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破解征地难题,加速民生项目落地|数字龙华,空间提质

来源:深圳市龙华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 日期:2023年02月07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编者按: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在“双区”建设不断深化的历史坐标下,龙华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弘扬敢打必胜的“大地块精神”,努力探索高密度城区空间治理新路,全年计划审批、规划审批、土地整备、补偿建筑、拆除建筑均超一百万平方米!

  以奋斗作序。辞旧迎新之时,为更好地展现龙华更新整备工作思路、发展成就以及2023年的新蓝图、新气象、新作为,岁末年初,晶报推出《数字龙华,空间提质》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翻开龙华更新整备局2022年民生工作账本,从筹集超2万套保障性住房,到13所学校用地完成移交,再到21条交通项目完成征拆……他们集中力量,启智破解征地难题,一批群众关注度高的民生项目加速推进,让龙华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观澜大道改扩建项目规划效果图

  空间供给“最优先”,1.7万座学位“加速赶来”

  2022年底,随着两名签约业主在拆迁补偿协议上郑重签字,深圳市第二十六高级中学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又啃下一块“硬骨头”。作为深圳市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公办高中,深圳市第二十六高级中学的项目进展牵动着龙华学子的心,从筹建之日起就备受居民关注。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为90个教学班,可提供4500个学位。

▲深圳市第二十六高级中学项目效果图

  作为深圳市全力打造的一所质量一流、文理兼长的特色化标杆学校和创新型示范学校,该项目教育用地是由大浪街道横朗赖屋山地块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整备而来,位于大浪街道福龙路西侧上横朗白云山新村。

  为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用地移交,龙华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发挥“统”的作用,成立项目用地整备办公室,大浪街道第一时间选派了优秀人才组成工作专班,按照时间节点,积极推动项目进展。在一次又一次的谈判沟通中,工作人员俯下了身子、磨破了嘴皮、丰富了经验,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全力推动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不止于二十六高,过去一年来,锚定居民幸福的“最大公约数”,龙华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按照空间供给“最优先”、规划布局“最优先”、建设时序“最优先”原则,全力以赴保障学校建设用地需求,破解学位供需难题,全方位拓展土地空间资源。

  全年共有桂花学校、教科院附属中学等13所学校用地完成移交,预计可提供学位超1.7万座,规划学校7所,预计提供学位超1.5万座,助力学校建设质量齐升。

  中轴通衢路畅达,21条交通项目完成征拆

  作为五区交会之地,龙华正以中轴新城之姿加速形成“内场外联”的交通路网,重大交通项目的建成无疑将为龙华发展插上腾飞翅膀,而这些项目落地背后,无不凝聚着龙华的征拆力量。

  2022年,龙华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加大力度、倒排任务,发挥部门联动作用,深入推进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双月攻坚行动”,启动民悦北路行政征收程序,攻坚完成宝澜大厦、清平高速征拆,打通临宝街“断头路”,完成机荷高速改扩建工程(观湖段)、深汕铁路、观澜大道改扩建等21条交通项目征拆,全力提升城区道路通达度。

  在开展清平高速征拆工作过程中,龙华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加强部门联动,狠抓项目进展,通过不断走访接触及时化解难题;针对业主诉求差异的问题,工作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地逐一做业主思想工作;始终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标准,使大部分业主放弃了“拖、等、要”的思想,回到正确的工作轨道上来,促使清平高速征拆工作顺利完成。

▲清平高速总平面图

  交通更通畅、出门更便捷,这是龙华百姓对交通发展的殷切期盼,也是关切民生的重要一环,龙华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倾力呵护民生需求,全力为道路建设贡献征拆力量。

  抓实民生兜底保障,筹集保障性住房超2万套

  住房保障,关乎民生、连接民心。

  龙华辖区建成率高,可建设用地少,龙华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努力探索土地资源紧缺约束下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新路径,突破“新区老城”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困境。

▲观湖街道观城第一期城市更新单元规划效果图

  过去一年来,龙华区加快推动观城第一期、观澜大布巷等城市更新规划审批,共筹集保障性住房超2万套,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超500%,全市排名第一。

  “城市更新、土地整备是龙华区筹集保障房的重要途径,我们不断加快项目审批,规划筹集更多的保障房,努力让全体市民住有所居,为龙华保障房源提供增量。”龙华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有关负责人说。

  除筹集超2万套保障房外,2022年以来,龙华区还筹集非独立占地公共配套设施26万平方米,其中社康10所、老人日间照料中心12所、文化活动室14所……龙华更新整备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全力保障民生设施建设,为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提升起到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