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不止步、改革不停歇。龙华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2024年龙华政法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化政法领域改革创新。今天,“龙华政法年度盘点”带你继续回顾一年来龙华政法改革创新历程。
一、加快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龙华实践
(一)系统谋划
成立由区领导为组长、政法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全面梳理总结近年来全区政法工作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前往外省、市调研学习先进做法,邀请专家学者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立足龙华未来两年的实际情况,构建“135+N”政法工作新格局,以高质量政法工作更好服务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35+N”工作体系
“1”是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法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
“3”是坚持数字型、能动型、服务型3大工作导向;
“5”是全面推进思想观念、工作体系、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队伍等5大方面的现代化建设;
“N”是结合工作实际推出政法领域若干重点举措、改革亮点及特色模式。
(二)全面推动
以《龙华区全面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实施方案(2024-2025年)》为总方案,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龙华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平安建设中心分别制定本系统本领域细化工作方案,全区形成“1+5”的方案架构,推动政法领域各项工作走深走实,不断加速政法工作现代化进程。
(三)工作成效
政法各单位坚持“数字型、能动型、服务型”工作导向,聚焦思想观念、工作体系、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队伍等五方面现代化,有序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取得一定工作实效。
数字型政法
2024年成绩单
运用现代化数字手段赋能政法工作现代化,持续推动政法工作向更加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系统推进“1256”精智治理体系建设,结合龙华社会治理痛点难点,推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治理模式和场景,不断提升全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区人民法院强化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应用,深度应用“回旋镖”工作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总结推广。
区人民检察院坚持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从“个案办理”延伸到“类案监督”的建用思路,自建的两个模型上架至全国检察机关模型平台。
龙华公安分局深化“情指行”一体化建设,以“专业+机制+大数据”为主要抓手,构建职能科学、事权清晰、指挥顺畅、运行高效警务机制。
能动型政法
2024年成绩单
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以主动作为核心驱动力,高效推动政法工作创新与发展。
区委政法委深入开展清源治乱十大专项行动,联合区司法局出台《深圳市龙华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4-2025年)》。
进一步筑牢未成年人保护屏障,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发放家庭教育指导令38份,龙华公安分局发放加强监护教育通知书165份。
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助力源头治理,制发司法建议书15份、检察建议书7份。
龙华公安分局制定实施《服务龙华区高质量发展十项措施》,全力护航经济发展。
区平安建设中心深化“双楼栋长”服务模式,指导民乐社区成立“专职+兼职”双楼栋长理事会,搭建“网格员+楼栋长+居民”数字化平台,提高楼栋长管理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服务型政法
2024年成绩单
围绕支撑和保障高质量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主动融入服务大局。同时深化对群众的服务力度,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区委政法委创新政法系统“书记四长”走一线工作机制,协同研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热点堵点问题。
区人民法院构建司法问需常态化机制,开展“书记茶话会”“司法问需会”等活动4次,走访重点企业20余家。
区人民检察院深入开展“检察护企”“检护民生”专项行动,着力打好“四大检察”组合拳,以法治之力保民生促发展。
龙华公安分局深入开展涉企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行为。
区司法局开展“执法监督码”开发试点,多个执法主体联合对同一检查对象“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
二、深化全域“数治”实现“精智解纷”
全面深化“多调联动 精智解纷”工作法,进一步实现矛盾纠纷在各平台快速有序流转,累计流转事件1.5万宗,调解成功率85.6%,调解工作向数字化、智能化稳步发展。全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现场会在龙华召开。获评2024年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十大创新(培育)案例、深圳基层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典型案例、深圳城市治理优秀案例,相关做法面向全国政法系统3.8万余人宣传推广。
(一)完善线上解纷平台
围绕案件办理、数据检索、资源引入、专业赋能环节,完善“精智解纷”系统,横向打通融平台及深平安系统,搭建人资局、信访局案件使用法院委派端口流转案件机制;纵向联通三级平安建设中心受理案件,实现矛盾纠纷案件网上受理通畅、流转顺畅、处置高效。充分利用系统数据汇聚、留痕优势,实现全链条全流程监督,对超期办理等问题进行自动识别并发出预警。
(二)统筹专业调解资源
出台《深圳市龙华区调解院专家管理工作指引(试行)》,汇聚全区119家调解组织,第一批和第二批招募专业人员(专家)共179名。印发《关于加强网格调解员队伍建设工作计划》,组建150名网格员调解队伍建设,开展4期基层兼职调解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有效推动基层网格调解队伍规范化发展。
(三)强化调解中枢功能
深化诉源治理,优化“纠纷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增强调解协议效力,全年完成554宗司法确认案件。针对小额案件数量快速增加的情况,探索建立“调解+速裁对接”快速处理渠道,提升审判效率和履行效果。开展重大事项会商111次,围绕劳资、物业管理等领域矛盾纠纷提出专业意见,推动矛盾纠纷案件全流程管理。
三、深化综治中心建设筑牢基层社会治理“底座”
深化“1+6+N”体系建设,推动区、街道、社区三级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面整合各类资源力量,“深平安”平台功能不断丰富,基层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平安建设整体效能。
(一)高位谋划、整合资源,画好基层善治同心圆
大力推进区级平安建设中心(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高标准打造“八室一厅”功能室,切实发挥中心统筹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社会风险分析研判的作用。完成6个街道61个社区中心标准化改造,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一体化运行、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
(二)多元融合、部门联动,凝聚共治共享新动能
推动公检法司等政法单位入驻街道平安建设中心,健全完善事项受理、议事会商、闭环处置等机制,实现群众诉求反映“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地”。制定《平安建设社会资源入驻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平安建设资源进驻、管理、匹配、评估制度,为基层有社会治理需求的单位精准对接资源。
(三)数字化、网格化助力为民服务全覆盖
深化“深平安”数字工作台功能,拓展基层使用场景,凝聚平安建设合力,全年发出协同工单6300件,整改完成社会治安提醒函600余条,完成社会矛盾督办7700条次。健全完善“区-街道-社区-片区-网格-楼栋”六级联动定格化工作体系,全年走访排查出租屋1100万间套,核查人口信息1600万余条,上报各类安全隐患54万余宗。
四、深化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改革,打造国际化司法服务体系
全面深化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机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城市吸引力、法治竞争力。2024年,受理涉外涉港澳台家事案件1841件,涉及50个国家和地区。获评深圳基层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典型案例。
(一)优化工作机制
制定《深入推进涉外涉港澳台家事案件集中管辖改革工程的实施方案》,为跨境婚姻家庭及未成年子女权益保护作出贡献,“创新跨境家事纠纷解决机制,强化跨境婚姻家庭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项目入选深圳市涉外法治建设首批创新成果。
(二)升级便民服务
全国率先推动“移动微法院”平台与国家移民管理局出入境身份认证管理平台对接,解决港澳台同胞诉讼在线身份认证难的问题,有关经验做法获中央台办高度肯定。运行全国首个专业审判领域的域外法查明平台,上线婚姻家事法律法规264部,平台日点击量5000次。制定诉讼指引,聚焦管辖、立案、举证等环节常见问题进行解答,便利跨境当事人诉讼。
(三)升级暖心关爱
建成全市首家“同心圆”亲子探望室,成立龙华区家庭教育指导共建基地、建设粤港澳家庭与未成年人服务社会工作室,为当事人提供探望子女、调和矛盾、教育指导等多元化服务。制发深圳首份涉台《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引导离婚案件当事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关注子女健康成长。
五、以轻罪治理“小切口”推动司法质效“大提升”
深化“简案快办”机制,推进刑案繁简分流、提速增效,以轻刑快办“小切口”,推动司法质效“大提升”,让公平正义更好更快实现。2024年“简案快办+直诉案件”占起诉案件60%以上。
(一)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和刑事简案快办指引,常态化推进区刑事简案快办中心实质化运行。探索轻罪案件刑事赔偿保证金制度,破解轻罪“和解难题”,2024年共有12宗案件使用保证金专属账户,为当事双方和解打下良好基础。
(二)深入推进协同办案
依托政法大数据跨部门办案平台和涉案财物共管平台,统筹政法各单位推进办案业务网络联通、系统贯通、数据融通,完成跨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业务协同办理、办案流程再造,节约办案时间和成本,让轻罪案件更快办理,实现“数据多跑路、干警少跑腿、流转更安全、执法更规范”。
(三)持续助力社会治理
开展不起诉后端治理,以醉驾型危险驾驶治理为切入点,印发《关于危险驾驶、交通肇事案件实行社会公益服务制度的实施办法(试行)》,将犯罪嫌疑人完成情况作为轻缓处理的考量因素,实现治罪与治理同步推进。
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