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龙华区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传来捷报:2024年该区中小学生体测优良率达74.39%、合格率达99.18%。从曾经的全市末位,到如今连续四年居全市首位,这一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龙华区以“体育是必答题”为核心理念,深耕学校体育改革的系统性实践,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龙华方案”正逐步成型。
构建“五全”体系 夯实改革根基
“体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体育锻炼要质量高、效果好。”龙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该区体育改革的初心。早在2021年,龙华区便在全国区县层面率先发布学校体育工作方案,以“每天一节体育课”为突破口,锚定“五率”目标、构建“五全”新格局。
在课时保障上,该区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周开设5节体育课,配套2次以上体育家庭作业,确保学生每天校内锻炼2小时,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天一节体育课”全覆盖,并通过日常督导确保政策落地。
课程形式上,该区创新打造“生态体育”教学范式,普及“自主·协同”教学模式,推动体育课堂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技能传授”向“素养发展”转型,实现“体育教师教学水平与课堂质效”“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核心素养”双提升。
师资队伍是改革的关键支撑。龙华区通过“引才+育才”双向发力,一方面加大招聘力度,建立优秀退役运动员任教制度,目前全区体育教师近2000名,占专任教师超10%,含38名国家健将级、107名国家一级运动员;另一方面通过“新苗练兵”“骨干引航”等六大计划及片区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专业师资梯队,为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破解场地瓶颈 拓展运动空间
作为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区,校内运动场地不足曾是龙华学校体育发展的“痛点”。为此,该区创新“校内整合优化、校外租借共享”模式,让学生运动有“地”可施。
校内层面,通过“微改造”与“精管理”挖掘空间潜力。近三年完成17个运动场及体育馆改扩建,利用学校架空层、顶层开发运动空间。以龙华第三小学为例,该校占地面积不足6000平方米,通过“微格化管理”和错峰使用场地,连续三年学生体质优良率超90%。校外层面,印发资源共享操作指引,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学校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龙华第三实验学校、红山中学等校借助周边绿道、简上体育馆等资源,有效弥补校内场地缺口。
“活动+赛事” 点燃运动热情
从“被动上课”到“主动运动”,龙华区以“活动+赛事”双轮驱动,营造浓厚校园体育文化。龙华区教育局联合区文体局在30余所学校布点20余项运动项目,引进李宁、巴特尔等体育名家进校带教,同时挖掘传统体育资源,推动武术、毽球等项目进校园,累计打造15所国家级、8所省级特色运动示范学校,龙华二小更是从一年级开设武术课,形成“一校一品”特色格局。
赛事体系建设上,该区构建“校校有特色、月月有赛事、班班有队伍、人人有项目”的格局,举办“未来杯”系列赛事,推动体育世界冠军进校园,以“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为专业体育人才培养搭建“蓄水池”。
大数据护航 精准提升体质
“人工智能+”为龙华体育评价装上“精准导航”。该区搭建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平台,为片区督学提供“精准画像”,形成“督导-约谈-问责-整改-提升”闭环;将体育监测纳入“六位一体”评价体系,每年开展全覆盖监测并发布深度报告;在个体干预上,行知小学、龙华三小等校通过体质分析表、智慧平台生成“个性化运动计划”,联动家长形成共育合力。
展望未来,龙华区将聚焦“智慧+”赋能,升级运动场馆智能水平、开发智慧体育课程,持续为学生健康成长打造稳定“动力源”,其探索也为全国区域学生体质提升提供了宝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