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空降”龙华

来源: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日期:2025年09月30日 【 字体: 打印打印

  “生命因行走而辽阔——阿来《大河源》新书分享会”举行。中国当代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携新作到龙华图书馆与读者就文明起源、自然生态与民族记忆展开深度分享,带领读者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漫游。

  创作转向:从传统文学到科学视角

  据悉,《大河源》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在多次行走青海黄河源区,阿来将关于自然、历史与生命的沉思,凝结成这一本厚重的新作。这不仅是一部游记,更是一次对“源头”的哲学叩问——在海拔4000多米的约古宗列盆地,冰川融水汇成黄河的第一股涓流;在鄂陵湖畔,吐蕃古道与如今牧羊人的足迹重叠;在生态脆弱的高原,一朵欧氏马先蒿的开落,与全球气候变迁悄然相连……阿来以人类学家的细致、诗人的敏感,记录下黄河源区的地质奇观、田园牧歌与生态隐忧,也写下他对“行走”的独特理解:“我在中国广大西部,大荒之野上的漫游,为了解广阔地理,同时,也如上溯黄河一样,想要洞穿历史。”让读者在阅读中重新感知这条古老河流的温度与脉搏。

  分享会上,阿来开篇点题,以“行走”揭晓了《大河源》的创作背景。2005年参与青藏铁路沿线采访的经历,阿来亲眼见证了青藏铁路建设中面临的冻土处理、藏羚羊迁徙通道预留等科学难题,发现传统人文视角已难以回应现实挑战。“文学的滞后性在于写作者只用传统的学问、传统的方法去看人、看社会。而作为当代的人,应该把科学的眼光、科学的方法论引入到文学书写中来。”阿来说。

  以汶川地震为例,阿来解释地震的发生源于地壳运动这一科学规律,灾后重建中选址规划、城镇布局等关键问题,亦需依赖科学决策而非传统经验。这一认知促使他将科学眼光与方法论引入文学书写,在《云中记》等作品中,既关注村庄的“物理重建”,更探讨科学认知对生命安全与精神修复的重要意义。他直言,当代文学必须补上科学这一课。

  《大河源》:溯源黄河与生态保护

  谈及新作《大河源》,阿来表示,作为黄河、长江的发源地,青藏高原的生态状况直接关乎下游万千生灵的生存。《大河源》完整地回溯了黄河的源头。“青藏高原上的黄河清澈见底,直至流入黄土高原后才因水土流失变为黄色。”阿来纠正了大众一直以来对黄河的错误认知。“今天的文学如果要讲创新,就是要用科学的眼光重新认识和观察自然。”

  阿来表示自己20年前就有初步的“科学觉醒”——希望每个人都做一点点有利于生态环保的事情。“科学问题,少数团队通过实际研究就可以带动一个时代,但是科学问题中的生态环保问题,靠少数人突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每一个人参与。”

  互动环节,读者提问聚焦创作与写作技巧。在回答以往作品如《尘埃落定》与新作《大河源》之间的叙事关系问题时,阿来表示前者以人文、历史视角记录社会现状;后者则采用科学视角重构对山河的认知,是创作理念的进一步延伸;对于新作是否对普通文学写作者带来启示这一问题上,阿来直言“技巧之外,更需对象知识”。他表示当下部分创作只写共性,忽略特性,“认识几十种岩石、上百种植物,才能真正写好生态;了解图书分类原则,才能写活图书管理员。”阿来表示文学家的困难在于书写的对象不一样,因此写每一本书的过程都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掌握所需要书写对象的知识。

  本次活动由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市龙华区文化体育发展中心承办。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阿来用他的文字与讲述,带领大家完成了一次从黄河源头到心灵深处的回溯。“我们希望通过开展这类高品质阅读活动,为市民提供与文学、思想直接对话的平台。”

  据悉,近年来龙华图书馆作为阅读推广的主阵地,持续开展“名家讲座”“故事魔法师”系列活动、龙华区诗词大会、“开卷吧,星期六”阅读分享会等,致力于打造“城市文化客厅”,推动全民阅读成为一种风尚和习惯,让图书馆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栖息地。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