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1.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聚焦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中心任务,各文明实践阵地、党群服务中心根据不同受众特点,针对性开发学习宣讲课件,构建“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典型讲事迹、群众讲感受”机制,制定每月学习计划,广泛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讲活动,推动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2.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载体和路径,各街道结合辖区历史、人文特色设计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与居民日常生活相融合的核心价值观主题公益广告。利用社区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多种载体,每月固定时段刊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内容。将核心价值观宣传融入各类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加强先进典型培育选树。完善“全民培育、群众评判”先进典型培育机制,每年组织开展“闪亮龙华·榜样的力量”等先进典型发布活动。各街道、社区建立先进典型选树机制,推动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推选、互补互促的多层次、立体式、多样化先进典型培育选树体系,形成“层层有典型、行行有标兵、处处有榜样”的社会格局。
4.深化先进典型事迹宣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发动各个层级积极主动性,不断壮大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团队伍,每年招募各行各业先进典型加入宣讲团队伍。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团“五进”宣讲等先进典型宣讲活动,各文明实践阵地每年组织开展不少于1场先进典型宣讲活动。拓宽宣讲场景、丰富传播载体、创新传播模式,不断提升先进典型事迹传播度和影响力,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争做先锋。
(二)织密关心关爱网络
5.扎实推进关爱行动。强化关爱行动平台孵化作用,支持优秀的公益组织、公益项目,各街道组织辖区各社区结合工作基础、聚焦群众需求,设计打造特色关爱项目。注重系统推进,围绕全市每月活动主题积极开展关爱活动,形成“一月一主题,月月都温暖”的关爱格局。每年举办关爱行动项目发布活动,向社会推介重点项目,持续增强关爱行动传播力和影响力。
6.加强心理关爱服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持续深化文明实践中心“一起聊聊吧”心理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群众心理调适网络。建立心理关爱志愿服务队伍,招募、培训具备一定心理咨询能力的志愿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为居民群众特别是劳务工和青少年群体解决心理诉求,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育健康平和的社会心态。
7.健全先进典型礼遇机制。各街道结合辖区实际,制定本街道先进典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关爱礼遇项目,提升先进典型、志愿者的自我认同感和荣誉感。开展先进典型走访活动,每年每位先进典型走访不少于1次,协助先进典型解决各类困难。举办节日慰问活动,通过新春团年饭、赠送关爱礼包等形式,结合中秋、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每年举办不少于2场慰问活动,树立德者受尊、好人好报的鲜明价值导向。
8.完善困难群体帮扶制度。定期走访慰问各类困难群体,及时掌握辖区困难群体基本情况。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提供精准关爱救助,协助解决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帮助困难群体重新融入社会。整合基层各类困难救助基金,完善优化困难救助申报、审批渠道,集中力量让资金更好惠及需要关爱群体。
(三)深化推进文明实践
9.巩固拓展文明实践阵地。推进文明实践阵地有形覆盖、有效覆盖双提升,发掘、建设以基层特色公共空间为载体的文明实践点,持续织密文明实践网络。加强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管理,对标阵地建设标准配备设施、展示标识。优化文明实践阵地志愿服务制度,探索以志愿者为主体的阵地运营新模式,推动文明实践阵地成为社会共建共享空间。
10.夯实文明实践队伍建设。发展壮大文明实践指导员队伍力量,各街道制定招募计划,每年引导10名以上辖区有特长、有热情的居民群众加入文明实践指导员队伍。完善队伍管理、志愿服务、激励措施等制度,增强文明实践指导员价值认同和队伍凝聚力。推进文明实践赋能计划,开发学习课程体系,持续提升文明实践指导员个人综合素质,不断增强队伍服务社会能力。
11.常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各文明实践阵地对标“五大任务”,聚焦群众需求,每月精准设计开展8场以上具有龙华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聚焦知识传播、便民服务、才艺展示,创新文明实践活动形式载体,搭建群众喜爱的交流、互助、学习平台,传播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活跃文化生活,和谐社区邻里关系。
12.盘活社会公益资源。建立文明城市建设人才与阵地资源库,常态化开展多样化文明实践活动,满足群众分众化、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用好文明实践社会组织联盟,完善联盟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每季度举办社会组织交流活动,提升联盟凝聚力。加强社会资源整合,各街道积极发动辖区有队伍特色、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加入联盟,增强联盟社会服务能力。
(四)共建共享文明家园
13.全面提升城区形象品质。对标新版《全国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及测评要求》《深圳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体系》,完善“周通报、月测评、季度排名、年度考核”四级考评机制,持续开展文明城市建设“六大常态化巡查”,每月一主题实施农贸市场及周边、交通场站及周边、学校周边、城中村等重点区域环境卫生、交通秩序专项治理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城区形象。
14.打造“一街道一特色”品牌。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辨识度,各街道深入挖掘辖区资源禀赋,结合产业、人口、环境等特点,打造具有时代特征、街道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品牌。围绕创设的品牌,构建有形标识、孵化培育项目,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将品牌具象化、立体化。搭建比拼舞台,每季度举办工作交流会,总结工作成果,以品牌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15.深化群众协商议事模式。引导市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搭建“公共文明大家谈”议事平台,围绕文明城市建设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各街道每年应组织开展“公共文明大家谈”活动不少于2场,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推动文明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发挥文明实践指导员作用,在社区牵头组织针对民生问题的“公共文明大家谈”活动,传播文明理念,凝聚文明共识。
(五)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16.积极传播文明理念。推广“我是文明代言人”活动品牌,各街道组织辖区各社区每年至少开展1场“我是文明代言人”活动,发动青工、外卖员等群体加入“文明代言人”队伍,将身份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养成文明习惯。广泛开展文明风尚主题宣传活动,各街道每年围绕文明礼仪、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赛场、科普教育、遵纪守法、绿色低碳等主题,开展不少于10场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提升市民文明意识。
17.推动文明素养提升。各街道开设市民素养提升课堂,结合群众需求,针对性开发涵盖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美学素养、传统文化、志愿服务等内容的课程体系,每年组织开展不少于1期的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课程,引导市民提升文明素养。深化打造“文明Talk show”品牌,传播文明理念。建立市民文明素养提升宣讲队伍,各街道每年发展不少于5名宣讲员,组织开展不少于10场宣讲活动。
18.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主题活动,各街道在每个传统节日举办主题活动,深入挖掘阐释传统节日蕴含的时代价值、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塑造传统文化品牌,各街道结合辖区资源禀赋,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研学营、“好家风好家训好家庭”、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打造一个特色传统文化品牌,持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9.探索学习中心建设。推进终身学习型城区建设,通过与学校、培训机构等资源共享、错峰使用方式,探索在各街道建立1所可供全年龄段市民开展学习活动的学习中心。创新组建师资力量,在社会招募有志愿服务精神又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人才,教授新型教育理念,使其成为知识传授主理人。探索新型教育模式,以需求为导向,开发市民感兴趣、能提升知识水平的普适性学习课程,试验混龄教学,更加高效提升全区市民综合素质。
(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0.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对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标准,常态化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定期组织文明校园检查工作,推动学校100%达标。每季度开展1次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全面清理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出版物、经营场所等,规范校园周边公共秩序。每2年组织开展1次文明示范校园创建工作,推选示范标杆学校,推广文明校园建设先进经验做法。
21.健全家校社共育网络。加强学校与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社区的协调联动,推动三方资源共融、活动共联、队伍共建。各街道应积极整合辖区资源,建立1个以上文明实践阵地与学校结对共建试点,创设1个家校社文明实践品牌活动,组建1支家校社服务队伍,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明实践“家校社”未成年人共育模式。
22.广泛开展未成年人主题活动。持续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国少年说”“童心向党”等教育品牌活动,各学校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不少于10场,筑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根基。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推选,各学校每年挖掘、推选不少于1名在爱党爱国、勤学创新、乐于助人、勤劳俭朴等方面表现突出、具有时代特色、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青少年典型。
23.建立家庭教育服务队伍。整合社会资源,各街道建立1支专业化家庭教育服务队伍,对有需求的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服务,协助解决家庭纠纷,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开展家庭教育辅导,提升家长教育知识与技能。与被帮扶家庭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定期了解其基本情况,邀请未成年人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明实践活动,协助其养成良好习惯与积极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