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同胜社区巧解广场舞扰民难题

来源:龙华区大浪街道办事处日期:2025年09月02日 【 字体: 打印打印

  “我们老年人就爱跳跳舞、健健身,以前因为音响太大的问题老是被投诉,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现在有了定向音响,再也不用担心打扰别人啦!”傍晚时分,在龙华区大浪劳动者广场上,广场舞领队陈阿姨一边整理队伍,一边向记者介绍新安装的定向音响。从昔日的“噪音拉锯战”到如今的 “和谐共舞图”,这场转变的背后,是社区用“人文”打底、“科技”赋能的治理智慧。

68b4778390eead8364f7afa8.png

  邻里烦恼:昔日噪音“拉锯战”成难题

  随着全民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广场舞已成为群众夜间生活的新风尚,更跳出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每到傍晚,同胜社区劳动者广场总会响起欢快的旋律,数支广场舞队伍在此开展活动。然而,这份热闹却成了周边居民的“心病”。家住广场旁的居民王女士无奈表示:“窗户关得再紧,鼓点声还是往屋里钻,孩子上网课只能戴耳塞。”

  而广场舞爱好者代表陈阿姨心里也有委屈:“我们退休了没别的爱好,跳舞既能健身又能解闷,声音过大被说扰民,声音太小根本听不清节奏。”一边是居民对安静生活环境的需求,一边是广场舞爱好者对健身娱乐的追求,同胜社区党委负责人坦言:“两边都是合理诉求,硬禁不可取,放任更不行,如何在保障居民‘健身权’与‘安宁权’之间找到平衡点,一度让社区陷入两难。”

  居民自治:多方协商破噪声困局

  面对广场舞噪声带来的治理困境,同胜社区先后多次组织警区、广场舞舞团负责人等进行了反复沟通和深度交流。在几轮群策群力、反复磋商之下,最终踏上了“人文+科技”共治的探索之路。

  2024年5月,在大浪街道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同胜社区召集7支活跃在劳动者广场的舞团负责人召开协调会,推动成立广场舞舞团协会,并制定了《广场舞文明公约》。公约明确规定了广场舞活动的时间、音响分贝范围以及不使用高音喇叭等内容,大家还将舞团协会会长推选为“噪音监督员”,由其牵头承担噪声音量监测的责任。

  为进一步提升广场舞噪声治理效能,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共治共享治理新局面,同胜社区还充分利用社区良好的志愿服务者资源,推动组建广场噪声治理义巡队。每天19点至21点,由同胜警区、广场物业安保人员、社区退休党员、社区志愿者等构成的20人队伍,自发形成广场“静音巡逻队”。队员身穿红马甲在广场周边巡查,携带分贝仪,对音量超标的队伍及时劝导。“刚开始有些阿姨不理解,说我们多管闲事,但我们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慢慢大家就接受了。”志愿者老周回忆道。据统计,2024年下半年,社区巡逻队开展文明劝导47次,居民对广场噪声的投诉量从原先的平均每月7-8宗下降至50%。

68b4778390eead8364f7afa9.png

  科技赋能:定向音响绘就“和谐乐章”

  “能否用技术手段控制声音传播?”今年,同胜社区在开展民生微实事项目征集过程中,收到热心群众夏先生的意见建议,为社区噪音治理团队提供了新思路。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定向音响进入社区的视野。

  7月,7组定向音响正式在大浪劳动者广场“上岗”。这些高1.8米的银灰色设备,通过声学算法将音乐集中投射在劳动者广场的舞蹈区,有效减少声音的扩散。记者现场测试发现,在舞蹈区中心,分贝仪显示音量为80分贝,清晰不刺耳;而走到旁边的休闲座椅区,音量降至60分贝,仅相当于正常交谈声;距离广场35米的居民楼楼下更是低至40分贝。“以前关窗都挡不住的噪音,现在开着窗都听不清,定向音响太神奇了!”家住在大浪劳动者广场附近的居民冯先生特意下楼围观,连连称赞。

  定向音响的投入使用,与“居民自治”系列措施形成了 “1+1>2”的治理效果。据统计,设备运行一个多月来,社区噪音投诉量归零,广场舞队伍的参与人数逐步增加。同胜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坚持‘人文+科技’并举,持续做好广场噪声治理,充分发挥舞团成员的优势和特长,助力社区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让社区成为更具人间烟火气的幸福家园。”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