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樟坑径24号》计划年底上映

来源:龙华区观湖街道办事处 日期:2023年09月27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距离去年纪录片《樟坑径76号》首映,已过去9个多月。而今,上围艺术村驻村艺术家、纪录片导演王兆宇的注意力全投放在拍摄他第二部作品《樟坑径24号——寻找陈国基》(以下简称《樟坑径24号》)上。按照他的计划,他将在樟坑径社区上围艺术村完成他的“樟坑径三部曲”。目前,王兆宇透露,《樟坑径24号》已得到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艺精品扶持和奖励专项资金的支持。

  深挖红色文化

  记录时代洪流的闪光人物

  进入樟坑径76号现王兆宇的住处,会看见一旁的工作台上摆满了相关的历史书籍。王兆宇在挖掘纪录片人物陈国基的史料时颇费了些周折。“年代久远,资料不复查找,也很难求证。”

  说起为什么要挖掘陈国基的故事,王兆宇说,起因得在《樟坑径76号》上找。彼时在搜集陈桂林、陈桂民兄弟俩的历史资料时,王兆宇在观澜革命烈士纪念碑、龙华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深圳革命烈士陵园三处都看到过陈国基的名字,“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查证,他还是樟坑径上围人,因此很快我便确定了第二部纪录片的拍摄主题。”

  自然条件受限的樟坑径于近代涌现出多位名人,陈国基是其中之一。他是宝安县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1925年任樟坑径乡农会执行委员,1926年参加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后在樟坑径、君子布、章阁、百花洞等村建立农民协会,推动宝安、东莞等地农民运动的发展,1927年在广州英勇就义……

  这些资料碎片,是王兆宇四处考证拼凑起来的,从年初开始,王兆宇便投入《樟坑径24号》前期拍摄工作的筹备,目前资料收集、拍摄场地以及采访人物名单等基本工作已准备就绪,“10月份我们会启动采访以及周边红色基地的采风拍摄工作,计划年底推出这部新作。”王兆宇说,《樟坑径24号》将延续《樟坑径76号》的风格,继续以寻找见证的视角去探寻陈国基烈士的生平故事。

  相比于其他题材的纪录片,王兆宇独爱历史题材,在他看来,深圳不缺故事,缺的是能够沉下心一点一滴把故事梳理出来的人。“(这段)历史若是在我们一代手里丢了,那是很可惜的事,起码目前我是最有优势触碰到这段真实历史的人,我觉得我有一种使命感,想通过影像的方式记录这个村落过去的历史故事。”

  在深挖本土故事的过程中,王兆宇深刻感受到原来在历史的洪流中有那么多闪光的人物,这些人物曾经就生活在此时他所居住的村落,为革命疾呼,为理想奋斗。“拍纪录片的意义就在于留痕,让更多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更有甚者,当革命先辈的后代从海外回来寻根时,还能找到依托和慰藉。

  群策群力

  呼吁新生力量传唱龙华故事

  从《樟坑径76号》到《樟坑径24号》,王兆宇说自己在摸索如何拍摄纪录片的道路上,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和成长。如果说,《樟坑径76号》大部分由王兆宇“单打独斗”挑战完成,那么这部《樟坑径24号》则更多体现出群策群力。王兆宇希望更多本土青年能加入创作队伍,通过回溯历史,能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有更深的了解。“现阶段已有两三名本地青年加入,重点参与采访以及红色革命基地拍摄等阶段工作。”

  “第一次接触纪录片拍摄,挺好玩的。目前我们主要是梳理革命先辈的资料,并分享搜寻到可供借鉴的纪录片片段,大家共同学习。”本地青年曾裕文,是此次团队注入的新鲜“血液”之一,从爱看纪录片,到学习拍摄纪录片,或许不久的将来,曾裕文也会清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成为挖掘记录龙华故事队伍中的一员。“人才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我相信不久的将来,龙华能够涌现大批的创作者持续挖掘本土故事。”据王兆宇透露,除了在拍的《樟坑径24号》外,他也计划逐步开展第三部纪录片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三部片子将围绕民国学者陈安仁的故事展开,他一生出版了73本书,影响力非常深远。我觉得这样了不起的人物,其家乡却不被了解,太可惜了。”

  在上围村民的眼中,王兆宇已然成为比本地人还熟知本地历史的人,他说仍想在上围继续挖掘下去,记录更多关于上围的历史、人文故事,因为在他内心深处,上围真正给予了他家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