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深圳市龙华区“柔性执法”何以出圈?规则的“温柔触角”激发市场活力

来源:龙华区司法局日期:2025年07月04日 【 字体: 打印打印

  今年5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点赞了深圳市龙华区“柔性执法”机制,特别指出,“龙华区坚持执法与服务相结合,针对主动自查自纠的轻微违法企业开通免罚清单绿色通道,在规范涉企执法的同时为企业减负,助力龙华营造更良性的营商环境。”

  一时间,龙华“柔性执法”引发全社会热议。“罚得心服口服”“态度积极整改到”“执法双方通情达理、不吵不闹”……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浏览到,深圳市民乃至外地访客,纷纷对龙华的执法环境表达高度认可。

  “柔性执法”的“柔”体现在何处?执法中如何平衡“柔”与“刚”?带着这些问题,晶报记者走进龙华区司法局,与相关科室负责人共同探讨每一次“柔性执法”背后,政府如何与市场筑牢信任基石。

  刚柔之间:探寻执法新模式的平衡点

龙华区执法人员开展职业病防治检查.jpg

  图说:龙华区开展职业病防治检查

  龙华区作为深圳人口密集的产业大区,小商贩、外来务工人员、小微企业众多,管理对象复杂,兼之快速城市化带来违建、占道经营、劳资纠纷等问题,“如果单纯以刚性执法的方式,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因此需更灵活的治理方式,也就是我们提到的‘柔性执法’”。龙华区司法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

  2024年4月,龙华执法人员检查某诊所时,发现一名护士持有的“护士执业证书”执业地点登记为“某医院”,涉嫌在备案执业机构外的场所开展护理活动。

  “以往,此类违法行为难逃罚款,情节严重者甚至面临停业、吊销执照。”工作人员介绍。但深入调查发现:该护士虽有两周违规执业行为,但已于检查前在系统提交变更申请,并于检查后的次日完成了注册地址的变更;其二,护士刚到诊所上班不久,未来得及了解清楚诊所登记地址,且其所开展行为均是依照其他相关人员的嘱咐执行,可证明没有主观过错。最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该行为不予行政处罚。

  从“严罚”到“轻罚”再到“免罚”,体现的是执法中人文关怀的温度,是和谐与合理的交融之道。这“交融之道”的准绳,在于明确裁量权标准、优化执法机制、规范执法程序。为此,龙华区印发《龙华区优化涉企行政执法运行机制工作方案》《关于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的工作指引》等文件,为“刚柔相济”提供制度保障。

  “柔性执法不代表不执法,法也绝无可能向不法让步。”一线执法人员行使裁量权时的“尺度”把握至关重要。

  随着裁量权基准和管理办法的不断完善,实际给予了执法人员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但这里的“空间”一定是在依照法规的大前提下,秉持以人为本、教育引导、预防为主的理念,通过依法采取不予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免予行政强制措施等的系列执法方式,结合通过行政指导、说服教育、劝诫警示等非强制性手段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执法方式。

  这本质上是执法理念从“管理导向”向“服务导向”的深刻转变,也是柔性执法的创新亮点。将监管、教育、服务融入执法实践,正推动一线执法人员加速掌握“执法+服务”新模式的精髓。

  “无感赋码”+“拼团上门”,企业迎检频次锐减六成

龙华区执法人员在扫描企业营业执照二维码进入企业.jpg

  图说:龙华区执法人员在扫描企业营业执照二维码进入企业

  今年3月,龙华区在深化“执法+服务”的基础上,创新推行“无感赋码”智能执法模式(“龙华区扫码入企平台”)。执法人员只需扫描企业营业执照二维码或房屋编码,或搜索关键信息,即可自动关联企业库,无需企业额外申领“监督码”,实现“无感赋码”,零负担接入。

  成效还体现在平台将监督范围扩展至辖区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入企行为,包括日常巡查、政策宣传、走访调研等,并通过数据留痕和智能预警功能,对高频次入企行为进行预警,实现监督范围全覆盖。

  此前,记者曾深入政府各级机关“入企”一事做过采访调查,收到反馈:许多企业常疲于应付各级部门频繁上门。“高峰期一周接待街道、社区、城管、安监、消防、应急、生态等7-8次检查或宣教。”某制造企业总经理阳总直言,政府初衷是好的,但频度过高甚至流于形式,让企业应接不暇,甚至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针对企业反映的“检查扎堆、计划冲突”痛点,龙华区已建立起“双向预约、企业决定”入企预告机制,依托平台提前向企业推送执法检查计划预约执法,同时鼓励企业主动预约执法单位上门执法检查,赋予企业自主选择接待时段的权限,最大限度减少行政检查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切实提升执法服务精准度和企业迎检便利度。

  “有时我们同时收到3个部门的检查通知,他们约好时间一起上门,原本三次检查,一个上午搞定。”民治街道某酒店副经理如是说。

龙华区14部门开展安全生产联合检查企业.jpg

  图说:龙华区14部门开展安全生产联合检查企业

  “这正是龙华推行的‘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模式”,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特别设置了“联合入企”这一重要模块:各单位将行政检查计划上传平台,通过系统自动匹配,整合执法资源、优化检查流程,构建区街协同、跨部门联动的“小联合+大联合”拼团执法检查新格局。同时该平台还设定“无忧评价”功能,企业可匿名对执法机关、人员的行为进行评价,执法监管人员再根据评价内容进行内部学习、整训。

  “扫码入企平台上线后,切实为企业带来了便利。通过检查预告和联合执法功能,有效避免了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问题,让企业能够更专注生产经营。”龙华辖区多名企业负责人表示,全流程线上记录和公开透明的执法模式,既保障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也让执法过程更加规范有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平台搭建的政企沟通渠道响应迅速,企业诉求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处理,真正体现了政府部门服务企业的诚意,也为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自平台运行以来,共开展扫码入企2500余次,其中行政检查等涉行政执法事项180余次,日常巡检、上门走访、普法宣传等非行政执法事项2400余次,相关领域执法检查同比下降超过65%,有效减少入企频次。

  宽严相济:让处罚成为“清醒剂”,而非“致命伤”

  去年8月,龙华区执法人员检查某工业园项目时,发现施工总承包单位在未办理排水许可证情况下,擅自将泥水排入市政雨水沟。执法机关立即立案,责令停工整改。复查中,该企业已主动拆除连接市政雨水沟的PVC管,现场无排水,并补办了许可证。经集体讨论,认为当事人积极配合整改,采取治理措施消除危害后果,降低了违法程度,决定采取“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方式,予以从轻处罚,罚款6万元,为企业减免处罚19万元。

  “此案实则暴露的是企业对法律法规的忽视,这也凸显了普法前置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执法检查中同步提供合规建议,目的是推动‘事后处罚’向‘事前预防’转型”,工作人员强调,这种“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方式,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通过正向激励引导企业主动守法,避免了“以罚代管”的简单化倾向,正向帮助涉案主体合规经营,这是柔性执法的具化体现。

  针对专业难题,龙华区搭建“专家在线会诊”平台,助力企业科学整改、健康经营。对确有经济困难的企业,依法协助申请分期或延期缴纳罚款,避免“一次处罚压垮一个企业”的悲剧。

  记者了解到,许多企业并非知错不改,而是对复杂、专业领域的法规不了解。此时,执法人员首要任务是宣教,其次是设定执法“观察期”给予容错整改空间,最后根据情节及整改成效决定是否“首违免罚”、轻罚或严罚。而针对专业复杂问题,龙华区搭建“专家在线会诊”平台,助力企业科学整改、健康经营。对确有经济困难的企业,依法协助申请分期或延期缴纳罚款,避免“一次处罚打垮一个企业”的事情发生。

  该严则严,当宽则宽。柔性执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同步提升,达成执法力度与温度的统一,践行“执法为民”的法治理念。

  成效新表达:“减负”、“降频”成关键词

龙华区执法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执法检查.JPG

  图说:龙华区执法人员开展安全执法检查

  以往探讨工作成效,常听到“出动人次、检查家次、排查隐患数、整改量”等数据罗列,似乎数字越大,成效越显。此次采访,工作人员描述成效的关键词却是:“下降、减少、避免”例如,涉企检查次数下降约65%,累计为辖区企业减轻行政罚款金额为……

  龙华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柔性执法的成效体现主要通过执法效能提升、群众满意度增强、商事主体负担减轻三方面实现多维度成效。

  群众层面,通过“首违不罚”“轻微不罚”等措施,减少了因轻微违法受罚引发的冲突;加强执法中释法说理,增进了群众对执法的理解与信任,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降低了投诉与复议案件数量。

  商事主题层面,减轻了企业因轻微违法受罚的经济负担;“组团上门”“一次统筹、一次检查、一次反馈”模式,显著降低了迎检频次,减少干扰;提供“执法+信用修复”服务,帮助企业修复信用记录,减少对融资等经营的影响,激发市场活力;通过行政约谈、指导等柔性手段引导企业自我纠错,提升合规意识;“执法+服务”模式切实解决企业问题,提振信心,助力高质量发展。

  执法效能提升层面,通过“扫码入企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将执法单位入企行为全量纳入监管,提升了规范化水平;建设柔性执法案例库、开展典型案例评比,强化执法标准,发挥示范作用,提升全区执法人员柔性执法能力与效能……

  采访中,工作人员温和、幽默的表达与诸多创新做法,消解了记者对执法话题惯有的严肃感、紧张感。这或许正是柔性执法带来的真切感受——龙华的执法是有温度的。

龙华区应急无人机科技监管企业安全生产.png

  图说:龙华区应急无人机科技监管企业安全生产

  当无人机“无感巡查”替代部分现场执法,当“互联网+明厨亮灶”在餐饮业不断普及,当执法人员携专家上门解忧,当企业老板从排斥检查到主动预约,当群众投诉日渐减少……这一切,都是政府积极探索与市场、群众重构信任的生动实践,也为新时代行政执法工作提供了宝贵的“龙华样本”。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