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如何科学防控鹦鹉热

来源:龙华区卫生健康局日期:2025年03月04日 【 字体: 打印打印

  一、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Psittacosis)又称“鸟疫”,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与禽鸟类接触传播。

  二、易感动物:鹦鹉、鸽子、鸡鸭等家禽及野生鸟类均可携带病原体。

  三、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通过吸入被感染鸟类或禽类的呼吸道分泌物、尿液、粪便或其他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这种传播方式不需要直接接触鸟类即可发生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或密切接触受感染鸟类或禽类及其羽毛、组织、分泌物、排泄物等,或被感染的鸟类啄伤、抓伤时也可能经由破损皮肤、黏膜以及消化道途径引起感染。

  四、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鹦鹉热的临床症状多样,与流感、新冠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相似,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常见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疲乏、畏寒、头痛及肌肉酸痛等,严重者可出现肺炎、心内膜炎、心肌炎、肝炎和败血症等并发症。潜伏期一般为5至14天,但有时可长达数月。

  五、哪些人群需重点防护?

  禽类养殖、贩卖、屠宰从业人员;

  宠物鸟饲养者(尤其是家中养鹦鹉、鸽子者);

  公园、广场喂鸽或观鸟爱好者;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

  六、科学防控关键措施

  1. 减少高危接触

  避免接触不明来源的野生鸟类,不购买生病的禽鸟;

  处理禽类粪便、清洁鸟笼时佩戴手套、口罩,事后彻底洗手;

  儿童、孕妇尽量远离活禽交易市场。

  2. 规范饲养宠物鸟

  新购宠物鸟应隔离观察2周,确认无病后再接触;

  定期清洁消毒鸟笼,避免粪便堆积;

  发现鸟类出现嗜睡、腹泻、羽毛杂乱等症状,及时送兽医诊治。

  3. 加强环境卫生

  禽类养殖场所保持通风,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消杀;

  接触禽类后,衣物需及时清洗并阳光下暴晒;

  菜市场禽类摊位需做好粪便清理和摊位消毒。

  4. 及时就医与报告

  若出现高热、咳嗽且近期有禽鸟接触史,应主动告知医生;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需24小时内上报传染病系统。

  5.疫苗接种: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但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七、公众无需过度恐慌

  鹦鹉热可防可控,可通过抗生素(如四环素类)有效治疗,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良好;日常购买检疫合格的禽类产品,煮熟煮透后食用无风险;不盲目扑杀鸟类,科学防护即可阻断传播链。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