整合和职能融合等问题,按照“外比差距、内看问题、加快步伐、推进改革”的工作要求,2019年,龙华区明确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定位,确定了五项重点工作,加快应急队伍“四个转变”的步伐,应急机构改革首年各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幅度全市第一;在全市党政领导班子应急管理和消防工作考核中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达到建区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2.应急责任体系不断完善。出台《深圳市龙华区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规定》,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修订《深圳市龙华区党政部门安全管理职责规定》,全面加强部门、街道安全职责,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深入优化三防责任人体系建设,将全区三防责任人划分为区级、街道、社区、重点设施与队伍、重点行业五大类,三防责任人全部纳库管理,实现重点行业和重点部位全覆盖,打通防灾“最后一公里”。印发《深圳市龙华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工作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森林防灭火职责。建立森林防灭火“四位一体”管控模式,在深埋点配备驻守人员实名制点位管控,全区未发生影响较大的森林火灾。

  3.安全风险化解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建立安全隐患督办“五项”机制,推动各街道各职能部门落实监管责任。建立全区“一盘棋”响应机制,按照事故等级、社会影响,迅速启动统筹、响应、预防、处置、保障“五大”举措。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两打一整治”,危化品生产安全秩序得到较大改善。推进监测预警指挥体系建设,探索建设龙华区应急管理监测预警中心。推进智慧安监2.0版本建设,对全区重点企业实施“互联网+监管”。全面推进可视化执法监管模式,配备执法、巡查、服务记录仪,实现信息化监管执法。推进电动自行车充放设施“四个一”建设,有效减少了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推动危化品企业“两仓一柜”专项整治,危化品储存量大幅降低。完成首个区级避难场所标准的实施和评估,率先制定场所标准化建设指标体系。全市率先启动首个集应急、三防、森林防灭火应急物资仓库“三库合一”建设,实现应急物资集约化管理、扁平化存储。“十三五”期间,全面夯实三防基础设施,强化三防风险点位管控,先行先试建立微型三防救援站,购置一批抢修及防洪排涝抢险设备。

  4.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自然灾害防治预警能力不断加强,配置专业气象技术团队,实现气象预报预警时间精细到半小时、空间精细到街道、雨量精细到毫米。初步建立社区级气象预警体系,全市率先打造龙华区数字气象服务中心,构建立体化前端感知设备体系。建立健全末端点位“防积水、保交通”响应机制,重点对福龙路赣深铁路段、库坑天桥等积水隐患点,实行“红、橙、黄”预警处置模式。按照“全面推进、分步实施、迭代升级”原则,完成防灾减灾社区阶段创建工作。全市率先推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初步摸清全区自然灾害风险点位。大力推进危险边坡整治,将整治工程纳入应急抢险工程认定范围,全面集中治理危险边坡隐患点。创新实施“两令一书”,限期完成一批边坡、挡墙智慧监测以及地面塌陷风险点地质雷达探测。

  5.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提升。全区组建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创建“平战结合、战备结合、战训结合”的“三战融合”基层干部培养模式,组织轮训干部参与夜巡夜查。打造适应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特点的专业应急队伍,举办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培训班,应急救援能力持续增强。建立应急预案“先备案审核、后测试入库”检验流程,打造“推-演-拉”应急实战模式。完善应急预案基础,建立以区突发事件总体预案为总纲,以专项应急预案为依托,构建涵盖总体、专项、部门、街道、重点单位的五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应急预案体系。打造“陆空一体”应急救援模式,组建应急处置铁骑分队,实现地面快速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引入直升机参与空中救援,解决地面无法快速救援突发事件的问题;率先在全市组建区、街“1+6”无人机全自动机场应急分队,实现“点对点”一键快速侦查、一键全覆盖巡查,成功处置一系列应急突发事件。

  6.应急法制建设更加规范。法治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和行政执法人员信息公开,2018年龙华区安监局被确定为深圳市行政执法公示唯一试点单位。强化案卷考评工作,案卷质量大幅提升,两宗安全执法案卷获评省级优秀案卷。制定印发并公布《深圳市龙华区安全生产领域举报处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隐患投诉举报的受理途径、受理范围、处理流程、奖励发放等内容,获得市安委办肯定和推广;建立庭审会商机制,全面推行区安委办主导、办案单位应诉、相关单位听审的法制教育模式。安全监管行政执法能力不断提升,强化“两法衔接”,全面实行公安、检察院提前介入安全事故调查,建立会商联席会议和案件移交工作机制,惩治了一批严重安全违法责任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以危险作业罪追究违法人员刑事责任的案例,得到了国家、省、市高度肯定。推进执法监察标准化建设,完成常用检查装备的操作指引编制。建立联查联处工作机制,推行“1+N”执法现场教学模式。在打造法治安全营商环境同时,加强重点隐患、重大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实现执法质量和数量“双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行政处罚次数、监督罚款数额位于全市前列。

  7.应急宣传教育成效明显。深入开展全民安全宣教活动,积极开展“5·12”“6·16”“11·9”“12·4”等主题的宣传活动,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强化典型执法案例宣传警示,全面加大警示教育覆盖面和宣传力度,拍摄制作警示教育宣传片,召开小散工程、建筑行业、用电安全等事故警示教育会,统筹部门及街道同步开展“一案一宣”。打造安全教育宣传阵地,建立龙华区“1+6”宣教基地,改革教育基地运营模式,探索建设集文化策源、安科研发、教育培训多位一体的安全综合体。

  “十三五”时期,我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未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的自然灾害,未发生造成社会影响的安全事件,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天鸽”“山竹”等台风。

表1“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2016年

2020年

“十三五”规划目标值

1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83

-41%

(49)

下降8%

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48

-25%

(36)

下降8%

3

各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75

-33%

(50)

下降10%

4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259

-44%

(0.0144)

下降30%

5

万台特种设备事故死亡人数

0

0

<0.19

6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0

0

0

7

气象预警信息覆盖能力

>150万人次

>150万人次

>150万人次

8

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累计)

\

51

50

9

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累计)

\

106

89

10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的时间

\

5小时

<6小时

11

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

0

<2‰

  (二)“十三五”存在的问题

  1.应急科技化建设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区统一的应急通讯网络尚未建立,可视化监控建设滞后,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的数据库仍在建设和完善中,全区应急科技化覆盖面还需进一步扩大。按照市应急委关于全市预警监测指挥体系建设工作的部署,龙华区正加快落实全市“1+11+N”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体系建设部署,推进区级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力争把龙华区监测预警中心打造成为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备份中心。此外,我区“十三五”时期未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的灾害事故,但重点路段积水、地面坍塌、边坡垮塌等事件时有发生,基本上要等事件发生才能应急响应,科技监测预警手段仍然缺失。

  2.应急基层基础工作需进一步夯实森林消防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已初步完成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队伍的装备、车辆配备及营房建设能力,打造与龙华区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承担林区督导检查和森林火灾救援工作,兼顾自然灾害领域防灾减灾救灾、安全应急事件处置和其他综合救援工作。

  3.群众与企业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需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时期,龙华区时有发生与群众生活相关的烧干锅、使用直排式热水器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窒息、燃气爆燃等安全事件,群众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从“十三五”时期龙华区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分析来看,部分企业重经济效益忽视风险防控的现象较为普遍,未开展岗前安全培训教育,对隐患风险不辨识、不防范,存在侥幸心理,聘用无资质、无工作经验的员工从事高危工作。安全监管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缺乏,企业内部安全监督架构不完整,安全监管条件不足,侥幸冒险作业、大胆违规作业较为普遍,安全防范和应急能力严重缺乏。

  4.执法能力和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龙华区采取一系列巡查执法整治行动,实现了商贸制造企业安全形势基本稳定,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但是,当前执法能力和水平还面临着以下问题:全区安全监管执法人员中,公职人员占全区安全监管人员仅13.73%,安全监管执法结构体系不完整;全区配备的法律、化工、机械、消防等专业的执法监管人员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监管的实际效果,安全监管执法专业性不足;全区安全监管执法涉及的行政复议、诉讼还时有发生,安全监管执法规范化建设还需完善;涉及安全隐患的投诉还时常接报,安全监管执法“盲区”还需进一步消除。

  5.自然灾害“防抗救”工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机构改革之后,街道应急办除了承担综合协调、商贸制造业安全监管、森林防灭火、应急指挥管理等工作,还承担了原由水务等多个部门共同负责的自然灾害防治任务,导致基层灾害防治责任过重;责任体系不统一,个别街道灾害防治工作由一个领导分管,个别街道由多个领导分管,灾害防治领导体系不统一;此外,全区的自然灾害物资调配体系不健全,全区三级物资在多地分别存储、多部门分别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调配机制;应急队伍体系还需进一步规范,队伍缺乏应急演练、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在专业技能和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十四五”面临形势

  1.习近平总书记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国家、省、市规划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指出,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防范和应对处置灾害事故能力显著增强。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指出,到2025年,广东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将全面提高,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深圳市政府印发的《深圳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十四五”规划》指出,到2025年,深圳要建成更高标准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更高质量的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现代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安全发展城市范例,基本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相适应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初步实现善治安全、本质安全、智慧安全。

  3.人民群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期待更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命和健康的内生需求日益凸显,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更加迫切;面对事故灾难,生命受到威胁时,人民群众期待更好的应急救援保障。应急管理工作要坚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把人的生命置于最高的价值地位;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大力推进事故灾难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竭尽全力保障生命、抢救生命。

  4.应急管理工作发展趋势发生重大转变。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之后,应急管理工作将会发生以下三个重大转变,一是应急管理的工作重点将会由信息、舆情扩展到预案、队伍和装备;二是由应急处置向前后两端延伸,使全过程管理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应急管理由非常态转向常态,在一般情况下,不再设立非常设的应急指挥部。

  5.龙华区发展战略提出应急管理新要求。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国家、省、市的“十四五”规划要求同时,龙华区将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深入推进“数字龙华、都市核心”建设,全面展现“无奋斗、不龙华”的风采。

  (二)“十四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国家、省、市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将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要组成部分,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省上下忠实践行省委“1+1+9”工作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加快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深化推进我省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全市正加快推进市委“1+10+10”工作安排,以系统观念为指导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以数字化促进城市智慧化,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经济高速发展给应急管理工作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近年来,龙华区GDP跃居全市第五、全省十强,新兴产业、“社消零”突破千亿,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第11位,龙华区经济快速发展,为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支撑保障。

  3.数字化改革加速推进为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当前,龙华区正全面推进“数字龙华”建设,数字赋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推进新技术装备开发和先进技术应用;卫星遥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及区块链等高科技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深度集成应用,为加快应急管理组织架构、工作模式、监管方式创新,实现应急管理精密智控,提升应急管理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深圳经济特区新的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提出了新要求。为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深圳市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将为今后安全监管模式带来新变化。

  5.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正加快完成。2021年3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完善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的决定》,区人民政府及其所属行政部门的部分行政执法权,含行政处罚权及相关的行政检查权和行政强制措施权,将调整由街道办事处以自身名义行使,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街道综合执法队伍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力量和主力军,应急管理监督执法工作将面临新问题、新情况。

  6.安全监管执法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按照省司法厅的部署,我区已逐步完成专职安全员行政执法证回收工作,全区安全监管行政执法证持有人数将面临大幅减少的问题,而我区监管的商贸制造企业近两万家,量大面广,安全监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现代化为统领,持续深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把安全发展贯穿城市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对标国际最高最好最优水平,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能力,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灾害事故。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和“双改”示范效应,推进“都市核心、数字龙华”建设,为深圳在新时代走在前列、在新征程中勇当尖兵、建设“先行示范区、强国城市范例”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国民安全素质和应急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预防为主。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加强源头管控,夯实安全基础,强化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监测预警,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快构建适应应急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坚持权责法定、依法应急,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实现应急管理的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

  坚持精准治理。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灾害事故致灾规律,统筹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差异化管理、精细化施策,做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精准。

  坚持社会共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不断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5年,建成更高标准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更高质量的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现代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自然灾害防治基础更为牢固,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灾后恢复与重建能力大幅提升,全社会安全感明显增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重特大事故得到根本遏制,较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因灾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持续减少,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到2035年,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稳定可控。

  2.分类指标。十万人口火灾死亡率等指标持续保持国际一流水平;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接近国际一流水平;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十四五”时期分类目标指标

序号

类别

指标

2025年目标值

指标

属性

1

安全生产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下降16%

约束性

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6%

约束性

3

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0%

约束性

4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

0

约束性

5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1152

约束性

6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0%

约束性

7

十万人口火灾死亡率

<0.15

约束性

8

万台特种设备死亡率

≤0.1

约束性

9

百亿元建筑业产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8%

预期性

10

火灾高危单位和超高层公共建筑消防远程监控系统联网率

100%

约束性

11

防灾减灾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2‰*

预期性

12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人*

预期性

13

气象预警信息覆盖能力

≥250万人次

约束性

14

森林火灾受害率

≤0.9‰

约束性

15

城市防洪能力

200年一遇

预期性

16

内涝防治重现期

力争达到50年

预期性

17

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完备度

100%

预期性

18

主要河流控制断面洪水预警发布率

100%

预期性

19

每百平方公里雨量(气象)站数量

≥5

预期性

20

重点区域林火瞭望监测覆盖率

≥90%

预期性

21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初步救助时间

<5小时

预期性

22

应急救援

专职消防人员与城市常住人口万人配比率

≥6

预期性

23

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率

100%

约束性

24

航空应急救援响应时间

≤1小时

预期性

25

灾害事故救援现场应急通信保障率

100%

预期性

26

森林消防应急队伍达标率

≥90%

预期性

27

内河应急处置现场到达时间

<1小时

预期性

28

24小时森林火灾扑灭率

≥95%

预期性

29

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

100%

预期性

30

应急管理干部专业培训率

100%

预期性

注:指标均以2020年末数据为基准;2.带*为“十四五”时期平均值。

  (四)发展策略

  1.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以解决影响龙华区安全发展的长期性、系统性、区域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导向,对标发达国家与先进地区的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从龙华区安全的全局高度出发,统筹产业、空间、安全等发展战略,制定实施龙华区安全发展战略。遵循自然规律,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实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打造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领域的标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持续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以改革创新破解安全生产难题,提升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不断促进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3.预防为主,源头管控。大力推行打、建、宣、责“四位一体”安全监管模式,实施结构化治理,以法治开路、建设筑路、责任引路、教育通路。推动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预防工作,全面实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源头治理,把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生产流通等各环节,全面提升龙华区本质安全水平。

  4.强化法治,系统治理。坚持依法监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突出矛盾和问题。完善党委、政府、企业、从业人员、社会公众的应急协同机制,综合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市场、行政等手段,激发全社会参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的内在动力,动员各方面力量实施社会共治,形成全社会应急管理整体合力。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应急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1.推进大应急责任体系建设

  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体制,推动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同时担任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主任。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工作规则和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减灾、安全管理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和防汛防旱防风、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指挥部等专项指挥机构组织架构,优化各类机构办公室工作职责。

  2.推进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加强安全管理委员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议事规则,压实各成员单位安全管理职责。强化安全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下的专业委员会工作职能,发挥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委员会对本行业领域安全工作的指导督促作用。按照市安委会统一部署,推动设立区级建设施工、旅游等专业委员会,建立健全各专业委员会的运行规则和工作机制。

  3.推进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按照常态应急与非常态应急相结合,推动区、街道、社区应急指挥部建设,建立指挥机制,按照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健全区、街道、社区分级响应机制,明确各级各类灾害事故响应程序,进一步理顺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灭火等指挥机制。

  4.推进应急管理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按照全市“1+11+N”要求,高标准建设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构建全区“1+6+N”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体系,分级打造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联动指挥中枢,形成感知、汇聚、研判、预警、决策、处置、反馈的全灾种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

  5.推进协调联动体系建设

  强化部门协同和区域协同,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健全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灾害事故联合处置、区域协调联动等机制。完善危险化学品、小散工程、“城市生命线”等重点领域联席会议运行规则,研究解决跨部门难点问题,进一步消除监管盲区。加强联勤联动,充分发挥区安委办、消安委办、交安委办在联合专项整治行动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事故频发领域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一个部门牵头、一个现场指挥部统筹指挥、一套处置措施、一个窗口发布的工作模式。强化联合执法,常态化开展多部门综合执法检查,形成密切配合、统一协调、相互协作的安全生产联合执法工作模式。实施联合惩戒,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拒不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遵守安全生产标准承诺的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企业,纳入龙华区重点企业监管名单,依法依规实行严管和惩戒,加大监管力度。开展联合应急演练,组织突发事件综合“双盲”演练,强化各职能部门实战检验,健全应急队伍协同作战体系。

  6.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依法整合法律法规赋予应急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权。全面推行企业分类分级差异化执法,依据分级情况确定执法频次、执法重点和执法内容。根据执法情况,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等级,按照等级对企业实施日常差异化监管。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格执行移送标准和程序,对涉嫌危险作业、发生死亡事故及严重违法违规企业应移尽移。探索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法与治安管理等行政法对接机制,对涉及其他领域的违法行为,按照有关行政法律法规和程序,及时移交查办。推动检察机关、人力资源、社保部门积极介入安全生产民事赔偿和行政公益诉讼。创新监管执法方式,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提升监管执法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加强执法技术支撑,不断提高执法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专业性。

  7.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制和队伍建设

  建立基层应急管理多位一体的治理模式,深化街道应急管理机构改革,整合安全生产、三防、消防、森林防灭火、自然灾害救助等应急管理职能。按照权责一致原则,依法赋予街道必要的监管执法权限。按照国家、省、市应急管理执法改革要求,推进基层应急管理执法工作。推动人员力量、服务重心和资源配置向基层下沉,打造专业化、标准化、综合型基层应急管理队伍。加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技术检查员和社会监督员队伍建设,健全专职安全员队伍建设和管理使用机制。分行业领域建立安全生产隐患负面清单,明确基层队伍日常检查核心内容。以负面清单为依据制定基层队伍评分标准和考核方法,开展常态化、精准化考评,建立基层正向淘汰机制,不断提升基层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8.推进责任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体系建设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加大应急管理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进一步优化应急管理和消防工作考核,建立差异化的灾害事故控制、重点工作任务考核标准,提升考核效能。优化监督检查、督办通报、警示约谈、事故调查处理等责任督导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全面提升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街道的应急处置能力,大力提高街道的受伤事故调查处置能力。协调检察院提前介入事故调查工作,为事故责任追究提供指导意见,发挥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作用,加大刑事责任追究力度。强化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加强对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职情况倒查,依法依规依纪提出责任追究建议。联合纪检监察部门建立常态化的事故监管责任调查通报机制,不定期就典型事故的监管责任追究情况进行通报。依法开展事故整改和防范措施落实情况评估,对未组织落实的有关单位和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9.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体系建设

  健全企业隐患和违法行为告知机制,全面推广“一信四书”,对检查企业中发现的事故隐患、潜在违法行为,及时告知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安全管理人员等安全责任人。探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全面责任制度,督促企业采取一切合理可行措施确保安全生产。推动企业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大力推行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履职抽考,压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责任。推动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提高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的专业能力。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公开承诺及事故企业公开道歉制度。

  10.推进动态化的安全监管责任界定机制建设

  强化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监管、行业管理和支持保障部门的关系,厘清行业监管和属地管理安全监管职责边界,建立边界清晰、条块结合、权责一致的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建立安全监管职责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梳理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监管责任,消除监管盲区和漏洞。

  (二)加强应急安全基层基础建设

  11.夯实工矿商贸安全基础

  (1)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数字城区、数字治理建设的成果和推进手段,牢固树立安全基础意识。探索将安全技术治理纳入到技术改造扶持项目。依托应急安全管理协会、第三方机构、专家等专业力量,在充分研究企业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专业改造方案,推动安全技术改造。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淘汰和限制落后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的部署,全面排查落后产业存在的安全风险,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业关停退出。吸收借鉴国家、省、市企业中技术治理的先进典范,推广一批技术治理典型示范企业。

  (2)打造具有龙华地方特色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体系。根据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职责,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推动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开展或者参与标准化工作,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制定高于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鼓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完善各行业领域负面清单建设。免费向社会公开推荐性标准文本,促使企业通过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开其执行的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团体标准或者企业标准的编号和名称;企业执行自行制定的企业标准的,推动企业公开产品、服务的功能指标和产品的性能指标。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和宣传工作,传播标准化理念,推广标准化经验,推动企业运用标准化方式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发挥标准对促进转型升级、引领创新驱动的支撑作用。完善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分级标准,建立以标准和负面清单为依据的量化评定机制,开展督导考评,基于评定结果针对性强化巡查检查。推动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建设推进路径、审查内容、考核标准和验收要求。推动企业、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工作,细化实施标准,明确标准化建设范围、路径。建立与企业日常安全管理相适应、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重点的企业自主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规范化,实现企业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循环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2022年底前,高危行业及规模以上企业均应完成自评工作。

  (3)打造“小安监”“小应急”。严格落实深圳市政府308号令的相关规定,按照安全隐患自查、安全问题自改、安全机制自建的要求,推动工贸企业和工业园区建立一套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一批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一支专业安全管理队伍,形成一套安全管理架构,实现工业园区、企业安全监管自主管理、主动履职自主管理。推动“小应急”建设,制定建设标准,推动工业园区、企业全面落实安全自己管、灾害事故自己救的主体责任,实现安全生产环境共建、应急队伍设施共享、风险隐患化解共治的运作模式。全面推动工业园区、企业全员和兼职应急队伍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应急安全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应急能力。

  (4)加强信息化监管。开展工业园区、企业3D建模,探索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在工业园区、企业建筑推广应用。加强对高危工艺、危险设施、危险场所等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感知、预警、研判,推进“智慧安监”升级改造,完成锂电池仓库、危化品中转仓、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部位全覆盖全周期感知。

  (5)推进安全风险指数评估建设。大量收集全国典型城市和龙华区工矿商贸领域生产安全事故和工伤事故数据,分析事故规律、特点,根据事故相关性建立龙华区工矿商贸企业数据库,制定安全风险评估模块,对数据库企业现状、管理、监管情况进行调研,以月为单位分析各街道或特定领域事故风险指数,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管理。

  12.夯实自然灾害防治基础

  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组织对“十三五”期间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回头看”,找盲点补漏洞,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加快推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落实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要求,大力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不断扩大创建覆盖面。配合开展深圳市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现状调查,落实综合减灾社区“深圳标准”。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社区民生微实事工程重要内容,全面开展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打通防灾减灾救灾“最后一公里”。到2023年,力争完成全区所有社区综合减灾社区达标创建工作。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点综合治理,依据自然灾害普查结果,编制自然灾害风险点管控标准和整治方案,进一步完善应急灾害工程审批机制和工作流程,形成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综合治理的风险化解模式,建立自然灾害风险点的督导检查、跟踪交办和闭环处置工作机制。编制各类风险点以及重要区域的救援站建设标准,全面加强防灾减灾微型站点推广工作。夯实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健全三防责任人体系,定期调整更新区三防指挥部组织框架,修编工作制度和三防工作手册,更新三防责任人信息。加强区级气象站建设,构建区级数字网格化的三维立体精密气象灾害监测体系网,加密现有区域气象站,实现监测站点全面覆盖、提前预警和重点管控,加强对各社区降雨、温度等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建设龙华区决策气象服务信息支撑平台,提升龙华区精细化预警预报水平。

  13.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

  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保障体系,建立街道、社区应急组织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应急处置“四个一”和应急指挥“四合一”保障机制,形成市、区无缝对接的组织保障体系。加强应急科技化建设,探索建立“直升机+无人机”公共安全飞行救援队伍,完善空中救援机制。租用直升机实现伤员救助、森林灭火、应急运输等功能,建立与省、市直升机基地的联勤联动对接机制。租用一批无人机建立无人值守、全周期、全时空自主应急平台,推动全覆盖无死角巡查、侦查(空中探测)+救援工作、开放式场所安全隐患识别、空中安全宣传、应急物资定点投放等工作有效落实,积极探索无人机火灾扑救功能。以通讯摩托车为基础,打造科技化应急救援快速反应队伍,实现现场应急指挥部快速搭建、融合通讯快速建立、专网组建、卫星通讯、WIFI架设等功能;配备细水喷雾灭火器,实现火情快速灭早灭小;配备应急围挡,实现应急处置现场快速封闭。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入挖掘优质企业先进安全管理经验及先进技术亮点,针对行业共性问题,分析研究防范措施,汇总辖区企业常见隐患、技术短板,提升企业自主安全防范能力。依托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与技术平台,加强重大灾害防治等领域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创新应用。推广先进工艺、技术装备,挖掘提炼辖区可靠的安全技术治理成果,向同类型企业推广运用,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14.夯实应急安全共治基础

  健全社会监督督导员制度,加强应急管理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机制建设,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参与执法检查、应急处置等工作,深化“万企”调查工作,常态化走访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拓宽隐患投诉举报渠道,建立“12345”热线对接、跟踪、处置全流程闭环机制。运用微信小程序“深圳市12350安全生产举报平台”、区隐患投诉举报热线、邮箱等举报平台,全面接受群众隐患投诉举报。建立安全管理激励机制,整合消防、安监、交通等相关部门的奖励措施,形成标准统一、审核简便、形式多样、多部门参与的应急安全奖励举报机制,定期在安全隐患治理、应急救援、安全宣传等领域评选优秀单位和个人,鼓励社会、群众参与应急安全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各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公众人物的影响力,为应急安全领域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培育扶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加大行业协会、技术服务机构、志愿者团体等社会主体的培育扶持力度,推进公益安全技术服务,促进各类组织进一步发挥应急管理协同作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应保尽保”,推动高危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参保覆盖率达100%,研究确定其他行业领域企业参保范围,鼓励企业积极投保。强化对保险机构事故预防技术服务情况的线上监测和线下抽查,规范保险机构对企业安全生产服务标准。建立完善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管理机制。推进保险机构与风险监测管理机构、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合作,探索构建“保险+服务”模式,提升保险机构事故预防技术服务水平。

  (三)强化应急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15.加强全民安全教育

  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5·12全国防灾减灾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等节点平台,深入发动群众,有针对性开展宣传培训。推动教育工作不断深入,充分利用全市安全应急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五进”平台,打造具有龙华区特色的应急管理宣教品牌。分级分类分层次开发具有龙华特色的安全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习强安”平台,为市民提供个性化需求、终身可追溯的教育培训记录服务。优化“安全文明第一课”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覆盖面。充分利用深圳北站枢纽做好“入深第一站”全民安全教育,开展复产复工“第一课”系列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运用中小学安全教育应急教材,推动安全应急教育进学校。

  16.强化警示宣传教育

  建立“一盘棋”应急响应宣传工作机制,针对全国全省全市发生的各类事故,第一时间向群众推送事故预警。扩大警示宣传的覆盖范围,做到安全主体责任和监管主体责任两个责任群体全覆盖。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加大典型案例的普法宣传,丰富“一案一宣”宣传形式,采用现场会、集体约谈、“以案说法”等多种宣传形式,强化警示教育的效果。

  17.加强专业能力培训

  定期组织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开展安全管理培训,将应急安全培训纳入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内容。建立分类分级培训机制,按照行业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培训工作,每年组织企业、工业园区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安全管理人员、特殊作业人员分别开展培训、考核,为企业、工业园区培养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骨干。建立完善安全监管网格员培训、考核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科学设置网格隐患排查及执法等相关指标,深化安全监管网格“大比武”工作,提升安全网格巡查员能力素质。建立“大比武”机制,每年下半年开展消防救援能力“大比武”活动,提升消防救援能力。加强“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提高公共区域第一时间应急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加强三防、森林防灭火责任人培训,通过实战检验指挥调度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区-街道-社区”三级应急救援队伍培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法制教育培训,努力推进全区公职人员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深圳经济特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升安全意识,尤其要提高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法治素养及业务能力水平。强化专家培训,提升监管专业化水平。

  18.强化人才培养交流

  依托龙华区委党校,加大干部应急管理能力培训力度。建立执法人员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按照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开展个性化培训、考核、评定等工作,促进业务水平提升。依托应急安全管理协会,建立区、街道两级专家队伍体系,建设专家队伍库,制定专家队伍考评标准,组织专家编制专业分析报告,参与重大项目安全审查并出具专家意见,参与专业培训成为培训教官。加强安全监管队伍人员交流,鼓励安全监管人员在各街道之间横向交流,促进区、街道之间纵向交流。加强监管队伍业务交流,制定应急管理人员业务交流计划,分批次安排人员在国内先进单位、先进企业学习城市安全及应急管理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内高校联系,建立教育培训、协作机制,有计划组织人员赴高校学习。

  19.加强宣教阵地建设

  加快区级安全教育基地升级改造,在现有功能板块和主题展馆基础上,着力补齐缺乏互动、场景类型局限等短板,开发互动式、全息式、沉浸式体验功能,全力打造安全综合体。依托安全教育基地,形成线下安全宣教阵线。利用移动宣传载体打造安全教育宣传专线,实现安全教育宣传南北全贯通、东西全覆盖。加强各街道教育基地的升级改造和考核考评,开展全区安全教育基地星级评定,鼓励安全教育基地创新优化发展。整合总工会、义工联、社区服务中心等各类平台和载体,打造安全宣传联盟,大力提升宣传教育传播力和引导力。

  20.强化宣教方式创新

  拓展教育培训的渠道和形式,利用“学习强安”等工具搭建直达一线员工的教育培训平台,实现培训课程依岗位职责精准化推送,建立培训效果考核机制,压实各级培训职责。立足于现有宣传教育平台,梳理并充分运用全区大型LED广告牌等载体,在特殊节点特殊时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打造“龙华安全人讲述自己安全故事”的宣传平台,充分运用网络直播、抖音、微视等新型网络媒体,动员企业充分展示在隐患排查、安全治理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利用其他安全相关公众号、网络直播等方式展现龙华安全人的管理水平和成绩,展示企业安全管控的经验和措施。

  21.加强典范宣传引导

  充分发挥典范引路、示范引导的宣传作用,制定安全生产典范企业、平安园区评选制度,开展评选、典范推广等工作,引导全区各类企业学习示范企业的安全管理经验,培育一批安全管理优质企业。制定安全管理委员会奖励办法,每年开展评选,对在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召开先进典范推广会,激励优秀安全管理单位和个人,激发安全管理工作积极性。

  (四)全力打造精准严密的城市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22.全面加强城市安全源头治理

  深化“三同时”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三同时”制度,依法从严审批高风险建设项目,重点加强高风险工艺安全风险评估和高危生产设备装置安全检测检验。建立高风险项目严控准入机制,加强城市规划准入等源头环节的安全防控,在编制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时应当开展安全风险评估论证,严格控制新增高风险功能区。进一步完善安全评价报告审核审批工作机制,成立专业评估委员会,形成专家、行政机关评议工作机制,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风险评估,实施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

  以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按照《龙华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安全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全力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建立城市安全韧性定期评价机制,优化安全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布局,不断完善消防站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地下综合管廊、水上应急设施、应急避难场所等各类安全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灾害设防标准,完善双水源、双气源建设,优化蓄、调、输、配供水系统,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公园、道路、绿地等区域的地上、地下空间,科学布局雨水调蓄设施,构建城市立体排水体系。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30年,全区建成区80%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23.全面强化城市安全风险管控

  健全覆盖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各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综合风险管控体系。按照《深圳市安全风险管控暂行办法》要求,持续深入开展区域、行业领域、重点部位、重要设施等安全风险评估,全面摸清各类存量与增量风险底数,开展核查评定,加强风险动态监测预警。建立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每三年组织开展1次本行业领域风险评估,形成全区点位风险清单、类别风险清单和风险点位地图。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将风险评估管控纳入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全过程。建立健全高风险区域整治分级挂牌警示督办及系统性风险提级管控制度,落实风险管控“四早”和隐患整治“五到位”制度,确保重大风险可控。深化落实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按照《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全面辨识危险源,客观分析、评价风险,制定风险管控措施,确定风险管控层级,强化隐患排查、治理、验收闭环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健全安全生产网格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实现基层安全风险防控网格化全覆盖。按照监管事件(对象)标签化、责任清单化的要求,对检查事件(对象)按所属行业领域、管理职责进行标签管理并动态更新,依托信息化手段实行全流程管理。

  24.全面整治城市突出安全风险隐患

  结合各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深入整治城市突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重点加强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油气输送管道及城镇燃气、消防、建筑施工、工矿商贸、再生资源、既有建筑、特种设备、轨道交通、大型群众性活动及文体旅游等领域专项治理,有效防范化解城市安全突出风险。

  (1)道路交通安全。全面加强“两客一危一货”、校车、面包车、电动自行车等重点车辆监管,严厉打击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健全联防联控常态化机制,加大执法力度,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拳打击超限超载、非法改装、黑油站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运输企业监管,对存在重大隐患的运输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高风险企业”“终生禁驾人员”等进行曝光,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履职履责监管制度。探索“小杂散”运输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研究推动解决4.5吨以下货车动态监管难题。加强货运车辆通行管理,研究制定分时段、分车型、分区域的龙华区精细化货运管理政策。大力实施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管理,实现危险货物运输全过程全链条安全监管。探索优化危化品运输路径组织,在人口密集区、城市中心区采取分区限行措施。全面落实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纳管政策,加强对电动自行车销售、登记、上路、存放、充电、废弃全过程安全管理。加大电动自行车驾驶员违规行为教育处罚力度。

  实施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提升工程,建立区、街道年度常态化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改闭环工作机制,建立部门、街道自主治理体系和区交安委办清单治理体系,实现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的全流程闭环治理。重点加强“机非混行”交通设施隐患整治,大力推进“机非分离”。持续推进泥头车运输线路和重型车辆密集路段系统性风险评估,加强事故黑点路段及隐患点排查治理。通过微提升、微改造,全面治理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及其存在的安全隐患。高标准、滚动推进片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学校、医院、交通枢纽、大型园区等重点拥堵片区交通整治,每年实施一批“短、平、快”的治堵工程。提升道路运行环境,积极开展路口交通组织、渠化改造、交通设施完善工作。

  推进“九横九纵”干线路网建设,推行窄街区、密路网理念,完善内部次干道和支路网,持续打通一批断头路和拥堵点,畅通道路微循环。到2025年,全区路网密度达到8.0公里/平方公里,次干道及以上路网密度3.4公里/平方公里。制定全区慢行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指引,指导步行道、非机动车道等慢行设施的规划建设。完善慢行接驳体系,围绕新建轨道站点和重要公交站点配建自行车停车带。新建道路同步配建非机动车道,推进全区100公里非机动车道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骑行网络。完善重点片区步行网络,结合步行热点地区新增、拓宽42.3公里人行道。探索规划建设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公共停车场。加强交通弱势群体出行需求的分析研究,完善学校、商圈、工业区、居民区周边隔离栏、减速带、安全岛、人行天桥、标识标线、信号灯等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开通快速救援救治“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缩短救援通行时间。建立“绿色通道”经费保障机制,保障伤员能够及时得到有效救治。

  (2)危险化学品安全。加强对加油站、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带储存经营企业的安全监管,重点排查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设备安全隐患,严防危险化学品泄漏引发的事故。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要求,重点整治危险化学品生产、带储存经营企业周边道路秩序,严查相关车辆在周边道路的违规集中停放,有效防控事故危害范围。合理规划建设废弃危险化学品集中处理设施。全面开展使用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将使用危险化学品企业作为日常执法检查和风险防控的重点单位加以严查严管。紧盯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加大对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和容器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

  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领域“打非治违”和安全风险集中治理行动。大力推广危险化学品中间仓、储存柜等地方标准,规范危险化学品储存管理。健全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工贸企业及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重点单位使用危险化学品管理。持续推进“自流黑”(自建储罐、流动加油车、黑油点)问题排查整治,建立全过程长效管理机制。要根据《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集中整治》《龙华区危险化学品“两打一整治”》的要求,持续加强对危化品生产、经营、运输、使用、储存和危废处理等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加强涉危化品企业的“三库”建设和管理,严厉打击五金店和劳保店非法经营销售危化品的行动,严厉打击普通车运输危化品的行为。同时推进龙华区危化品信息化升级建设工作,建设危险化学品全流程监管平台,加强危化品生产、存储、使用、运输等全生命周期动态化监管,实现危险化学品全流程一体化监管和应急联动。加大“两法衔接”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危险化学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倒逼相关危险化学品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3)油气输送管道及城镇燃气安全。推动油气长输管道布局调整优化,减少油气长输管道高后果区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影响。严格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安全审查论证,加强油气管道监督检查,引导油气管道企业做好完整性管理和高后果区风险辨识、评估与全天候监测、管控。建立完善油气管道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全面落实油气管道保护“四个一”措施。完善燃气管道联防联保机制,健全燃气生命线安全保护长效机制。全面实施“瓶改管”三年攻坚计划,推动新建住宅实现管道天然气全覆盖,老旧小区、城中村以及餐饮场所等用户实现管道天然气“应改尽改、能改全改”,到2025年,燃气气化率达到70%,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90%以上。

  深入推进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老旧燃气管网设备更新及燃气管网智慧化改造工程,推动中压燃气管网安装自动感知、预警终端。依法推广安装燃气泄漏报警装置,强化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溯源及日常使用安全管理,实行全链条信息化管控。持续打击“黑煤气”、非法燃气充装点,杜绝外地非法充装燃气进入辖区市场,重点打击“以车代库”非法销售瓶装燃气的行为,清查整治无登记信息的不合格钢瓶,推行燃气钢瓶充装、销售可追溯的信息化管理。全面查处市场流通销售燃气热水器、燃气灶具、钢瓶减压阀、胶管等燃气器具和配件的质量问题,落实源头整治。持续推进餐饮场所、“三小”场所燃气安全,全面落实“四个严禁”,推广使用合格燃气器具。开展安全用气宣传与引导,加大对燃气具安装维修工、送气工的培训力度,实现100%持证上岗。

  (4)消防安全。完善消防站点布局规划,优化消防站点布局,加快消防站点建设,加强消防站点通信设施、防护装备、抢险救援器材、灭火器材等装备配置。到2025年,新增8个一级消防救援站点、1座特勤消防站、1座航空消防站及27个小型消防站。完善“消防救援站为主体,专职消防队为补充,企事业消防队为辅助,最小防灭火单元为基础”的四级火灾防控体系,推动“区-街道-社区-单元”四级力量联勤联动。推行消防行政审批线上监督管理,配合推进“智慧住建”消防行政审批管理系统建设。建立消防车通道联合执法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打通消防“生命通道”行动。加强新能源充电设施火灾风险防控,研究推广防灭火技术及先进适用装备。加强市政消火栓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及管理,研究建立消火栓智能监控预警系统,实现实时在线监测动态管理。

  制定消防安全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消防安全标准化达标工程,实现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密集型企业等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全覆盖。加强超高层建筑火灾监测与防控系统建设,推动高层建筑智能化消防安全管理,通过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居民楼独立报警系统,实现消防监督部门、社会单位管理人员、消防维保单位等实时、动态、智能管理,实现全区超高层建筑消防远程监控联网率100%。探索为超高层建筑设置消防安全工作监管机构,编配专职消防管理人员或指定兼职管理人员承担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提升超高层建筑火灾防控能力。

  重点推进电气火灾防范专项整治。建立有效的电气防火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电气安全“全链条”监管,加大对电气产品生产、销售、设计、敷设、安装、检测、维保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快推进老旧工业区、“三小”场所、城中村和老旧住宅小区等电气线路严重老化、电气火灾隐患突出区域的电气线路改造。推进电气火灾技防运用,推动一定规模的社区加装智慧用电探测装置、传输中断和检测平台,推动部分公共基础良好的城中村居民家庭加装新型防短路、防过载、防电弧断路保护开关。全面推进电气火灾感知终端建设,“十四五”期末电气火灾隐患区域实现电气火灾感知终端全覆盖。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在家庭、厂房宿舍安装独立烟感、火灾报警和应急逃生装置,做到早报警、早处置。

  严格按照《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规范》标准,落实《龙华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方案》,按照“一栋一柜”“一村一点”“一居一站”“一社区一中心”合理分布建设电动自行车充放设施。定期组织开展针对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环节的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电动自行车及其配件产品和加改装的违法行为,从产品质量的源头减少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隐患。持续加大对电动自行车违规进楼入户充电、“飞线充电”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营造严查严管严处的高压态势。探索实施电动自行车实名制登记管理,全面摸清电动自行车底数。着力推动信息化手段应用,探索通过芯片管理和电子围栏等实时监测和感应技术,加强对电动自行车或电池违规进楼入户的实时监测预警。

  (5)建筑施工安全。构建现代化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推进信息化监管,依托智慧建造平台实现建筑工程可视化动态监管。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加强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在执法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备条件的专业机构协助开展施工安全巡查和评估。严格落实实名制安全教育培训,全区建筑施工总承包按要求组织工人到经市住建部门认证的训练基地参加入门级培训,并考核合格。

  重点组织开展基坑支护、土方(隧道)开挖、脚手架、模块支撑体系、起重机械安装、吊装及拆卸等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围绕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论证和执行情况,相关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以及施工和监理单位履职情况等内容开展排查整治。重点突出对建筑工地起重机械使用、临高临边作业、地下暗挖等高危作业环节的检查治理。建立高复杂工艺重大项目全周期安全保障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重要参数的实时动态监测预警。大力推行高处作业防护标准化、定型化、工具化,严格落实高处作业管理人员带班作业等管理制度。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依法严惩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落实恶劣天气停工要求,严防群死群伤事故发生。

  突出强化二次装修、小散工程、零星作业专项整治,针对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及限额以上历史遗留违法建筑二次装修项目,建立全项目、全环节、全主体纳管模式,研究线上线下结合的信息化、智慧化纳管系统,实现线上“小程序”备案,线下由区行业部门、各街道、物业公司、社区工作站等多层级各主体组织开展巡查、排查、检查、督查,严格落实“备案+巡查+执法+教育+宣传”的“五位一体”管控措施。

  (6)工矿商贸安全。深化粉尘涉爆、电镀、锂电池、高温熔炉等重点领域环节专项治理。完善有限空间、动火、临时用电等危险作业安全操作规范,加强外委作业安全监护监控,强化工矿商贸企业现场安全管理。大力开展工贸行业安全排查整治,严格落实国家“钢八条”“铝七条”“粉六条”“有限空间四条”以及广东省钢铁企业安全管理“七个严格”等要求,加大执法查处力度,坚决清除各类安全隐患。在有限空间等高危作业场所推广高危工艺智能化控制、在线审批和监测预警系统。

  (7)再生资源行业安全。持续加强部门联动,重点围绕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持证(照)经营情况、消防安全状况开展排查整治,全面督促相关站点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清理整治无证(照)经营以及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回收站点,对涉及无证(照)经营、存在严重消防安全隐患、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站点坚决予以取缔或关停。

  (8)既有建筑安全。开展全区老旧房屋隐患排查及高风险区域危险房屋专项整治。探索建立既有建筑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立C、D级的危险房屋清单,根据检测鉴定结果采取分类整治解危措施,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强化对超高层建筑以及建筑年代较长、建设标准较低、地质灾害易发区域、隧洞工程周边区域、暗渠暗涵上盖及沿河建(构)筑物专项整治,加强动态监测预警和风险管控治理,固化形成“全面摸查—勘察评估—分类治理—长效监管”的全流程治理模式。加强对经营性自建房的安全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加建、改建或破坏承重结构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企业厂房安全管理。对全区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开展全面风险排查、隐患整治工作。

  (9)特种设备安全。加强对学校、医院、车站、商场、游乐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监督检查。推进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大修,降低电梯运行安全风险。加强智慧电梯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试点应用,实现智能监控、早期预警、智慧监管、主动救援一体化管理。开展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专项整治,探索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智慧监管模式。强化液化石油气瓶、车用气瓶、槽罐车罐体等高风险压力容器的监督检查。

  (10)轨道交通安全。压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主体责任,推动建立完善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强化运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提升轨道交通运营制度化、规范化、智慧化水平。督促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加强对轨道交通工程在初步设计阶段、试运营前、验收阶段的安全评价,以及运营前和日常运营期间安全评估、消防设施评估、车站紧急疏散能力评估。督促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项应急预案,提升复杂状况下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深化铁路沿线环境安全专项治理,严厉打击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擅自建造建(构)筑物和进行施工作业等违法行为。

  (11)大型群众性活动及文体旅游安全。建立完善人员密集场所及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评估制度,严格审批、管控大型群众性活动,落实最大承载量测算及管控。坚持“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对文娱活动、集会、游园等各类群众自发活动的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和保障措施。加强对文艺演出活动、群众性体育比赛活动和其他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规范,严格执行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许可制度。加强旅游景区尤其是春节、“五一”“十一”等重要节假日期间及敏感时间节点的安全管理,重点针对大型游乐设备设施、观光车辆以及旅游运输设施,加强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强化设备设施的日常安全维护、保养、检测。加强恶劣天气下的旅游设施安全防护和保障,严禁旅游设施带病运行。严厉打击旅游“黑中介”“黑包车”“黑导游”以及未经审批擅自经营高危旅游项目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12)其他领域。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安全管理,健全综合交通枢纽安全监管协调沟通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提高综合管廊配套建设率,结合轨道、电缆隧道、道路新(改)建等工程建设时机,同步实施综合管廊建设。完善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入廊管线责权利内容及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地下综合管廊正常运行。加强基础设施运行监测检测,提高养护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长大桥梁隧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定期检测、维护管养工作机制,实施桥梁隧道安全监测和加固改造工程。健全完善水、电、油、气等城市生命线安全保护长效机制,严控第三方施工破坏事件。充分发挥国资国企示范引领作用,组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管理专业团队,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数据信息库制度,推行基础设施全寿命、专业化运营管理。健全完善地面坍塌防治长效机制,强化坍塌风险隐患分类分级治理。运用雷达探测车、微动探测等技术手段,全面排查地面坍塌安全隐患,重点对市政道路、三旧地区和暗渠暗涵等周边区域的地面坍塌隐患进行检测评估和专项治理。加强物业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严格落实物业各方安全管理职责。加强寄递物流行业安全管理,强化物流快递仓储场所、营业网点和运输车辆安全隐患排查,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建立形成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监管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效率。推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研发,推进各类型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

  25.全面加强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范

  持续加强汛旱风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等重点灾种安全防范,提升城市灾害防御能力,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

  (1)汛旱风灾害。完善三防应急管理制度,加强台风暴雨及洪涝监测预警,强化应急值守及信息报告。加快三防领域信息化建设,实现前端智能感知、精细化动态模拟、实时预报预警。开展水库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利用5G等先进技术加强水库等重要水工程汛限水位及结构安全监控。加强综合枢纽、地铁、桥涵隧洞、地下商场、车库等重点设施防灾减灾系统建设,推进地下空间监测与监控,高标准落实汛期安全防范措施。提升末端防灾能力和实效,完善以在建工地和学校、医院、公园、工业园、养老院、环卫场所等为核心的末端主体责任,提升重要场所防汛防台能力。加强各级三防系统标准化能力建设,推动基层三防职能衔接,推动抢险救援物资、救援设备下沉街道、社区,编制各类风险点以及重要区域的救援站设备器材的储备标准,推广微型三防应急救援站建设,提升基层灾害防御能力。开展强台风等气象灾害影响下建(构)筑物安全风险预警核心技术研发。组织编制龙华区气象灾害防御指引,继续完善区内的气象服务机制,建立具有龙华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基层防御体系建设。

  完善巨灾情景下水、电、油、气、路、讯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应急抢险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的应急准备,做好应急抢险及救援的物资、队伍、通讯等应急准备,强化应急联动,增强龙华区应对极端强降雨、超强台风等巨灾能力。

  深化全区自然灾害风险点数据库和防灾地图建设,建立完善全区汛旱风灾害数据库,建立分级分类台账和灾害布防地图,推动街道、社区编制完善防灾地图以及人员疏散路线图,深化完善巡查、驻守、抢险工作机制,继续深化完善区次生灾害预警响应机制。

  (2)地震灾害。加强地震灾害监测预警,在交通枢纽、重点学校等场所试点安装紧急地震信息接收终端,鼓励社会公众安装“地震预警”APP,实现全自动秒级地震预警警报响应。鼓励采用先进建造技术,对学校、医院等重要公共建筑物开展排查和抗震性能鉴定。全面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对抗震性能不足的建筑物及桥梁设施进行建档和抗震加固。探索开展基于地震风险评估的强震灾害情景构建及应用示范,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3)地质灾害。建立区、街道、社区及责任单位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群控体系。落实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5)相关要求,分年度制定龙华区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全面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处置等工作。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保配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主体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同步进行。加强重点山体、重点开发区域、地铁线路沿线、住宅区周边区域,以及关键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监测及风险治理。强化地下水监测和地表形变监测的技术研发及应用,建立基于地下水监测和地表形变监测的动态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4)森林火灾。加强森林火灾防治规范化建设,依托龙华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林火扑救指挥信息系统和林火监测预警系统,构建联通市、区、街道办和防灭火责任单位的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实现灾情预警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利用北斗巡护终端、无人机巡护、视频监控、地面巡查等手段,提升林区巡护效能,对辖区森林火险进行全方位监控,确保遇有火情时早发现、早处置。强化防火阻隔系统建设,维护、新造生物防火林带、扑火通道、防火隔离带。提升森林防灭火交通工具、防灭火装备和器械配备能力。完善森林防灭火物资储备仓库建设,按照规定储备必要的物资,并定期进行补充、更新。推进驻街道森林消防综合应急救援中队营房建设。

  (五)全面建立专业高效的应急处置体系

  26.构建系统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

  (1)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按照国家、省、市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制定符合龙华实际的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实现预案管理规范化。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机制,推动应急预案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有效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完善应急预案审查、备案机制,依照事件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明确职责任务工作,进一步推动层级之间、部门之间、政企之间等各级各类预案的形式和内容有效衔接融通。推动应急预案数字化建设,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借助GIS、人工智能、人工建模等技术,构建数字化预案应用场景,智能分析突发事件的各种条件参数,快速生成特定模拟场景的应急预案,实现预案编制数字化、预案应用智能化、指挥决策科学化。

  (2)加强应急预案修订。持续修订完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配套完善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以及城市生命线、重大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活动保障等应急预案。针对地下场站、地下商场、下穿隧道等重点地下设施及积水点等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内涝区建立“一点一预案”。开展综合应急能力评估,针对性编制巨灾应对预案和处置方案。探索推广使用应急处置卡,明确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预警及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和处置措施。

  (3)加强预案演练评估。推动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制订应急预案演练计划,依法组织开展综合性或专项应急预案演练。创新应急演练模式,大力推广“双盲”演练,强化演练过程管理,提高应急演练实效。落实应急演练评估制度,根据评估报告提出应急预案的修订意见,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落实应急演练定期报送制度,推动企业应急演练制度化、经常化和全员化。推动企业将应急演练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重点加强现场处置方案演练,细化应急演练在岗位达标、班组建设中的考核标准,做到岗位全覆盖、人员全覆盖、过程全覆盖。

  27.健全应急物资储存、流转、调拨体系

  (1)建立“三库合一”的综合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仓库。按照“集约化存储、扁平化调度、科学化流转、一体化管理”的原则,将三防物资仓库、森林防灭火物资仓库、应急物资仓库合并为综合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仓库,实现专业物资分类存储、公共物资共享存储。

  (2)完善应急物资存储体系。逐步建立应急物资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实物储备与产能储备相结合的保障机制,对于在日常应急、三防、森林防灭火等应急抢险中使用的专业物资,由政府统一购买,实行集中存储;对于在日常和应急工作中需要的食品等生活保障的公共物资,依托仓储物流公司,实行动态存储;与大型商超、储备中心等具有物资储备能力的单位签订物资供给协议,实行代为储存。

  (3)建立应急物资分级分类储备体系和标准。在对全区自然灾害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充分研判不同灾害级别下的应急物资供应、流转需求;按照市区一体化的存储模式,建立“区-街-社区-家庭”四级物资储备体系和标准。建立区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全面保障“50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建立街道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全面保障“20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建立社区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全面保障“5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备;鼓励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相关物资,提升避险逃生及自救互救能力。

  (4)建立扁平化、科学化调拨、流转机制。建设全区统一的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数据集中、资源共享的物资保障数据库,实现资源信息统一管理。充分发挥邮政系统、物流企业配送转运的优势和能力,提升物资紧急调拨流转、运输配送能力。

  28.打造常备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有效整合全区各种应急救援力量,统筹形成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森林消防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为基本力量,公安队伍、武警部队、驻区部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为协同,街道社区应急力量为支撑,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2+4+6+12+56+N”结构完整、灵活机动、行动迅速、覆盖全区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1)做强做专两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做强消防救援队伍。科学编制和严格落实城市消防规划,推动消防救援站建设与城市基础建设同步发展。优化消防救援队伍布局,按有关规定和标准配齐配全消防救援队伍,推动一级消防救援站、特勤消防救援站、航空消防站和小型消防站建设。依托消防救援队伍,强化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地下建筑、轨道、石油化工、复杂地质、水下等灾害事故救援能力,高标准配备专业人员及装备,建立全方位、全领域、全效能的专业队伍体系,有效应对各种类型灾害事故。

  做专森林消防应急救援队伍。构建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协调联动、科学高效的森林火灾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全面加强森林消防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救援职能,推动森林消防和城市消防相联动,森林事故应急救援和安全生产应急事件、防灾减灾救灾等综合救援相结合,打造成为“全灾种、大应急”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打造各有特色的森林消防应急中队,结合各中队驻街道林区分布、面积、安全生产等现状,以森林事故应急救援为主业,建设“一队一品牌、一队一特色、一队一专长”的森林消防综合应急救援中队,兼顾安全生产应急事件、防灾减灾救灾等综合救援。全面推动森林消防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和标准化建设。

  (2)做优四支兼职综合救援队伍。按照龙华应急救援实际需求,建立四支功能化、成建制、实名制的兼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依托市公安局龙华分局机训大队,组建龙华区综合应急救援机训大队;依托区武装部民兵,组建龙华区综合应急救援民兵大队;依托2支驻区的部队官兵,组建2支龙华区综合应急救援现役大队。根据队伍的特点及我区突发事件类型,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和演练,并配备必须的应急物资和抢险装备,做到发生灾害事故时“召之能来,来之能战”。

  (3)做实街道、社区应急分队。按照各街道承担的风险防控职责,建立相适应的应急分队。各街道分别组建综合应急救援中队,各社区工作站分别组建综合应急救援小队。街道应急救援中队和社区工作站应急救援小队分别以本辖区兼职消防队员、义务消防队员、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警务人员、医务人员、街道和社区干部等具有一定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进行组建。街道和社区的应急救援队伍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必要时,根据上级命令,参与跨区域的应急救援。

  (4)做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全面分析龙华区的自然灾害风险类型,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抢修、恢复等工作需求,建立电力抢险、建筑工程、燃气、供排水、医疗救护、防汛防风、危险化学品、治安、交通管理、交通运输、环境监测、通信保障等种类齐全、专业精干的专业应急队伍。

  (5)培育社会参与的公共救援队伍。采用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补偿、保险保障等方式,鼓励扶持社会公益救援组织在龙华区发展,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抢险救援。建立社会应急力量调用机制,有序引导社会公共救援力量及时到位、快速响应。

  29.打造快速反应的应急响应处置体系

  (1)完善应急响应机制。严格落实全国、全省、全市“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要求,建立健全龙华区“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做到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一盘棋”统筹、“一盘棋”响应、“一盘棋”预防、“一盘棋”处置、“一盘棋”保障,实现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防患于未然、区内重大突发事件妥善处置。强化应急处置分级响应机制建设,完善“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提升灾害事故处置效能。建立完善“第一响应人”工作机制,提升基层先期处置能力。

  (2)强化应急值班值守。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关键岗位24小时专人值班值守、节假日“五个一”值班值守制度。健全完善应急联合值守机制,建立统一指挥、及时研判、及时反馈工作制度。推动建立高风险时段应急备勤分级响应机制,完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备勤值守机制。不定期开展节假日值班情况督导检查,确保全区值班体系运转正常。

  (3)规范应急信息报送。完善区、街道、社区以及各部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网络,明确各单位信息报送责任,推动条块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无缝衔接。建立健全涉灾害事故部门和各种救援力量之间信息互动机制,推动应急管理部门值班系统和110、119、120等常用报警呼救平台的互联互通互享。完善信息接报处置工作制度,制定突发事件信息分类分级标准及信息报告工作规范,加强敏感信息的研判筛选,提高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准确性,对接报的突发事件信息,第一时间核实上报情况、第一时间传达领导指示、第一时间协调处置,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率达到100%。

  30.完善灾害事故救助恢复机制

  健全灾害救助资金预拨机制和救灾物资保障联动机制,完善特殊群体人员临灾转移、易受灾人群救助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受灾群众自救的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捐助体系,鼓励引导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推广应用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提升设施抗损毁和快速恢复基本功能的能力。

  五、重点工程

  (一)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工程

  1.全区事故灾难类安全风险评估。每三年组织一次事故灾难类风险评估,全面核查存量风险、增量风险、极端风险与现实风险,形成全区点位风险清单和类别风险清单,绘制风险地图,明确管控措施及责任单位。选择重点企业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全面辨识危险源,客观分析、评价风险,采取一切合理可行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强化隐患排查、治理、验收闭环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持续提升安全绩效。

  2.重点领域风险智慧管控工程。推进城市生命线、危险化学品、有限空间、既有建筑结构安全、超高层建筑火灾、电气火灾等安全生产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全面提高重点领域风险智慧管控水平。开展危险化学品全流程动态风险管控系统建设。推进数字感知安全龙华智慧应急管理系统建设。建设交通运输一体化智慧管控平台,大力开展营运车辆主动安全防控系统应用。

  3.“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建设。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提升工业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加快形成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协同推进发展格局。

  4.安全应急装备应用能力建设。实施安全应急装备应用试点示范和高风险行业事故预防装备推广工程,引导高危行业重点领域企业提升安全装备水平。在危险化学品、油气输送管道、工贸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示范工程建设。加大5G等先进技术应急通信装备的配备和应用力度。

  (二)安全监管监察能力提升工程

  5.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完善执法装备配备标准,配齐配强安全监管监察执法队伍装备,持续改善执法工作保障条件。提升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大数据应用水平。创新监管执法方式,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和“执法+专家”式执法。

  (三)安全文化示范引领工程

  6.安全文化水平提升工程。推进“一街道一体验场所”和交通运输、建设工程、消防安全、防震减灾等行业领域特色教育基地群建设,应用VR、AR等先进技术,促进宣传教育以线下体验为主向线上线下“双体验”转变。加快区级安全教育基地升级改造,在现有功能板块和主题展馆基础上,着力补齐缺乏互动、场景类型局限等短板,开发互动式、全息式、沉浸式体验功能,全力打造安全综合体。建设龙华应急体验馆,推广实战式应急演练。推广建立社区微型科普体验馆,打造居民身边的防灾减灾信息宣教平台。大力推动区内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和安全文化示范园区的创建带动,通过示范引领工程,带动龙华区安全文化的成长和发展。制定全民公益安全教育计划,实施全民安全文明素养培育工程。推进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质量提升和课程体系开发。建立工程建设行业和交通安全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建设行业产业工人和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应急科普精品工程,利用传统媒体、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等载体,面向不同社会群体开发推广应急科普教材、读物、动漫、短视频等系列产品。

  (四)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7.城市安全风险数据库建设。实施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绘制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开展城市灾害防御和灾害快速恢复能力评估,建立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全区自然灾害风险地图,建立城市安全韧性风险数据库。

  8.气象灾害防御工程。通过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建立精细可用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数据集,结合各部门重点隐患排查成果,筛查气象灾害的重点隐患,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形成气象灾害风险“一张图”,识别各类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

  9.地质灾害与边坡风险治理工程。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隐患排查,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实施边坡风险调查与风险监测预警,构建全区边坡安全动态“一张图”。

  10.水库除险加固和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完成辖区水库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

  11.积水风险点治理工程。观湖街道观平路建材市场、观湖街道观平路与环观南路交汇处、观澜街道龙华大道库坑天桥、民治街道福龙路简上段等4个重点积水点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整治,其余积水风险点,加强周边排水设施的日常清淤等养护工作,雨天加强巡查、值守。

  12.城市危险房屋和老楼危楼的排查整治工程。对建筑年代较长、建设标准较低、失修失养严重及其它因素产生主体结构安全隐患的房屋进行集中拉网式排查,组织排查将原有建筑物改建改用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馆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隐患,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逐一建档造册,督促房屋安全责任人落实闭环整治。

  13.重要公共建筑物抗震性能鉴定工程。开展重要公共建筑物抗震性能鉴定,对抗震性能不足的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强化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管理。

  14.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培训灾害信息员1000人次。强化日常管理和资源配置,提高灾情信息报送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15.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创建5-1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按照“典型示范、逐级评选、择优推荐”的原则,要求每个街道每年至少创建1个社区,创建社区对标创建标准。制定创建方案,组织实施综合减灾社区创建活动。

  16.三防风险隐患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程。建设“智慧三防”,完善各类三防风险隐患监测预警系统。探索打造覆盖广、全时可用的智能化、精准化的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鼓励专业机构、专家学者参与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探索建立灾害监测预警结果应用机制。探索将灾害监测预警功能融入智慧城市构成部分,不断丰富监测隐患种类范围,逐步提高预警精度。

  17.龙华区数字气象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区级数字网格化的三维立体精密气象灾害监测体系网,加密现有区域气象站,实现监测站点全面覆盖、提前预警和重点管控,加强对各社区降雨、温度等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建设龙华区决策气象服务信息支撑平台,基于高精度、智能化、专业化的实时分析,为龙华区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快、更细、更具体、更精确的专业能力支撑以及个性服务,提升龙华区决策指挥部门应对快速变化的灾害性短临天气、风险研判以及精准防灾减灾能力。

  18.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工程。依托龙华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升级改造和整合现有的林火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龙华区森林防灭火管理系统,快速核准火场位置,分析火场周边环境,调动扑火资源,实现森林火灾快速扑救。建立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及时进行火警预报,并自动对火情进行分析。

  19.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森林、河湖生态系统功能。

  (五)“1+6+N”信息化建设工程

  20.“1+6+N”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体系建设。建设龙华区及6个街道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各行业主管部门建设“N”个行业领域专业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建成覆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全灾种区级综合指挥体系,形成上下贯通、横向互联、区域共享的应急指挥网络。健全完善指挥场所、综合救援、物资储备、培训演练、装备储备场所及配套设施。建设融合应急指挥“一张图”、应急指挥大数据、“数字政府”决策等系统的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平台。建设集视频指挥、监控调度、视频会商、现场图传、态势展现等功能于一体的移动通信指挥平台。

  (六)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21.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建设。建立保障应急医药物资储备和调度体系,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序有力,科学调整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打造应急物资仓库、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及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建立“区-街道-社区-家庭”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构建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模式,依据地理现状,优化应急储备物资存放区域,鼓励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相关物资。优先在交通不便或灾害事故风险等级高的街道开展应急物资储备点(库)建设。

  22.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依托现有设施建设集应急指挥、应急演练、物资储备、人员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到2025年,建成一批室内外应急避难场所。在已建成的避难场所配置应急设施设备,全面推广应急避难场所“有统一标识、有管理办法、有保障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合理确定防灾分区,健全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机制。

  23.应急救援设施装备体系建设。推进区应急综合救援和科普教育基地、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消防应急救援实战训练基地、消防战勤保障中心和消防救援指挥中心建设,优化城市消防站、小微型消防站建设布局,形成5分钟覆盖及快速反应能力,提升应急指挥救援能力。建设水上救援训练基地,提升水上救援能力。租用一批应急航空救援特种直升机、专业无人机等航空器。加快推进森林消防直升机起降点建设。推动数字应急预案智能应用平台建设。实施应急救援装备现代化提升工程,配备新型应急指挥通信技术装备、智能无人机应急救援技术装备、跨区域救援特种设备、专用工程抢险救援技术装备、自然灾害特种救援装备、森林灭火技术装备等,构建专业化、特色化的应急管理装备体系,实现区级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100%,街道应急管理体系“四个一”建设达标率达到100%。

  24.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政府专职消防队伍、森林消防队伍达标创建,实施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准军事化管理,完善营房、训练场所等基础设施。积极推动大型工业园区、企业组建专职消防队伍,完善训练标准和装备设施。统筹形成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森林消防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为基本力量,公安、武装、部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为协同,街道社区应急力量为支撑,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2+4+6+12+56+N”结构完整、灵活机动、行动迅速、覆盖全区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按照职责分工落实重点项目和主要任务。区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得到落实。

  (二)加强支撑保障

  各单位要积极做好年度部门预算的应急管理经费保障工作,结合资金状况和工作实际,加大人、财、物投入,为规划布局的重大项目和任务实施提供保障。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金融、保险等社会力量参与规划实施。

  (三)加强考核评估

  区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规划任务落实和评估考核,将规划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实施情况纳入全区年度应急管理工作考核内容,并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有力推动各阶段工作有序开展,确保“十四五”规划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附件1

  应急管理“十四五”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及概况

责任单位

(一)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工程

 1

全区事故灾难类安全风险评估

每三年组织一次事故灾难类风险评估,全面核查存量风险、增量风险、极端风险与现实风险,形成全区点位风险清单和类别风险清单,绘制风险地图,明确管控措施及责任单位。选择重点企业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全面辨识危险源,客观分析、评价风险,采取一切合理可行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强化隐患排查、治理、验收闭环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持续提升安全绩效。

区应急管理局

 2

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完善城市生命线基础信息,接入城镇燃气、油气输送管道、轨道交通、给排水管道、地下综合管廊、隧道、电力线路等各类城市生命线系统业务数据,构建生命线业务数据主题库;加大管道液位监测力度,探索高后果区动态识别技术模型和生命线耦合风险综合监测技术应用;基于地下空间布点优化设计技术,部署关键点位前端感知设备,实现运行状态及风险信息的及时发现、高效传输、准确反馈;强化地下空间监测预警,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时获取、智能处理地下空间设备、车辆、安全隐患信息,实现风险智能识别、及时预警和动态管控。

区应急管理局

区发展改革局

区住房建设局

市交通运输局龙华管理局

区水务局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华管理局

 3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实现全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加油站、生产企业、储罐企业及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全覆盖。全面接入全区重大危险源企业储罐感知和重大危险源库区感知物联网系统,实现智能视频分析和物联感知数据联动监测。

区应急管理局

 4

危险化学品全流程动态风险管控系统建设

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识别分析危险化学品托运、承运、装卸等环节的违法或异常信息并预警推送,实现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装-运-卸”智能监管,提升全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废弃各个环节安全管控水平。

区应急管理局

 5

有限空间作业在线审批及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应用

通过引入智能锁、监测预警仪器等科技手段,从物理隔离、气体浓度超标预警等方面规范有限空间操作规程,从日常管理、人员管理、培训学习、作业申请、作业审批、作业现场管理等环节强化有限空间信息化管理,覆盖全区范围有限空间企业、场所及作业人员,提升有限空间作业整体安全水平。

区应急管理局

 6

既有建筑结构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开展河道开挖、基坑施工、地下工程施工等影响范围内的房屋建筑结构安全隐患排查,建立房屋建筑全周期数字化健康档案,运用InSAR、LiDAR等先进监测技术,实现房屋建筑批量化安全风险等级自动评估和智能预警。

区住房建设局

 7

数字感知安全龙华智慧应急管理系统建设

建设以龙华区数字地图为基础的数字感知平台,整合区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系统和物联感知设备,实现跨部门的信息检索、物联感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事件分拨等功能。

区应急管理局

区各有关部门

 8

重点营运车辆主动安全防控系统应用

持续推进道路客运大巴、公交车、出租车、危运车、泥头车、重型集装箱车等重点车辆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装置、防碰撞装置等先进安防系统,实现不安全驾驶行为的自动识别、自动监控、实时警报,保障运输装备安全。

市交通运输局龙华管理局

 9

加强安全应急装备推广应用

实施安全应急装备应用试点示范和高风险行业事故预防装备推广工程,引导高危行业重点领域企业提升安全装备水平。在危险化学品、油气输送管道、工贸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示范工程建设。加大5G等先进技术应急通信装备的配备和应用力度。

区应急管理局

区发展改革局

(二)安全监管监察能力提升工程

10

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

配齐配强安全监管监察执法队伍装备,持续改善执法工作保障条件。提升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大数据应用水平。创新监管执法方式,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和“执法+专家”式执法。

区应急管理局

(三)安全文化示范引领工程

11

安全教育基地群建设

推进“一街道一体验场所”安全教育基地群建设,根据实际开展龙华区安全教育基地升级改造,推进“1+6+N”全区安全教育体验基地(场馆)建设。在现有功能板块和主题展馆基础上,开发互动式、全息式、沉浸式体验功能,全力打造安全综合体。建设龙华应急体验馆,推广实战式应急演练。推广建立社区微型科普体验馆,打造居民身边的防灾减灾信息宣教平台。

区应急管理局

各街道

12

全民安全文明素养培育工程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职业身份的群体对象,分类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全技能培训和实操训练,构建覆盖各类群体“学常识、懂应急、会避险、能施救”的安全应急培训体系。构建具有龙华特色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模式,形成“10×3”(10类课程,1-3年级、4-6年级、初中3个层次)公共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扎实推进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十四五”期间龙华区培训不少于4400名“应急第一响应人”,提高公共区域第一时间应急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

区应急管理局

区教育局

13

新时期工程建设行业产业工人安全素质提升工程

多渠道建设产业工人实训基地,按照“行政部门+主基地+分基地”的产业工人职业训练管理模式,实行实训基地标准化管理,遴选优质培训主体,持续开展产业工人培训及发证工作,促进提升全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区住房建设局

14

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升工程

分领域分类别开发交通运输全行业通用和专业授课视频等线上课程,依托“学习强安”、交通运输行业在线教育培训系统,全范围开展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考核,解决交通运输行业关键岗位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不规范、成效差等问题。

市交通运输局龙华管理局

15

应急科普精品工程

利用传统媒体、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等载体,面向不同社会群体开发推广应急科普教材、读物、动漫、短视频等系列产品。

区应急管理局

(四)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16

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

筛查气象灾害重点隐患,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识别各类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建立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数据库。

区应急管理局

17

边坡风险调查与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对全区所有边坡开展调查评估,核查存量风险源变化,辨识评估新增风险点,建立统一的“一坡一档”边坡数据库;建立边坡全寿命管理档案和风险动态评估监测平台,构建全区边坡安全动态风险“一张图”和巡查监测“一张网”。

区住房建设局

区水务局

区应急管理局

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华管理局

市交通运输局龙华管理局

18

水库除险加固和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实施水库除险加固三年攻坚行动,全面完成辖区水库的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提升水库防灾减灾能力。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

区水务局

19

积水风险点治理工程

观湖街道观平路建材市场、观湖街道观平路与环观南路交汇处、观澜街道龙华大道库坑天桥、民治街道福龙路简上段等4个重点积水点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整治,其余积水风险点,加强周边排水设施的日常清淤等养护工作,雨天加强巡查、值守。

区水务局

区建筑工务署

20

城市危险房屋和老楼危楼的排查整治

对建筑年代较长、建设标准较低、失修失养严重及其它因素产生主体结构安全隐患的房屋进行集中拉网式排查;组织排查将原有建筑物改建改用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馆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隐患;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逐一建档造册,督促房屋安全责任人落实闭环整治。

区住房建设局

21

重要公共建筑物抗震性能鉴定工程

开展学校、医院、体育馆、图书馆、养老院等重要公共建筑物和房屋抗震性能鉴定,对抗震性能不足的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强化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管理。

区住房建设局

22

强化防灾减灾队伍建设

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培训灾害信息员1000人次。

区应急管理局

23

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创建5-1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按照“典型示范、逐级评选、择优推荐”的原则,要求每个街道每年至少创建1个社区,创建社区对标创建标准。制定创建方案,组织实施综合减灾社区创建活动。

区应急管理局

24

森林火灾风险隐患排查与评估区划

开展全区森林火灾重点隐患实地排查与评估,建立全区森林火灾隐患数据库,制作1:10000森林火灾动态风险“一张图”。

区应急管理局

25

易受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的风险点普查

开展大型建筑机械、深基坑、电力设施、通讯设施、广告牌、重点城市园林设施、道路照明、高层建筑、地下空间、轨道交通、车站码头、大型娱乐设施等易受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的风险点普查,建立灾害风险数据库,形成动态风险“一张图”。

区应急管理局

26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

建立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指标体系,以街道为单位开展调查评估,形成全区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编制全区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

区应急管理局

27

智慧三防系统建设

打造集“预警信息、气象信息、实时监测、综合查询、辅助决策、指挥协同、值班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三防防御部署指挥平台,实现前端智能感知、精细化动态模拟与实时预报预警、应急指挥和灾后评估等全流程人、技、物的智慧联动与科学决策,形成事前有预报预警,事中有决策指挥,事后有评估分析的全过程三防业务体系。

区应急管理局

28

龙华区数字气象服务中心建设

构建区级数字网格化的三维立体精密气象灾害监测体系网,加密现有区域气象站,实现监测站点全面覆盖、提前预警和重点管控,加强对各社区降雨、温度等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建设龙华区决策气象服务信息支撑平台,基于高精度、智能化、专业化的实时分析,为龙华区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快、更细、更具体、更精确的专业能力支撑以及个性服务,提升龙华区决策指挥部门应对快速变化的灾害性短临天气、风险研判以及精准防灾减灾能力。

区应急管理局

29

森林火险预警和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以“全面感知、深度应用、精准指挥”为目标,充分发挥视频、光纤网络、卫星通讯等信息和软件技术的优势,依托龙华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升级改造和整合现有的林火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龙华区森林防火管理系统,为全区森林防灭火工作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与信息化保障。

区应急管理局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华管理局

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

(五)“1+6+N”信息化建设工程

30

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体系建设

建设龙华区及6个街道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各行业主管部门建设“N”个行业领域专业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建成覆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全灾种区级综合指挥体系,形成上下贯通、横向互联、区域共享的应急指挥网络。健全完善指挥场所、综合救援、物资储备、培训演练、装备储备场所及配套设施。建设融合应急指挥“一张图”、应急指挥大数据、“数字政府”决策等系统的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平台。建设集视频指挥、监控调度、视频会商、现场图传、态势展现等功能于一体的移动通信指挥平台。

区应急管理局

各街道

区各有关部门

(六)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31

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网络体系

建立保障应急医药物资储备和调度体系,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序有力,科学调整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打造应急物资仓库、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及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建立“区、街道、社区、家庭”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构建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模式,鼓励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相关物资。

区应急管理局

区发展改革局

区卫生健康局

32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到2025年,建成一批室内外应急避难场所。在已建成的避难场所配置设施设备,全面推广应急避难场所“有统一标识、有管理办法、有保障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合理确定防灾分区,健全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机制。

区应急管理局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华管理局

区教育局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

33

区应急综合救援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建设集成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救援队伍训练、宣传教育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救援和科普教育基地。

区应急管理局

区发展改革局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华管理局

34

数字应急预案智能应用平台建设

运用大数据库、自然语义识别、知识图谱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应急预案进行数字化解构、标准化设置、规范化衔接、动态化调整、智能化应用,快速生成个性化应急预案,提升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现场指挥官提供精准有效的决策支撑。

区应急管理局

35

应急管理系统应急救援装备建设

加大复杂环境下指挥通信、个人防护、特种车辆、无人机、人员搜救、灾害监测等先进适用装备采购及配备力度,构建应急管理系统专业化、特色化应急救援装备保障体系,提升应急管理部门专业化水平。

区应急管理局

36

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和完善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森林防灭火等应急救援队伍,大力提升专业应急救援能力。形成“2+4+6+12+56+N”结构完整、灵活机动、行动迅速、覆盖全区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区应急管理局

各街道

区各有关部门

  附件2

  名词解释

  1.省委“1+1+9”工作部署:第一个“1”是指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政治保证。第二个“1”是指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主动力。“9”是指9个方面重点工作:一是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二是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三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加快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四是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五是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加快改变广东农村落后面貌;六是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七是以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八是以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为重点,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九是以打好三大攻坚战为重点,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高质量发展重大关口的短板。

  2.市委“1+10+10”工作安排:“1”是指深圳的使命和任务: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这是新时代中央赋予深圳的新使命、新任务,也是深圳未来发展的总目标。第二个“10”是指深圳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需要持续推进的重要方面工作,包括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全国全省大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第三个“10”是指深圳2021年在经济社会发展要重点做好的十方面工作:一是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积极开展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着力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质量+示范”建设,打造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匹配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凝聚起推动深圳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坚持内外双向发力,全面促进消费升级,着力拉动内需扩大有效投资,强化内外贸融合发展,提升外经贸发展质量,迈好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一步,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更好支撑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三是进一步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进深港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提升深港市场一体化水平,积极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质增效;四是发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关键支撑作用,高水平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国家实验室等国家战略性平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持续发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功能和效应,不断提高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效能;五是强力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落地见效,完善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谋划一批引领性改革项目,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六是坚持全周期管理城市规划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努力探索城市治理新路子,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功能品质;七是扎实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城市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八是高质量塑造现代城市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九是深入实施更有温度更有力度的重大民生实事,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让市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成色更足质量更高;十是扎实开展碧水蓝天绿地品质提升行动,切实做好碳减排工作,巩固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精准防治大气等污染,打造高品质绿色空间,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深圳。

  3.应急队伍“四个转变”:即“单一安全事故防治向全灾种防治”的转变、“预防为主的监管模式向防抗救相结合的闭环式安全管理”的转变、“应急被动响应模式向平战一体的应急常态模式”的转变、“人员密集型防灾救灾向科技化信息化防灾救灾”的转变。

  4.森林防灭火“四位一体”管控模式:对全区46个墓园、深埋点分片包干监管,实行挂点领导、消防救援大队、街道护林员、管理责任人四位一体精准点位管控。

  5.危险化学品“两打一整治”:打击危化品违法存储、危化品违规使用,整治危化品不规范管理。

  6.“互联网+监管”:利用互联网实现重点监管数据归集共享,为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和创新“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方式提供强有力平台支撑,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7.电动自行车充放设施“四个一”建设:一栋一柜、一村一点、一居一站、一社区一中心。

  8.危化品企业“两仓一柜”:中间仓、周转仓、储存柜。

  9.“两令一书”:嘉奖令、任务令、批评书。

  10.“推--拉”:桌面推演明确职责、预案演练明确流程、队伍拉练明确处置。

  11.“两法衔接”: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执法机关探索实行旨在防止以罚代刑、有罪不究、渎职违纪等社会管理问题而形成行政执法与司法合力的工作机制。

  12.“一案一宣”:发生一起典型事故事件案例,开展一次同区域、同行业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13.全市“1+11+N”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体系:“1”是指市级综合监测预警指挥中心;“11”是指11个区域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N”是指各行业主管部门建设“N”个行业领域专业监测预警指挥中心。

  14.“社消零”: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5.“双盲”演练:不设计演练剧本,不划定演练范围,不提前“打招呼”,一切向实战看齐的方式展开。

  16.“一信四书”:“一信”是指龙华区应急管理局致全区危险化学品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一封安全信;“四书”是指龙华区安全生产提醒函、龙华区安全生产隐患整改专家意见书、龙华区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承诺书、安全生产约谈通知书。

  17.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有组织体系、有大喇叭、有警报器、有避难场所、有风险地图、有明白卡、有应急值守、有应急照明、有小册子、有宣传栏。

  18.应急处置“四个一”:一位分管区领导和一个部门牵头负责,成立一个工作专班跟进处置,制定一个专项工作方案统筹应对,统一一个口径上报和发布信息。

  19.应急指挥“四合一”:应急指挥实行卫星电话、无人机、指挥车、通讯保障系统的标准配备。

  20.风险管控“四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控制。

  21.隐患整治“五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时限到位、资金到位、预案到位。

  22.“两客一危一货”:“两客”是指旅游的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一危”是指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一货”是指货车。

  23.“打非治违”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活动行为的简称。

  24.油气管道保护“四个一”:油气管道“一张图”,动土作业“一张表”,网格管理“一锚定”,专业巡查“一捆绑”。

  25.“四个严禁”:严禁餐饮场所使用未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钢瓶,严禁餐饮场所在未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的空间使用燃气,严禁餐饮场所超量存放气瓶,严禁餐饮场所使用不合格的灶具、软管、减压阀等燃气设施。

  26.“飞线充电”:私拉电线、电缆为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三轮车等充电。

  27.节假日“五个一”值班值守:一日一研判、一日一报告、一日一调度、一日一抽查、一事一处理。

  28.“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基于工业互联网对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属性,把安全生产作为其中一个重要要素,把安全生产信息汇集起来。通过工业互联网在安全生产中的融合应用,增强工业生产安全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

  29.“1+6+N”:“1”是指区级,“6”是指街道级,“N”是指N个社区或行业领域。

  30.“2+4+6+12+56+N”:“2”是指两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4”是指四支兼职综合救援队伍;“6”是指六支街道应急分队;“12”是指电力抢险、建筑工程、燃气、供排水、医疗救护、防汛防风、危险化学品、治安、交通管理、公交运输、环境监测、通信保障十二类专业应急队伍;“56”是指五十六支社区应急分队;“N”是指社会参与的公共救援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