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湾体育中心“春茧”体育场里的欢呼声穿透暮色。当终场哨声响起,观澜中学的足球小将们相拥倒地,2:1逆转战胜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再度捧起深圳市中小学足球班级联赛(“班超”)男子高中组冠军奖杯,同时赢得了宝贵的欧洲游学机会。这是一支由龙华区U17代表队现役队员组成的队伍,继2023年后再度卫冕该项赛事冠军。
在这场被深圳足球小将称作“世界杯”的巅峰对决中,上半场第16分钟被对手攻破球门的时刻,成为观澜中学队员最煎熬的记忆。“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不能输,我们不甘心就这样结束!”门将吴子轩摘下手套,汗水顺着脸颊滑落,这位有着八年球龄的高二学生,在决赛中多次上演关键扑救,被教练张大密称为“翻盘的关键先生”。正是这份不甘与坚持,支撑着球队在下半场发起猛烈反攻,最终完成逆转。
绝境淬炼 冠军队的成长注脚
比决赛逆转更惊心动魄的,是球队在八进四淘汰赛中经历的考验。那场比赛前,主力门将吴子轩乘坐的车辆半路爆胎,球队被迫临时安排非专业门将应急。“开场几分钟就丢了两三个球,场边所有人都急得冒冷汗。”中卫队员陈兴福回忆道,关键时刻教练张大密的喊话稳住了军心:“不要慌,按战术打,我们能扳回来!”
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队员们在缺少主力门将的情况下咬牙坚持,一点点缩小比分差距。直到下半场吴子轩匆匆赶到赛场,球队士气大振,最终以8:6完成惊天翻盘。“那场比赛让我们明白,足球场上没有绝境,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陈兴福说,这次经历成为全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决赛的逆转埋下了伏笔。
每天下午5点到7点,观澜中学的足球场上总能看到这支队伍的身影。两年如一日的系统训练中,技术打磨与战术演练是日常,心理抗压能力的培养更被放在重要位置。“五人制比赛节奏快、对抗强,不仅考验技术,更考验心态。”张大密介绍,针对“班超”赛事规则,球队提前一个月邀请专业五人制教练制定针对性战术,从攻防转换到定位球配合,每个细节都反复打磨。
夺冠后的休息室,吴子轩的一句话道出了所有队员的心声:“这个冠军属于所有人,没有谁是孤军奋战。”这位将“为观中、为龙华而战”作为信念的门将,在谈及未来时眼神坚定:“我想以足球为特长,考一所专业的体育院校,继续追逐我的足球梦。”陈兴福的目标同样清晰:“用足球敲开好大学的校门,不辜负多年的坚持。”
体系支撑 体教融合的“观中实践”
这支冠军球队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龙华区体教融合战略落地四年的必然成果。2022年,龙华区业余体校与观澜中学开启体教融合试点,通过中考二类足球自主招生渠道,累计向学校输送20余名优秀足球苗子,构建起“初中选拔-高中培养-大学输送”的完整人才链条,实现了青少年足球人才文化素养与竞技水平的双提升。
“体教融合不是简单的‘体育+教育’,而是资源互通、目标协同产生的‘乘数效应’。”观澜中学党委书记陆雄新表示,学校将校园足球纳入整体发展规划,由党委牵头,体艺处协同多部门提供顶层设计,通过专项投入改造高标准足球场、完善照明及配套设施,为日常训练提供坚实保障。在师资方面,学校组建了“专业教练+本校教师”的复合型教练团队,并建立激励机制提升专业化水平。
更具特色的是学校构建的“课堂普及-社团兴趣-梯队培养”三级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的足球普及课点燃兴趣,社团活动筛选潜力苗子,梯队训练培养专业人才,形成了良性的人才培养生态。
针对家长关心的训练与学业平衡问题,学校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保障机制。“教练负责训练,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抓学习,家长做好后勤,四方形成教育合力。”高二(20)班班主任杜小军介绍,学校为球队队员建立“学业跟踪与帮扶”机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针对性补差,确保训练不影响学业。吴子轩的经历印证了这种机制的有效性:“每天两小时训练从不会影响学习,学校的安排让我们能专心兼顾两者。”
杜小军发起的“全员参与”计划,让班级凝聚力成为球队的隐形战斗力。他动员班上同学组建拉拉队、后勤组和宣传组,比赛时的加油呐喊、训练后的热水毛巾、赛事中的影像记录,让每个同学都成为冠军团队的一员。
协同共育 形成多方合力育人图景
在观澜中学的冠军培养体系中,班主任与教练的协同配合成为关键一环。学校建立的“捆绑评价机制”将班级球队表现纳入班主任绩效考核,同时把学生学业品行纳入教练员考评,让两者从“各管一段”变为“责任共担”。“每周我们都会开联席会议,沟通队员的训练状态和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张大密说,这种常态化沟通机制,让训练和学习矛盾在萌芽状态就得到化解。
学校设立的“体教融合贡献奖”,更从制度层面肯定教师的付出,在评优评先中给予优先考虑。这种导向性激励,让更多教师主动参与到学生体育活动中来。“有次队员因为训练成绩波动情绪低落,班主任第一时间和我沟通,我们一起找他谈心,既帮他调整心态,又帮他制定补训计划。”张大密回忆道,正是这种无缝衔接的协同管理,让队员们在成长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家长群体的支持,为球队发展注入了温暖力量。10月15日上午,家长代表送上的锦旗上,“体教融合育新苗,家校同心铸辉煌”的字样格外醒目。“学校为孩子们留的热晚餐、安排的课后补习,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家长代表叶雪娇在发言中动情地说,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学校的科学培养,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收获了成长,更激发了向上进取的精神。
对于家长提出的外出比赛补课、营养保障等需求,学校已着手制定解决方案。“我们会协调科任老师为外出比赛的队员录制课程、安排补课,同时优化食堂供餐时间,确保体育生能吃上热饭。”
价值超越 从冠军荣誉到育人本质
“相比冠军奖杯,队员们身上的变化更让我们欣慰。”杜小军看着领奖台上的孩子们,眼中满是自豪。在他看来,这次夺冠对学生的成长价值远超比赛本身:“在一次次训练和比赛中,他们学会了坚持、懂得了协作、练就了抗挫折能力,这些品格素养是书本无法给予的,将受益终身。”
这种成长不仅体现在队员身上,更辐射到整个校园。夺冠消息传来,观澜中学的课间操时间多了许多踢足球的身影,足球社团报名人数激增。学校体育组老师表示,足球已从一项运动升级为校园风尚,让“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
对于观澜中学而言,这次卫冕只是校园体育发展的新起点。“我们计划将足球项目的成功经验复制到跆拳道、篮球等其他体育项目,实现‘一校多品’的发展格局。”学校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深化与龙华区业余体校的合作,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将体育精神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让运动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习惯。
正如队员们在夺冠宣言中所说:“冠军只是一个里程碑,我们的成长之路还在继续。”这支冠军球队用两年卫冕的成绩证明,在体教融合的科学培养下,青少年完全可以实现体育梦想与学业发展的双重丰收。而观澜中学的实践,也为校园足球发展与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龙华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