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从“0”到“1”再到“N”,“文化点灯”迸发百年古墟新质文化生产力

来源:龙华区重点区域建设推进中心日期:2024年06月13日 【 字体: 打印打印

  青砖黛瓦,红檐绿树;碉楼巍峨,石墙斑驳。错落有致的观澜古墟古建筑群间,精致的木雕窗棂沐浴初夏的斜阳,一棵青苗立在顽石上汲取甘霖。百年古墟南侧,龙华艺廊侧厅中,一所创新性学堂正汲取着古墟在200多次四季更迭中积淀的文化底蕴,生根发芽、茁壮长大。

  范红利是古墟学堂“文化点灯”项目教务组组长兼班主任,第0期的学员都亲切地叫她“班班”。

  5月25日,古墟学堂“文化点灯”项目第0期毕业典礼上,范红利将“越学习越有料,越付出越得到”的理念带到聚光灯下,希望把这样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是项目用‘点灯’点题的原因。”范红利说,起名的过程经历了几次思想“碰撞”,最终决定植根于观澜古墟的文化属性,于“文化点灯”之前再连缀“古墟学堂”之名。

  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这是“点灯”到“传灯”的意义所在。共计8节课程的“文化点灯”项目第0期落下帷幕,第一期学员报名也同步开启,将于7月13日开学。如何将公益理念从通识教育小班课堂延伸至龙华区的各个场域,带动更多“传灯人”,是“文化点灯”项目组将要思考的问题。

  公益课堂自带校园属性

  5月28日,距离“文化点灯”的最后一节课程,也是项目第0期的毕业典礼已过3天,范红利却还是没有闲下来。受访前一天,她刚完成了“文化点灯”第一期的学员报名简章,计划以学员基础信息制作个人画像、开展下一步的学员遴选;当晚,她又将与第一期任课老师晤面,确定任课排期、复盘上一期的教学情况。(单独列框)

  “我有一个想法,我想发起一个文化公益项目,为龙华区的外来务工者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创造一个免费学习的机会。”

  黄老师是“文化 点灯”公益项目的发起人、得到高研院深圳校友。1月27日,星期六,在得到高研院深圳校友会组织的“湾区之华创享会”上,她说出了这个藏在内心已久的“金点子”。

  “金点子”如何转化为“金果子”?现场,一批“得到”校友对这个想法产生了共鸣。在农历新年假期过后,他们齐聚一堂、各显其能,力图将自己在得到高研院课堂中收获的“技能卡”带到龙华,将公益教育送到“当下与近处”。

  龙华区地处深圳地理中轴,是深圳的制造业大区。“有许多未能享受到良好教育的奋斗者,他们怀揣梦想、来到龙华,也需要一个学习提升的平台。”范红利告诉记者,项目创建的初衷是为追逐梦想却找不到学习提升组织和平台的群体提供一个场域,一个“脚手架”,利用专业化、系统化知识体系培养学员终身学习的思维,并顺着知识阶梯,一点点碰触和实现自己的梦想,看到更高处的风景。

  经历面试、遴选、“磨课”等前期流程,3月16日,在提出想法后的第7个星期六,31位学员、15位教研及教务组人员齐聚在龙华艺廊,正式开启“文化点灯”的学习之旅。项目设置八大课程,分别是破冰课——点亮链接之灯、认识自己、人生规划、学会沟通、学会表达、学会学习、拥抱变化以及毕业设计+小组分享,于每周六上午9时准时开课。

  “有趣”是“文化点灯”课堂内容的灵魂。在范红利看来,从成人职业技能培训到小学课堂,学习过程枯燥是难以避免的问题,解决学生对“学习就是苦差事”的感观便成了“文化点灯”的头等大事。

  “项目的最大压力都在‘磨课’上,一节课能讲透一句话、教会一个工具的使用是我们的目标。”范红利说。为此,教务组对开设的课程以及课件实时调整和逐字逐句打磨,尝试以轻松趣味的方式去教学,为学员打造最适合的成长计划。在第一节课“破冰课”前,学员随机选择红色、黄色、蓝色,并根据颜色组成3个小组,小组之间一起PK,竞争式学习;“学会表达”课堂上,老师将扑克牌作为教学道具,学员只要回答问题,就可以抽一张牌,并以扑克牌面的数字计分,评估每个小组的课程学习成果……“纯粹的被看见”“被认同感”,这是项目团队激发学员学习热情的妙招,也是这个公益课堂立足校园属性的有益探索。

  “第0期项目课程结束后,我们将‘逻辑贯通’的内容设置优势继承了下来,并更新‘AI工具运用’和‘私董会’两节课程。”从“0”到“1”,“文化点灯”的公益老师们在观澜古墟的课室中接着琢磨“传灯”的故事。

  从“0”到“1”再到“N”,为什么是“第0期”?

  “‘0’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一片尚有不少磨合空间的‘试验田’。”范红利告诉记者,古墟学堂“文化点灯”公益项目从想法提出到正式开课仅用了7周时间,本着对教育的负责,也为了保留打磨课程的空间,团队在开课前便定下了“第0期”的概念。

  从“0”到“1”,70天的系列课程时间里,“文化点灯”项目发生蜕变,学员郑纯霞也收获了自己的成长。“我以前没想过怎样规划人生,在人生规划课堂上,我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思考。课堂上,我也学习到了怎样沟通、怎样表达,以及怎样管理时间,收获很多。”毕业典礼当天,郑纯霞荣获“坚持不懈直到世界尽头的超级耐力冠军奖”,她所在的小组也以名人代入分享的毕设展出形式获得冠军。

  真诚最能打动人心。对公益人来说,“信任”是最具价值,同时也是最难获取的。一个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公益教育项目,极容易在运营过程中被套上“走过场”“草台班子”等标签。“一些公益课堂可能因为其公益属性,组织上比较松散,但‘文化点灯’的老师们却做得比付费课堂还认真。”郑纯霞的花艺店就在“文化点灯”课室的对面,“好几个晚上我都看见课室的亮着,几位老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备课。”郑纯霞说。

  从“1”到“N”,7月13日,古墟学堂“文化点灯”第一期将正式开学,“文化点灯”训练营、“给市民的文明素养课”等配套课程也将逐步推进,在龙华区下辖街道、社区中传递“灯火”,为更多人带去文化的滋养。“我们还将邀请第0期的班委成员一起,共同参与到往后的项目运营中。”范红利向记者透露。

  李瑞鹏是被学员评选出的第0期班长。加入“文化点灯”后,他尝试践行一直以来的公益理念,成为一名“传灯人”,每周固定时间走进社区,帮助居民学习正确的健身方法,带动更多的居民加入全民健身队伍当中来。李瑞鹏介绍,目前,自己的公益行动已经影响到百余人,同时,身边有越来越多健身行业的同事加入。

  百年古墟的深厚活力

  从“0”到“1”再到“N”,古墟学堂“文化点灯”项目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在这个创新性的公益通识教育课堂中,“立体的人”被放在首位——连贯的课程逻辑便是为了塑造“立体的人”。

  连贯者,相连沟通也。教育与文化素养的培育是永无终点的“长跑”,一如“文化点灯”落址——观澜古墟,在258次四季的循例轮转中积淀长久的文化活力。“观澜古墟为‘文化点灯’项目提供了完美的文化场域。”范红利介绍,项目选址观澜古墟,让学员在感受文化气息的同时,还能在课后开展相关游古墟、研学活动,“相当于是课堂的延伸与补充。”

  据了解,本着“修旧如旧,保护为主”的原则,2023年2月,这座百年古墟在经过保护性开发后正式开放,再现风姿。除了复原观澜古寺、宗祠、碉楼、公益酒家等多项历史景观外,古墟还通过开展观澜古墟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深度挖掘了古墟的文化和历史故事,打造了一个精彩纷呈、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墟市。从观澜古墟的“新生之路”,便可管窥观澜文化特色小镇在打造文旅品牌标杆上的独特路径。

  近年来,国内文旅市场热点不断,“淄博烧烤”“哈尔滨小土豆”“福建游神”“天水麻辣烫”等文旅热点“横空出世”,以“文化IP+旅游场景”的新探索带动地区文旅“破圈”出彩,推动具有新质生产力典型特征的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掀起热潮。

  围绕观澜古墟在文化资源上的强大禀赋,古墟在打造文旅融合IP、锻造新质生产力上亮点频出。

  目前,观澜古墟入驻了龙华区教育局打造的美育基地、龙华区文联打造的“龙华艺廊”、万鼎美术馆等多个机构,在烟火气升腾的墟市中植入文化内涵;作为文博会分会场之一的观澜古墟,文化活动也精彩纷呈:“遇见观澜”主题文化旅游体验活动、首届观澜古墟文化艺术节、龙华第三届“非遗”造物节暨第六届深圳“非遗”周龙华分会场活动、墟得村晚等系列文化项目构成链式精彩;同时,龙华区全新阅读IP“今夜为你读诗”活动、第二届观澜古墟文化节、古墟历史文化展等也将在观澜古墟轮番上演……

  文脉赓续,则弦歌不辍。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观澜古墟还联动观澜美联红木、观澜版画基地等品牌,充分激活版画、手工、红木等多元资源,打造出全新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为观澜文化特色小镇发展注入蓬勃动力。值得一提的是,乘着数字龙华东风,观澜古墟还将应用数字化传播技术打造反映商埠文化、客家文化的古墟数字化展览馆,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探索线上云游、全息再现历史事件等新场景,让历史建筑空间焕发出新时代的蓬勃活力。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观澜古墟努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古墟未来的图景中描绘“诗与远方”。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