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深圳市龙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

来源:龙华区发展和改革局 日期:2023年07月03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围绕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部署要求,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任务基本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双统筹”发展见效能

  聚焦“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位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果。经济指标回稳向好地区生产总值达2952亿元,同比增长3.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区第1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1%,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0.8亿元,投资强度位居全市前列。外贸进出口总额超5200亿元,同比增长7.2%。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综合排名跻身全省十强。生产效率有效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2%,每亿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耗电量分别下降8.2%、4.8%。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非房地产投资占比提升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7.6%。财政收支实现平稳运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8%。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市场活力显著增强。市场主体梯度培育格局加速形成,新增商事主体5.1万户,数量位居全市前列,新增上市企业2家、总部企业1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个转企”327户。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海克斯康、中电源动、丰宾电子等109家重点企业落地,总注册资本超143亿元,全球招商大会新签约项目50个,总投资超900亿元。发放产业扶持专项资金超40亿元,在全市率先出台助企纾困政策,为企业减负超2.7亿元,惠及市场主体近万家次。疫情防控精准高效。坚持落实科学防控、精准防控、人性化防控的要求,创新深圳北站“一证通行”模式、“六专”闭环机制,率先建成2个跨境运输综合接驳站,成功守住深圳北站、跨境运输、大厂防疫三大关口,全年疫情防控平稳可控。全国首创“龙·眼”智慧流调系统,实现“指挥系统一体化”和“业务流程全程可视化”。

  (二)抢抓机遇开新局,数字龙华发展育新篇

  积极抢抓数字中国建设战略机遇,以数字化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数字龙华建设迈上新台阶。数字资源开放共享。组建区属独资一级国企龙华数据有限公司,在全市率先实行“首席数据官”制度,探索构建数据确权、开放、流通、交易机制,打造全国数据赋能先行区。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崖山数据库系统获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十大硬核科技”奖。成功推出一批BIM技术应用试点,区综合医院项目获国家BIM大赛金奖。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产出超5550亿元,增长13%,高于传统企业8.3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对产业发展贡献率超过70%。建成湾区首个一站式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平台,企业上云项目超2.7万个,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灯塔工厂数量均居全市首位。遴选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标杆案例10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到最高级的企业数量达到5家,占全国近五分之一。数字治理精准高效。出台数字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构建“1+3+5+N”数字治理格局。坚持数字化赋能,在全省率先开展平安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平安建设体系。建成全市首个数字驾驶舱,入选中国数字新基建优秀实践案例。修订数字治理事项1800余项,上线“数字抗疫”、生命关爱中心等应用场景48个。数字文化繁荣发展。印发文化创意产业及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操作规程。“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揭牌成立。成功引进时空数字、大漠大智控等优质数字文化企业。举办数字文化产业系列培训,累计覆盖企业100余家。数字安全保障有力。在全国首创地方数字孪生标准体系,率先推动信创国产化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构建全域CIM底座。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信息系统和终端安全保障防护能力持续增强。强化“全国网络安全宣传周龙华分会场”活动品牌,全面营造全社会共筑网络安全防线的浓厚氛围。数字合作不断深化。与广州、珠海、佛山等37个地区实现5200余项“跨域通办”事项,成功举办2022年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全国深度行(首站)·深圳站、龙华-华为时尚产业数字化转型峰会等大型活动。

  (三)提质增效促转型,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坚持产业集群化、链条化、梯队化发展,产业结构、产业链条、产业生态加速完善,全链条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坚持制造业立区之本,把战新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制定“12+4”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六个一”工作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420亿元,同比增长6.6%,占GDP比重近五成,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探索创新深莞先进制造业跨区域合作模式,高水平打造九龙山先进制造业园区、大浪-清湖先进制造业园区和黎光-银星先进制造业园区。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成功引进迈瑞、迈胜、联影、中电源动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授牌成立双碳产业运营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求雨岭氢能产业园、能源科技城、象山科技园等重点产业项目。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规模以上服务业营收突破千亿大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5%。商贸业潜力加快释放,汽车销售额近200亿元,龙华商圈入选国庆期间全国五大热门消费商圈,建成全市首个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产业园,集聚企业87家。金融服务体系快步构建,与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分行、同创伟业等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徽商银行深圳分行、紫金财险深圳分公司顺利落地,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正式运营。设立深圳首支区级天使投资母基金,区政府引导基金荣获“2021中国最佳政府引导基金TOP30”,数字经济ABS、ABN融资规模达18.5亿元。“首贷专窗”“金融驿站”授信总额约12亿元。专业服务体系加快补短板,迈瑞软件等知名企业成功落户,设计产业园二期完成遴选,软件信息产业园启动规划研究。现代物流体系逐步完备,黎光物流园完工。产业空间不断优化拓展。全年新增产业用地89.5公顷、产业用房150万平方米。福城南、观湖北、深莞先进制造业走廊等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顺利推进,城市更新供应土地39公顷,土地整备入库303公顷。优化调整三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范围,新增工业用地面积超5平方公里。完成5宗产业用地出让及3个工业园区整治提升,首个“工业上楼”试点项目开工建设,北站创新型产业用房入驻企业84家。

  (四)凝心聚力勇攀峰,科技创新生态添活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引擎动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107.7亿元,增长5.4%。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6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近六成,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82项,居全市前列。汇川技术、顺络电子成功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企业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市长奖、深圳技术发明奖实现零的突破。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牵头研发的首台国产ECMO获批上市。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自主研发及应用项目57项。创新载体加速集聚。新增各级创新载体20家、国家级孵化器1家,新认定市级孵化器4家,位居全市第二。国家集成电路检验检测中心等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落户龙华。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高端医疗器械CMO平台正式启用。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3个国家级平台分支机构落地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新引进初创企业16家。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新增院士4名、各领域高层次人才300人、博士后人才25人。发起设立首支大健康产业基金,各类科技成果首次商业化进程加快。成功举办首届国际智能机器人技术挑战赛、“国创杯”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第六届龙华区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高端活动。

  (五)攻坚克难谋突破,重点领域改革深推进

  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综合改革试点扎实见效推进落实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清单的34项自主开展项目和58项区级重点改革项目,数字能源融合发展改革等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申报第二批授权事项。全年创新推出全国首创改革举措超20项,13项改革获国家宣传推广。一批改革事项取得重要进展,高密度城区存量土地开发模式改革获国家发改委推广;工程建设领域数字反腐改革获“中国廉洁创新奖”提名奖;国资国企综合试验改革持续完善,全市率先开展股份合作公司职业经理人试点,区属国企资产总额增速实现全市第一。营商环境改革纵深推进发布营商环境改革事项清单200余项。在全市率先推出48项“免申即享”惠民利企服务事项,事项范围、事项数量、补贴金额、受惠面均居全省第一,获国务院办公厅和人民日报刊文推广。连续3年获评全国政府采购百强县,政务公开工作连续四年荣获深圳“金秤砣”奖,政务服务模式获国务院网站推广。在全市率先发布26项涉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清单,最大限度缩短办事周期。推动23项区级“证照分离”改革事项落地见效,推出“秒批”事项333项。区域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国家首个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中心落户龙华,编制全省首个县区级东西部协作“十四五”规划。联合主办深圳与加拿大创新合作交流会暨“深圳遇见多伦多”友城摄影作品展,成功举办首届深港澳青少年成长峰会,创建“中国少年说”国际传播品牌。民治街道获评深圳首批“国际化示范街区”“国际化商务交往特色街区”。

  (六)精益求精提品质,现代城区面貌展新颜

  坚持高起点规划、前瞻性布局、匠心式打造,实施城区建设提速行动,持续强化都市核心功能,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现代都市功能日臻完善、品质日渐提升。重点片区开发全速推进完成重点片区投资近700亿元。北站国际商务区超核项目开工建设,担保总部大厦完成出让工作,市美术馆新馆等项目有序推进。九龙山数字城规划范围北拓至22.77平方公里,富士康AR/VR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龙华超级商圈壹方天地购物中心获评省级示范商圈,龙华商业中心等城市更新项目顺利开展,龙塘、卢山等停车综合体项目完工。鹭湖中心城枢纽规划出炉,“四馆”开工建设,湖西产业园项目有序推进。大浪时尚小镇大浪(华为)时尚产业数字创新中心正式启动,诗恩时尚创意厂区竣工验收。观澜文化小镇古墟修缮基本完工,观澜古墟—贵湖塘老围入选全市特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2条面向真实用户的无人机配送航线落地,深江、深汕高铁项目有序推进,轨道22、25、27线列入市轨道交通五期建设规划,预计新建轨道总里程45.66公里,位居全市第二。深华快速路-福龙立交工程(一期)、梅观高速清湖南段、石清大道二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建成景祥路(平安路-金园路)工程等道路34条,打通断头路8条,道路里程增加15公里。新增优质饮用水入户小区28个,完成工程改造70个。园区转供电改造161个。新增燃气管道9.15公里,燃气管网覆盖率达92%。深圳中西部受电通道工程龙华段建成投产,大唐宝昌扩建工程正式投运。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建成多功能智能杆近600根,每平方公里5G基站数达44个,居全市领先水平。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桩近8000个,规模全市第一。城区风貌更加美丽。观澜河生态走廊规划、“一干四支”碧道详细规划编制基本完成,观澜河干流碧道示范段开工建设。新改扩建公园7座,完成8条道路沿线景观改造提升,改造提升道路节点环境11个。新增海绵城市面积近8平方公里、绿道8公里、碧道32公里,建成远足郊野径26公里。拆除违法建筑418万平方米,位居全市第三。

  (七)绿色低碳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显成效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落实“双碳”工作部署,抢占新能源发展新赛道,生态环境质量迈上新台阶。“双碳”战略有序推进。成立区“双碳”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制定完善“1+1+2+N”政策体系,实施数字能源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创建计划。成立全市首个“双碳”产业运营中心,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首个V2G充电站、全市首个地铁分布式光伏车辆段,投运大湾区首个氢能电动外卖车商业化项目,大唐宝昌扩建项目建成投产。新引进中电源动集团、海辰储能等10余家龙头企业。推动华润三九观澜基地近零碳园区、红山6979商业中心等完成市近零碳试点项目申报。环境质量继续向好。在全市率先出台大气污染防治“一站一策”攻坚方案,空气质量优良率89.9%,PM2.5连续三年达到欧盟标准,降幅全市第一。长岭皮水库水源保护区调线方案获批生效,创全市最快速度。观澜河国考企坪断面稳定保持地表水Ⅲ类标准,24条支流水质首次全部达到地表水IV类,长岭皮水库等8个断面达地表水Ⅱ类标准。区管网提质增效工程(二期)项目全速推进,新建、修复污水管网47.3公里,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9.4%,基本实现“清污分离”“雨污分流”。环卫治理稳步提升。建成全市首座生态文明展览馆,在全市率先推进“城市管家”项目,能源生态园开工建设,改造提升公厕23座、垃圾转运站7座。全面推广使用LNG勾臂车,实现环卫车纯电动化全覆盖。推行“一村一策”和分级收运,垃圾分类执法立案数居全市第一。厨余垃圾日均收运处理量大幅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执法连续十个月排名全市第一,回收利用率达46%。强化固体废弃物和医疗废物监管,2500余家企业在省固废平台注册申报。

  (八)精准发力补短板,民生服务供给上水平

  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近八成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领域,全力推动“民生七有”向“民生七优”目标阔步迈进,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教育扩容提质有序推进。持续增加学位供给,新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7所,新增学位11760个。新改扩建幼儿园14所,新增学位4290个。建成龙华职业技术学校、润泽特殊教育学校。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组建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6个。深化教育改革,获评全市唯一的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区,成立3个教育集团,5所学校实行集团化办学,教育集团规模翻番。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名师领雁工程”等。推动教育资源强强联合,与深圳中学开展合作办学。医疗卫生体系持续完善。区中心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区妇幼保健院获评三级专科医院。建成区综合医院,新改扩建医院9家,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等4家医院主体结构全部完成,区中医院项目开工建设。社区健康服务扩容提质,新增社康机构11家,占全市近三分之一。新增普惠性托育机构9家,婴幼儿照护服务入户指导试点工作经验获全市推广。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显著,7项新技术新项目全国领先。新增执业医师239名、高层次团队3个。在全国率先创建无结核社区试点。公卫督导管理系统等3个首创平台荣获业内多个自主创新奖。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龙华文体中心、简上体育综合体、九龙山体育公园建成运营,新增文体设施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体设施面积增长35%。成功构建“区图书馆总馆—街道分馆—城市书房”三级联动服务体系,新增城市书房50家。省特级文化站实现街道全覆盖,中国版画博物馆、龙华城市客厅等8家单位获评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上围艺术村、鳌湖艺术村入选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举办各类文体惠民活动、赛事8400余场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建设筹集公共住房2.3万套,供应近1.7万套,新开工住房面积198万平方米,在全市率先推出可售型人才住房,安居工程考核连续3年全市第一。龙华人才园全面开园,“龙华就业第一站”模式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建成示范型街道长者服务中心3个,龙华区颐养院、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有序推进。成立全市首家儿童心理保健示范园,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实现100%全覆盖。扎实开展对口帮扶和合作交流,实施帮扶项目23个,首创委托办学教育帮扶模式并获全省推广。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发出全市首张优待证,打造全市首条“双拥示范街”。

  (九)奋力前行探新路,城区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加快治理模式创新,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持续优化,现代化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法治建设提档增速。法治政府考核蝉联全市第一,发布全国首套中小幼民法典课程,《龙华“执”播》获评省优秀普法栏目。成立全市首个区级行政调解与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龙华法院受理案件量同比下降9.4%。创新融贯式诉源治理机制,成功创建龙华首批“无讼社区”,移动微法院工作经验入选深圳法院改革创新奖。在全市率先开展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后评估,街道综合执法改革纵深推进。探索建立“第三方监督评估+检察公开听证”的企业合规监管模式,获《检察日报》专题报道。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区政府荣获中国新闻周刊“2022地方政府责任创新”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地方政府。党建引领数字治理龙华模式获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广。精治街区项目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新经验在全市全面推广。“城市眼睛”社区治理项目深化推进,新就业群体相关工作获中组部肯定。全市首创“社区书记茶话会”善治模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民生事项意见3000余条。全面推广“一社三会”共治经验,北站社区等3个社区被确认为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安全治理稳步推进。严守城市安全底线,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重复信访件化解率排名全市第一,圆满完成重大节点特殊防护期维稳安保工作。持续高压打击违法犯罪,全区刑事治安警情下降17%。妥善处置涉众金融风险,网贷机构存量全部清零。率先制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组建全国首个无人机自动机场应急分队。在全市率先建成食品药品科普教育基地,食药安全考核连续五年全市第一。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3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2023年经济社会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深圳的新时代历史使命和国家重大战略,认真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围绕市委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工作要求,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数字龙华、都市核心”建设,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持续改善民生,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作出龙华贡献。

  2023年龙华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一)预期性指标

  ——力争GDP增长7%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千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

  ——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

  (二)约束性指标

  ——万元GDP水耗、节能减排指标以市下达目标为准。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根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数字龙华再升级

  坚定数字化发展方向不动摇,一以贯之、加大力度持续推进数字龙华建设,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为建设“数字中国”探索龙华方案。积极构建数字化生态圈。全面实施数据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计划,率先在工业领域建设数据共享空间,推动建立数据要素交易创新中心,有效推动数据“时效性”流动和“高质量”治理。探索推动深港数据跨境流通试点项目落地,加速平台、资本、数据等要素集聚。推动未来城市研究院、港大数据科学联合研究院落地,提升数字共建共享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全力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强化数字经济引领作用,完善政策、项目、空间支撑体系。培育发展直播经济、流量经济等新增长点,招引一批GIS等数字产业链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数字经济产业园,争创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面加强数字治理综合能力。优化数字治理平台,完善“深平安”综合试点项目,打造“1256”精智治理体系。拓展数字治理应用,全面推广“AI网格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诉即办。夯实数字治理根基,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府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加速推动数字文化融合创新。加快红木、陶瓷、版画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影视娱乐、游戏动漫等新兴业态,提高数字文化产业竞争力。认定一批数字文化产业园区,创建1-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博纳影业、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落户。持续夯实数字化发展安全基石。强化网络安全顶层设计,研究制定龙华区公共数据安全规范及公共数据分级分类指南。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探索研究联邦计算等隐私保护新技术运用,强化对自然人、法人电子数据的安全保护。常态化开展网络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网络平台源头治理。不断加大保障力度。深入实施数字龙华五大人才计划,持续推进“首席数据官”模式,不断构筑数字人才发展新优势。推动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等一批研究机构及企业深度参与数字龙华建设。积极承办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重大活动,争取举办数字领域高规格国内国际系列赛事。

  (二)聚焦稳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以建设“五个区”为总体目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加快构建“1+2+3”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标准建设深圳数字经济核心区。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强基行动,推动国际海底光缆中枢节点、高铁通信华南网、城市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平台入驻企业1000家,完成20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推出“全真互联”工厂、“灯塔工厂”和“超级虚拟工厂”等应用场景标杆10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和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全覆盖。高水平打造两大产业集群。聚焦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四新领域”和关键环节,规划建设能源科技城、求雨岭氢能产业园、深能-西门子产业园,加快推动海辰储能、研一碳一等优质项目落地,打造市级氢能产业技术策源地、数字能源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城,搭建全链条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迈瑞、联影医疗等头部企业集聚发展,加快构建产、学、研等全生态链条,打造高端医疗器械核心制造承载区。高起点布局三大潜力新赛道。推动九龙山工业园项目一期投产,建成深测芯联合研究院,创建国家集成电路检验检测中心,打造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推动鸢飞科技、北航无人机研究院等项目落地,推进美团无人机配送试验项目建设,新增无人机航线4条,全面打造低空飞行试验区。探索打造深港设计合作区,加强国际时尚交流合作,培育一批“现象级”时尚IP、网红打卡地、时尚潮流集聚地,打造国际知名的现代时尚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服务经济、楼宇经济等经济形态,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专业服务业,出台软件信息服务业支持政策,加快软件产业园、设计产业园二期建设,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推动建设大湾区高端制造业服务中心。挖掘金融科技与供应链金融等新增长点,建设北站产融结合示范区,构建以产业金融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商贸、健康、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做旺“一带三圈”,创新发展体验服务、共享服务、智慧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高效率拓展产业空间。加快推动第四轮、第五轮重点片区土地整备,确保全年完成土地整备100公顷以上。有序开展城市更新,确保供应土地20公顷。高标准开发三大先进制造业园区,规划建设北站数字经济、大浪现代时尚、中部国际工程设计三大总部经济集聚区。加快推动“工业上楼”,充分发挥国企作用,深化优质产业空间试点改革,加快和平工业区等连片改造,建设定制化专业厂房,实现优质产业空间供给与高端制造业企业需求精准匹配。力争全年新增产业用房150万平方米以上。

  (三)聚焦双循环发展格局,构建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面提升消费能级。完善促消费政策措施,促进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大力发展时尚消费、养老消费等新业态。推动开市客环球商业中心等项目开业,建设具有港澳特色的国际一流街区,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消费地标。充分激发文旅消费活力,围绕自然生态和工业科技等特色资源,推出一批精品旅游路线,积极开发“露营+”新业态模式,推动数字体育与露营产业研究院、露营学院等项目落地,丰富露营装备产品供给和消费体系。全力增强投资后劲。充分激活制造业投资潜力,发挥九龙山工业园、象山科技园等龙头项目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完成工业投资358亿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5G、光纤、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60亿元、新型基础设施投资82亿元。加大住房投资力度,推动安居华越龙苑等保障房项目加快建设,完成住房投资超500亿元。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3亿元以上。积极推动外资外贸保稳提质。深度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外贸企业加快融入RCEP自由贸易,充分享受通关手续简化及便利化手段,提升通关、物流效率。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推动超2600家中小微外贸企业享受出口信保免费投保政策,推出超60项境内外展会重点展会支持项目,帮助外贸企业拓市场、抢订单。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以及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支持跨国公司总部型企业发展,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跨国公司。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12+4”产业集群布局,打好资本招商、土地招商、政策招商组合拳,持续巩固招商成果,推动项目落地落实。依托“国际通”全球创新生态系统,重点面向欧洲、中东等海外地区,聚焦全球领袖级企业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强化“一把手”带头招商,既重视引进新项目,也鼓励和支持现有项目增资扩产,新增百亿级企业1家、十亿级企业12家、上市企业5家、总部企业10家以上。

  (四)聚焦核心技术攻关,缔造“四链”协同发展新生态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小微百强企业培育行动、高技术企业倍增行动、骨干企业登峰行动等“三大行动”,新增国高企业100家以上,总数突破3400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4.1%。加快推动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等高层次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重点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和联合技术攻关。积极搭建优质创新平台新增市级以上创新载体12家、科技企业孵化载体4家。高标准推动梅观创新产业走廊、龙澜智造走廊、国家高新区龙华园区“两廊一园”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与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合作协议落实,鼓励支持高研院创建国家集成电路检验检测中心,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推动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完成6个专业实验室建设。持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深入推进“环深圳北国际人才服务圈”“环观澜湖教科文国际人才创新圈”建设。新增“高精尖缺”高层次人才40人、优秀青年骨干500人。启动IC爱创空间二期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自强青年融合发展中心。深化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打造一批卓越工程师后备军。巧用善用人才绿道、深圳北国际人才驿站、大国工匠博物馆群等平台阵地,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树立纵深改革新标杆

  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以改革的突破、开放的主动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面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全面落实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优化“个转企”服务流程和扶持措施,引导有资质的个体户转型升级,提升商事登记服务水平。纵深推进免申即享、证照联办,大力推进跨域通办,新增15个跨域通办合作地区,新增1500项通办事项,实现高频政务事项全覆盖。积极探索数据要素改革。创新完善区数据标准体系,以大数据驱动公共决策、赋能智慧治理。充分发挥龙华数据公司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承接数据管理运维、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营、新基建项目建设等服务,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深入推动区域交流合作。全面加强与港澳交流合作,推进港澳特色街区、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二期建设,承接布局一批深港合作重大项目、重要平台、创新载体,深化两地规则衔接、要素流动、交往交融。以富士康、丰宾电子等龙头企业为基础,建设台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对口帮扶紫金工作,深化与罗城、东兰、凤山东西部协作,建立健全“共建产业园区”等合作共赢长效机制,探索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六)聚焦城区品质风貌,绘就都市核心新画卷

  坚持集约高效开发,按照“一圈一区三廊”总体布局,不断提升城区建设品质,塑造颜值、气质、底蕴兼具的城市魅力,高标准建设美丽龙华。提速提效重点片区开发北站国际商务区完成梅林关片区空间及交通规划,加快超核项目建设,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客厅”。九龙山数字城加快象山科技园建设,推动丰宾高端电子科技产业园、医疗器械创新产业基地等项目落地,打造湾区智能制造高地。龙华超级商圈完成龙胜枢纽片区综合开发规划和土地利用统筹研究,加快龙华商业中心等城市更新,打造世界级未来消费体验中心。鹭湖中心城完成国际高端医疗器械城土地整备,加快鹭湖公园群、公建群、观湖文体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深圳北部新中心。大浪时尚小镇加快时尚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石凹工业区改造,打造深圳顶流目的地。观澜文化小镇加快建设“文化旅游+文化创意+ICT”产业体系,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深圳文化新地标。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布局。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落实轨道交通五期线路选址、拆迁等前期工作,开工建设轨道22号线,积极推进深惠城际、深大城际建设。加快梅观高速清湖南段、石清大道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30个市政道路项目建成投用,新增道路里程10公里。畅通城市微循环,强化交通拥堵节点整治,开展120个路段慢行系统提升,全力解决道路反复开挖、停车难等顽疾。全面完成“瓶改管”工作任务,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26万户,实现管道天然气全覆盖。完成4.3公里老旧市政供水管网改造。加速九龙山二站等4个变电站建设,完成44个城中村变电设施改造,新建5G基站、多功能智能杆各400个以上,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700兆赫兹5G基站全覆盖。全面提升城区建设品质新增海绵城市面积6.4平方公里,新增环城绿道5公里。完成龙华河及油松河碧道示范段建设,开工建设牛湖水、君子布河碧道,力争新增碧道约15公里以上。高标准推进玉龙滨水城市公园等景观项目,推动建设15个共建花园,打造龙华公园、鹭湖滨水公园、数字公园等一批品牌公园。开展“美化”行动,强化城市空间风貌管控,打造一批街心小景、口袋花园、标志节点。开展光影活动,在壹成中心等重要节点,营造沉浸式时尚光影氛围。坚持“拆、治、兴”并举,完成356万平方米违建“减存量”任务。

  (七)聚焦生态环境优化,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全力促进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深入实施“双碳战略。进一步完善“1+1+2+N”政策体系,推动降碳供给侧、需求侧“双侧”发力,减排任务线、产业线“双线”并行。大力发展数字能源,全面推动“能源大脑”综合管理平台、V2G、虚拟电厂等示范项目建设,争创国家级数字能源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出台用能预算管理实施方案,实现能源优化配置和精细管控。加快建设“油电气氢+光伏”综合能源补给设施,助推氢能电动自行车商业化运营落地。强化分布式光伏应用推广,探索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推动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在区科技馆等项目推广应用。持续巩固污染防治成果。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开展“深圳蓝”行动计划,健全以臭氧为核心的大气污染防控技术体系,推动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4%以上,PM2.5年均浓度低于17.4微克/立方米。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确保观澜河企坪断面稳定保持Ⅲ类标准,7条一级支流达IV类及以上。争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示范区,新建和修复污水管网34.8公里,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至89%以上。开工建设茜坑水厂改扩建工程,建成章阁综合水质净化厂,完成10个优质饮用水入户小区改造。不断提升环境卫生水平。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深入推行“环园码”“环企码”管理机制,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物联感知系统。加快能源生态园建设,高标准改造提升环卫设施,完成全区大部分转运站升级改造,试点建设地埋式转运站。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收运车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6%以上,持续推行计划收运、应急收运机制,确保涉疫医疗废物日产日清。试运行公厕数字化运维系统,建设提升公厕6座。

  (八)聚焦所需所急所盼,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区

  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发展优质均衡教育。新改扩建幼儿园15所、义务教育学校9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万座。新增中小学高级教师及特级教师80名以上。全面落实“双减”要求,创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打造一批课程改革先锋学校,高水平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纵深推进“区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构建校长教师成长与发展长效机制。提升医疗卫生实力。新改扩建医院9家,力争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全面投入使用,新增床位6000张,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1个以上。优化社康机构规划布局,新改扩建社康机构11家,建成专科医生工作室85个,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达到4.2名。深入推进20项健康龙华行动计划,持续深化全国健康促进区和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塑造文化体育品牌建成市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民治体育公园等3个文体场馆,完成观湖文化艺术体育场馆主体结构施工,开工建设观澜体育中心,升级改造龙华文化艺术中心,投放公益性体育设施100件以上。打造和雅轩、启明学校等特色城市书房。落实“山海连城”计划,建设百公里远足郊野径和手作步道,引进文体名家2名。高水平举办第三十三届中国围棋名人战、中国女排超级联赛等文体活动,开展文体惠民活动8000场次以上。织密社会保障网络。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多渠道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3.05万套以上,供应6000套以上。做好“龙华就业第一站”“周四直聘日”等品牌项目。建设2个儿童友好街区,建成托幼服务一体化幼儿园17家,新增托位数2100个以上。成立妇女关爱发展基金,持续打响妇儿之家特色品牌。完成原龙华街道敬老院提升改造并投入使用。加大残障者援助计划实施的力度和深度,营造“弱有众扶”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培育社会化拥军品牌,争创第十二届双拥模范城(区)。

  (九)聚焦共建共治共享,探索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严密构建和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深入探索符合都市核心区定位的现代化治理新路径。积极创建“全国基层法治示范区”。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探索成立龙华区调解院,加快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提高在线服务水平。加强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机制建设,打造“一站式涉外涉港澳台家事诉讼云平台”。以“检察进网格”为切入点,推动法律监督从个案办理式监督到类案治理式监督的转变。继续擦亮民法公园“金字招牌”,创建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区。全面打造社会治理典范城区。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打造一批具有龙华特色的善治品牌。推进三级平安建设中心建设,探索人文社区“亲邻党建”,建设100个“亲邻之家”,优化“一社三会”“书记茶话会”等共治模式。推进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完善“惠企服务进党群”“i 社区”等应用功能。强化数据共享共治、赋能运用,全量融通物联感知数据及各类公共数据。加快设平安韧性城区。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建成智慧应急“业务一张图”“感知一张图”,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全力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城区。推进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信访积案难案攻坚化解行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妥善处置重点房企债务风险,加快问题楼盘处置化解,强化涉众金融风险防范,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