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教师报与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课改中国行”暨第四届全国数智赋能初中写作教学研讨活动在深圳市红山中学圆满落幕。活动以“构建数智技术支持下的‘慧写作’教学新模型”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吸引了全国数百名教育专家、教研员及一线教师线上线下参会。
活动围绕“情境创设”“分层支架”“同伴协作”三大策略,探索以数智技术为底座的写作教学新模型。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项目主任杨智伟指出,当前教育改革需破解“学什么”“为何写”“如何评”的实践困境,而“慧写作”模型通过技术重构教学场景、激活真实表达、推动经验共享,为写作教学的素养转向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柳夕浪教授在主题演讲中提出“中间时代”教育四问,强调技术应用需警惕风险、立足教育本质,避免陷入“工具理性”窠臼。“教师应引导学生‘用中学、做中学、创中学’,更要守护人文精神的‘天趣’,防止技术异化导致‘人的消逝’。”柳夕浪表示。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于国则通过AI写作案例分析,阐明人工智能对语文教育的双重影响。“AI无法替代人类的反省与情感体验,批判性阅读、个性化表达仍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使命。”他呼吁教师主动拥抱技术变革,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设计者”。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程翔以《茶园小记》为素材,带领红山中学学生从采茶体验中提炼“初心与诱惑”的思辨议题,将生活场景升华为哲理写作;龙华区教科院向浩老师则通过《作文里的时间》一课,借助数智工具引导学生捕捉细节,打破线性叙事逻辑。两节示范课生动呈现了“情境-支架-同伴”策略的落地应用。
作为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首批课改实验区,龙华区近年来构建“1+4+N”人工智能教育模式,开发特色课程体系,推动“区域普及+校级特色”协同发展。龙华区教科院院长李渝忠表示:“此次研讨活动是响应国家号召、践行课改精神的行动实践,作为深圳首个‘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课改实验区’,龙华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行动,形成了‘区域普及+校级特色’的发展格局:一是构建‘1+4+N’人工智能教育模式;二是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师资与平台建设;三是开发具有龙华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