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华区司法局2018年工作总结与2019年工作计划

来源:龙华区 日期:2019年05月28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今年以来,龙华区司法行政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一城四区”总体战略布局,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纲”,以司法行政改革为主线,以问题、效益、创新为导向,更加注重固强补弱、创新创先,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供给高品质,为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中轴新城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严格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启动电子监控提高社区矫正监管水平,全区6个街道司法所共为258名社区服刑人员佩戴了电子监控设备,全区在册社区服刑人员326名,其中,缓刑316名,假释3名,暂予监外执行6名,管制1名,非深圳户籍230名,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3名,在册安置帮教对象832名;持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探索法律援助进驻军营解决官兵涉法问题。全面开启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工作,在宝安看守所、龙华区检察院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60宗,受援人数1984人次,办结法律援助案件465宗,其中,民事案件672宗,刑事案件286宗,行政案件2宗,挽回经济损失2505.39万余元,全区接待来电来访咨询6578次,指派律师在龙华区检察院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829人次,在龙华区人民法院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505人次;全区建立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64个,派驻调解室100个,人民调解员共446名,其中专职人民调解员206人,兼职人民调解员240人,截至11月底,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508宗,调解成功3442宗,调解成功率98%,涉及当事人8947人,涉案金额10303.97万元,大浪街道人民调解员罗翠芳荣获“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持续加强普法宣传工作,为我区加快建成法治中国示范城市先进区,今年以来,各普法成员单位均认真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刚性落实好“谁执法谁普法”机制,继续加大、深化、强化、深入“法律四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的工作力度,全区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丰富法治宣传教育内容,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2018年全区共举办“春风行动”、“3.8”国际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人民调解宣传月”、“6.26”国际禁毒日、“法律援助宣传月”等法律宣传主题活动626场,法制讲座120场,派发宣传资料26万余份,受教育人次约200万人,引导广大居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形成崇德尚法的浓厚氛围。

  (一)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有序规范社区矫正工作

  一是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与6个街道司法所签订《龙华区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深化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工作,强化工作队伍建设,推进社矫安帮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积极推进电子监控手环工作。出台《龙华区社区矫正应用电子监控设备管理办法》,规范应用电子监控设备管理社区服刑人员,实现社区矫正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建设,提高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水平。

  三是配合做好扫黑除恶工作。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扫黑除恶及涉枪赌毒社区服刑人员谈话工作的通知》,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和排查工作,将扫黑除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共组织了个别谈话533次,专项谈话30次。

  四是推进社矫智能化建设。完善远程帮教探视系统。全面推进远程帮教探视系统,将探视流程与视频会议相结合,犯人家属通过提前预约即可进行远程视频探视,减少家属奔波,降低了家属会见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探视效率。目前,全区共完成了135单远程会见。

  五是创新开展“两个八小时”。1.邀请“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律师开展教育学习活动。合理运用资源。邀请律师定期为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授课,结合社区服刑人员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目前,共邀请律师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了93场次的教育活动。2.探索心理健康课程辅导。开展“3+6+1模式”项目,邀请心灵之家和点点关爱中心的心理咨询师为各街道司法所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围绕社矫人员心理测评建档、心理沙龙、心理个案咨询、发放心理自助手册、线上心理课程,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心理技术培训展开服务,建立龙华区社区矫正人员心理服务新体系,帮助社矫人员加强心理调适能力,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重返社会。目前,全区开展了团体辅导32场次,个案辅导108场次,共服务927人次社区服刑人员,点点关爱中心共开展了68场次活动,服务830人次社区服刑人员。3.开展“震撼教育”活动。6月份和10月份,组织了85名社区服刑人员参加“震撼教育”活动,让社区服刑人员零距离接触“高墙内的生活”,体会高墙内外服刑的巨大反差,强化身份意识,使其做到敬畏法律、守规矩。4.开展首次集中教育。11月份,组织辖区42名因危险驾驶而判刑的社区服刑人员前往龙岗交通安全教育宣传基地,通过科技真实还原发生交通事故的情景,形成强烈的警示教育效果。

  (二)秉承包容惠民理念,持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工作

  1.法律援助工作方面:一是开通刑事法律援助受理渠道。今年以来,我区全面启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认罪认罚工作,公开招募刑事法律援助志愿律师,建立刑事法律援助律师库,目前库内有80余名执业三年以上的志愿律师,并于4月初组织开展一场业务培训,培训效果良好,目前,我区指派律师在龙华区检察院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1034人次,在龙华区人民法院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743人次。二是在特定场所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今年,在宝安看守所、区人民检察院、区人民法院、“31627部队”等四个单位均设法律援助工作站,定期选派律师值班,提供法律服务。三是启用广东省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已启用广东省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录入法援数据,完成业务对接,完善案件咨询、受理、初审、复审、结案等各项环节工作。

  2.人民调解工作方面:一是积极推优评先,树立调解模范。5月10日,我区选送的人民调解员罗翠芳获评“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全市仅3人获此殊荣。二是成立全市首批冠名调解工作室。为推动人民调解工作深入发展,建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人民调解室,形成品牌效应,设立全市首批冠名调解工作室—“罗翠芳调解工作室”、“张书政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和利用调解员的个人影响力和优势,发挥示范引领效应。三是区远程司法确认平台“全线贯通”。目前,全区6个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主要调解室已完成视频安装调试,实现与区人民法院远程视频对接,区人民调解远程司法确认平台“全线贯通”,接通“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绿色通道,基本构建覆盖全区的对接网络, 截至目前已完成164宗远程司法确认案件。四是开展“有好好好说”人民调解社区行活动。今年7月,联合市司法局组织开展“有话好好说”人民调解社区行龙华专场暨龙华区冠名人民调解工作室挂牌仪式活动,现场设置九个调解屋,内容涵盖:劳资纠纷、婚姻家庭、交通事故、医疗纠纷等。市民可以在现场通过咨询台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通过人民调解处理纠纷的业务流程,由市局领导为龙华区个人调解工作室进行授牌仪式,并在现场举行访谈,从人民调解员、司法行政工作者、人民调解当事人三个角度,阐述人民调解的意义、作用范围、工作建议等。五是积极推进司法行政机关外观标识规范建设。统一规范我区司法行政机关、基层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外观标识内务规范建设,对服务大厅背景墙、户外指示牌、工作时间牌、工作证卡套等物品进行更换和制作,目前全区57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区1个、街道6个,社区工作站50个)均统一规范名称标识。六是认真开展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完善《龙华区2018年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方案》,依托“平安龙华”微信公众号、“龙华区政府在线”网络等平台,发布“龙华区人民陪审员选任公告”,广泛宣传《人民陪审员法》,公布人民陪审员选任名额、选任条件、选任程序,目前,我区已对2018年拟选任的259名人民陪审员进行任前公示环节。

  3.社区法律顾问和律师管理工作方面:一是落实建章立制。今年1月,制定《深圳市龙华区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联席会议》,由14个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联席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加强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5月,印发《深圳市龙华区社区法律顾问助理工作制度(暂行)》,进一步深化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促进社区法律顾问、助理在推进依法治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以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二是强化经费保障。大浪、民治两个街道将律师顾问经费分别增加到每个社区11.2万/年和10万/年,龙华街道以14.5万/年的标准高规格配备社区法律顾问和助理。三是发挥“互联网+法律服务”作用。我区投入14.4万开发线上法律顾问咨询平台,并以投入试运行,居民足不出户就能进行法律咨询,11月底将投入试运行。四是认真部署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全区33家律师事务所召开安全生产工作部署会,强化律所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开展隐患排查整改,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五是规范律师执业行为。组织召开龙华区规范律师执业行为座谈会,围绕近期辖区内土地整备项目中代理律师执业行为进行专题研究讨论,明确加强辖区律师监督管理,做好律师违法违规行为投诉处理工作,引导广大律师依法规范执业、诚信执业。六是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工作。5月、11月,根据《深圳市司法局关于印发大力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实施方案(修订)的通知》(深司〔2017〕123号),抽取13家律师事务所进行检查,并按要求公开检查结果,落实事中事后监管职责。

  截至目前,我区社区法律顾问共提出法律意见51次,开展法治讲座、普法宣传活动245场次,解答法律咨询3684起,参与人民调解425次,提供法律援助25次,录入工作日志4533篇。全区共审查新设立(变更住所)律师事务所12家,开展日常监管检查律师事务所11家,30余次,组织律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5场次。

  (三)拓展工作思路,稳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普法工作长效机制。印发《区委宣传部 区司法局关于在全区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年-2020年)》《龙华区2018年司法行政工作要点》《深圳市龙华区2018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以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氛围为目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着力构建多元化、覆盖面广的法治文化宣教体系。同时,以市委办、市府办印发的《关于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出台为契机,制定了我区《2018年深圳市龙华区普法工作责任清单》,作为2018年各普法成员单位“任务单”,明确我区各单位普法工作机制,刚性建立“报告单”、“检验单”、“成绩单”普法报告制度,推动我区“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做到任务清楚、计划完整、目的明确。

  二是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法治建设活动为契机,不断夯实法治建设基础,持续提升法治建设水平,印发《关于启动龙华区2018年“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为龙华区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城市典范区”打下坚实基础,确保今年全区剩余14个社区均顺利完成民主法治社区创建任务。

  三是多元化构建普法平台阵地。我区坚持“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全力打造法律服务平台、法治主题公园、法治文化阵地等载体,使法治元素融入龙华人的生活,为龙华区打造出一个个具有龙华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

  1.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基本平台建设。目前已在全区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其中包括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公共法律服务站6个,公共法律服务室50个,到2020年,龙华区“1+6+N”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格局基本建成。同时,积极推进社区法律顾问配备,全区50个社区均配备社区法律顾问,将司法行政对外服务窗口作为普法宣传主阵地。

  2.建立企业法治服务中心。通过一对一服务、分批服务和集中服务等多种方式,受理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公证服务等方面需求,完善服务机制,畅通服务渠道,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截至目前,企业法治服务中心共受理案件13宗,其中法律咨询6宗,民事纠纷1宗,知识产权保护6宗。

  3.构建官方公众微信号。“平安龙华”微信公众号自运营以来,定期开展线上推广活动,同时结合线下宣传,不仅增加了龙华区普法工作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实现了与粉丝的良性互动。2018年,“平安龙华”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扩建企业法治服务和法律咨询功能模块,实现网上法律服务全流程、全天候、全地域提供,法治创建成果随时惠及辖区居民,目前公众号粉丝已达47790人。

  4.组织开展法治文化阵地建设。2018年制定印发了《深圳市龙华区2018年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工作方案》,积极探索普法宣传教育新途径,将法治文化融入辖区流量较大的公园、广场、街区、长廊、景区、绿地、展馆、学校、企业、社区等场所,通过树立标杆,产生激励,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我区在新形势下法治文化教育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达到文化宣传效益最大化。目前我区已建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6个、法治长廊2个、禁毒法治阵地1个、法律图书角1个,在建的有观湖街道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法治文化墙、富士康员工关爱中心等法治文化阵地项目,全区营造浓厚学法普法环境氛围。

  四是积极协调推进深圳民法公园建设。目前已完成场地移交及与河道单位确定公园入口做箱涵尺寸问题,公园已开展施工工作,如拆除入口区铺装和构筑物(大门、亭子和桥梁等),材料方面在筹备送样工作;下一步计划进行围挡安装及临建施工,推进报建相关工作和方案调整,预计2019年将完成示范段施工和园内各功能区收尾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监管矫治任务繁重,软硬件保障不足。近年来,全区社区服刑人员人数呈上升趋势,社区矫正工作量急剧增加,目前街道司法所没有配备执法车辆,上门走访、检查等工作较难开展;对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尤其是吸毒、销售假药罪等重新犯罪率高的人员,存在监管困难的问题,因为其流动性大,个人基本信息记录不完备,导致不能及时、有效核实落户信息和开展安置帮教工作;区级社区矫正中心自成立以来,自身功能、定位模糊,无法有效统筹全区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和教育活动,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各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监狱等系统协调配合力度不够,未形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工作难以顺利衔接。

  (二)法律服务总体水平与群众多样化需求存在差距。法律服务总体质量不高,服务行为不够规范,服务内容方式有待创新,公共法律服务离真正实现接地气、惠民生、全覆盖、显实效还有较大距离。

  (三)人民调解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社会矛盾纠纷已向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拖欠工资、物业管理、环境污染、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新型矛盾纠纷转换,调解专业性较强,调处难度大;基层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素质、调解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人员待遇不高、流动性大;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领域还需进一步探索。

  (四)普法方式比较单调,针对性不强。目前,普法内容缺乏分门别类,社会群体对法律需求存在多层次性,死板、晦涩的法律宣传册或宣传单一般情况下难以适合多数市民的需求。目前,由于未对受众需求具体分析,普法工作缺乏针对性,摘抄法律条文,进行缺乏目的性的材料分发,导致群众对普法的热情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法实效。普法方式不够新颖活泼,多采取摆摊咨询、知识竞赛、以会代训、开卷考试等方式进行,普法内容比较空洞乏味,缺乏趣味性和新颖性,难以调动群众的学法积极性。

  三、下一步计划

  (一)全面推进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提升司法工作水平

  积极沟通协调区财政、机关后勤等部门,认真、及时推进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争取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早日入驻办公,并整合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公证办理等服务,科学、合理划分引导区、等候区、服务区和接待区,为广大群众提供“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的公共法律服务。

  (二)积极探索司法行政信息化,优化司法工作效率

  一是继续普及社矫电子监控设备佩戴。加快更新升级电子监控设备,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电子定位监控,每日抽查辖区至少10%以上的社区服刑人员定位情况,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遇有特殊情况的,抽查50%以上的社区服刑人员定位情况,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情况,重点社区服刑人员每日核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强化监督管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二是继续深化智能法律服务。拓宽法援机器人“龙华小法”的云端法律数据库,继续开发“龙华小法”、“平安龙华”线上法律咨询平台和法援自助终端一体机的功能服务模块,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三是打造社区法律顾问“线上版”。联合社会组织研发“社区法律服务”公众号,公众号由我区社区法律顾问律师入驻,针对现有法律服务方式传统、针对性不强、效率不够高,居民难于寻求服务的问题,鼓励辖区居民主动在平台上提出法律服务请求,由律师对问题作出及时回复。通过“技术+服务”结合,将政府、社会能提供的法律服务和居民的法律服务需求整合,让居民在系统上提出法律服务的请求,按需批量开展服务提高服务的效率。通过整理辖区群众普遍关注、关心的法律服务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的调整法律服务内容、项目,科学性的调配服务资源,多方合力提升整个辖区的法治水平。

  (三)创新开展社区矫治工作,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一是积极推动社区矫正基地建设。推动社区矫正基地建设,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社区矫正基地管理、教育、心理矫治、行为矫正等作用,计划于明年建成使用。二是持续开展集中教育。每个月适时开展一次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质量,强化社区服刑人员服刑意识,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三是多渠道参与社区矫正。通过沟通协调民政、群团、义工联等部门,为社区服刑人员争取住宿、就业培训、志愿者队伍等服务,多渠道鼓励、引导、促进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家庭、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是进一步加强心理矫治工作。依托社矫心灵关爱服务,由其为每个司法所配一个具有专业心理矫治知识的社工,架构以“社工为主,3+6+1项目为辅”的全新服务内容,围绕社区服刑人员心理测评建档、心理沙龙、心理个案咨询、发放心理自助手册、线上心理课程,定期收集社区服刑人员心理情况,开展心理疏导和咨询,引导社区矫正人员主动倾诉心里的困惑,加强心理调适能力,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重返社会。

  (四)持续优化法律援助工作,提供优质便民服务。

  一是强化法律援助工作队伍建设。每年组织开展不少于2场法律援助业务培训活动,提高律师团队和工作人员的队伍素质。加大购买服务力度,增配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二是建立刑事法律援助联席会议制度。邀请法院、检察院、财政、公安、民政、司法等部门加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完善案件衔接配合,推动部门间沟通协作,明确职责任务分工,沟通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优化专业律师服务团队。组织不少于2场的法援志愿律师培训活动;积极吸纳更多更优秀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完善准入与退出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律师代理法律援助案件,强化完善律师志愿者管理制度。四是完善法援案件质量评估机制。完善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管体系,通过选派工作人员参与案件旁听、对受援人回访和专家评审等方式对法援律师承办的案件进行质量评估,从而进一步保障法律援助案件的承办质量。

  (五)继续深化人民调解工作,维护基层和谐稳定

  一是扎实推进访调对接工作。建立“第三方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专家分库,进一步优化人民调解队伍结构,选聘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具有专业知识和群众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专项调解工作中。进一步规范健全“访调对接”工作模式,明确“访调对接”信访事项受理范围,规范“访调对接”工作程序,完善“访调对接”工作机制,有效引导信访群众,进行信访分流处理,坚持矛盾不上交,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推进成立第二批冠名调解工作室。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探索,在目前已设立全市首批冠名调解工作室的基础上,继续挖掘辖区的优秀人民调解员,进一步发挥和利用调解员的个人影响力和优势,争取尽快成立第二批冠名调解工作室,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三是推进成立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0月我区已前往南山物调委调研其建设情况、运作机制等,下一步将协助区住房建设局推动成立物业服务行业协会,并由行业协会发起设立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性,结合人民调解机制灵活、便捷的优势,调解处理涉及物业服务合同履行、物业服务企业收费、停车场权属等物业管理等纠纷。

  (六)认真做好律师管理工作,推进律师业务能力提升

  一是认真做好律师行业的党建工作。认真建设党支部领导班子。不断提高党支部书记、委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党支部在律师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组织党员进行政治学习。定期有针对性开展理想、操守教育,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与律师队伍保持密切联系,倾听呼声,解决问题,紧密党群关系,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二是加大优秀青年律师的培育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以老带新、专业技能引路的青年律师创业扶持机制,争取与相关单位协调实行律师行业引进人才创业补助及生活服务保障制度。提供学习平台。由律师工作委员会邀请职业经验丰富、专业性强的律师开展不同课题的授课培训活动,提高青年律师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