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是这样建成的

来源:龙华新闻日期:2025年08月05日 【 字体: 打印打印

北站社区组织志愿者培训。

北站社区志愿者清洁城市环境。

  北站社区,这个与深圳北站同步诞生的年轻社区,在4.2平方公里土地上承载5.8万常住人口,融合30余个政府部门、11家上市公司与多元居住形态,用一个个鲜活事例诠释志愿服务如何成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党建引领筑根基

  红色引擎驱动服务落地

  党建引领是北站社区志愿服务的核心动力,党组织的凝聚力让散落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该社区以“党组织联席会”为纽带联动51个企事业单位,构建起“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动”平台,党员更是冲锋在前成为志愿服务的“排头兵”。社区党员100%参与志愿项目,常态化组织党员、离退休干部等参与交通文明劝导服务,驻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到所在地基层党组织报到率均达100%,年均开展党员志愿活动80余场次。

  为应对深圳北站节假日客流高峰,便捷旅客出行,北站社区党委通过党员带头、干部带动、社会力量参与,组建深圳北站先锋服务队。实行定格化服务,将深圳北站划分为5个重点服务单元格、30个服务岗位,推出红色服务站、橙色雨伞、黄色暖心屋、绿色摆渡车、蓝海豚守夜人“五彩北站”优服务模式,三年内吸引志愿者3万余人次参与,涌现暖心案例1050余个,收到群众感谢信90余封。

  深圳外国语学校附属圣华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冯婷婷是党员志愿者中的一员,2017年,她和同事们发现社区外来儿童面临语言、转学适应难题,便与社区结对共建“课后四点半”课堂,每天下午为孩子们读绘本、辅导作业;暑期开设“空巢儿童快乐营”,通过游戏互动缓解孩子的思乡情绪。针对“隔代带娃”普遍现象,她们还开起“隔代教育”小课堂,教爷爷奶奶科学育儿。

  多元协同织网络

  全民参与绘就共治图景

  北站社区深谙“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通过培育专项队伍、联动多方力量,让不同群体在志愿服务中各展所长。如今,社区培育孵化“群防群治”等8支专项队伍,助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年均5000余场次。

  居民尹淑玲加入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后,常常要去社区独居老人家看看。“有的老人腿脚不便,我们帮忙买菜、陪伴聊天,让他们有什么事随时想到我们。”这支队伍以“低龄老人结对高龄老人”为模式,常态化开展老人陪伴、健康义诊、生日会、上门慰问、做美食、健身操及手工活动等,用点滴关怀温暖老人们的晚年生活。

  青少年是志愿服务的“新鲜血液”,这个暑期,社区第10届学生志愿服务实训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40名初中、高中学生志愿者经过志愿服务礼仪培训,分散在长者配餐、儿童暑期班、路口劝导、高铁站护航、党群值守等不同岗位,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服务。日常,辖区学校的入团积极分子,也持续前往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为社区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品牌项目惠民生

  精准服务回应群众期盼

  从心理关爱到绿色环保,北站社区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直击群众需求痛点,让服务更有精度、更有温度。

  “最近情绪好点了吗?我们今天有亲子沟通小组活动,一起去参加吧。”这是心理志愿者陈阿姨用电话回访居民的一幕。社区“安心”心理关爱项目培育的30名志愿者,驻守心理咨询室为居民解心结。有居民曾因工作压力失眠焦虑,在志愿者的疏导下逐渐走出阴霾:“他们像家人一样听我倾诉,帮我找到解决办法。”

  在“绘本润童心”项目中,经过专业培训的“绘本奶奶”们通过生动讲述和角色扮演,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成长。而果然“愈见”零废弃项目则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志愿者带领居民用厨余垃圾堆肥改良社区花园土壤。在旧物改造活动中,居民将废纸箱做成玩具,用饮料瓶种上绿植,社区获评龙华区绿色(宜居)社区建设典型案例,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5%以上。

  机制创新促长效

  制度保障延续奉献精神

  当社区内的居民、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各展所长又“亲密”联动时,碰撞出的是社区治理的蓬勃生命力。今年5月,2024年度北站社区“一社三会”颁奖盛典现场,“志愿之星”“共治之星”“最美北站人”等先进个人和单位逐一亮相,用生动故事展现社区治理的活力,也向更多人发出共建美好家园的邀请。

  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离不开机制护航。北站社区构建“激励—回馈—成长”全链条,让志愿者有收获、有动力。社区“最美志愿红”积分制度年均兑换积分超10万分,小小积分承载着对奉献的肯定。每年举办“一社三会”年度表彰,评选“志愿之星”“共治之星”“最美北站人”,叠加年均20余场志愿者团建活动,切实提升志愿者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同时,建立“岗前培训+专项提升”机制,开展应急救援等培训40余场,累计培训志愿者1500人次。

  从一碗热饭的温暖到一次陪伴的感动,北站社区用千万个志愿服务瞬间,诠释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治理理念。此次荣膺全国“最美”,既是荣誉更是动力。未来,这里的“志愿红”将继续闪耀,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暖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