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精神,助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建设,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2024年上半年,深圳市水务局持续开展施工工地水土保持示范学习交流活动,聚焦边坡生态修复治理及水土流失防治新技术、新方法,邀请住建、交通、水务领域超80个重点项目的建设、施工、监理、主体设计等参建单位,实地看,现场学。自2023年以来,已开展12次示范观摩活动,各项目参建单位水土流失防治理念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自发探索、实施各种水土保持创新技术,共绘绿水青山美丽画卷。
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示范
东部沿海高速公路梧桐山道立交工程
项目位于盐田区,在施工开挖中形成长度1141米,坡高19-96.76米的典型高陡岩质边坡,破坏了周边的生态景观。为控制水土流失、修复生态景观,项目采用多种创新技术:
一是应用了双层挂网喷混植生技术,解决了岩质高陡边坡坡面生态修复覆土厚度不够的难题;
二是采用V形槽+双层挂网喷混植生技术,实现快速绿化;
三是筛选狗牙根等一批先锋乔灌草种和优化组合模式,通过乔灌草藤立体配置,达到了良好的生态和景观效果。
水务工程水土保持示范
沙湾河深圳水库截排工程一标段4号调蓄湖
项目位于龙岗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约3.5万平方米,西侧紧邻沙湾河。为避免“黄泥水”入河,项目结合施工进展分阶段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
一是边坡施工阶段,采用以生态袋覆盖、格构梁支护的方式进行坡面固土,结合截水天沟、排水沟等设施排导汇水;
二是桩基础及支护施工阶段,结合场地地形变化设置多个大型沉沙池,辅助在项目排水口设置一套泥水分离设施,实现场区内汇水有效沉淀再外排;
三是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采用基坑排水沟、集水井+混凝土顶板侧边沟+沉淀池、泥浆处理设备,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泥水分离设施
大型沉沙池
填挖高陡边坡水土保持示范
南头直升机场迁建项目场平及进出场道路工程一标段
项目位于龙华区和龙岗区交界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约为70.5万平方米,土石方挖填总量达1245.8万立方米,场地地势整体起伏大(高差约100米),自然放坡填筑高度达50米。为解决水土流失隐患问题,项目遵循“外汇水疏导截流,内汇水理顺有序收集沉沙后排出,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原则,根据现场施工进展及地形变化实时优化及调整方案:
一是填方区上游设置拦挡,阻隔汇水,下游设置拦挡,降低流速,并结合地形地貌设置大型沉沙池进行蓄抽排水;
二是临时边坡采用防水土工布进行覆盖,永久边坡采用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进行防护,坡面采用土工袋及土工格栅反包施工,避免冲刷坡面;
三是场内设置17级沉沙池及泥水分离器,并将场外长约300米的2号排洪渠设计为13级沉沙池,进行多级沉淀,最大限度避免施工期间“黄泥水”外排问题。
水务工程水土保持示范
公明水库—清林径水库连通工程田茜工作井
公明水库-清林径水库连通工程属于广东省重点项目、深圳市重大项目,输水干线长41.28千米,支线总长 11.13千米,防治责任范围面积 68.03万平方米。田茜工作井位于龙华区,涉及多个生态敏感区。
一是智慧提效,利用智慧工地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现场“一张图”管理,达到“全方位一体化动态监管”,同时开展全过程水土保持监理、水土保持监测;
二是健全水土保持管控体系,项目现场采取水土保持管控“八项”措施,即绿:优先生态护坡;盖:裸土全覆盖;引:清水全引走;降:全面降低流速;蓄:增加沉沙设施;智:智慧管控;新:新水处理设施;循:施工废水回用。
SS在线测定仪
水土保持创新示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
项目位于龙岗区,周边紧邻神仙岭水库、北理莫斯科大学,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为23.61万平方米,土石方挖填总量为102.3万立方米。项目在土方开挖及基坑工程施工阶段,创新应用多种水土保持新技术、材料,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采用工业固废基胶凝材料(复合低碳软土固化剂)替代普通硅酸盐水泥,对桩芯土进行原位改性固化,减少桩芯土外运,缓解传统桩芯土晾晒区域占地问题;
二是采用GRF绿色装配式支(防)护技术对成型边坡进行防护,既满足边坡支护基本要求,也避免了传统网喷工艺抗变形能力弱、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同时具备防水、防冲刷功能;
三是在项目出水口安装一体化泥水分离设施,将施工区截排水设施收集的降雨汇水以及基坑施工废水,经过沉淀后用于场地混凝土养护、雾炮及喷淋系统等,减少自来水使用量,实现水土流失防治和节水双重功效。
GRF绿色装配式支(防)护技术
一体化泥水分离设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圳市水务局将持续提升水务项目水土保持管理水平,擦亮“生态底色”,为山海连城绿美深圳建设贡献水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