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学期开始了,您家孩子是不是还陷在“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假期模式里?晚上精神十足,早晨却像被床“粘”住,怎么叫都没用。
别着急,这不是孩子“贪玩”或“懒惰”,而是昼夜节律紊乱的表现。就像从国外回来要倒时差,开学期间也得帮孩子“倒时差”。
秋季开学之际,龙华区慢性病防治中心临床心理科睡眠医生孙福刚,给大家带来一套科学、温和又有效的调整方案,助力孩子快速摆脱假期生物钟困扰,以饱满状态迎接新学期的学习与生活。
“晚睡晚起”是生物钟跑偏了
每个人体内都有个天然“时钟”,叫生物钟。它如同严格的指挥官,通过分泌褪黑素告诉我们:“天黑了,该睡了”;早晨则减少褪黑素分泌,让皮质醇等激素水平上升,提醒我们:“天亮了,该起床了”。
假期不用上学,很多孩子在晚上会长时间用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屏幕蓝光会强烈抑制褪黑素分泌,让大脑误以为还是白天,到了早晨没有起床压力,孩子自然睡到日上三竿。这样一来,孩子的生物钟就往后推迟了,形成“晚睡晚起”的循环。强行突然改变,会让孩子很难受。
调整生物钟循序渐进是关键
突然让孩子明天就早睡早起不现实,甚至会引发抵触情绪。最有效的办法是循序渐进,每天提前15-30分钟。
第一步:计算并制定“阶梯式”计划。假设孩子现在凌晨00:00睡,目标是22:00睡。因为开学了,早上需要6点半起,这需要调整2小时的睡眠时间。如果,在开学前未进行调整,可用开学第一周完成。
第1-2天:目标23:30睡。每天早上同一时间起床。第3-4天:目标23:00睡。第5-6天:目标22:30睡。第7天:目标22:00睡。
第二步:善用“光线”这个最强工具,光线是调节生物钟最强大的自然力量。
早晨:起床后立刻拉开窗帘,让孩子晒15-20分钟太阳。阴天的话,明亮的室内灯也可以。这会让大脑知道“白天开始了,该清醒了”,抑制褪黑素,开启新一天。
晚上:日落后,尤其是睡前一小时,调暗家中灯光,给孩子营造昏暗、宁静的睡眠环境,这是入睡的信号。
第三步:严格管控“屏幕时间”。睡前一小时,坚决不让孩子用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若必须使用,一定要开启设备的“夜览”或“护眼模式”(减少蓝光),并尽量调低亮度。最好换成亲子阅读、听轻音乐或聊天。
第四步:固定起床时间(周末也不例外)。调整作息,起床时间比入睡时间更重要,就算孩子前一天睡得晚,第二天早上也最好按计划时间(比如上述的11:30)叫醒他。白天可能会困,中午可以小睡20-30分钟(别睡太久),这样晚上更容易提前有困意。周末坚持同一起床时间是巩固新生物钟的黄金法则,不然一周的努力可能白费。
第五步:助眠饮食与日间运动。饮食:睡前别让孩子吃太饱,也别摄入咖啡因(可乐、茶、巧克力等)。晚餐可适当吃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香蕉、小米),它是合成褪黑素的原料。运动:白天充足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既能消耗精力,又能大幅改善睡眠质量,加深夜间睡眠。但睡前三小时要避免剧烈运动。
给家长的特别提醒
1.以身作则:全家一起调整作息,创造安静的睡眠环境,比只要求孩子更有效。
2.耐心与鼓励:孩子早上可能起床气更重。请多些理解和鼓励,少些责骂。
3.持之以恒:生物钟调整需要耐心,一般一周左右才能稳定。一旦建立新规律,就要尽力保持。
概而言之,总结核心公式:循序渐进调整+早晨见光+夜晚避光/避屏幕+固定起床时间+白天运动=焕然一新的健康作息。
调整孩子作息,不只为了应对开学,更是培养他们受益终身的健康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