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信息公开 > 区委宣传部 > 其他 > 工作动态

观澜古墟保护性开发再现“小香港”风采

来源:龙华区委宣传部 日期:2023年09月08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观澜古墟澜阁(公益酒家)。

观澜古墟美轮美奂的灯光秀。

观澜古墟吸引了众多市民慕名而来。

  今年4月23日,1000多名从世界各地回来的华侨同胞和本地街坊,欢聚于观澜古墟,吃盆菜、看表演、听乡音、叙乡情,大家欢聚一堂,既为了参加“观澜老街坊邻里活动”,也为了祝贺观澜古墟重新开业。在这个承载着儿时记忆的地方,看着枝繁叶茂的老榕树,80余岁的返乡居民黄伟雄深情地说:“现在龙华变化很大,但只要老街还在这里,老朋友还在这里,我就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昔日“小香港” 尽展观澜繁华

  观澜古墟,主要建于清代中后期,它因水而生,是深圳四大古墟之一,拥有200多年历史。

  当时的观澜河上接宝安的石岩、龙华,下连东莞,水网密集,交通便利,由于周边客商乘舟前来交易,观澜古墟商铺日渐繁多。到了民国初期,观澜古墟已成为外国商品进口和内地商品出口的中转站,是宝安、东莞、惠州、东江流域等地区的商贸集散地。

  在客家民间的口语中,一般将乡镇称为“墟”,把约定俗成的市集交易日称为“墟日”,而“墟市”便指定期集市。观澜古墟立墟以来,墟市贸易繁荣,每逢农历初一、初四、初七都有一整天的集市。那时的观澜古墟,繁花似锦,游人如织,素有“小香港”之称。

  观澜古墟是至今保存较为完整、具浓郁客家风情特色的商业街区,整个街区由一条南北走向的观澜大街,和四条东西走向的东门街、新东街、卖布街、龙岗顶街,以及沿观澜河的西门街组成,四条东西走向的街自北向南依次排开,均由观澜大街通往观澜河边,也就是当时的水路货运码头。在当时,每条街道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分工。例如,东门街有一座高八层、占地面积42平方米的文昌古炮楼(后改称成昌楼),它是深圳地区最高炮楼之一,为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址;新东街,是当时售卖日用百货、水果(沙梨、柿子、山竹、菠萝、李子等)、小吃等的商业街;卖布街,又叫碎布街,是当时洋布、省布(本地产布)的主要买卖地;龙岗顶街,有一座外观壮丽豪华、保存较完整的四层洋楼,名为“公益酒家”。

  作为集中呈现客家社会生活、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历史街区,观澜古墟可谓是一座反映观澜客家历史、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的博物馆,堪称“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改革开放后,在深圳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观澜古墟丧失了其原有的商贸流通功能并被逐渐废弃,但街巷格局基本完整,是深圳市目前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墟市类型遗产。

  遵循“修旧如旧” 百年古墟换新颜

  历经百年的观澜古墟,后期由于居民使用,加上改扩建现象普遍,建筑外观、排水通风等问题越积越多,再往后则因居民迁出,房屋空置缺乏维护,导致年久失修,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居民房、商铺部分屋面坍塌,出现木架构丢失、霉烂严重,木构件糟朽,整体砖木结构不稳定,雨水下渗、墙面脱落等状况,碉楼也存在室内楼梯缺失、局部开裂、门窗残损、瓦屋面及屋脊松散严重等问题。

  2019年,为恢复观澜古墟曾经的繁荣,向民众展示近代深圳地区金融商贸、客家传统民俗风情及岭南客家墟市建筑样式,龙华区决定对观澜古墟-贵湖塘老围片区进行保护性开发,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经统计,观澜古墟现存碉楼15座、商铺100多间、客家居民楼和西洋民居楼数百座,澜阁(公益酒家)1栋,以清末及民国年间的商铺区、居住区为主体。按照保护性开发要求,修缮原则定为“修旧如旧,保护为主”。对原建于民国时期、已列入区级文物保护范围的7座碉楼、卖布街1间商铺、澜阁(公益酒家)等10栋一类建筑,采用原建筑工艺进行修复;对原建于近现代时期的116间属于二、三类建筑的商铺,采用落架大修方式修复;对于建于近现代时期的16间属于四类建筑的多层民宅,则进行外立面整治。同时,对片区实施水电改造、园林景观、标识导向系统等工程建设。

  修缮过程中,尽可能保护文物,重现观澜古墟曾经的原始风貌,建筑部门对于文物类建筑,施工时按照勘测图逐项拆除后期添加、改建、扩建的建筑物,保留原有木架构,并对原构件进行编号并落架。地面则铲除室内现状地面面层,后期回填垫高,恢复原状标高。

  在修缮过程中,所有拆卸下来的旧料,选取优质部分及修复后可用的部分,做好干燥处理和防虫防腐工作后进行二次利用。对于楼面、屋面的街铺翻新,也会记录好现存瓦顶的样式和工程做法,以及瓦件、脊饰数量,样式和残毁情况。对于完整可用的瓦件分类放置,新补瓦件按原样式进行补配。

  所有历史建筑在修缮时,注意各个不同时期、各个历史建筑的原有构造材料特色,不任意改变或创新。在修缮时尽可能地使用原历史建筑的旧材料。原有的各种构件尽可能进行修复使用,不随意更换。

  值得一提的,是对观澜古墟中的标志性建筑——澜阁(公益酒家)的修缮。该建筑是1938年由华侨万启年先生,花费2万两白银修建的仿巴洛克风格西洋建筑。2009年为修建观澜古寺,公益酒家被整体平移43米,被称为深圳“第一移”。龙华在修缮该建筑时,不仅真实呈现了公益酒家原本风貌,还修建了展示区域,向大家展示当年公益酒家是如何被平移的。

  经过修缮后的观澜古墟,青砖灰瓦,重焕新生。

  新旧在这里碰撞 老城风韵再现

  修葺一新的观澜古墟重新开放后,很快吸引了众多目光。

  目前,观澜古墟运营方以表演、集市等活动“吸粉”,并引进了观澜万鼎美术馆、乔十光漆画研修院、龙华区美育研学基地、龙华艺廊、余庆池非遗奶茶、得间书店、澜书房等品牌企业,全面激活古墟文化。乔十光漆画研修院,将古墟独特的建筑风格与艺术价值相结合,打造沉浸式漆画艺术体验空间,让市民“提灯看展”,将漆画艺术形式经龙华推向世界;在观澜万鼎美术馆,大家可以看到《看山还看祖国山》《绿水青山大秦岭》《江山揽胜》等知名画作的复制品;每到夜晚,华丽的灯光秀展演如期开始,璀璨灯光映照着古墟的建筑与街巷,开放主广场《遇见·观澜》、墟北广场《印象古墟》、画巷《松影弄月》等灯光秀,让游客如穿越百年,洞见古墟前世今生……

  如今,观澜古墟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慕名而来,但它更是老观澜人最佳的维系乡情、联谊交流之地,街坊邻里、华侨同胞时常相聚于此,忆往昔、看今朝、诉乡情,让心灵有了温暖的栖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