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八五”普法的起步之年,这一年,全国首座民法主题公园——深圳民法公园在2021年1月7日也正式开园。开园后,深圳民法公园深耕“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不断擦亮普法金字招牌,创新构建“135”普法模式(即以1个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为核心,3大主题展馆为支撑,5大特色亮点为驱动),累计参观游客超800万人次,开展普法活动300余场次,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广东省“七五”普法十佳法治公园、深圳市五星级法治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形成法治宣传“龙华经验”。
图说:深圳民法公园
以“民法”为魂,构建沉浸式法治文化场景
2017年《民法总则》颁布时,深圳就敏锐地意识到,要让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真正落地,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普法路径。深圳市司法局、龙华区相关单位以超前思维破题,成立多部门联合的民法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听取王利明、梁慧星、王泽鉴等民法学者的意见,确定了“主题与生态景观相融合”的设计理念;龙华区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团队赴北京、苏州、常州等地,考察国内法治公园建设案例,学习其功能布局和法治元素融合方式。
规划团队从《园治》中汲取灵感,将民法理念融入园林营造,通过“一环(民法环)一轴(民法纪年轴)四分区(门户活动区、主题观景区、滨水共享区、林间游赏区)”布局,将民法典精神有机融入自然生态与城市空间,形成“举步观法、移步见典”的沉浸式普法新范式。
图说:深圳民法公园全景图
一环”——民法环以圆形设计,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人民权利的最大限度和从一而终的保护,通过展现虚拟人物“华仔”在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中年、老年六个阶段与民法的关系,让市民“漫步即学法”;“一轴”——民法纪年轴以轴线形式记录民法发展历程,形成“行走的法治教科书”;“四分区”——门户活动区、“民法环”主题观景区、滨水共享区、林间游赏区中,民法墙、法律名人雕塑、民法水景等微景观延伸普法触角,实现“自然+普法”融合。
以“三馆”为核,打造多维法治文化传播矩阵
经过五年建设发展,深圳民法公园创新构建“一园三馆”(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阵地展馆、民法博物馆、龙华婚姻文化体验馆)法治漫游路线,打造集法治思想教育、民法历史溯源、婚姻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特色普法空间。
理论武装的“红色引擎”——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阵地展馆
作为龙华区首个区级习近平法治思想宣教阵地,该展馆以“政治引领、思想铸魂”为核心,打造新时代法治信仰的红色高地。馆内设有图文展览区、数字互动区、自由阅读区等,主要展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形成脉络及实践成果,通过多媒体展示、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学习,系统呈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图说: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阵地展馆
法治文明的“历史长廊”——民法博物馆
民法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以民法为主题的博物馆,通过创新展陈形式和互动体验,生动展现民法发展脉络与法治文明进程。展馆以体感互动、模拟法庭、民法讲堂等模块为核心,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场景化体验,让市民在互动中感受民法的温度与力量。同时,展馆通过智慧展陈技术,结合教育功能拓展与专题展览活动,打造法治文化传播的创新平台,为公众提供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法治教育,成为法治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窗口。
图说:民法博物馆
家庭和谐的“法治纽带”——龙华婚姻文化体验馆
龙华婚姻文化体验馆设在龙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为全国首家提炼出婚姻价值观的婚姻文化体验馆。该馆以中国传统婚俗为切入点,设置“婚俗溯源”“迎亲嫁娶”“洞房花烛”“传承发展”四个展厅,通过文字、照片、短片、实物等载体,运用多元化的互动展示形式,对中国婚姻文化追本溯源,系统展示中国不同时期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溯古论今,传承优秀传统婚俗文化,发展新时代婚姻家庭文化要义。
图说:龙华婚姻文化体验馆
以“五大品牌”为引,拓展法治惠民新路径
深圳民法公园以创新为驱动,以惠民为核心,精心打造五大普法品牌,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深渗透的法治宣传模式,推动法治理念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城市走向湾区,释放法治惠民效能,助力法治社会建设迈向新高度。
法治研学:“行走的法治课堂”赋能青少年普法
公园创新打造“行走的法治课堂”,将法治教育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激活青少年普法新动能。率先推出全国首套民法典课程——“给孩子们讲民法典”,相关经验做法入选深圳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首批11项经验成果,得到中央依法治国办肯定。通过精品路线设计,联合食药基地、安全教育基地等资源,构建多维度法治研学网络,联动文体局推出“法治漫游——法治文化浸润之旅”普法宣传路线。开展“法治City Walk”“寒暑假研学”等特色活动,以沉浸式法治教育让青少年在行走中感受法治温度,为法治新生代注入强劲动力。开园以来,公园累计接待青少年团体150余批次,参与学生 8000余人。
图说:龙华区法治研学活动
普法小使者:“青少年讲法”点亮传承火种
公园创新“老带新”“学生讲法学生听”培养机制,先后培育四批共550名普法小使者。他们活跃在展馆讲解、模拟法庭、普法视频录制等活动中,带动家庭、学校、社区掀起学法热潮。其中,1名小使者荣获省级“优秀普法小使者”称号,成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标杆。普法小使者不仅是法治知识的学习者,更是法治理念的传播者,以“星火燎原”之势推动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图说:龙华区普法小使者培育现场
非遗法治:“传统文化+法治教育”焕发时代生机
公园深挖传统文化与法治精神的内在联系,创新“非遗+法治”普法模式,通过开设漆扇、金箔画、软陶、竹编等非遗普法课堂,将法治精神融入传统手工艺创作,累计举办法艺学堂33期,吸引群众1000余人。2024年,与福城街道联合创作的《客家法治山歌》,用接地气的方言、沾泥土的内容传播了“法治好声音”,点燃起法治宣传的“烟火气”,让市民感受龙华的普法宣传蕴含着独特的客家风情。
图说:龙华区创新“非遗+法治”普法模式
全媒体普法:“线上线下+科技”拓宽普法边界
以科技赋能法治传播,构建全时空、多维度的全媒体普法生态,是公园普法的创新点。一是线下普法。通过公园海报、广播、宣传、场地活动等形式,打造“抬头见法、驻足学法”的沉浸式环境;创新推出定向越野、游园会、元宵节灯会等趣味活动,让法治教育寓教于乐。二是线上普法。依托“龙华法治”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推出《一线普法》系列视频,线上宣传综合浏览量近亿人次,《一线普法》栏目获评广东省“谁执法谁普法”优秀普法工作项目。三是科技普法。应用电子互动屏、瀑布屏、法治元宇宙全息舱等前沿技术,以科技手段让法治传播更生动、更高效。2023年,龙华区举办的全国首个“法治无人机”表演秀,获“司法部”视频号转发。
图说:龙华区举办“法治无人机表演秀”
湾区联动:法治共建构筑大湾区“同心圆”
公园立足湾区,以法治为纽带,推动区域法治文化交流与融合。通过举办内地与香港、澳门婚姻互认及司法协助专题研讨会、首届“民法‘典’亮大湾区”龙华法治论坛等活动,搭建湾区法治交流平台;创新开展“大湾区识法交流团”City Walk深港法治研学活动、“湾区少年与法同行”系列活动,举办港澳台民法法律历史展,接待香港律政司等粤港澳团体参观民法公园,促进法治文化湾区共融。
图说:“大湾区识法交流团”City Walk深港法治研学活动
五载耕耘,深圳民法公园坚守“法治为民”初心,以精准服务、创新模式、显著成效,勇闯新时代普法实践新路,成为生动样本。未来,我们将继续筑牢法治根基,厚植发展沃土,以创新为桨、以民心为舵,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破浪前行,让良法善治的理想在改革浪尖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