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世界机器人大会举办十周年,也是“具身智能”首次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8月12日,以“让机器人更具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落下帷幕。3大展馆、超200家企业、超1500个展品、超100个首发新品,以及创历届之最的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的参与,似乎都在向外界宣告:“具身智能”时代已经来临。而在广东,也已经释放出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作为“新支柱产业”打造的明确信号。
当龙华区知名企业乐聚机器人的全球首款5G-A人形机器人“夸父”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进行从摆摊到配送、从表演到料箱搬运等全场景演示,并博得广泛关注时,在深圳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龙华区正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书写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近年来,龙华区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从企业集聚、技术突破到产业生态构建全面发力,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产业高地。
企业集聚,构建完整生态链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技术,被视为“破土而出”的重磅产业。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2027年工业机器人年度安装量持续增长,中国市场增速维持在5%至10%之间;人形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预计未来5年在工业、商业服务领域的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超50%。其中,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医疗康养、物流仓储、核心零部件等成为主要受益领域。
在先进制造优势和庞大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目前大批机器人企业已经在广东聚木成林,从技术攻关、要素供给到场景挖掘,均走在前列。在蓬勃发展大势中,龙华区企业紧抓机会,目前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企业已达591家,其中“四上”企业360家,2024年增加值达41.8亿元,预计“十四五”末产值可达320亿元。
从产业链环节看,龙华区已构建起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协同发展的完整生态。其中,基础层“四上”企业有35家,宝德、华傲、盘古龙华等企业,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在芯片、算法等底层技术研发中发挥关键作用。
技术层“四上”企业38家,科大讯飞、富瑞姆等企业聚焦技术创新,在智能算法、机器视觉等核心技术领域不断突破,赋予机器人产品“智慧大脑”。
应用层企业多达287家,富士康系、美团系、鸿普森、乐聚机器人等企业,将机器人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服务等多元场景,推动产业从“技术研发”迈向“场景落地”。
以获得被誉为“人工智能领域皇冠上的明珠”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乐聚机器人为例,从在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领域深耕,到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家庭全场景“打工”,其已经与超过30个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了科研、商业、工业、家庭相关标杆案例。
在不下雪的深圳,汉阳科技成为全球消费级扫雪机器人领域的开拓者,并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消费级扫雪机器人商业化的企业,年产能达20万台,2024年销售额破2亿元,凭借在细分领域的专注与创新,成为应用层企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良好的产业生态,也吸引科大讯飞、北电正光、新如影、南航深圳研究院等人工智能、机器人重点企业和科研机构相继落地,助力龙华区机器人产业实现“整机-部件-算法”的全链条覆盖,满足“成群成势发展”的战略要求。
创新赋能,攻克行业难题
机器人能跑、能跳、能干活,任何一点小小进步的背后,都是技术的不断革新。据悉,龙华区机器人产业在核心技术突破上成果丰硕,企业创新活力强劲。该产业国高企业372家、占比达62.9%;专精特新企业264家、占比达44.7%,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
从顶层设计到场景应用,龙华企业均表现亮眼。华傲数据参与工信部第三批行业标准制定人工智能方面内容修订。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的高端装备智能感知与先进控制重点实验室,在航空航天领域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委托项目,全力攻克关键难题,多项技术成果获得推广应用。宝德计算机、深城交等累计有7个案例获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等荣誉,人工智能优秀产品企业总量居全市各区第二。
在数据库技术领域,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研发团队全自主开发的崖山数据库,突破数据库领域共享集群“塔尖技术”,成为国内唯一实现平替美国甲骨文(Oracle)的数据库系统,有效防范西方技术垄断威胁,并在2025IT市场年会获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产品”。这一突破,为机器人产业底层数据处理与应用提供了自主可控的关键支撑,保障产业发展安全,也为机器人在复杂数据场景下的高效运行奠定基础。
据了解,目前龙华区已有多家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企业的专利及软著总量突破500件。其中,捷顺科技专利及软著总量超1000件、银星智能1892件、创荣发530件,大量知识产权积累加速技术迭代,让龙华区机器人产业在智能感知、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环节持续突破,推动机器人产品向更智能、更精准、更易用方向发展。
此外,龙华区在相关领域的创新支撑日趋完善,创新载体达到64个。龙华还以北站片区为基础,打造了全市十大人工智能集聚区之一的“龙华中轴人工智能集聚区”,聚焦芯片、算力设备、智慧安防、智能传感器、智能激光、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领域,吸引了汉阳科技、博铭维、元鼎智能等高成长型人工智能企业入驻。
在龙华的另一端,锦绣科学园成为全区唯一一家“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专业园区”。园区围绕专业园区建设,精心呈现“5+1”协同创新平台,打造机器人数据采集中心、AI+机器人应用场景开放中心以及包含AI专业人才培训中心、AI机器人检测中心和AI算力中心五大运营服务中心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还设立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业产业基金。
引领带动,塑造产业标杆
头部企业正在龙华区机器人产业发展中担当“领航者”角色,带动产业整体升级。众多企业以场景应用为核心,形成“技术-产品-场景”的良性循环。
汇川技术作为行业知名企业,在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上持续攻关,产品广泛应用于制造行业,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其技术中心是国家级创新载体,凭借技术优势,汇川技术为龙华区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构建提供支撑,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今年,摩根士丹利发布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上市公司百强名单,汇川技术位列其中,成为全国37家上榜企业之一。
乐聚机器人在教育、医疗等多领域布局机器人产品,自人形机器人“夸父”诞生后,更处于人形机器人技术前沿。企业通过不断优化机器人感知、力控、视觉等系统,推动行业在人机协同、复杂环境适应等技术方向深入探索。本次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该公司全球首款5G-A人形机器人,实现了从北京到上海、跨越1200千米的超远距离户外配送,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人在快速奔跑中保持低延时通信、自主导航,为远程运维、极端环境下的无人作业提供了可行性验证。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博铭维,始终聚焦城市地下空间运维领域机器人制造,建立了排水管网机器人、供水管网机器人产品矩阵,创新构建了AI驱动的智慧管网运维体系。从地下管网“检测-清疏-修复-智慧运维”全生命周期一站式解决方案,到参与24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博铭维技术不仅解决了单一项目问题,更推动行业从“碎片化服务”走向“系统化治理”。
从三亚、澳大利亚到欧美,元鼎智能研发团队长期扎根全球典型水域,进行泳池机器人的水下环境适应性研究,通过海量实地数据采集与精准标定,成功突破水下信号处理与光折射适应性等关键性瓶颈,确保机器人在各类极端场景下的稳定表现。该公司更开创性地实现了水下通信功能,令用户得以远程精准操控机器人,树立了行业新标杆。目前,元鼎智能的泳池机器人已在全球7000多家欧美主流门店进行销售,并在美国、欧洲和大洋洲市场实现亚马逊销量市场占有率第一。
领为创新聚焦智能穿戴,在智能手表、智能手环、通信类智能穿戴设备、健康监护智能穿戴、智慧医疗穿戴、健康监护软件系统、智能穿戴电子产品等领域拥有十年以上技术沉淀和行业经验。该公司是首家在智能穿戴领域实现“海思方案+开源鸿蒙”方案量产的公司,自主研发的APP已在全球87个国家广泛使用,获得3000万用户高度认可。
汇川技术、乐聚机器人等头部企业,一方面凭借技术创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核心部件研发、产品集成应用等环节协同创新,一方面通过自身品牌与市场资源吸引更多人才、资本流入龙华区机器人产业,形成“头部引领-生态协同-人才会聚-资本集聚”的良性循环,塑造产业发展标杆,助力龙华区机器人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竞争中抢占高地。
精准施策,筑牢产业发展基石
近年来,深圳深入实施“人工智能+”“机器人+”行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全域全时全行业高水平应用,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龙华区同样深谙政策引导对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通过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体系,为机器人产业注入持续动力。
龙华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龙华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龙华区推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从算力供给、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应用场景、数据保障、生态构建、营商环境等方面,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网络,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在资金支持方面,龙华区为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技术攻关项目提供支持,对获批国家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的优胜单位,给予牵头单位200万元的奖励,争取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和产品;同时,将每年最高拿出2000万元,用于支持推动千行百业“AI+”和“机器人+”升级,聚焦应用场景示范,支持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单位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打造创新场景应用。针对算力这一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实施“算力券”制度,每家企业最高可获得300万元补贴,有效降低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成本。
从产业规模的蓬勃壮大,到技术突破的持续攻坚,从头部企业的引领示范,再到政策支持的不绝动力,龙华区机器人产业正以创新为翼,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加速腾飞,成为深圳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新名片”。未来,龙华区也将继续以技术迭代、生态完善、场景拓展书写更多产业发展精彩篇章,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升级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