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洒家乡的弓村革命先烈周振熙(一)
来源:深圳市龙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0日
周振熙(1898-1945年),广东省宝安县龙华弓村(今深圳市龙华区)人。他出身于中农家庭。青少年时期就学于南头高级书院,如期毕业。此后,因家庭经济状况愈下,没能继续深造,便以教书为职业。期间周振熙接受了革命思想教育,特别关心国家前途命运,追求进步事业。
1938年,我党派黄木芬、王启光带领工作队10多人进驻弓村。在观澜、白花洞、乌石岩、麻布、赤岭头、弓村一带活动时,周振熙知道后积极响应并要求投身革命。后来,党组织派他到“白皮红心”的龙华乡政府当文书。他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大力协助进步人士卓凤康乡长主持乡政。
1939年初,东宝边区游击大队成立后,周振熙积极协助部队,建立各村抗日自卫队,动员青年参军,扩大部队力量。这年3月8日,周振熙在陈坤的发展下与同村的周吉、周其入党。他负责地方与部队的联系工作。东宝边区工委将这两支部队和从各区地方党组织动员来的武装人员,在东莞县苦草洞整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王作尧,政训员何与成,总支书记黄高扬。大队共120人,分为第一中队和短枪队。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处在危亡时刻。身为知识分子的周振熙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自勉,积极宣传抗日,不久便在卓凤康当“白皮红心”乡长的乡政府担任文书一职。1931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宝安县形势十分严峻。当时,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员会支部委员张广业和共产党员王启光等撤到了观澜章阁、白花洞一带,黄高阳带领东莞清塘地区的自卫队到白花洞与张广业会合。10月下旬,为了加强对广九铁路沿线东宝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决定在观澜章阁村成立县一级派出机构“中共东宝边区工作委员会”。张广业任书记,黄高阳和黄木芬为委员,负责宝安县及铁路沿线地区的对敌斗争工作,并在乌石岩、麻布、赤岭头、弓村一带活动。11月23日,日军占领广州。为巩固其占领区,向广九铁路沿线进行疯狂扫荡。当日军回师扫荡时,东宝边区工委通知武装部队集中章阁以对付日军扫荡。国民党军第一五三师九一三团被日军击败,有200多人退到白花洞,与师部失去联系,处境困难,军心动摇。中共东宝边区工委派王启光对该团团长做工作,使他们留下来坚持抗战,并同意在该团设立临时政治部,由中共东宝边区工委派20多人到该团做政治工作。政治部主任由王启光担任,副主任为蔡子培,黄木芬任临时政治部武装队长。12月中旬,中共东宝边区工委在章阁村建立“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第二大队,黄木芬、蔡子培分别担任大队长。其中,第一大队在章阁、白花洞等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第二大队则在清溪、凤岗一带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留下陈坤、祁和负责联系和领导平湖、山厦以及宝安其他各点的党的工作,陈坤在龙华弓村一带活动。龙华地区正式建立起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创建抗日武装的同时,龙华地区的党组织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940年初,东江国民党顽固派头目香翰屏掀起反共逆流,纠集数千人围剿曾生、王作尧领导的惠东宝抗日游击队。曾、王率部队转移到海陆丰。周振熙不顾家人安危,毅然将部队留下的30多支枪和弹药以及军用物资用夹墙封存在弓村的家中。当年秋季,曾生、王作尧领导的惠东宝抗日游击队奉中央命令重返宝安敌后抗日根据地,周振熙当即将部队东移前交他保存的武器和军用物资完好无缺地交回部队,为部队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
1941年的白花洞战斗取得重大胜利后,日寇几次兵分三路对龙华进行扫荡,周振熙带领自卫队配合抗日游击队参加反扫荡斗争。8月15日,周振熙、卓凤康带领自卫队配合游击队打败了日寇的三路进攻,粉碎了日寇精心策划的扫荡。
摘自《龙华革命史话》,中国文史出版社,2022年1月1日出版,P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