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报告

2023年龙华区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深圳市龙华区委(政府)办公室 日期:2023年06月13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龙华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2023年5月30日)

雷 卫 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龙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迎难而上、顽强拼搏,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步迈上新台阶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龙华区改革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决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以超常规举措应对超预期变化,以精准有力的“双统筹”奋力夺取高质高效的“双胜利”。

  ——经济运行在顶压突围中逆势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1%,达到2952亿元,即将迈上3千亿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331亿元,增长8.5%,增速创下近四年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4亿元,增长4.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1亿元,总量稳居全市前列。龙华已成功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区第13位,排名上升1个位次;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名列“赛迪中国百强区”第26位,排名提升了3个位次。

  ——发展动能在新旧转换中加速释放。全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获批上市,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翻番,各类创新载体数量增长9%。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300家,数量稳居全市第三。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增长2.5倍,增幅全市第一。

  ——改革开放在纵深推进中蓄势突破。全国首创型改革举措达20余项,13项改革经验获全国宣传推广,一大批改革事项获得市级以上荣誉。外贸进出口突破5200亿元,总量稳居全市前三;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50家,超额完成实际利用外资任务。区政府还荣获中国新闻周刊“2022地方政府责任创新”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地方政府。

  ——城区品质在功能迭代中提档升级。新改扩建道路43公里、非机动车道144公里,分别增长82%和226%。新增公园5个、碧道32公里,公园绿地建设考核排名全市第二。成功创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连续四年获评全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优秀。在全国首创地方数字孪生标准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信创国产化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数字城区建设迈上新高度。

  ——民生福祉在优先保障中持续增进。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仍保持在70%以上,扎实办好174项民生实事、1310件民生微实事。新改扩建学校21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近3.5万座。区中心医院成功创“三甲”,新增社康机构占全市20%。供应公共住房近1.7万套,双倍完成市下达任务,安居工程考核连续3年全市第一。简上体育综合体、龙华文体中心、九龙山体育馆投入使用,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体活动在龙华举行。深圳龙华职业围棋队荣获全国围棋甲级联赛第三名,中塞龙华女排勇夺全国排超联赛季军。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效统筹。龙华作为深圳超大城市的经济大区、开放大区、人口大区,毗邻六区一市,拥有特大型高铁枢纽,人口密度高流动性强,城中村、“三小场所”、产业园区点多面广,是全国疫情防控压力最大、难度最高、任务最重的城区之一。我们难中求成抓防疫,快准狠、严细实、人性化有效应对多轮疫情流行冲击,果断处置多起聚集性突发疫情,赢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在全市率先开发上线“龙·眼”数字抗疫系统17个系列应用,创新“雾治理、白名单、电子哨兵”等管理模式,风险区落实管控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30分钟,核心流调时间压缩80%,场所码扫码率长期保持全市第一。组建3千人的疫情防控应急机动队,创新“成建制”储备、“塔式工作群”灵活调度、现场指挥部和派出单位双重管理机制,成为守牢社区防疫第一线的中坚力量。创新隔离点安心陪伴模式,创建24小时便民服务热线矩阵,动态调整“风险圈层”管理措施,全面筑牢社会面防控屏障。创新深圳北站“一证通行”模式、“六专”闭环机制,仅用3天时间建成北站移动PCR方舱实验室,有力保障特大型枢纽2千万人次的通行安全。严守市际卡口防输入防外溢,有效统筹安全检测与保通保畅,不漏一车、不落一人,守一道关、护一座城,为深圳牢牢守好了北大门。随着联防联控机制二十条、“新十条”和实施“乙类乙管”等优化措施发布实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我们因时因势及时调整策略,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渡峰。迅速将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上来,全力提升医疗救治水平,全力保障医疗物资供应,全力加强老年人、孕产妇、青少年、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发热门诊建设任务完成率超过120%,实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确保了辖区群众药有所用、病有所医。我们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广泛流行,以最小代价、最低成本保障了城区平稳有序运行,最大限度守护了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面对三年来最严峻的疫情,全区广大市场主体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分担社会成本,为抗击疫情付出巨大牺牲,部分企业和个体户还经受了经营之难、停摆之困。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竭尽所能助企纾困,千方百计稳住市场主体。注重打好政策“组合拳”,组建企业大走访专班,建立112个专项服务小组,深入开展“百组千干”助企行活动,创新“政务直播+电商”等服务模式,精准快速解决了一大批企业诉求。创新“防疫泡泡”管理模式,派驻防疫专家团队,成立防疫优化提升专班,占地250公顷约20万工人的特大型厂区取得三年疫情零发生的骄人战绩。还在全市率先建成2个跨境运输“全封闭、不见面”综合接驳站,有力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特别是,在率先出台助企纾困“十条”措施、投入专项扶持资金超过40亿元的基础上,再为近万家市场主体减负2.7亿元,切实用“真金白银”帮助市场主体应对冲击、渡过难关、增强信心。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在这场疫情大考面前,全区人民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顾全大局、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不畏艰辛、忘我工作,公安干警、下沉干部、驻区部队闻令而动、冲在一线,快递、外卖、清扫、保洁、保安、市政、物流等从业人员不辞劳苦、坚守岗位,企业家、个体户等各行各业理解包容、默默付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界人士全力支援、无私奉献。正是无数平凡的抗疫英雄,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构筑起护佑生命的铜墙铁壁!在这里,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全区所有平凡可敬的抗疫英雄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二)坚持工业立区、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数字经济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与市工信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深圳数字经济核心区。企业上云项目超过2.7万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灯塔工厂数量均全市第一。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一站式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平台,成功举办中国5G发展大会、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全国深度行、时尚产业数字化转型峰会、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峰会等高规格行业盛会。建成全市首个数字驾驶舱,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智能化决策调度,入选中国数字新基建优秀案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产出超过5550亿元,增长13%,增速高于传统产业8.3个百分点。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新增上市企业2家、总部企业14家、“个转企”327户、“小升规”262家,引进迈瑞、迈胜、联影、海克斯康、丰宾电子、中电源动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在新增减税降费超百亿元的基础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亿元,同口径增长8.8%,税收收入130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后同口径增长2%。5家企业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到四级,数量占全国的近五分之一。建成全市首个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产业园,龙华设计产业园一期封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二三产业占比达到50.62:49.36,在工业增加值增长4.6%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420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近5成,高于全市平均占比7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124亿元,增长5.8%,占规上工业的7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61.1%,生产性服务业取得较快增长。成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金融协会,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正式运营,徽商银行、紫金财险等项目落地,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4%。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450亿元,总量全市第二,增长48.6%,增速全市第一。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110%、160%,餐饮业营业额排名全市第三,居民服务业增速全市第一。发展后劲更加强劲。新增商事主体5万余家,总量突破48万家。集中开工96个重点投资项目,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全球招商大会签约项目50宗,总投资超过900亿元,创历史新高。完成161个园区转供电改造,总量居全市第二。新增产业用地89.5公顷、产业用房150万平方米,实现了“只要有好项目,龙华就有好空间”。

  (三)坚持聚力创新、自立自强,科技引领支撑能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壮大。2108家企业通过“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3家。利亚德荣获国内首个LED超高清显示屏8K认证,7家企业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市长奖实现零的突破。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全社会研发投入108亿元,增长5.4%。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3370件,增长近60%,增速全市第一。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产业创新园揭牌成立。崖山数据库系统获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十大硬核科技”。科技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发放科技创新扶持资金8.1亿元,科技金融备案贷款额增长36%。在全市率先出台定制化卓越工程师方案,深化数字龙华五项人才计划,创新“三遴选”培育模式,开设“四员融合”国情研修班,新增院士4人、高层次人才300人。举办首届国际智能机器人技术挑战赛、“国创杯”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等高端赛事,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四)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内生动力活力加速迸发。改革攻坚取得新突破。7大领域58项重点改革项目亮点纷呈,成立全国首家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中心,高密度城区存量土地开发模式获国家发改委推广。在全省率先开展平安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三级平安建设中心实体化、标准化运营,改革经验获全省推广。成立全市首支区级天使引导基金、首个区级数据公司,区属国企资产总额增速全市第一。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创新构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征兵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营商环境得到新提升。在全国首创“商事登记移动认证”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一照通办”,电子证照调用量全市第一。推出48项“免申即享”清单,实现事项数量、覆盖范围、补贴金额、受惠人数“四个全省第一”。在全市首创下沉式企服专员机制,“四上”企业诉求办理量、办结率均排名全市第一。数字政府考核连续四年排名全市第一,政务公开考核连续五年排名全市第一。交流合作实现新作为。联合主办深圳与加拿大创新合作交流会、“深圳遇见多伦多”友城摄影作品展,成功举办首届深港澳青少年成长峰会,创建“中国少年说”国际传播品牌。民治街道获评深圳首批“国际化示范街区”“国际化商务交往特色街区”。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构建“区指挥部+工作专班”指挥体系,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加快启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编制全省首个县区级东西部协作“十四五”规划,首创委托办学教育帮扶模式并获全省推广。“七位一体”助残经验获评人民网2022乡村振兴创新案例,成为全市唯一入选的典型案例。

  (五)坚持内外兼修、建管并重,城区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重点片区建设加速推进。完成重点片区投资近700亿元,北站国际商务区超核项目用地成功出让,九龙山数字城规划范围扩大至1.6倍,鹭湖中心城“三馆”建筑群荣获亚太房地产设计大奖,龙华商圈入选“十一”黄金周全国五大热门消费商圈,龙华壹方天地购物中心获评省级示范特色商圈,观澜古墟-贵湖塘老围入选全市特色文化街区,大浪时尚小镇成功举办中国女装设计大赛等系列时尚品牌活动。城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条面向真实用户的无人机配送航线落地。打通8条断头路。推动轨道22、25、27号线纳入市轨道五期建设规划方案,规划里程居全市第二。建成综合管廊约4公里,总里程增加23%。多功能智能杆数量翻番,快速充电桩数量全市第一。城区管理效能不断提升6家知名“城市管家”企业全面进驻街道,形成“物管城市、全域治理”总态势。全面推进170个市容环境提升项目,建成一批市容管理“样板路”。龙华能源生态园开工,生活垃圾分类执法考核排名全市第一。土地整备入库303公顷,总量创历史新高,连续11年超额完成任务。城市更新供应土地39公顷,任务完成率居全市前列。拆除消化各类违法建筑418万平方米,总量居全市第三。

  (六)坚持底线思维、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公共安全形势平稳向好。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香港回归25周年、“七一”等特别防护期安保维稳任务,实现“五个零发生”。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刑事治安总警情下降17%,降幅居全市前列。在全市率先建成食品药品科普教育基地,食药安全考核连续五年排名全市第一。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基层治理平安有序。在全市首创“社区书记茶话会”善治品牌,惠企服务进党群服务中心模式获人民日报点赞,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红色引擎”。出台龙华区数字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构建“1+3+5+N”数字治理体系,发布54个数字治理应用场景,党建引领数字治理龙华模式作为典型案例,被国内数字治理权威智库收录。创新六级联动定格化管理服务模式,“社区丈量”行走计划等经验做法获全市推广。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十百千万”群防群治队伍,在全市率先开展“深平安”综合试点、“民意速办”平台建设。平稳有序完成13个社区、3个居委会分设工作。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开发全国首套中小幼民法典课程,《龙华“执”播》获评省优秀普法栏目。查办全省首例危险作业罪入刑判罚案,获评全国安全生产优秀执法案例,区应急管理局荣获全市唯一的“全国行政执法先进集体”。成立全市首个区级行政调解与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政府投资工程廉洁合规数字治理新模式获评深圳“十大法治事件”,法治政府考核蝉联全市第一。

  (七)坚持提质保障、兜牢底线,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医疗扩容提质。建成全区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与深圳中学开展合作办学,教育集团数量实现翻番。在全市首创中小学校履职考核、师德师风监督员聘任派驻制度,市级“年度教师”实现零的突破,我区获批省级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区。建成区综合医院,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封顶。引进医疗卫生高层次团队3个、紧缺人才120名,区属医院2个学科首次登上全国学科科技量值百强榜。文体事业加快发展。新增文体设施面积超2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体设施面积增长35%。新引进3位全国文体名家,举办国家级文体品牌活动20多场、群众文体活动8400多场。中国版画博物馆等8家单位获评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上围艺术村、鳌湖艺术村入选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张莹莹继2021年获得“全国道德模范”“中国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后,2022年再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支持企业减负稳岗扩就业,落实社保费缓缴等政策,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约1.3亿元。龙华人才园全面开园,“龙华就业第一站”模式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在全市率先推出可售型人才住房,建设筹集公共住房完成率达115%。示范型街道长者服务中心新增3个,普惠性托育机构新增9家,均在全市率先实现街道全覆盖。发出全市首张退役军人优待证,打造全市首条双拥示范街。

  (八)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美龙华建设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明显。在全市率先出台大气污染防治“一站一策”攻坚方案,PM2.5降幅排名全市第一。新建和修复污水管网47.3公里,河流水质首次全面达到地表水IV类及以上标准。绿色低碳转型有序推进。实施数字能源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创建计划,成立全市首个“双碳”产业运营中心,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首个V2G充电站、全市首个地铁分布式光伏车辆段。新增绿色建筑340万平方米,增长超过4成。全面推广使用LNG勾臂车,实现环卫车纯电动化全覆盖。生态IP加快塑造。开工建设观澜河干流碧道示范段,新增环城绿道8公里、远足郊野径26公里。建成全市首座生态文明展览馆,成为引领绿色发展的城市新名片。

  (九)坚持从严治政、提升效能,“六型”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党建工作更加扎实有力。全面深入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制定实施区政府党组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细化年度任务安排,全面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高效。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81件、政协提案231件。全面修订区政府工作规则、党组工作规则和常务会议工作规则,进一步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积极配合完成省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和市委专项巡察,连续三年保持一级预算单位审计监督全覆盖。作风建设更加深入务实。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大力纠治“四风”,持续为基层减负。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29家单位获评国家级“节约型机关”。政府工程数字孪生“盾”改革获评“中国廉洁创新奖”提名奖。

  一年来,民族、宗教、外事、港澳、对台、侨务、保密、档案、史志、统计、劳动仲裁、会计核算、机关事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退役军人等工作迈出新步伐,老龄、慈善、工青妇、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和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全区上下的团结拼搏。在这里,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市直各部门、各兄弟区和驻区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龙华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思危方能居安,知忧才能克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龙华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经济恢复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数字化转型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还需加强,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贸易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困难较多,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区治理还不够精细;教育、医疗、托育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压力较大;少数干部作风能力跟不上现代化建设要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存在,少数领域还存在腐败现象。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奋力实现2023年政府工作总体目标要求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区委二届二次党代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科学确定了龙华在深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对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龙华新实践作出了具体部署。这些都为全区政府系统奋进新征程、推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明确了要求,必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龙华篇章。

  奋进新征程、推进现代化,必须科学把握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根据区委二届二次党代会、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双区”建设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力加速“五个区”建设、全域推进数字化发展、全面促进人城产融合,高水平建设中轴新城,高质量打造“数字龙华、都市核心”,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龙华实践,为深圳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作出龙华最大程度的贡献。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1%,节能减排等各项指标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奋进新征程、推进现代化,必须科学把握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原则要求。紧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精心谋划、精准施策、精细落实,重点抓好“七个更加注重、七个牢牢把握”

  (一)更加注重党建引领、忠诚履职,牢牢把握奋进新征程、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更强政治自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认识“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更加坚定自觉地做到“两个维护”。以更强理论自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加坚定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统领区政府各项工作。要以更强的使命自觉,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龙华实践。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安排和目标任务,更加坚定自觉地探索龙华经验、展现龙华担当、作出龙华贡献。要以更强的行动自觉,深入践行“三个务必”。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勇于自我革命,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更加坚定自觉地把握历史主动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二)更加注重树立导向、发展为要,牢牢把握奋进新征程、推进现代化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树牢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导向。坚持正确导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宏观思维、中观思路、微观操作相结合,健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切实提升政治力、领导力、学习力,增强执行力、战斗力、创造力。坚持清单式推进、销号制落实,把目标、问题、结果简洁明了列出来,逐条逐项抓落地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可感知、可衡量、可评价。要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是龙华的立区之本、经济脊梁。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外贸大区,龙华责无旁贷要勇挑经济大梁,努力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发展多作贡献。重点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以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为突破口,以“五个区”建设为主阵地,以构建“1+2+3”现代制造业战略体系为重点,以实施高质量发展“十大计划”为抓手,紧紧扭住项目建设和双招双引“牛鼻子”,健全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基石、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传统优势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城区能级。龙华作为深圳这座超大城市的高密度建成区,必须加快转变城区发展方式,发挥好探索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标杆引领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节点链接作用。践行“精明增长、精致城区、田园风格、岭南特色、特区气派”的理念,统筹好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统筹好规划、建设、治理,统筹好经济、生活、生态、人文、安全需求,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实施有机更新、避免大拆大建,加快宜居、枢纽、韧性、智慧“四个城区”建设,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山海连城、绿美龙华”计划,全面打造人城产深度融合的都市核心。

  (三)更加注重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牢牢把握奋进新征程、推进现代化的工作基调。坚持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法论。要正确处理稳与进的关系。基本盘要更多立足于“稳”,着力点要更多聚焦于“进”,做到以稳促进、以进固稳。“稳”要建立在质的有效提升的基础上,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等工作;“进”要建立在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以较快的增速支撑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改善民生、保障安全。要全面加强经济运行调度纵向上坚持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研判、一季一通报,横向上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抓落实,确保日有所获、月有所进、年有所成。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稳增长是今年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工业稳是重中之重,外贸稳是重要支撑,财政稳是重要保障,扩内需是关键所在,抓创新是根本之策,培育市场主体是发展基础。必须全力以赴“拼经济”,聚焦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两个方向、内部培育和外部招引两条路子、创新和资本两种动力、技改和新增两个办法,加快扩大供给、引领需求、拉动增长。

  (四)更加注重改善预期、提振信心,牢牢把握奋进新征程、推进现代化的当务之急。信心比黄金更宝贵。过去一年,面对各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特别是抗疫三年来最严峻的疫情,整个社会负重前行,广大企业、个体户和群众都很不容易,生产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当前还面临较大经营困难和生存压力,其中的难处和艰辛我们感同身受。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善预期、提振信心,政府要有为,政策要有效,让广大市场主体更好地休养生息,为经济加快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能。要大力提振个人信心。迅速采取具体可感知的措施,做好稳定就业、增加收入、促进消费等群众关心关注的工作,通过宣传引导加强信心传递,让广大群众对就业、收入和经济发展有良好的预期和信心,愿消费、敢消费、敢创业。要大力提振企业信心。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倍加珍惜爱护优秀企业家,深入实施系列纾困惠企政策,深化“万名干部助企行”,创新开展“百员进百园”活动,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让企业愿意增资扩产、放心规划未来。特别要发扬“走遍千山万水、走入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不辞千辛万苦”的精神,既要心诚更要有行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着力营造好的市场前景和供应前景、好的营商环境和市场氛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国内外市场都对龙华发展充满信心。特别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再谋划储备一批提振信心的政策措施,早出快出新的政策,延续实施管用的政策,评估调整兑现不便的政策,让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同向发力更好地惠企利民。

  (五)更加注重系统观念、守正创新,牢牢把握奋进新征程、推进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必须用好科学思想方法,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龙华现代化建设。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把握好各项政府工作的关联性、协同性、平衡性,努力在多重目标中达到动态平衡、在多重约束中取得最优突破,更好破解“两难、三难、多难”的问题,实现“既要、又要、还要”的目标。要全面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善于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特殊和一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把复杂的政府工作科学划分为兜底性、基础性、重点性、亮点性、创新性、探索性等不同类别,区分轻重缓急分类压茬推进。善于从目标与任务、战略与策略、方法与步骤、资源与能力、执行与攻坚、评价与反馈等不同维度,统筹推进各项政府工作。要继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推出一批上下贯通、多方协同的“集成式”改革,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品牌,让干部敢为、基层敢闯、群众敢首创。坚持以“五外联动”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以制度型开放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以创新驱动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龙华现代化建设释放充沛活力、注入强劲动力。

  (六)更加注重实干为民、共同富裕,牢牢把握奋进新征程、推进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在团结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把群众拥不拥护、支不支持、满不满意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准,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民生实事只多不少,坚定不移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要弘扬求真务实作风。牢记特区精神,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落实区委“五个破除”要求,以优良过硬作风推动高质量发展。尤其要把“深圳速度”发扬光大,时不我待、快马加鞭,坚决做到“四个第一”,任务第一时间明确,不推诿扯皮;要求第一时间讲明,不模棱两可;工作第一时间跟进,不拖泥带水;结果第一时间反馈,不耽搁延误。要发扬团结奋斗精神。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全区每条战线都是主战场、每个单位都是主力军、每名公职人员都是主人翁。必须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弘扬党建引领的奋斗文化,拿出拼的精神、闯的激情、争的劲头,比学赶超、竞标争先、赛龙夺锦,在比较中奋进、在奋进中赶超、在赶超中突破,团结和调动全区各方面力量,共同把龙华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七)更加注重斗争精神、防范风险,牢牢把握奋进新征程、推进现代化的底线要求。新征程上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发扬斗争精神,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龙华、平安龙华,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保驾护航。要强化斗争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耽误不得”的紧迫感、“处处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随时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要锻造斗争本领。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多接“烫手山芋”,多经历“风吹浪打”,练胆魄、长才干,经风雨、见世面,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起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要提升斗争成效。把握好时、效、度,讲究斗争艺术和策略,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各位代表!新征程当有新气象,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就一定能够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龙华实践的华彩篇章!

  三、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全力抓好2023年重点工作

  全区政府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实施高质量发展“十大计划”,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和“绿美龙华”建设,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龙华实践,全面打造“数字龙华、都市核心”。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建设先进制造业主力承担区,在新的高度挺起龙华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更高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柱。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立柱架梁”。全面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按照全市产业布局推进“12+4”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构建“1+2+3”现代制造业战略体系,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新能源、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为支撑,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现代时尚产业为潜力新赛道,协同推进网络与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精密仪器设备、激光与增材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版,着力培育未来产业新的增长点,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开展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培育行动,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打造“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国内外一流企业群。

  全面建设深圳数字经济核心区。完善政策、项目、空间支撑体系,打造深圳数字经济核心区的主阵地。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升级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平台,推出一批“全真互联”工厂、“灯塔工厂”、“超级虚拟工厂”等应用标杆,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全覆盖。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强基行动,推动国际海底光缆中枢节点、高铁通信华南网、城市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争创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深入实施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行动,率先在工业领域建设安全可信的数据共享空间,推动建立数据要素交易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夯实两大产业集群支撑作用。抢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风口,推动能源科技城、求雨岭氢能产业园、深能-西门子产业园等园区规划建设,推动“能源大脑”综合管理平台、V2G、V2B、超级快充、虚拟电厂等示范项目建设,推动研一碳一、海辰储能、氢蓝时代、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等优质项目落地,打造数字能源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快国际医疗器械城建设,搭建全链条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迈瑞医疗器械标杆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联影医疗、联新移动、硅基仿生、北芯生命等产业项目落地,打造高端医疗器械核心制造承载区。

  积极抢占三大潜力新赛道。加快建设九龙山工业园,建成深测芯联合研究院,创建国家集成电路检验检测中心,推进集成电路领域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推动鸢飞科技、北航无人机研究院、中国兵器数智科创园等项目落地,推进美团无人机配送试验项目建设,新增无人机航线4条,载货无人机年飞行32万架次,打造低空飞行试验区。探索建立深港设计合作平台,加强国际时尚交流合作,培育一批“现象级”时尚IP、网红打卡地、时尚潮流集聚地,打造国际知名的现代时尚产业基地。

  深化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品牌化,开展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构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健全品牌建设促进机制和支撑体系,打造“龙华智造”“龙华设计”“龙华标准”品牌。加快推进高端化,聚焦服装等传统产业,以工艺、装备、产品为重点,推广规模化个性化定制模式,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智能化,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巩固陶瓷、红木、版画等优势产业地位。加快推进绿色化,支持产品设计改进、设备工艺改革、物料循环再利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

  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融资租赁、金融科技等新兴业态,构建以产业金融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产融结合示范区。大力发展保税、冷链、绿色、智慧物流,推动黎光物流园建成投产,加快华南物流园转型升级,打造低空物流先导区。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会计、法律、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业,加快工业软件产业园、设计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商贸、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发展体验服务、共享服务、智慧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专业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放心安全的服务精品。

  健全多层次产业空间保障体系。加快推动第四轮、第五轮重点产业片区土地整备,完成土地整备100公顷以上,打造高品质连片产业空间。加快三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释放启动区1平方公里土地空间。加快推进“工业上楼”,新增200万平方米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厂房空间。持续推进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新增产业用房150万平方米以上。深化“拎包入驻”模式,支持区属国企多渠道参与产业用地开发,加快建设联润大厦、未来人才大厦等产业项目,新增管理运营产业空间13万平方米以上。

  (二)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真抓实干发展新经济、开辟新领域、塑造新优势

  大力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实施总部企业招商计划,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域总部、研发总部、贸易总部、央企总部、民企总部等总部企业和机构落户,力争全年新增总部企业10家以上。实施总部企业集聚计划,积极对接全市总部集聚区空间布局规划,高标准建设北站数字经济总部、大浪现代时尚总部、中部国际工程设计总部等3个总部经济集聚区,提升高端要素集聚能力、运筹能力、辐射能力。实施总部企业扶持计划,修订完善总部经济产业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全面助力总部企业发展壮大。

  大力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充分发挥平台衔接要素功能,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新的平台,引导推动更多企业通过平台实现交易,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充分发挥平台联动产业功能,大力发展以产业互联网为主导的平台经济,打造“平台-场景-生态”产业模式,培育更多平台型企业和根植性产业生态。充分发挥平台互通规则功能,建立健全平台经济规范治理体系,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强全链条全要素监管,构建“百花齐放”的良性平台经济生态,努力成为平台经济发展环境最优的城区之一。

  大力培育发展楼宇经济。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向空中寻找发展空间,不断提升经济密度,使每栋楼宇成为产业发展平台、集中服务园区、创造高额增加值与税收的高地。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全面整合存量楼宇资源,推动功能相近、业态相似的企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培育一批数字经济、时尚设计等特色楼宇,打造汇隆商务中心等3个百亿级楼宇。

  大力培育发展“飞地经济”。创新双向“飞地经济”合作模式,争创全市首批“飞地”园区试点,支持其他地区在龙华设立“反向飞地”。发挥“飞地经济”在对口帮扶协作中的积极作用,支持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平稳、长期、可持续流动。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委托+代工”“生产+服务”“生产+营销”“创新+孵化”等合作模式,延伸产业链布局,破解产业空间制约,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三)全力夯实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建设教育强区、科技强区、人才强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教育“四个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夯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改扩建幼儿园1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9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万座。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促进民办学校规范提质,按需发展特殊教育。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教育数字化,完善智慧教育管理体系,开发数字教育平台和更多应用场景。坚持“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巩固拓展“双减”改革成果,创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区。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开工建设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高水平建设好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新增各类创新载体20家以上。强化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深圳国家高新区龙华园区建设提质增效计划,高标准规划建设梅观创新走廊、龙澜智造走廊和深莞先进制造走廊等区域性产业创新走廊,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引领区。

  着力增创人才发展新优势。抓住用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大力引育高素质人才队伍。优化“龙舞华章”政策体系,完善“双招双引”人才政策包,探索高水平产学研联合培养、“居住在港澳、工作在龙华”等多样化引才用才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积极培育引进战略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和实用型、工匠式人才,力争新增高端创新创业团队2个以上、高层次人才40人以上。完善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高标准打造来深人才创新创业第一站,加快两个“国际人才圈”规划建设,解决好人才的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大展身手、成就梦想。

  (四)全力推进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加快建设时尚消费活力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信心、优化消费环境。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加大餐饮、文旅、养老、育幼等服务消费促进力度,办好龙华购物节等系列活动。着力构建龙华超级商圈,加快建设北站国际商圈、大浪时尚商圈、观澜河休闲商圈等特色商圈,建成开市客环球商业中心等项目,高品质打造夜间经济示范点。积极发展“露营+”新业态,推动露营学院、数字体育与露营产业研究院等项目落地。加快培育新型消费,积极发展免税经济、首店经济、共享经济、会展经济、直播经济、流量经济等新增长点,新增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等50家以上。抢抓内地和香港全面恢复通关的有利契机,打好政策组合拳,真正把人的流量转化为商户的流水、企业的营收、城区的消费。

  扩大有效投资破千亿。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迈上千亿元新台阶,达到1157亿元以上。大力抓好民生社会事业投资,完成政府投资不少于230亿元。实施工业投资倍增行动,工业投资358亿元以上。全面加速重点片区开发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梅林关片区,加快北站超核、石凹第二工业区、海岸城城市更新等项目建设,重点片区投资超过600亿元。适度超前推进交通、信息、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投资160亿元以上,新型基础设施投资82亿元以上。拓宽多元融资渠道,积极盘活政府资产,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43亿元以上。

  加大精准招商引资力度。注重顶层设计、技术支撑,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基、企业为大、招商为要、园区为主,大力开展“强链、补链、固链、延链”招商引资。完善“龙惠企”平台功能,制定全区招商项目“一本账”,构建全区招商“一盘棋”。精准绘制产业招商地图,滚动完善并用好招商引资清单,大力引进“链主”“群主”企业,高质量办好全球招商大会、“12+4”产业集群系列招商会等活动。坚持招商、亲商、稳商、富商相统一,强化“一把手”带头招商,既重视引进新项目,也鼓励和支持现有项目增资扩产,力争引进百亿级企业1家、十亿级企业12家,招引重点项目100个、投资额超1000亿元。

  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减税降费、助企纾困各项政策,有效管控企业综合成本,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平台,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实现全要素全流程服务保障。深化“十百千万”惠企服务机制,开展好“我为企业找市场、找资金、跑手续、找人才、降成本、保供应、办展会”系列活动。擦亮“龙华区惠企服务日”“两新书记直通车”等惠企品牌,健全企业诉求闭环处置机制。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实施营商环境提质升级行动,健全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加强诚信环境建设,特别是区政府系统要带头遵守契约,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五)全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推进市场准入、产权保护、社会信用等领域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龙华学习、就业、创业、生活。加快港澳特色街区、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二期、香港康诺思腾手术机器人、澳门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深港数据跨境流通试点等项目落地建设,推动港澳青年双创中心扩容,打造港澳青少年“归·心”主题活动品牌,不断深化深港澳更紧密合作交流。加强与临深片区、珠江西岸城市的交流合作,主动链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平台建设,推动深圳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推出一批战略战役性改革和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争取更多改革举措纳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模式,创新公共数据管理制度和市场化开发利用机制,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新型研发机构监管等机制,推动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向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转变。深入推进数字政府改革,扩大“免申即享”范围,推动一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湾区通办、跨省通办”,推动公立医院、社康中心检查检验结果互通互认,推动政务办公统一化、移动化、便捷化,实现文化设施、公共场所停车位等“一键预约”全覆盖,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府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深化国资国企综合改革,构建“六位一体”监督体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股份合作公司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稳妥推进股份合作公司换届选举。

  “五外联动”建设贸易强区。推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做大做强跨境电商,发展市场采购、服务贸易等新业态,实现进出口总额正增长、突破5300亿元。推动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加强重大外资项目跟踪储备,积极引进先进制造业项目,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推动外包提质增效,发展软件开发、工业设计、产品研发、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外包产业,提升本土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推动外经优化布局,实施面向重点国家和地区企业投资合作三年行动,持续用好“国际通”平台,支持企业在海外布局建设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和物流基地,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推动外智全球引才,设立“双招双引”服务团,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做到以才引才、以企引才、以“侨”引才。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搭建国际交流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国际平台型组织和分支机构落户,建成运营龙华区国际服务中心。完善国际化街区配套服务能力,实现重点公共区域外文公示语全覆盖,不断提升国际交往软环境。固化海外招商成果,善于利用澳门特色优势,强化与葡语系国家、地区经贸往来等各方面交流合作。强化城区综合营销,实施龙华形象出海工程,构建全媒体对外传播体系,提质升级“脸书龙华”“线上国际化社区”“政府在线英文网站”等外宣阵地,进一步提升龙华美誉度和影响力。

  深化对口帮扶协作。落实“百千万工程”,建立健全以产业协作为重点的合作共赢长效机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抢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机遇,支持引导辖区企业开拓帮扶协作地区市场、参与县域产业体系建设。发挥龙华信息产业优势,培育发展智慧农场、农产品电商等数字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好地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六)全力推动“人城产”融合发展,打造更具魅力的都市核心

  以工匠精神雕琢宜居之城。实施面向2035年的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科学规划设置片区功能定位、开发强度、空间形态和外观形象,促进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老旧小区、旧工业区和城中村综合整治,全面开展“三宜小村”创建,实施城市第六立面提升专项行动,统筹桥下空间综合利用,供应各类建设用地139公顷以上,城市更新供应土地20公顷以上。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动有特色、有历史记忆的老建筑、老厂区、老街区有机更新和复合利用,防止出现破坏性建设问题。全面推广“城市管家”模式,着力解决问题井盖、高空抛物、反复开挖等顽症难题,保持违法建筑“零增量、减存量、控变量”,努力拓展群众休闲、健身、娱乐公共空间,切实把城区每一寸空间管好用好。

  以系统思维规划枢纽之城。推动樟坑径直升机场规划建设和观澜导航台迁建,发展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通用航空网络。织密“四横六纵”轨道网络,扎实做好轨道交通五期线路选址、拆迁等前期工作,推进22号线开工和深惠城际线、深大城际线建设,打造“北站+鹭湖”枢纽体系。完善“九横九纵”骨干路网,加快梅观高速市政化改造、观澜大道改造、龙澜大道北延、清平高速北段、石清大道二期等项目建设,新增道路里程10公里以上。畅通交通“微循环”,完善慢行设施系统,新增非机动车道40公里以上,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0条以上。开展交通秩序优化整治行动,加大拥堵点整治力度,持续强化交通执法、提升执法效能。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立体停车库,加快龙华文化广场地下停车场、民治综合车场、观澜大水坑综合车场等项目建设,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

  以忧患意识打造韧性之城。深入推进城市体检工作,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长效机制,打造高密度城区“生命线工程”安全新模式。加快推进公明水库-清林径水库连通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25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建成综合管廊3.9公里,新增海绵城市面积6.4平方公里。完成21个城中村供用电安全隐患整治改造,加快章阁、黎光等重点区域变电站建设,推进110千伏架空线下地改造。全面完成“瓶改管”攻坚和老旧燃气管道更新改造,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26万户,实现管道天然气全覆盖。

  以超前眼光布局智慧之城。落实“极速先锋城市建设”行动,夯实以城市信息模型为核心的全域数字化底座,打造全省首个全域数字孪生城区。新建一批5G基站、多功能智能杆,优化公共算力服务能力,开展“3T”试点,实现“双千兆、全光网、1毫秒、万物联”网络建设目标。大力推进BIM、CIM技术应用,完成半数以上既有重要建筑、水务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逆向建模工作。加速“智慧龙华”二、三期项目建设,筹建未来城市研究院,丰富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打造未来城市场景试验区。

  (七)全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龙华

  构建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抓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推动PM2.5年均浓度降至17.4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3.4%以上。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管网提质增效二期工程,建成章阁综合水质净化厂,新增25公里补水管道,新建和修复污水管网35公里,污水集中收集率保持在90%以上。深化“无废城区”建设,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加快龙华能源生态园建设,健全垃圾分类导师制度,建成运营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统筹抓好噪声等各类污染的源头防治,强化新污染物治理。

  构建近悦远来的生活空间。落实“山海连城绿美深圳”和“公园城市”建设计划,开展生态筑城、山海连城、公园融城、人文趣城四大行动。新建改造公园3座以上,创建“类公园”、共建花园15个以上,打造城市公园群。统筹推进绿道和碧道建设,新增绿道5公里以上、碧道15公里以上、郊野径19公里以上。建成观澜河古墟先行段,提升观澜河干流碧道品质,打造“世界级都市亲水长廊”。全面推行林长制,深化河湖长制,科学实施城区绿化,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创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构建低碳高效的生产空间。落实碳达峰“十大行动”,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促进源头减量、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末端治理。积极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加快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启动建设一批“零碳公园”,推动华润三九观澜基地等“近零碳”试点项目建设,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示范创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新增光伏装机容量5万千瓦,建设“油电气氢+光伏”综合能源补给设施,鼓励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积极推进货运、物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

  (八)全力打造“民生七优”幸福标杆,切实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优化调整阶段性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加大对量大面广、支撑就业的服务业、个体户、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青年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服务,完善创业和灵活就业扶持体系,推动零工市场标准化建设,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发挥龙华人才园、“龙华就业第一站”等平台作用,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新增技能人才2万名以上。完善根治欠薪制度体系,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推进劳动调解服务标准化试点,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城区。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加快建设区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建成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完成区人民医院、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改扩建,投入运营区综合医院,新增床位6千张。新改扩建社康机构11家、新增全科医生150名,打造“15分钟社康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提升智慧医疗惠民服务,争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医院。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完善妇幼健康、职业健康、老龄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供应居住用地40公顷,新开工住房面积213万平方米。多渠道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3万套以上,供应6千套以上。深入推进城中村保障性住房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打造一批改造提升的“龙华样板”,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缓解住房困难。

  织密扎牢社会民生保障网。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开展个人养老金试点,加快建设区颐养院、区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完成不少于400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打造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养老特色基地,构建“1336”养老服务体系和“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完善生育支持措施,构建多元化托育服务体系,新增托位2150个。健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机制,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区。建设无障碍城区,健全残疾人等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异地参保人在社康中心刷卡就医购药。完善分层分类梯度救助体系,加强特殊群体、困难群体关爱保障,统筹推进慈善、济困、优抚等福利事业发展。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全面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深化拓展“数字动员”,加强国防教育、后备力量建设、人民防空、军民融合、双拥共建等工作,建设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示范站点,争创广东省双拥模范区。

  (九)全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持续增强文化软实力

  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弘扬“奋斗文化”,持续开展“闪亮龙华人”评选活动,提升居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实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矩阵,发掘培育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打造文明实践“10分钟服务圈”。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市美术馆新馆等4个大型场馆,加快建设2个新型体育公园,投放100个以上公益性体育设施,推动市全民健身中心落户,新增文体设施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加强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推进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计划,引育一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推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高水平举办“龙华文化大讲堂”等品牌活动,高标准办好国际版画双年展、湾区书画大展等展览展会,办好国际网球公开赛、中国围棋名人战、龙舟文化艺术节等品牌赛事,开展名家活动100场以上、文化惠民活动8千场以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建设更多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新建一批都市型、楼宇型体育场地,扩大体育场馆“一键预约”范围,打造“15分钟健身圈”。

  提升文体产业竞争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创意设计产业,培育文化领军企业,强化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打造数字文化引领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开展粤港澳汉服文化周等文旅推介活动,开发更多精品示范项目、旅游线路,力争旅游业营业收入超过35亿元。抢抓深圳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机遇,培育发展体育制造业、体育服务业,促进体育消费,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等新兴运动产业,积极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

  (十)全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坚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龙华。完善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成智慧应急“业务一张图”“感知一张图”,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城区。深化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开展信访积案难案攻坚化解行动,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妥善处置重点房企债务风险,继续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加强非法集资、涉众金融等风险防范,构建预付费等资金监管长效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拧紧意识形态安全阀。

  全面创建全国基层法治示范区。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升执法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探索成立龙华区调解院、“刑事简案快办”中心,推进“无讼社区”“无讼园区”建设,提高行政复议标准化、精细化水平,健全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认真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擦亮民法公园普法教育金字招牌,打造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区。

  推进基层治理迈上新台阶。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构建“1256”精智治理体系,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典范城区。夯实数字治理根基,全量融通物联感知数据及各类公共数据,强化数据共享共治、开发解析、赋能运用。优化数字治理平台,完善“深平安”综合试点项目,推进三级平安建设中心建设,深化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努力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拓展数字治理应用,全面推广“AI网格员”系统,完善“i社区”“惠企服务进党群”等应用功能,优化“一社三会”“书记茶话会”等共治模式,探索人文社区“亲邻党建”,打造100个“亲邻之家”,努力让治理有温度、邻里更幸福。

  各位代表!扬帆早趁春风满,奋楫更惜夏日长。今年时间即将过半,全区政府系统没有片刻等待、片刻迟疑、片刻懈怠,各项工作谋在前、干在先、落在实,正在有条不紊、有力有效开展,有些工作进度还快于时序进度,有些任务指标更走在全市前列,总体达到阶段性预期目标。当前正值“三夏”时节,是忙碌更是收获的季节,处在全年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我们将以时不我待、决战决胜的姿态尽锐出战、奋力冲刺,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促发展、保安全、惠民生,加压奋进、真抓实干,确保实现“双过半”、全力拼出“全年红”,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

  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奋进新征程、推进现代化,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勇于自我革命,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六型”政府。

  坚持忠诚为政,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牢记政府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开展好主题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向深入。

  坚持依法行政,提升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始终牢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切实把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主动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纪检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意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确保政府工作充分体现人民意愿。

  坚持务实勤政,提高行政履职服务效能。始终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问需于民、施政为民,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服务效能。开展“赓续弘扬特区精神、勇当改革开放尖兵”学习讨论,与“大走访、大座谈、大起底”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展现解放思想谋发展、改革开放求突破的生动实践。充分发挥政府绩效评估“指挥棒”作用,健全大督查专班工作机制,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制度。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理念,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升管财用财理财水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掌握过硬专业本领,主动更新知识观念,系统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坚持廉洁从政,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始终牢记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继续做好巡视、巡察、审计等发现问题整改,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监督,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扎实开展财会监督和预算执行监督专项行动,认真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等工作。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三公”经费,压减一般性支出,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

  各位代表!团结就是力量,实干铸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全面建设“数字龙华、都市核心”,为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