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大营救”保住中国文脉 龙华沃土赓续红色血脉

来源: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日期:2025年08月08日 【 字体: 打印打印

  一场“大营救”保住中国文脉

  位于龙华区民治街道的白石龙村,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重要中转站,被誉为“小延安”和“中国文化的再生之地”。如今人们所见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正是当年白石龙村天主教堂旧址,也是大营救的指挥机关与接待站。馆内保存着当年营救参与者的影像及文本资料,为后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和铭记历史的窗口。

  1941年12月,日军攻占香港。近千名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日军搜捕,被迫四散躲避。中共中央和南方局下达重要指示,必须在短时间内形成秘密护送交通网,将这批文化精英安全转移至大后方。

  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张文彬(南委副书记)、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廖承志(负责人)、尹林平(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政委)、梁广(粤南省委书记)、杨康华(香港市委书记)等人第一时间在白石龙天主教堂召开会议,部署营救文化名人工作。

  1942年1月11日,邹韬奋、茅盾夫妇、戈宝权、胡绳等第一批被营救人员乔装成难民,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武工队护送下撤离九龙。他们沿元朗罗湖线,经青山道口、九华径、荃湾进入大帽山区,再经落马洲渡过深圳河,翻过梅林坳,最终抵达白石龙村。尽管仍存在危险,但因处于游击区,这里相对安全。所以,白石龙村在这些文化名人眼中,成了“希望”的代名词。

  在日伪军包围、夹击中,游击队多次将陆续被营救的文化人士从白石龙村转移到阳台山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游击队搭建了许多草寮,建成简易的招待所、后方医院、兵工厂、交通总站等,用于照料和掩护文化人士。白石龙村的村民则从龙华墟挑来蔬菜、送药送粮、传递情报,为被营救的文化人士提供后勤保障,解决饮食起居等生活难题。

  文化人士在阳台山革命根据地休养整顿,短则几天,长则数月,随后被安全转移至内地。

  这场大营救成功掩护转移文化人士及他们的家属800余人。“没有一人被捕,没有一人牺牲”,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这一壮举蜚声海内外,对于扩大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各界人士中和海外的影响、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更保护了中国的“文脉”和精英。被营救出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的翘楚。

  一个场馆承载一段历史

  今年上半年,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经二次升级改造后重新开放,不少细心的参观者都发现纪念馆在空间布局、数字科技赋能、互动体验上有了新变化。

  这座2005年建成并免费向社会开放的纪念馆占地面积2860平方米,建筑面积826平方米,包含当年作为营救“中转站”的天主教堂(原址)、“胜利大营救”雕塑,以及展览厅、大型浮雕背景墙、办公及接待室等建筑。馆内全面展现了1942年初那场历时近200天的“胜利大营救”。

  2017年,纪念馆启动为期一年多的升级改造计划。焕新后引入立体多媒体电子沙盘、弧形影院、动态图文影像触控系统等大量声光电前沿科技,一举打破传统纪念馆展陈“严肃、冷漠、沉闷”的印象,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沉浸感”。

  2024年12月,纪念馆再度修缮提升,进一步优化数字化内容及展览动线:空间布局上,重新梳理故事内容、优化展厅空间结构,打造更流畅的参观动线、更清晰的故事逻辑、更突出的重点情节;数字科技方面,着力提高“黑科技”含量,设置AR、VR、导轨屏、机械船、弧幕投影、知识图谱、卡片识别、数字化屏幕等8大数字展项。

  开馆以来,纪念馆接待了无数访客。在泛黄的转移路线图、磨损的竹筏模型、文化名人手稿等“无声见证者”面前,访客得以窥见营救过程的种种艰辛:是游击队员如履薄冰穿越封锁线的坚守,是村民星夜赶制“救命筏”的接力,是文化名人困于草寮、山洞仍以笔为刃的创作……这是代代相传的红色历史,是需要永续弘扬的红色荣光。

  如今,纪念馆已成为目前岭南地区收藏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及文物最多、深圳市唯一的主题性纪念馆,还获得“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广东省统一战线基地”“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深圳联络部(紫荆学院)教学研究基地”“深圳市首批红色旅游景区”“深圳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深圳市家风家教实践基地”“深圳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等称号。2020年9月,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馆、遗址名录;2022年9月入选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一片沃土赓续红色血脉

  时代滚滚向前,曾经的村落早已旧貌换新颜。战火硝烟虽已远去,留下来的却是永恒的精神丰碑。

  近年来,龙华区深耕红色文化资源,以开拓创新精神,结合多种形式与主题活动,从不同角度讲述这段恢宏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为题材创作的原创音乐舞蹈史诗类艺术党课《风雨归舟》,通过音乐、舞蹈和诗歌的方式,配合丰富多变、富含层次与感染力的舞美场景和多媒体特效,让观众在回望历史时,直观感受事件中蕴含的不屈意志、坚定信念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组织市、区文物党史等领域专家深入调研,确认抗战时期营救文化名人的深坑遗址、芋禾塘反“围剿”战斗遗址、鸡板坑游击队修枪所及陶吓宝四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4处革命遗址,证实阳台山大浪片区是该历史事件的核心区域,进一步丰富深圳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资源,在存史、资政、育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龙华区推出了“三馆办三会”项目,实现纪念馆再教育形式、文化传播、公众参与度上的全面提升,让这段历史从文字史料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进一步增强了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其中,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图书汇突破传统文献展的静态陈列模式,首次从图书、文献的独特角度,集中展现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这一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以创新形式赋予史料鲜活生命力;“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故事会”——观赏剧《榕树下的星火》,以“零距离、全实景、强互动”的创新模式,将观众带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一次村民会议中,让这段传奇故事“可触摸、可共情”;“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艺术荟”通过展览、情景演绎、曲目演奏、故事诵读、史实影像赏析、金曲唱诵六大板块引领观众在旋律与情景中触摸红色记忆。

  循着红色足迹,汲取奋进力量。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故事,从未止步于历史记载,它通过深植龙华沃土的红色IP,以更鲜活的姿态照亮着时代征程。而那团从硝烟中淬炼出来的革命薪火,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代代相传。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