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民政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思路

来源:深圳市龙华区民政局 日期:2022年12月02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抓牢党史学习教育,打造高水平民政工作队伍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开展集中学习32次,切实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精心组织专题党课、“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党史知识竞赛,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活动,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得到新锤炼。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梳理婚姻家庭、居家养老、助残等民政实事服务群众事项清单22项,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印发党风廉政建设实施方案,修订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手册,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权力运行和制约监督。扎实开展“两代表一委员”换届工作,严格做到“十严禁”“八不准”,确保换届工作风清气正。顺利完成省委巡视、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及区委巡察整改“回头看”工作,做到以整改促提升。扎实开展干部能力素质提升活动,营造龙华民政奋斗文化,激发干部职工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全年派出20名干部职工下沉一线参与疫情防控等工作。组织“我是主讲人”“周五课堂”等学习分享活动,推动干部轮岗、跟班学习、AB角互学常态化,进一步提升民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深化“三社联动”,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深化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三社联动”模式,推动基层治理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引导多元参与,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高质量完成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实现居委会主任与党委书记100%“一肩挑”。推动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在居委会服务事项、自治共治、阵地搭建、评估机制等方面实施标准化。全市率先实现社区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全覆盖,全面提升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创新“三事分流”社区议事实践机制,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广泛实施社区民生微实事,投入9516.74万元,实施1049件民生微实事,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大力引才育才,社会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率先出台市社工政策的配套文件,靶向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中端社工人才的扶持标准,为基层治理提供专业人才支撑。打造全国首个“社工村”,完善“一街一巷一馆”社区服务体系,创建基层治理“产、学、研、训”协同新IP,并成功举办全市第十四届社工周启动仪式。相关经验材料获区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社会组织新发展。试点建立社区社会组织户联中心,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优化数字经济类社会组织设立审批机制,助力我区数字经济发展提速增效。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印发《龙华区2021年优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方案》,探索破解社会组织“出生难死亡难”两难问题。构建“1+6+12+N”社会组织党建组织架构,在全市各区中名列前茅。依托区社会组织党委,创新“四活”课堂,将党史学习开进城中村,相关经验材料获获得省社会组织委员会“牢记初心使命 奋进复兴征程”主题征文活动一等奖,区社会组织党委荣获2021年市先进党组织称号。

  (三)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老有颐养”龙华样板

  落实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工作要求,加快建设四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养老服务供给提升。政策支持更加精准。推动龙华区“1+3+4”+2养老服务政策落地见效。在全市率先完成老年人口现状和服务需求基线调查工作,累计调查24572人。开展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老龄产业调研,形成《龙华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研究报告、设施台账和图册》《龙华区加快老龄产业布局发展调研报告》,推动养老服务事业与老龄产业协同发展。阵地建设有序推进。开展新建项目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试点,今年移交社区养老服务设施7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逐步增强。推进区颐养院、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改造龙华敬老院,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着力加强示范型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建设,打造集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四位一体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重点推进鹭湖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站建设,织密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数字化赋能惠民便民。升级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新增、完善66项功能模块,优化监管、服务功能,并迁入区大数据平台,完成与区委组织部、社区网格管理等部门数据对接,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开展“智慧+居家”、高龄独居老人关爱服务,为140户失能、高龄和独居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智能产品和辅助器具配置服务,提高老年人居家生活安全性和便捷性。优化高龄津贴申请发放程序,开通无感申办和线上认证通道,让服务更便捷高效,累计5594名老年人受益。9月29日,我区上榜“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养老特色基地”,成为全省唯一获评特色养老基地的地区。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开展家庭照护者培训,为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照护提供支持性服务,缓解居家照护压力,累计培训809人;建设专业服务队伍为养老护理员提供技能培训,累计培训348人。

  (四)凝聚爱心力量,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广泛凝聚慈善力量,扶危救难成效显著。指导区慈善会发起“无惧酷暑风雨,聚善齐心防疫”公益项目,筹集善款22万元,采购爱心物资7250件;接受粽子捐赠1100箱,合计33万元,支持一线抗疫人员。面对河南灾情,迅速筹集善款181.3万元支援郑州市樱桃沟社区灾后重建工作。为辖区困难重大疾病劳务工拨付救助金87.4万元,为困难学生拨付助学金9.5万元,通过腾讯公益平台为患病期儿童众筹30万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五个养猪人”精准扶贫公益助残项目拓面,新增养殖基地1处,持续助力广西凤山贫困残疾人增收。开展“紫东凤”精准扶贫计划,支持对口帮扶县开展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儿童、养老6大领域项目。于凤山新设龙凤公益服务站,启动儿童阅读、留守妇女赋能等多个公益项目,向龙凤、罗城公益服务站捐赠图书41264本。持续擦亮社区慈善龙华品牌。开展“聚善日”571场,吸引逾7万余人次参与,联动社会组织341次,募集善款16万余元。升级5家聚善空间·慈善超市,引入社会企业参与运营模式,在全市创新嵌入福利彩票投注站点,合理运用市场机制为慈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充分发挥10家社区基金作用,共募集款项11万余元,支出66万余元,围绕活力社区建设、志愿者赋能等主题开展活动16场,受益超13万人次。成立桔塘、清湖等5家公益服站,打造以医疗关爱、儿童成长、青年悦享、老人暖夕等为载体的共享公益综合空间。打造“数字慈善”龙华标杆。充分发挥区慈善会平台优势,在99公益日网络筹款活动中筹得善款512万余元,参与捐赠10万余人次,筹款金额及参与人次连续四年获全国县区级慈善会第一。规划建设区块链民政管理平台,全市率先探索“区块链+慈善”的场景应用,建立公益积分激励机制,实现捐赠钱款、物品等信息的流转可信、可追溯和不可篡改,让慈善更加便民、高效、透明。

  (五)完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形成“弱有众扶”工作格局

  完善未成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成立龙华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成员单位做好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创建工作,落实未成年人保护“十项服务清单”。挂牌成立区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实现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00%全覆盖,完成135人的社区儿童工作队伍建设。观湖街道为全市唯一开展专职儿童主任试点街道,并入选区儿童友好城区建设优秀案例。成立全市首支未成年人保护专项基金,将非深户籍纳入救助范围。常态化开展困境儿童精准排查工作,建立全区困境未成年人动态数据库,实现户籍困境儿童一人一档。规范化开展未成年人救助工作,发放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补贴49.30万元,惠及困境儿童285人次。推动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未成年人行业入职查询制度。切实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宣传月“六个一”系列活动,开设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有轨电车,拍摄《保·未》宣传片,获民政部微信公众号转发传播。加强困难群众精准帮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区、街道两级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三个一”工作制度(每季一走访、每半年一核对和每年一调查核实),落实低保救助提标补差工作。数字赋能,实现社会救助精准化,运用“粤省事”微信小程序,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借助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现人社、住建、公安、银行等部门信息共享。健全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今年以来,累计发放低保金283.88万元、分类施保金99.08万元、养育扶助金81.31万元。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制定《龙华区流浪乞讨人员分类救助和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联合公安部门利用大数据、DNA采样、人像采集等手段,开展智慧寻亲,今年以来帮助10名长期滞留的精神障碍流浪人员回归家庭。开展流浪人员“疫情防控”、“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夏日送清凉”、“台风恶劣天气紧急排查”、“寒冬送温暖”等专项行动,累计出动人员14046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47人次,成功帮助161人返乡。

  (六)优化专项服务,推动社会事务工作有序展开

  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精心打造婚姻登记处民法公园新址,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内设“八室两厅一站一馆”,集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于一体,全方位满足群众婚姻登记需求。全市首推360°婚姻家庭文化建设项目——“龙华爱计划”,通过开设“婚前爱学堂”、打造“特色颁证厅”、设立“家庭赋能社”、构建“危机避风港”,建立起贯穿婚姻始末的全方位婚姻家庭辅导教育体系。打造全市首个多部门共建的婚姻家庭公益服务阵地“幸福益站”,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的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今年来,举行特色集体颁证活动10场,开展婚姻家庭主题活动145场,组织调解各类婚姻家庭纠纷案件350余宗,接待法律咨询253人次。有序推进行政区划工作。启动社区分设工作,开展2020年新设社区成效评估专项调研,精准测绘,科学研判,制发工作推进方案。根据方案,今年拟新增13个社区、3个居委会,分设后我区社区为69个,居委会为113个,不断优化基层社区规模及架构,有效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完成区级勘界协议签署及归档工作,为边界行政管理提供依据。加强殡葬服务、收养登记工作。建立健全殡葬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殡葬业价格秩序、安葬(放)设施建设经营专项整治,保障群众“逝有所安”。设立收养登记办公室,解答群众咨询140余次,不断提升收养登记工作规范水平。全力做好清明、重阳等节日服务保障工作,2021年清明期间全区各祭扫场所共接待祭扫群众3.9万余人次。

  (七)强化精准服务,提升残疾人福利保障水平

  强化组织建设。组建龙华区残工委,完善残疾人工作议事协调机构。新增12名社区残协专职委员,进一步充实基层残联组织服务队伍。推进基层残联组织改革,民治街道北站社区残协成为全市首个完成社会组织注册登记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区残疾人协会。推动无障碍城区建设。推动深圳市无障碍爱心公园以及深圳市残障者无障碍服务中心北侧澜安路、南侧澜馨路建设。全面开启区首批7个无障碍试点项目建设,保障残疾人安全、便利出行。开展残疾人家庭居家无障碍改造服务,完成62户居家无障碍改造。成立无障碍成业生态链专班,积极积极推动我区数字无障碍产业发展。创新残疾人就业创业项目。打造残障者就业创业基地(IC爱创空间),目前该基地入驻单位27家,员工145人,其中残疾员工97人,成功孵化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相关经验材料获区主要领导批示肯定。9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对IC爱创空间进行了报道,对我区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给予了高度肯定。11月12日,IC爱创空间被省残联认定为广东省首家“省级残疾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公益+商业”助残新模式,在北站社区打造憨小孩烘焙空间,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搭建残疾人交流学习、融入社会的平台。开展残疾人居家就业培训班,帮助广西罗城27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开展龙华区残障者家庭援助计划项目,吸引155名爱心志愿者参与,提供日常援助服务5500小时,开展成长增能、家属互助会等系列活动15场,有效缓解残疾人及家庭生理、心理压力。塑造文化品牌。残疾人手语舞《唱支山歌给党听》节目,市残联“爱在灿烂阳光下”文艺展演中荣获银奖。辖区残疾人何志勇获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张莹莹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落实惠残政策。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发放“两项补贴”1026万余元,惠及2.4万余人次。聚焦精准康复服务,为1141名残疾人申请辅助器具。开展0至18周岁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救助服务769人次,发放补贴1767万元。扶助残疾人就业,发放残疾人就业补贴249.76万元、稳岗补贴465.95万元,完成318家企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工作。开展残疾人慰问关爱活动,在春节、全国助残日等节日为户籍残疾人发放慰问金207余万元。

  (八)强化责任担当,筑牢民政“防疫墙”

  结对一个社区,下沉力量纾民困。深圳“521”疫情发生后,我局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行动,迅速组建14人支援队伍,“一对一”包干支援辖区大水坑社区抗疫。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社区防疫形势,我局战高温、斗酷暑,协助完成核酸采集14万人次,疫苗接种6万人次,同时还为特殊人群搭建起“绿色通道”,用人性化精细化服务赢得了社区群众广泛好评。紧盯两类群体,疫情防控无死角。始终坚持“高于社会面防控”标准,做好养老机构、儿童康复机构等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隐患及时督促整改,牢牢守住“民政服务机构不发生疫情”的工作底线。开展大行动,合纵连横聚合力。发起“一天一支部,接力齐抗疫”动员令,累计发动近300家社会组织、企业和1.9万人次沉入社区参与防疫工作,服务群众101万人次,构筑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启动“疫事不慌、服务有我——龙华社工专业守护计划”,开通线上专业心理服务渠道,432名社会工作者累计开展近1500人次情绪疏导及咨询服务,做到防疫期间社工服务“不打烊”。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2022年,我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筑牢“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以“敢担当、善作为、能成事”的责任心,“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冲在前、干在先、作示范”的行动力,全力以赴把各项工作做好。

  (一)聚焦共建共享,进一步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一是做实社区居委会阵地功能进一步深化社区居委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鼓励社区居委会因地制宜,探索精准化、精细化服务长效机制,打造亮点突出、各具特色的社区居委会。二是做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优化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继续推动有关政策落地落实,在全区56个社区建立社会工作点,并以社工站(点)为阵地,整合基层民政力量,为特殊群体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创建公共卫生委员会社会工作室,为其提供阵地建设、制度完善、队伍培养、项目设计和事务研究等专业支撑,不断提升公共卫生委员会服务品质。三是做优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修订《深圳市龙华区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管理办法》,围绕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监督管理、培育发展、能力建设、多元参与、退出渠道等多个方面,全面规范社会组织发展模式,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二)聚焦群众关切,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水平

  一是加强老龄产业调研报告成果应用。围绕我区“数字龙华、都市核心”总体部署,以老年人需求、问题为导向,以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为目标,加强与区发改、工信、科创等产业部门的联动,共同探讨老龄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为壮大老龄产业,促进老龄产业与养老服务事业协同发展提供力量。二是深入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工作。继续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电子化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争取实现下单、接单、服务、结算全流程电子化,让数据多跑路,老人少跑路。加强与优质企业合作,在创建智慧养老智能颐养生活示范场景等未来城市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夯实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内容,为打造老有颐养民生幸福城区在智能化服务方面提供示范经验。三是持续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推动区颐养院项目尽快开工。按照相关程序,尽快确定原龙华敬老院提升改造项目完成后运营机构遴选相关工作。加强与各街道的沟通联系,加快部署、推进示范型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和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站的建设,及时了解建设情况,积极协调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三)聚焦改革创新,进一步拓宽公益慈善发展维度

  一是稳步推进区块链民政管理平台建设,保证按项目时间节点完成各项工作。推动区慈善会平稳顺利换届,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提高第二届区慈善会的发展活力。指导区慈善会建立龙华微慈善项目库,提高慈善资源对接效率。指导区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中心开展公益慈善发展论坛,为区公益慈善发展提供理论和经验赋能。三是加强聚善家园品牌建设,把握节日节点,结合平安创建等公益服务项目,联合开展特色化、主题性聚善日活动。制定嵌入式聚善空间·慈善超市操作手册,提高聚善空间自运营能力。精准发力,打造1-2个典范聚善社区。四是推动慈善赋能乡村振兴,通过困境儿童微心愿等项目延展社区公益服务触角,进一步完善对口地区社区公益服务体系建构。探索慈善+产业帮扶新模式,打造慈善赋能乡村振兴精品项目。

  (四)聚焦基本民生,进一步织密兜牢保障底线

  一是深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做好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示范区创建工作,高质量迎接2022年评估组检查。健全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街道未保站建设,推动制度上墙,提升阵地服务能力。广泛吸纳社会慈善力量参与未成年人保护专项基金,指导社工个案服务队伍针对特殊群体的个性需求,开展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关系调适、社会融入等精细化个案服务。二是持续做好困难群众帮扶工作。兜住困难群众疫情防控安全防线,切实保障老年人、精神障碍患者、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重点加强流浪乞讨人员防疫工作,确保辖区安全平稳。做好低保特困人员的帮扶工作,落实好“三个一”制度,做好数据差异化治理。三是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积极落实上级相关部署要求及区领导指示批示,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体制机制,修订我区联席会议制度和分类救助管理实施方案。加强流浪乞讨领域舆情处置,健全流浪乞讨人员源头治理和稳固机制,对反复流浪乞讨行为及时反馈,全力推进源头治理行动。

  (五)聚焦便民惠民,进一步推进专项服务有序开展

  一是稳妥有序推进行政区划工作。持续跟进社区分设工作,研究探讨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以缓解街道、社区治理压力。是持续提升婚姻登记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婚姻登记处软硬件建设,持续加强婚姻登记队伍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婚姻登记服务。对标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要求,高质量完成婚姻登记档案电子数据化相关工作。精心打造婚姻文化体验馆,充实展示内容,丰富展示形式,增强婚俗文化底蕴,打造沉浸式婚姻文化体验馆。以中国传统婚俗文化为主题,每季度常态化举办不同风格的特色主题颁证仪式、大型集体婚礼。进一步深耕“龙华爱计划”,完善360°婚姻家庭文化建设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总结提炼可推广、可复制的婚姻家庭文化建设“龙华经验”。三是推进殡葬领域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工作站、居委会“四级”殡葬管理网络,层层压实管理责任,强化墓园、骨灰楼、深埋点日常管理。丰富殡葬文明宣传方式,合理利用线上、线下宣传平台,结合重点节日祭扫高峰,强化文明殡葬宣传,树立殡葬文明新风。四是规范收养登记业务办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秉持最有利于被收养人原则,依法开展收养评估工作。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普法宣传,普及收养登记相关法律法规。

  (六)聚焦残健共融,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

  一是完善残疾人服务组织保障。完善区和街道残联主席团选举、议事、决策机制,探索街道职业康复中心社会化改革,指导街道建立社区残协组织架构,引导助残社会组织健康有序规范发展。以北站社区龙悦居小区为试点,探索打造残健共融示范社区,从基层残联组织改革入手,发挥北站社区残协作用,积极探索“公益+商业”助残新模式。二是开创残疾人多元就业创业新模式进一步优化IC爱创空间,加强部门联动,链接社会资源,引导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开展残疾人多样化技能培训,不断探索残疾人就业创业新业态,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三是优化龙华区数字助残智慧云平台。继续整合、优化、盘活残疾人服务资源,使残疾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学习、沟通交流、志愿服务、康复预约等服务。四是构建龙华特色无障碍城区格局。深化无障碍城区建设工作,提高无障碍城区建设的系统化、标准化、人性化、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五是促进残障者家庭援助计划提质增效。探索打造一批临时援助驿站,通过“时间银行”引导残障者家庭成员从“他助”角色向“助他”转换。及时总结提炼典型个案,运用新媒体继续讲好助残故事。

  (七)聚焦党建引领,进一步提升队伍能力素质

  一是打造政治过硬队伍。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化标准化党支部建设,用好智慧党建平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的建设更好推动民政工作开展。二是打造业务过硬队伍。开设“民政学堂”,精心组织分享、拓展、实践、竞赛等系列活动,定期举行业务培训,精准强化专项培训,创新开展年轻干部成长支持计划,提升民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三是打造作风过硬队伍。抓紧抓实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日常教育、警示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使铁的纪律转化为广大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切实把好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关,全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为“数字龙华、都市核心”贡献民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