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民心为圆心,圈出治理新图景

来源:龙华新闻日期:2025年08月11日 【 字体: 打印打印

白石龙社区召开书记茶话会听取居民需求。

汇龙苑党支部动员热心居民,联动物业管理处、住户代表组建“我爱我家”居民志愿者服务队。

白石龙城中村楼栋长和网格员检查楼栋消防设施。

  白石龙社区是深圳典型的高密度城中村社区,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交织共生,既承载着无数人扎根城市的生活与梦想,也面临着人口结构复杂、服务需求多元的治理挑战。如今,社区以“把居民当圆心,把服务作半径”为理念,通过“三问”工作法倾听民意、党建联建凝聚合力、楼栋长自治激活基层活力等创新实践,在“治理赋能”的考卷上写下温暖人心的答案。

  聚焦民意精准发力

  “三问”架起服务桥

  “您有没有问题需要社区帮助解决?”这是白石龙社区党委书记林乐茂与居民交流的常用开场白。在他心中,社区治理的起点不是“我们想做什么”,而是“居民需要什么”。

  龙腾学校门口望辉路的交通问题曾经让校方和家长头疼,“该改成单行道,还是加装隔离栏?”社区广泛征集意见后,牵头联系相关部门,最终敲定加装隔离栏方案。如今的望辉路,车辆有序通行,行人安全无忧,拥堵乱象已成“过去式”。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今年以来,社区依托“问需于民”机制,结合“一社三会”“书记茶话会”“党代表进社区”等多种途径,累计收集医疗救助、环境整治、设施维修等民生需求100余件,每一件都被登记在册、专人跟进。

  “您有没有建议向社区提?”这是林乐茂常问的第二句话。在他看来,居民是社区治理的“智囊团”,他们的建议往往能打开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民兴苑的喷泉池曾是个“老大难”问题——池底青苔滑腻,老人孩子易摔倒,夏季蚊虫孳生影响环境。社区党委没有直接拍板改造,而是善用定格化服务机制:网格员走访,下沉党员干部线上线下同步征集意见,并依托居民议事会让大家各抒己见。最终,社区联络党代表团队现场勘查,联合区相关部门制定方案,将喷泉池改造成了休闲广场。“现在老人能跳广场舞,孩子能玩滑板,改到了我们心坎上!”居民王阿姨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您对在社区办理的事情满意吗?”这是问题解决后的“关键追问”。社区始终认为,居民的“好评和差评”才是检验治理成效的“金标准”。为确保“问效于民”不走过场,社区建立了“三公开”机制——问题收集公开、办理过程公开、结果反馈公开。居民可通过查看定格化服务微信群、工作人员“点对点”反馈等方式了解进度,对不满意的事项可随时提出意见。

  治理体系优化提升

  以党建联建聚合力

  “三问”工作法不仅摸清了居民的急难愁盼,更凝聚了“共治共享”的共识。但民生需求的落地、治理难题的破解,还需要打破单一主体局限,让更多力量汇入服务民生的“同心圆”。白石龙社区的破题之道,是深化物业小区党建联建,将党建与物业服务管理有机融合,紧扣不同小区的差异化需求,靶向推进重点项目,精准破解治理堵点。

  重点项目直击最迫切的民生需求。高密度城中村的消防安全始终是“悬顶之剑”,社区将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列为头号项目——由工作站党支部联合股份合作公司党支部、物业管理处,共同推动应急服务站从15平方米的小隔间扩容至120平方米的标准化站点,同时强化义务消防队培训演练。“现在看到队员们定期演练、常态巡查,住着更踏实了。”租户李女士的话道出了居民的安心。

  针对老年人“下楼难”的痛点,社区党委牵头,阳光新苑党支部主动联合业委会、物业管理处,多次组织召开居民议事会,逐户协调加装电梯的费用分摊、施工影响等问题,最终推动多栋老旧楼加装电梯项目顺利开工。

  面对汇龙苑物业管理力度不足、公共设施薄弱等难题,汇龙苑党支部动员热心居民,联动物业管理处、住户代表开展“有话敞开说、有事一起干”专题活动,创新“党员+物业+住户”模式,组建“我爱我家”居民志愿者服务队。常态化的共建共治机制,让小区在一次次清洁、维护、改造中变美。

  邻里纠纷虽小,但最影响生活质感。逸秀新村楼长协会党支部牵头建起“一站式”调解办公室,联合物业、商户等多方力量,让矛盾在“家门口”就能说清理顺。如今,社区还在探索“移动调解室”,让调解更精准地抵达矛盾发生点。

  同时,白石龙社区积极推动“大党委”建设,社区先后与南方科技大学致仁书院、深圳消防救援支队战勤保障处等5个单位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吸纳公安、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兼职副书记1名、兼职委员2名,通过红色教育主题研讨等共建活动,将外部资源转化为治理动能,让精准化破题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治理单元精耕细作

  楼栋长自治激活力

  党建联建为治理注入了协同之力,破解了一批跨领域、跨群体的难点问题。而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需要扎根基层的“毛细血管”主动发力——在高密度社区中,楼栋作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正是激活治理末梢的关键抓手。

  “以前楼道堆着杂物,消防通道堵得满满当当,晚上睡觉都不踏实。现在每天都能看到楼栋长巡查,楼道干干净净,心里安稳多了!”家住白石龙一村的李阿姨站在整洁的楼道里,话语中满是欣慰。这一切变化,源于社区创新推行的楼栋长自治评价机制。

  白石龙社区有390余栋出租屋,楼栋密集,管理难度突出。社区党委走访时发现,租户流动频繁,有的迟迟未加入居民联络群,安全预警、活动通知等信息常“送不到家”;更让人揪心的是,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杂物堵塞消防通道等隐患,像一颗颗“定时炸弹”潜伏在楼栋间。

  今年年初,白石龙社区党委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历时两个月走访所有出租屋,记录管理痛点。期间召开2场居民议事会、4场专题部署会及座谈会等,广泛收集各方意见,最终形成一套5大项22小项的评价标准——从消防器材检查频次到楼道杂物清理时效,从政策宣传覆盖率到居民满意度,每一项都有明确指标。

  数字赋能让自治更高效。社区在数字工作台搭建楼栋长自治评价系统,每栋楼的治理情况都有“数字档案”:哪栋楼消防隐患整改滞后,哪项工作薄弱,后台数据一目了然。每月一次的“红黑榜”通报更成了“助推器”——排名靠后的10栋出租屋,社区会联合消防、民警上门“会诊”,手把手指导整改。今年5月,社区对登上“红榜”的优秀楼栋长颁发荣誉证书和实物奖励。

  “221名楼栋长累计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1032处,整改电气线路隐患1975处,安装天然气管道物理隔离护栏楼栋214栋……”机制运行半年多来,白石龙社区城中村的面貌有了新变化。

  花园小区同样需要打通治理末梢。民兴苑是保障性住房小区,需求多样化特征明显。从居民入住之初,社区党支部就和物业紧密联系,先后破解了电梯通风、高空抛物监控等难题。党支部书记黄锻敏介绍,小区5栋楼的物业服务群里都有支部班子成员,大家及时收集信息,推进重难点工作。

  如今,民兴苑小区已成立党员楼栋长,楼栋长的相关信息张贴在楼栋入口,让邻里有问题能及时找到人。“我们作为一个窗口了解民情民意,收集问题后,也希望能获得更多支持”,黄锻敏说。目前,民治街道和白石龙社区计划在民兴苑以党员示范引领,全域推进花园小区楼栋长工作。

  从“三问”工作法倾听民心,到党建联建聚合力破解难题,再到楼栋长自治激活基层活力,白石龙社区的每一步探索,都围绕着“居民”这个圆心。在党建引领下,多元协同、民生为本的共治理念深入人心,曾经的“治理难题”正转化为“幸福账单”。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