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观澜第二小学改扩建工程:立体乐园里,赋能儿童成长的 “隐形课堂”

来源:龙华区建筑工务署日期:2025年09月02日 【 字体: 打印打印

  观澜第二小学改扩建工程位于深圳市龙华区福城街道观澜大道180号,办学规模由30班/1350学位扩充至36班/1620学位。项目对原教学楼进行拆除后,在原址重建,并增加学位与教学设施面积,于2025年7月完工。项目先后获评“深圳市优质结构工程”“深圳市安全文明示范工地”。

  项目以“立体之乐园,学习之森林,开放之城市”为设计理念,风格追求亲切自然,融合创新造型与独特细节构思,展现出活泼而充满动感的美学魅力。

a4a331751005adba75204477cb48f2f(1).jpg

  空间布局:开放融合,光影通透

  为满足增扩的教学面积需求,同时实现最合理的采光及室外空间利用,教学建筑整体布局采用围合式的回字形,围合出较大的内部院落。总体规划以“动静分区”为依据,将回字形围合建筑优化为两个L型建筑的组合,一方面打通建筑内院与操场空间,破除内院封闭感,使建筑与整个场地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实现建筑内院与东边城市水岸景观的沟通,让自然景观渗透校园。

  建筑采用六层设计,高度为24米。通过将普通班级均布置在南侧建筑体块中,确保教室均能获得南向或东南向的良好采光。此外,建筑引入“活力廊道体系”,让建筑的垂直交通空间与屋顶和架空平台形成通畅连接,使屋顶作为绿色菜园、班级园地等功能的利用性和可达性大幅提升。

73b1bf6f4999234f995b3e5cc1e6a33-恢复的.jpg

  功能枢纽:便捷高效的接送与连接

  学校主入口设置于南侧次级道路,入口内设计“廊道式接送大厅”,为学校提供充足空间完成低年级学生的接送。该大厅成为整个校园的枢纽,连接操场、教学区、地下活动区、二层绿色平台等重要区域,让立体校园更易被高效使用。

  内饰设计:以童为本,激发活力

       在内饰设计上,以孩子的视野和童真角度为导向,采用现代风格,辅以鲜艳色彩和灵动图案,激发校园活力。设计功能以孩子为主体,关注其感受与需求,从兴趣培养、体育运动、室内学习三大板块入手,打造真正属于孩子的“花园、乐园、学园”。 

       建筑立面:功能导向,轻盈通透

  建筑立面并非刻意设计,而是建筑功能的外部呈现。强调水平向体量和线条,结合架空层和室外走廊形成开放的空间界面,既适应深圳的气候特征,又能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化和轻盈的体量感。
  景观融合:建筑与自然共生
       项目采用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思路,建筑地下一层顶板随地形起伏,塑造出富有韵律的地景式景观;架空层与屋顶平台遍植绿植,让景观自然渗透进建筑肌理,实现建筑与景观的无缝交融。设计团队通过统一的色彩与材质语言,将校园内散落的景观节点串联成有机整体,再以卡通符号化的标识强化各节点功能辨识度。
中庭成品 (1)(1).jpg
  抗震与结构优化

       综合教学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主教学楼平面设置抗震缝,将建筑划分为多个利于抗震的单体建筑,确保结构安全。对于地下体育馆等大跨度部分,采用劲性型钢混凝土结构,满足结构强度和稳定性需求。地基处理采用筏板基础,并设置抗浮锚杆,有效消除地下水产生的浮力影响,保障建筑稳定性。

  环保与技术赋能

       所有装修材料和配套设备设施均选用绿色环保、低污染、低能耗、高性能、高耐久性的产品,提升项目绿色施工水平。

全过程采用BIM技术辅助项目管理,对建筑、结构、机电、装饰各专业进行深化设计和空间叠加,及时发现并解决专业间的碰撞、错误、遗漏等问题,实现可视化、直观化的管控。在钢结构施工中,因体育馆采用负二层至负一层通高设计,对钢构件的加工和安装精度要求极高,依托BIM技术进行初步建模、精确深化、构件加工管控,并进行模拟预拼装,确保施工质量。

在基坑支护阶段,利用BIM技术前置分析体育馆通高结构在基坑拆撑阶段的难点,优化拆、换撑方案,通过设置抛撑和传力带转换体系,由“闷拆”改为“明拆”,提升施工功效。

  安全文明施工

       因建设场地紧邻龙华二幼和二小宿舍,项目在北侧设置新型隔音围挡并进行噪声实时监测,确保周边环境安静。在项目拆除和土方作业阶段,除采用喷淋和湿法作业外,增设高压雾炮柱,有效控制扬尘,保障项目安全文明施工。

图片3.png

       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将有效缓解片区学位紧张问题,满足该区域民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以创新的建筑语言重塑教育空间,用贴心的设计守护成长轨迹,为师生提供一座安全、绿色、智慧、人文的现代化校园。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