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观澜街道的银星科技园和福城街道的高时九龙山科技园的深圳硅基仿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有序运转,一枚枚小巧的持续葡萄糖监测传感器,从这个中国目前最大的CGM自动化生产基地出发,被送往全国近4000家医疗机构,更远销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截至目前,硅基仿生的这款明星产品已累计创造产值近23亿元,成为国产高端医疗器械替代进口产品的标杆之作。
从一款数智化的血糖监测产品,到跻身全球血糖监测领域第一梯队的专精特新力量,硅基仿生这家扎根龙华的企业,其成长轨迹,恰是龙华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从产业基础的夯实到全链条服务的赋能,再到未来产城融合的布局,龙华区以实打实的举措为企业搭建起发展“快车道”,不仅让硅基仿生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崭露头角,更推动整个区域生物医药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以“创新利刃”破局 铸就国产医疗器械标杆
走进硅基仿生的展厅,洁净的展柜中,公司核心产品硅基动感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GM)整齐摆放,各种奖牌格外抢眼。
“这个植入深度不到5毫米的电极,是我们产品的‘核心大脑’。”硅基仿生董事会秘书、高级副总裁赖铭博士拿起一片透明贴片介绍,电极内部附着的葡萄糖氧化酶涂层,能与皮下组织间液葡萄糖发生电化学反应,在反应过程中会释放电子,通过捕捉这些电信号,就能实时反馈血糖浓度。
这一看似简单的原理,背后是长达数年的技术攻坚。传统扎手指测血糖的方式,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强烈的痛感和创口感染的风险,还只能获取“瞬时数据”,无法全面反映血糖波动趋势。为解决这一痛点,硅基仿生团队从“减痛”和“连续监测”两大需求出发,基于第二代葡萄糖传感电极技术原理开发出中国第一款血糖监测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产品采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无痛助针技术”(专利号201911402666.9),通过双弹簧结构实现传感器的自动刺入与钢针的自动拔出,整个过程瞬时完成,极大程度上减轻钢针刺入体内的痛感,“多数用户反馈,痛感比蚊子叮一下还轻”。传感器佩戴完成后,可以为患者提供14天连续、全面、实时、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用户通过手机APP或具备蓝牙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即可随时监测自身或者家人血糖状况。
“这是国内市场上第一款基于第二代葡萄糖传感电极技术且MARD值(测量平均绝对相对偏差)低于9%的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标志着国产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首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赖铭说。技术创新带来的是产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据统计,截至2025年7月,硅基仿生的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已覆盖全国近4000家医疗机构,远销全球近100个国家,创造产值累计近23亿元,在京东、天猫、小红书、抖音等电商平台的复购率稳居行业前列。2024年,硅基仿生首年出海,便实现了近1800万美元海外营收。
据赖铭透露,在深耕血糖监测赛道的同时,硅基仿生正加速向“人体多指标持续监测+AI医疗”领域拓展。目前,企业已研发出通过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批准的三类医疗器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是国内第一款获批上市的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眼科图像辅助诊断的创新医疗器械,对于改善基层体检机构等眼科医生短缺现状、助推优质医疗资源普惠基层民众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多指标监测方面,团队正攻关血酮等生理指标的集成监测技术,未来有望实现“一片贴片测多种指标”。
针对儿童1型糖尿病(T1DM)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硅基仿生更是下足了功夫。考虑到1型糖尿病病型复杂,该特殊患者群体对血糖监测产品的准确性、稳定性等性能要求极高,企业为此专门开展了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的临床试验,并成功获批儿童及青少年适应症。同时,企业还为儿童推出了“笑脸”加固贴、卡通水晶贴等配套礼包,让产品更富有温度,也更受孩子欢迎。同时,硅基仿生联合智能穿戴厂商定制儿童专用智能手表,通过手表将血糖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家长即便不在孩子身边,也能远程查看孩子的血糖动态。“目前我们正在与小天才等儿童手表品牌洽谈合作,希望能借助品牌协同的力量为儿童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丰富的解决方案。”
支撑这些创新的,是硅基仿生极具全球视野和丰富多学科复合研究经验的核心管理团队、专注于研发创新的科学家和聚焦于产业化的工程师,以及对于研发的“大手笔”投入。记者获悉,截至目前,硅基仿生拥有近700名员工,其中博士10人,硕士70余人,专业覆盖集成电路芯片设计、MEMS、材料、光学、图像处理、大数据、人工智能、市场营销等领域,具备持续创新和快速迭代的能力,引领着基础学科与行业技术的变革与发展。近三年,硅基仿生的研发投入占比始终保持在10%以上,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牢牢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
“保姆式”赋能 为企业注入“成长加速度”
“龙华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辅助或者是支持初创企业发展的相应政策,可以理解为一种保姆式服务。”赖铭一语道破当初将总部搬到龙华的原因,“不管是政策支持,还是人才链,或者产业链上下游,龙华均形成了一套集约、完整的方案,这是吸引我们的重要原因。”
在龙华区发展的这些年,在研发阶段,硅基仿生拿到了区科创局用于创新研发方面的专项资金;在生产制造设备升级方面,拿到了区发改局用于制造升级的专项资金;在销售方面,产品销量有所突破,也能拿到相应的奖励。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龙华区深谙此道。针对硅基仿生等企业“招引高端研发人才难”的问题,龙华在“龙舞华章”等人才计划之外,通过打造产业集聚区引进高端人才,吸引了一批国内外头部企业和人才队伍落户龙华。“搬到龙华这几年,我们已经吸引了10名硕士加入研发团队,其中有3人是从海外留学回来的,他们都说‘在龙华有归属感’。”赖铭说。
其实,作为龙华区“1+2+3”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龙华区在推动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方面,早已跳出了“重政策、轻服务”的传统模式,转而提供全链条、“保姆式”的精准服务,从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到人才引育、资源对接,全方位激活企业的创新动能。
在政策层面,龙华区于2024年2月正式出台《龙华区关于支持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并发布《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总体发展规划(2024—2035年)》,为产业发展划定了“路线图”。其中明确提出,对“卡脖子”技术攻关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承担国家和省、市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的企业或机构,可按市级资助金额的50%获得配套支持,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
资金保障方面,龙华区设立了规模达20亿元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基金,其中市、区引导基金出资占基金目标规模的60%(市引导基金40%、区引导基金20%),并吸引深业集团、国创中心等龙头企业参与,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对于人才这个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龙华区通过打造产业集聚区、举办峰会论坛、推动校企合作等方式,不断完善人才引育体系。以格必加国家分子药物创新中心为例,其依托国创中心组建了百人创新团队,其中领军人才、博士、硕士占比超87%,高级职称人数不少于20人,专职科研技术人员不少于80人。这样的人才密度,为整个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人才池”。
更值得一提的是,龙华区还拥有“四个一”独特资源,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平台。一是拥有一个体量规模较大、增长潜力很大的医疗器械城。二是拥有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唯一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三是拥有大湾区唯一的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代表处和产业加速中心。可为企业提供医疗设备及技术人员资格和上岗准入工作,帮助企业提升售后服务团队的专业水平。四是拥有一个20亿元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基金。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政策扶持”到“生态构建”,龙华区用“保姆式”服务,为硅基仿生这样的企业铺就了成长快车道。正如赖铭所说:“没有龙华区的支持,我们不可能在几年内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国产医疗器械的‘替代先锋’。”
剑指“千亿级”产业集群 打造国际医疗器械产业高地
硅基仿生的快速成长,并非偶然。在龙华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早已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中心连续三年在工信部考核中获得优秀,走出包括郑海荣院士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格必加国家分子药物创新中心构建了达到千亿级别的DNA编码化合物库,缩短新药从概念到成药的时间周期,还搭建了全球唯一的中药小核酸药物研发平台,多项研究在全球新药研发领域独树一帜;联影医疗与国创中心研发出全球首台5.0特斯拉核磁共振仪,填补了国际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空白;北芯生命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系统,打破进口垄断,实现国产替代……2024年,龙华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产值达200.77亿元,占深圳市总产值的近五分之一,同比增速16.11%,远超全市平均水平。全区创新类医疗器械证达7张,占全市总量的25%以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更是上榜“2024年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如今,龙华区正以“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为核心,推动产业从“单点突破”向“集群爆发”跨越。这座规划面积近20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城,地处深圳中轴核心区,机荷高速、梅观快速穿城而过,轨道4号线、22号线及规划中的深广中轴城际在此交会,交通区位优势显著。其中,6.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将打造“产、研、展、医、教、养、居”七位一体的产业高地,目前已聚集医疗器械企业近百家,硅基仿生、北芯生命等优质企业已率先落地。
2023年,硅基仿生开始在九龙山科技园筹建年产能1200万套的全自动化生产线,该产线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拥有4000平方米的万级洁净车间,1000平方米独立的化学合成实验室。通过引入医疗器械核心组件全自动化生产技术,搭建兼容多管线产品生产设备和制造工艺的柔性产线,极大地提升了主营产品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核心组件传感电极的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预计落成后该条产线年产值将突破20亿元。
按照龙华区的目标,到2030年,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总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成为产业特色明显、规模效应显著、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中国医疗器械城”。为实现这一目标,医疗器械城将构建“双核引领、三带联动、五区支撑”的发展格局,即以“创新策源核”和“综合服务核”为引领,串联生命健康创新带、医疗器械智造带、都市康养生活带,布局北部生命科技创新区、中部医疗总部集聚区、南部医疗创新协同区、会展康养休闲区、高端国际化生活区等五大功能区,形成“从源头创新、中试实验,到生产制造、应用示范”的全链条生态。
针对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龙华区已制定“破题方案”,制定出台《关于支持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对“卡脖子”技术攻关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强化资金链赋能。对承担国家和省、市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的配套支持。此外,聚焦植介入器械、高端医学影像等八大领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依托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联合上下游企业攻关医学影像关键部件、心脑血管植入材料等“卡脖子”项目,实现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更好填补国产空白。
未来3至5年,龙华区还将加快完善医疗器械城的“公共服务配套”。其中包括打造医疗器械CDMO(合同研发生产)平台,补齐检验检测、临床试验、产品注册等公共服务短板,建设集研发、制造、产品转化、医企协同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全周期产业平台;打造产业现代化、园区运营专业化、设施智慧化和人才高端化的产城融合典范城区;释放平方公里级的产业空间,为更多国家和省、市级重大项目提供优质载体等。
“龙华区给了我们成长的土壤,我们也希望立足龙华,走向全球,让全世界更多糖尿病群体,享受到我们的科技和服务。”赖铭透露,硅基仿生正在不断进行研发,希望将更多生理指标的监测集成在小小的传感器中,并通过自身努力,成为龙华千亿级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中坚力量”。他说:“我们很有信心,因为龙华区打造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可以充分发挥医疗器械行业牵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也能更好打通上下游产业链,降低成本,让产品更有竞争力。”
从硅基仿生的单点突破,到龙华医疗器械产业的集群崛起;从政策支持的精准滴灌,到产业生态的系统构建,龙华区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奋进篇章,助力更多医疗器械企业在龙华这片热土上,朝着“全国顶尖、世界一流”的目标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