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深圳龙华区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转型升级。龙华以改革创新破题,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围绕数字龙华、都市核心战略定位,推动技术、产业、城区、环境四新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制造大区向智造强区的历史性跨越。五年来,龙华不仅在经济规模上实现突破,更在发展能级、创新动能、城市品质等维度取得全面提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龙华区位于深圳的几何地理中心。
潮头踏浪风正劲
战略升维引领能级跨越
“十四五”时期,龙华区以开拓者的姿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宏伟蓝图中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历史发展中的挑战,龙华以超凡的战略定力,全面推进“数字龙华、都市核心”建设,实现了从城市边缘到都市核心的精彩蝶变。
五年来,龙华南部民治、龙华街道成功纳入深圳都市核心区,北部龙华中心晋升为市级功能中心,构建起“南北双中心”比翼齐飞的发展新格局。这一战略定位的历史性提升,不仅带动了全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面升级,更推动了产业集聚和人才吸引的良性循环。
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500亿元,稳居全市第一梯队,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491亿元增长至3154.45亿元,全国工业百强区排名从第14位跃升至第10位,彰显了龙华作为深圳产业重镇的硬实力。
今日之龙华,已从昔日的产业腹地跃升为粤港澳大湾区中轴线上熠熠生辉的创新枢纽和开放门户,成为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的重要战略支点。
腾笼换鸟产业新
结构优化激发增长动能
五年来,龙华坚定不移地将数字经济作为发展主线,成功实现从数字经济先行区到核心区的华丽转身,构建起以新制造+新服务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
据介绍,龙华区国际医疗器械城、能源科技城等重大产业平台跻身市级重点产业集聚区,成为引领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企业梯队建设成效显著,上市企业数量突破40家,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在创新驱动方面,龙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十三五”末的1.84%提升至4.15%。尤其体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五个倍增”令人瞩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近6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长1.3倍,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增长33.5倍,上市企业数量增长近1.9倍,市级以上创新载体增长超1倍。这些数据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是发展成色的飞跃,标志着龙华已驶入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的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数据背后,是龙华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全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机、全球首台5.0T医学磁共振成像系统,集成电路光学检测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创新载体布局也取得历史性进展,实现高等院校零的突破,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各类创新载体349家,电子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开工建设,为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宜居宜业绘新卷
城市提质增进民生福祉
龙华区以匠心筑城,用真情惠民,谱写了城市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和谐乐章。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民生福祉。
“一轴双心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持续优化,重点区域建设精彩纷呈:九龙山数字城纳入市级重点区域,鹭湖中心城升级为市级北部中心,北站国际商务区、梅林关片区成为龙华中轴数字产业核心区。
龙华超级商圈跻身深圳市7个全国引领级商圈,观澜版艺基地入选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大浪时尚小镇通过举办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深圳-米兰时装周等国际活动,显著提升了龙华的时尚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5G基站8468个、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约5.1万个,新改扩建道路94公里,构建了内联外通、高效畅达的现代交通体系。城中村治理和老旧小区改造深入推进,市容环境在精细治理中不断提升。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各类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一幅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区画卷正在龙华大地徐徐展开。
回望“十四五”,龙华以实干为笔、创新为墨,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供至关重要的产业支撑、空间载体和制度创新。龙华的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就能够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走出一条更具时代特色、中国气派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龙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龙华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成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样板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磅礴力量的“窗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