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聚焦文体设施 共享品质生活
  • 访谈嘉宾:许媛媛,薛占栋,李小龙,钟姝丹,马静
  • 发布时间:2021年8月6日(星期五)15:00
嘉宾介绍
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媛媛,深圳中观研究院院长薛占栋,深圳市政协委员、龙华区政协委员李小龙,龙华区政协委员钟姝丹,龙华区政协委员马静
访谈内容

  【主持人方哲】各位好,欢迎大家来到龙华区政协2021年首场委员议事厅活动的现场,莅临今天现场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分别是龙华区政协副主席陈贤彪、杨东辉、仙新民、马晓歌、罗汉青,区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陈彤以及区政协一办三委负责的同志。同时,我们还邀请到相关职能部门的代表,除了现场的各位观众各位委员代表以外,我们线上也是开启了在线的直播。在开始议事厅活动之前,首先我们先通过一段短片来了解一下我们本期探讨的主题。

  (播放视频)

  【主持人】那么如何才能建设好、运营好、利用好这些文化设施,更好的满足群众需求,让居民共享品质生活。欢迎各位议事嘉宾上台。他们分别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媛媛,深圳中观研究院院长薛占栋,深圳市政协委员、龙华区政协委员李小龙,龙华区政协委员钟姝丹,龙华区政协委员马静。

  开始议事之前有一个问题想和在场各位专家学者、嘉宾委员共同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聚焦龙华区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带着这个思考,我们还是通过大屏幕来看一个短片。

  (播放视频)

  【主持人】正如我们短片中提到的,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情况,也是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以及品味高低,我觉得说得非常有道理。那么当前龙华区的基础文体设施建设的一个情况是什么样的,我们先请许媛媛副局长做简单的分享。

  【许媛媛】我们区的文体设施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大型文体场馆,一个是特色文化场馆。大型文体场馆有市投市建和区投区建两类,市投市建一共有4个,区投区建一共有10个。接下来我们讲讲街道一级的文体设施,首先就是围绕一街道一特色的目标,打造6个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以及53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第二就是打造书香龙华。我们2020年是启动了城市书房的建设,目前已建成了40个城市书房,初步形成“一个平台,一张网络,N种模式”的城市书房体系。第三就是社区一级的文体设施。这是我们区的薄弱环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一些空间资源,打造一批老百姓身边的文体设施。

  【主持人】您眼中的龙华区文体设施和文体服务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先听听李小龙委员给我们分享。

  【李小龙】今年有幸在龙华区政协第五个年头,在这五年里面我有幸举办像米其林美食嘉年华,这个是在欢乐海岸,但我第一首选是在龙华,但面临的问题是过了千人的活动是没有合适的文体设施,包括硬件、交通方方面面造成这样的困扰。

  【钟姝丹】我是1998年毕业时来到龙华,当时的龙华是连找一个标准的排练厅都没有,但是从龙华新区挂牌成立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龙华文体设施的发展,日新月异,变化特别大,这一点我们都看得到。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社区图书馆、城市书房等,为我们龙华人培养了非常好的阅读习惯,搭建了最好的载体。我觉得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

  我们从一些相对微观的角度,第一,比如区一级场馆截止到今天为止,我们应该是没有的;街道一级和社区一级,据我之前了解他们的产权多半是租赁的,使用成本非常高。第二,专业人才流失,留人是需要多方面、多立体角度来完成的一个事情,但我们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马静】现在基层的街道、社区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其实已经遍布每一个角落,但是有一次问到小区的中年阿姨知道这里有什么公共服务场所吗?她说我们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的宣传推广上可能需要加大力度。

  【主持人】为了更好地去完善龙华区的文体设施的运营跟设施情况,我们应该放眼区内外学会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更好地规划建设区内文体场馆和设施,区文体局也在早期对国内多个城市文体场馆设施进行调研,并将好的建设运营思路进行汇总整理,那么这些能为龙华区带来怎样的经验呢?姝丹委员您在各地的交流调研之后,学到的好的经验跟我们分享一下。

  【钟姝丹】第一个,常德市文化馆,它是一个集展示、演出、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建筑,以他们的小剧场演出为例,他们一年演出50场,每场补贴五千元,其他社团可以轮流在里面上演。但有一点不足就是它过于关注本土文化,从外面引进的东西太少,文化交流略有欠缺。第二个,梧州市文化展览中心,它是一个国企运营的模式,文旅投集团,它是用一个市场化运营加上政府的产业扶持引导资金的运营方式,它的产业引导资金不直接补给国企,而是补给那些把它引进来的项目,一部分是原创本土的项目,另一部分是来到梧州的有一种模式来补给,这种方式也很好,但它是一个三级的国企运营的模式,决策链条长,既是市场化运营但决策链条长导致市场反应就慢,这样在市场能够站住脚困难度较大。

  【李小龙】我想分享的也是来自于龙华本土企业在外地做的文化IP,也是大家所能知晓的来自贵州茅台镇。这家企业做了几个第一,世界最大的户型穹顶LED,同时也是市内最大的天轮,通过这样的一个文化IP,更好地融合贵州茅台镇的本身产业内容,又以文化的形式进行融合。所以我觉得文体项目不是一个感觉很突兀或者感觉是负累,它可以更好地结合当地的一些工业特色以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

  【马静】我觉得关于文体服务模型的在地化,我们调研的时候,成都从小的社区到街道,会结合本地的文化的特色以及本地居民实际人口结构情况来制定适合本地居民的文化的主题特色,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必须要结合在地化因素,把我们的文化服务体系而不只是设施,让这个体系能够沉淀下来,从而能传承下去,这样才有了文化的魂,才有了龙华的魂。

  【薛占栋】因为我们也调研了国际国内、深圳市内外各种文体设施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归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怎样做到高起点的规划、高水平的建设?其实它不一定全是要花最贵,但要体现本地特色。二是文体是一个民生事业,是需要花钱的。无论是场馆的建设还是在后期的运营过程中,都是需要财政的保障,这也是各个地方的基本经验。三是人才。文体事业是一个相对比较专业的事情,目前在专项资金里面已经安排了比较多的经济方面的人才引进奖励等,但可能在文体方面相对较少,在总盘上是需要考虑的。

  【主持人】既然有了经验,可以去借鉴,具体应该怎么样去更好地完善它们呢?如何才能更好地完善龙华区文体设施建设和运营,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呢?我们请钟姝丹委员讲一讲。

  【钟姝丹】一是明确整体规划思路和场馆定位。立足当下放眼长远,文化场馆的建设要把规划做好、定位做好。二是专业运营团队及使用者尽早参与规划建设。关于运营,场馆的建设能不能让运营团队和最终的使用者提前介入到规划来?如果运营团队提前介入,就会了解这个场馆规划时什么样的功能、多大的面积是最合理的。三是制定科学的运营补贴办法。关于文化扶持的产业引导资金,龙华区在这方面,不管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扶持一直都是不遗余力的。如何让资金用得更好,可以把办法跟现实之间做更紧密的结合,避免大包大揽。最后,在数字龙华、智慧龙华建设过程中,最好应该同步进行避免一些重复的工作和劳动。

  【李小龙】第一,政府投资的文体设施,在考虑经济层面的前置,要特别注重社会效益,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如果没有社会效益,怎么提升全区人民的生活品质?因此,政府所投资或运营的体育场馆,社会效益是摆在首要位置。第二,因地制宜。如何在运营文体设施的同时,助力龙华本土品牌,借助文体项目,打造属于龙华的IP属性。文体项目最重要的是原创,要与当地紧密结合,才能真正的实现文体项目利益最大化。

  【马静】我提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文化源于群众,群众需要什么,群众、文化的组合和融合是什么;二是结合现有的社区和街道的文体服务设施,进行资源整合,精准化地对接到群众当中来。

  【主持人】最后,请许媛媛副局长为我们做总结。

  【许媛媛】接下来我们文体局应该要做的,主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聚焦高品质的十分钟文体服务圈。

  第二,场馆运营初步额想法主要以三种模式灵活运用。首先是以公共文体服务设施功能为主的场馆,自主运营;以体育功能为主的场馆,考虑由政府组建国有企业,委托国有企业进行运营管理;另外一种专业化程度需求更高的,考虑委托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民营企业进行运营管理。

  第三,大力打造数字文体场馆,接下来目标是希望能够打造成全区“一张网”,也就是一个系统、一套数据,打通全部辖区内各个场馆的运营壁垒。

  【主持人】再次感谢各位委员各位嘉宾以及职能部门代表在今天议事厅活动现场的建言献策,也感谢现场各位职能部门领导的积极回应,还要感谢现场以及线上的观众朋友们参与本期的议事厅活动。本期议事厅活动到期圆满结束,感谢大家的参与,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