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观湖街道以“微改造”为抓手,精细化提升城市景观

来源:龙华区观湖街道办事处日期:2025年10月10日 【 字体: 打印打印

  从荒草地变成“能停车的口袋公园”,从垃圾中转站变身“街角小景”,从违建闲置地变成社区篮球运动场……近年来,观湖街道以“微改造”为钥匙,一点一滴精细化提升城市景观,以绣花功夫开启城中村居民美好生活,让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触手可及。

  “以前推窗看见的是荒草和垃圾,现在一眼望过去是绿地和滑梯。”今年9月22日上午,在观湖街道新田社区新湖路旁,居民黄阿姨指着楼下新铺的草坪说。半年以来,观湖街道把6处“边角闲地”陆续改成街角公园、充电车棚、篮球场,累计新增绿地1.2万平方米、电动自行车位400余个,居民出门步行5分钟就能找到一处可坐、可停、可运动的公共空间。

  荒草地变成口袋公园

  在富士嘉园北门澜安路, 原来有一处面积为3365平方米的闲置地块,杂草一人高,堆积了很多垃圾。今年4月,街道把这里列入首批“微改造”试点:平整土地、铺草种树,靠围墙一侧划出两排电动自行车位,装上智能充电桩,中间留出一条慢跑小道。

  经过品质提升,这里蝶变为集休闲健身、电单车停放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空间。曾经的“城市伤疤”如今已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便民空间,不仅完善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配套设施,更显著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此外,街道还通过设立激励机制,组织志愿者参与卫生管理,引导商户落实“门前三包”,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让居民真正成为城市环境提升的受益者和参与者。

  “现在下班回来有地方停车,还能给电动车充电,顺便在步道上转两圈。”在附近某企业工作的居民李先生对环境提升赞不绝口。据介绍,项目完工后,这里日均停放电动车220辆,周边123名居民填写问卷,满意度为96%。

  垃圾中转站

  变身“街角小景”

  平安路与求知东路交叉路口东北角曾是一座临时垃圾中转站,停用后留下一座锈蚀铁棚和一地砖渣。

  今年6月,街道拆除老旧设施,清运垃圾18吨,保留原有3棵大榕树,补植翠芦莉、金边黄杨等低维护植物300平方米,增设4张石凳、1处夜间照明设施。

  “等红灯也有阴凉可站,小孙子爱在这里看蚂蚁。”家住招商澜园的居民陈伯几乎天天带小孩路过。社区城管专干介绍,绿地开放后,市民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大大减少。

  樟溪社区下围新邨小区旁,原本有一块道路施工留下的边角地,面积有800平方米。改造前,社区老龄党支部召开“板凳会”,老人们提出“想要歇脚、带孩子玩耍”两大需求。街道据此进行调整,取消原来规划的停车场,一半做塑胶地垫儿童活动区,一半做林荫休闲区,保留原有4棵凤凰木。

  今年7月底,项目建成后,每天17时前后最热闹,孩子滑滑梯,老人带小马扎坐在树下拉家常。81岁的刘玉珍老人说:“以前想活动,要走到1公里外的求水岭公园,现在下楼就是。”

  预约停车

  缓解夜间停车难

  新田社区新湖路与环观南路之间,曾有一块4500平方米的闲置地,杂草丛生,偷倒建筑垃圾现象严重。

  观湖街道联合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把地块硬化后一分为二:东侧铺设草皮、安装健身器材,变成休闲运动公园;西侧划出42个机动车车位,由社区开发微信小程序,采取“夜间预约、白天空置”模式,优先满足周边居民夜间停车。

  “晚上9点前回来能约到车位,月卡才100元,比外面便宜一半。”居民黄先生用手机演示预约流程。系统运行两个月,车位平均利用率82%。

  拆违空间

  成体育运动公园

  吉坑村城中村,曾有一处两层控停违建,空置十余年。

  今年3月,街道组织执法队依法拆除,清运建筑垃圾260吨,利用腾出的1800平方米空间,新建1个标准篮球场、1处儿童沙坑、1组上肢牵引器,并在楼间通道加装晾衣杆。

  “以前想打球要骑电动车去观湖体育中心,现在下楼走3分钟就行。”居民小林开心地说。项目交付后,篮球场日均使用超过70人次,街道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工在傍晚开展少儿篮球公益课,已吸引辖区120名青少年参加。

  目前,街道正在对新樟路坂澜大道桥下约3000平方米闲置空间进行改造,计划建设1个半场篮球场以及儿童滑梯、跷跷板、电动自行车停车位,预计今年10月底完工,服务周边安居房小区约2600户居民。

  观湖街道城建办负责人介绍,街道已建立“闲置地块微改造清单”,把辖区48块零星用地全部入库,按照“面积、权属、群众需求、改造难度”四色标注,成熟一块、实施一块。“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用‘小切口’改善‘大民生’,让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标准配置。”该负责人说。

  让小旮旯装满大幸福

  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往往写在高楼林立、大道纵横之间。但真正的民生温度,却常常藏在那些不起眼的“旮旯”里——一块荒地、一处垃圾点、一座桥下空间。观湖街道用“微改造”把这些边角地带变成了口袋公园、充电车棚、篮球场,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老百姓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这些改造项目不大,却精准回应了群众最现实的诉求:停车难、健身难、带娃难。澜安路旁的空地,过去杂草一人高、垃圾遍地,如今成了能停车、能锻炼的“口袋公园”,日均停放电动车220辆,居民满意度高达96%。这不是简单的“美化”,而是把“需求清单”变成了“幸福账单”。

  更值得肯定的是,改造过程不是“自上而下”的包办,而是“自下而上”的协商。下围新邨小区旁的微型公园,就是根据老人“想歇脚”、家长“带娃难”的意见调整方案,取消了原规划的停车场,留出更多休闲空间。这种“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绣花功夫,正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城市更新不一定要大拆大建,有时候,一块草地的变化、一张石凳的安装,就能让居民的生活多一分便利、多一丝温情。观湖街道的实践告诉我们,民生幸福不在远方,就在家门口的“旮旯”里。只要用心用情去雕琢,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居民生活的“小确幸”。

  观澜格兰云天酒店

  技能比武迎十五运会

  观湖街道观澜格兰云天国际酒店工会精心策划组织“喜迎全运 竞展匠心”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赋能职工成长成才,以卓越风貌与专业技能迎接十五运会。

  竞赛设置团体赛与个人赛,涵盖风采展示、知识竞答与技能比拼三大环节,旨在全方位锤炼职工的综合服务素养。赛场上,酒店前厅部、销售部、财务部、工程安保部、客房部、餐饮部等各部门精英尽出,同台竞技,呈现出一幅岗位练兵的火热图景。

  这一高水平的竞技平台,不仅有效激发了广大职工“比、学、赶、帮、超”的劳动热情,更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深深植入企业文化之中。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