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14部门开展安全生产联合检查。
不久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开展情况”新闻发布会,点赞了深圳市龙华区“柔性执法”机制,特别提到,“龙华区优化执法理念,坚持执法和服务相结合,对主动自查自纠的轻微违法企业开通了免罚清单绿色通道,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一时间,龙华“柔性执法”引起广泛关注。
“柔性执法”的“柔”体现在哪里?执法中如何平衡“柔”与“刚”?带着这些问题,走进龙华区司法局,深入了解每一次“柔性执法”的背后,是如何既守护了法律尊严,又为市场主体注入发展信心,让法治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实后盾。
轻微违法“免罚” 人性化执法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龙华区作为深圳人口密集的产业大区,小商贩、外来务工人员、小微企业众多,管理对象复杂,兼之快速城市化,带来占道经营、劳资纠纷等问题。“如果单纯以刚性执法的方式,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因此需更灵活的治理方式,也就是我们提到的‘柔性执法’。”龙华区司法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
“柔性执法”,首先体现在对轻微违法行为,开通了免罚清单绿色通道。去年4月,龙华执法人员检查某诊所时,发现一名护士持有的“护士执业证书”执业地点登记为“某医院”,涉嫌在备案执业机构外的场所开展护理活动。
“以往,此类违法行为难逃罚款,情节严重者甚至面临停业、吊销执照。”工作人员介绍。但深入调查发现:其一,该护士虽有两周违规执业行为,但已于检查前在系统提交变更申请,并于检查后的次日完成了注册地址的变更;其二,护士刚到诊所上班不久,未来得及了解清楚诊所登记地址,且其所开展行为均是依照其他相关人员的嘱咐执行,可证明没有主观过错。最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该行为不予行政处罚。
从“严罚”到“轻罚”,再到“免罚”,体现的是执法中人文关怀的温度。社会上也有人士担心,一味强调柔性执法,强调温度,会不会导致该管的不管、该罚的不罚,监管不到位?如何认定哪些情况属于“首违不罚”?
“柔性执法不代表不执法,法也绝无可能向不法让步。”一线执法人员行使裁量权时的“尺度”把握至关重要。为此,龙华区印发《龙华区优化涉企行政执法运行机制工作方案》《关于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的工作指引》等文件,为“柔性执法”提供制度保障。
随着裁量权基准和管理办法的不断完善,实际给予了执法人员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但这里的“空间”一定是在依法依规的大前提下,秉持以人为本、教育引导、预防为主的理念,通过依法采取不予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免予行政强制措施等系列执法方式,结合行政指导、说服教育、劝诫警示等非强制性手段,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执法方式。
对企业而言,轻微违法“免罚”,在法定权限范围内给予容错纠错空间,可以打消其“动辄得咎”的顾虑,促使其自觉纠正违法行为。“有的违法行为确实是无心之失,人性化执法给了我们改过的机会,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包容的营商环境,也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龙华区一家物流企业负责人感叹道。
“扫码入企+预约执法” 避免重复随意检查扰企
龙华的“柔性执法”,又体现在刀刃向内,推出“扫码入企”“预约执法”“联合执法”,让涉企检查更规范、公开、透明。
今年3月,龙华区创新推行“无感赋码”智能执法模式(“龙华区扫码入企平台”)。执法人员只需扫描企业营业执照二维码或房屋编码,或搜索关键信息,即可自动关联企业库,无需企业额外申领“监督码”,实现“无感赋码”,零负担接入。
成效还体现在平台将监督范围扩展至辖区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入企行为,包括日常巡查、政策宣传、走访调研等,并通过数据留痕和智能预警功能,对高频次入企行为进行预警,实现监督范围全覆盖。
针对企业反映的“检查扎堆、计划冲突”痛点,龙华区建立“双向预约、企业决定”入企预告机制,依托平台提前向企业推送执法检查计划并预约执法,同时鼓励企业主动预约执法单位上门执法检查,赋予企业自主选择接待时段的权限,最大限度减少行政检查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切实提升执法服务精准度和企业迎检便利度。
“有时我们同时收到3个部门的检查通知,他们约好时间一起上门,原本三次检查,现在一个上午就能搞定。”民治街道某酒店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这正是龙华推行的‘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模式”,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特别设置了“联合入企”这一重要模块:各单位将行政检查计划上传平台,通过系统自动匹配,整合执法资源、优化检查流程,构建区街协同、跨部门联动的“小联合+大联合”拼团执法检查新格局。同时该平台还设定“无忧评价”功能,企业可匿名对执法机关、人员的行为进行评价,执法监管人员再根据评价内容进行内部学习、整训。
“扫码入企平台上线后,切实为企业带来了便利。通过检查预告和联合执法功能,有效避免了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问题,让企业能够更专注生产经营。”龙华辖区多名企业负责人表示,全流程线上记录和公开透明的执法模式,既保障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也让执法过程更加规范有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平台搭建的政企沟通渠道响应迅速,企业诉求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处理,真正体现了政府部门服务企业的诚意。
据了解,自平台运行以来,共开展扫码入企2500余次,其中行政检查等涉行政执法事项180余次,日常巡检、上门走访、普法宣传等非行政执法事项2400余次,相关领域执法检查同比下降超过65%,有效减少了入企频次。
变末端处罚为源头治理 真正为企业发展赋能增效
“执法不是冷冰冰的‘一刀切’,而是有温度的服务”,龙华区在处理一起泥水违规排放案件时,生动诠释了这一理念。
去年8月,龙华区执法人员检查某工业园项目时发现施工总承包单位在未办理排水许可证情况下,擅自将泥水排入市政雨水沟。执法机关立即立案,责令停工整改。复查中,该企业已主动拆除连接市政雨水沟的PVC管,现场无排水,并补办了许可证。经集体讨论,认为当事人积极配合整改,采取治理措施消除危害后果,降低了违法程度,决定采取“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方式,予以从轻处罚,罚款6万元,为企业减免罚款19万元。
“此案暴露的是企业对法律法规的忽视,这也凸显了普法前置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执法检查中同步提供合规建议,目的是推动‘事后处罚’向‘事前预防’转型。”工作人员强调,这种“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方式,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通过正向激励引导企业合规经营,避免了“以罚代管”的简单化倾向。
据了解到,一些企业在经营中出现不合规,“有错不改”,是对复杂、专业领域的法规不了解。针对专业性较强的复杂问题,龙华区搭建“专家在线会诊”平台,联动行业领域权威专家提供远程指导,助力企业科学整改、合规发展。对确有经济困难的企业,依法协助申请分期或延期缴纳罚款,避免“一次处罚打垮一家企业”的事情发生。
“将普法服务、合规指导融入行政执法过程中,助力企业提升自身合规能力,达到了规避违法、防范风险的工作效果。”龙华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推动执法资源向“防风险、优服务”集中,企业主体不断完善内控管理,从“要我合规”向“我要合规”转变,不断提升信用意识,减少违法违规行为。
“过去一听到执法检查就紧张,现在执法人员会先指导我们整改,真正站在企业角度解决实际难题,为企业发展赋能增效,这种改变让人安心。”一位企业主感慨道。
该严则严,当宽则宽。柔性执法,在执法过程中融入教育引导和人文关怀,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不仅能够让违法当事人有知错能改的机会,让执法、懂法和守法成为一种自觉,更有助于在法治轨道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