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摊贩是城市烟火气的生动注脚,却也常因占道经营、导致环境脏乱等成为城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在民生需求与市容秩序间找到平衡点?龙华区以民治、福城街道为试点,通过“三区管控”“文明劝导”“智慧监管”等创新举措,给出一份既有温度又有智慧的治理答卷,让市井烟火与公共秩序实现和谐共生。
城市治理的难点,往往在于对“度”的精准把握。过去,流动摊贩管理常陷入“一禁了之”或“放任不管”的两极困境。这种两极困境带来的优劣也很明显:全面禁止能维护秩序,却断了部分群体的生计;放任自流虽保留了烟火气,却让交通拥堵、垃圾遍地等问题愈演愈烈。这些做法历来备受诟病,而龙华区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将辖区划分为“严禁区、管控区、疏导区”,致力用差异化管理破解矛盾。在严禁区守住城市秩序底线,在管控区、疏导区为摊贩划定经营边界,既满足居民“下班就能吃饭”的便利需求,也让摊贩告别“打游击”的日子,实现“便民不扰民、管而不呆板”的治理目标。
治理的温度,体现在对民生诉求的细致回应里。龙华区没有将摊贩简单视为“管理对象”,而是当作“服务对象”,用一系列举措传递治理温情。“文明劝导四步走”从“清理”转向“服务”,工作人员递出的不仅是“温馨提示卡”,更是沟通的诚意;摊位申报全流程优先保障困难群体,预留的摊位名额成为助力就业增收的“暖心平台”;“社区统筹+摊贩自治”模式让摊主从“被管理者”变为“参与者”,自主维护秩序、监督经营,既减轻管理压力,也增强摊贩的归属感。这些举措让治理不再是冷冰冰的规定,而是充满人情味的关怀。
治理的效能,离不开智慧手段的赋能。在数字化时代,龙华区将科技融入“治摊”实践,用“一摊一码”构建起精准监管体系。每个摊位的二维码不仅记录着摊主资质、经营品类等信息,还能通过AI与IoT技术实时追踪经营动态,对超范围经营、超时撤摊等行为提前预警。这一模式既避免“人工巡查效率低、监管有盲区”的问题,也让市民消费更放心:扫码即可查看摊贩信息,食品安全、售后维权有了保障。此外,公示栏、反馈二维码等渠道的畅通,让治理过程更透明,市民、摊贩的意见能及时被倾听、被回应,形成“政府监管、群众监督、摊贩自律”的良性互动。
从“一刀切”到“精细化”,从“管本位”到“服务型”,龙华区的“治摊”实践,不仅破解了流动摊贩管理的难题,更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城市的魅力,既在于高楼大厦的繁华,也在于市井街巷的烟火气。期待龙华区能以试点经验为参考,用创新思维、温情服务、智慧手段,找到城市发展与民生需求的平衡点,让这座中轴之城都既能保持井然有序的风貌,又能留住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