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阳光帅气、沉稳健谈、思维活跃,聊起深圳的发展历程和智慧公安建设,就像打开了话匣子,言语间满是理想和激情。“少年时,警匪片很流行,几乎陪伴了我整个青春。”于是他立志长大后当警察,除暴安良,维护正义。
“我的父亲是一名来深建设者,他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父亲早年怀揣梦想来到深圳,当时的深圳只是边陲小镇,稻田鱼塘随处可见,这里留下了他和同事们的青春和热血。”2009年,李海波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回到了生活长大的地方,如愿成为一名深圳警察。“如果说父亲是深圳‘创一代’,那我就是‘创二代’,我希望以绵薄之力建设家乡,守护这座城市的平安。”他说。
从警15年来,李海波先后在派出所以及分局的治安、出入境、基层基础办等多岗位历练,始终将每一次岗位变动都当做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一步一个脚印,尽全力做到最好。2022年4月,李海波担任深圳市公安局龙华分局民治派出所副科级警官,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嘉奖6次,并获评龙华区“政法之星”等荣誉。
脚踏实地,勇挑重担多面手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李海波深知勤学善思是立身之本,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像一块海绵,通过请教师父、自主学习、总结反思等途径,不断汲取公安业务知识和先进经验,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多面手,入警仅一年多就牵头办结全国首宗公安部集群专案。
“派出所是公安机关最基层单位,处于维护安全稳定最前沿、联系服务群众第一线。”李海波常说作为派出所民警,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服务群众,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也因此收到百封来自“局长信箱”的表扬信。
每晚夜幕降临,胡女士和卢女士都分别带领一支队伍到民治公园跳广场舞,两种不同的音乐轰鸣掺杂,双方队伍根本听不清自己的旋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队伍里人数也不断增加,为了能盖过另一方的音量,他们不断增大喇叭声音,甚至购买功率更大的新设备,矛盾愈演愈烈。
今年6月的一个晚上,胡女士和卢女士再次发生纠纷,从言语冲突升级为肢体冲突,结果“广场舞”秒变“广场武”。社区民警组织双方到民治街道平安建设中心进行调解,但是双方各不相让。
李海波得知情况后,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当晚的广场舞时间,他来到广场勘查后,次日请来民治环保所的工作人员,现场架起分贝测试仪,让胡女士和卢女士把音量都调到80,并在音响的音量旋钮处做了标记,重新规划各自跳舞的地方。此后连续一周,他每晚都到民治广场“检查”双方是否按约控制音量,维持现场秩序,后续还隔三差五地打电话问询,自此双方的矛盾终于化解。
开拓进取,警务改革排头兵
2012年,李海波作为业务骨干,被抽调参加龙华公安分局筹备工作,深度参与分局治安大队、人口和出入境管理科、基层基础办的建设运行。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致力于夯实基层基础建设,理顺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
2020年,他参与龙华公安分局组织的“警力下沉”专项调研,从社区警务室硬件建设和管理机制着手,经过精准测算推动全区警务室规范化建设,实现全局新建警区10个、警格精简30%,派出所社巡警力占比上升12%。
在“深基”平台建设及推广应用期间,他多次调研,牵头撰写《龙华分局全面推进社区警务APP应用工作实施方案》,对接开发团队提出修改意见。为让“深基”平台更好地服务于社区警务工作,他邀请专家开展培训,确保平台的优化真正符合一线民警的需求,提升平台的实用性和用户体验。
派出所“两队一室”改革启动后,李海波牵头起草工作方案,引导派出所布警向社区一线警务前移。同时,他研究制定社区民警的绩效考核方案,细化37项考核指标,将责任层层传导,持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心系群众,屡破大案的犯罪克星
“盗窃、故意毁财等民生案件能否快速侦破,是影响辖区百姓安全感、满意度的关键。”聚焦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李海波主动请缨牵头民生小案专项打击工作,通过快侦、快打、快破模式,迅速疏通治安的堵点痛点难点,用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于公安工作的新期盼。
每当接到群众报警,无论案件大小,他都第一时间组织研判,直至抓捕嫌疑人。有时报案人的笔录还没做完,嫌疑人已经落网归案。在他的努力下,专项打击队成立至今,已打掉犯罪团伙5个,各类警情持续大幅下降。
以前,食药环侦是派出所打击工作的弱项。近期,李海波带队紧咬食药环侦线索,周密部署、缜密侦查取证,成功查处一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电子产品的大型窝点。在市局、分局的指导下,他深挖上游线索,带队兵分两路追逃嫌疑人。经过不懈努力,主要犯罪嫌疑人郑某主动投案自首。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多年来,李海波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守为民服务的从警初心。正是这份强烈使命感、责任感,成为他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动力,也是他对新时代人民警察忠诚责任担当的真情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