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爆发式增长,电动自行车空间供需失衡、乱停放矛盾日益凸显,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近日将启动电动自行车乱停放专项整治行动,会同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借助本土科技企业技术力量,以“数智治理”为重要抓手,遵循“分类施策、分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市率先对辖区公共区域逐级划分电动自行车停放严管区,构建以试点带动全域严管的长效治理机制,为破解高密度城区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探索出一条“科技支撑、规则引领、精准治理”的新路径。
一类严管区试点8个点位
分级分类逐步扩大范围
本次整治以技术突破为核心支撑,在城管领域创新引入三维场景重建技术,构建智能化、高精度的电动自行车停放识别体系,并配套实施创新的分级停放管理规则,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停放时长的电动自行车实施差异化处置,将采取分级分类、柔性疏导、依法依规的方式,分试点攻坚、深化攻坚、全面铺开三个阶段展开,确保兼顾治理效能与群众权益。目前,第一批试点已确定在龙华区全域6个街道全面开展,共设立8个点位,其中龙华、大浪街道各2个点位,其他街道各1个点位。
第一阶段试点攻坚期,划定一类严管区(即阳台山东站、元芬、龙华、清湖、观澜湖、松元厦、白石龙、长湖等8个重点地铁站周边区域作为试点),对未在划线区域内停放或在划线区域内连续停放超过3天的电动自行车,由属地街道统一迁移至临时停放区,同步张贴告知标识,建立“一车一档”电子台账,确保处置过程可追溯、可核查,车主可扫标识牌上二维码寻车,随时取回车辆。
第二阶段深化攻坚期,将公布二类严管区点位,整治范围扩大延伸至全区重点商圈、大型写字楼周边公共区域,在二类严管区对未在划线区域内停放或在划线区域内连续停放超过5天的电动自行车,由属地街道统一迁移至临时停放区。
第三阶段全面铺开期,在试点攻坚、深化攻坚工作基础上,将整治范围全面扩展至全区所有公共空间区域,实现辖区内电动自行车治理无死角覆盖。力争实现短期内重点区域电动自行车动态清理、公共空间初步释放,中期全区重点商圈、大型写字楼周边公共区域电动自行车动态规范管控,推动城区核心商业区域市容秩序显著改善,长期优化市容秩序、城区面貌彻底改变、居民生活品质跃升的系统治理目标。
AI 3D建模技术护航
“数字龙华”筑牢治理支撑
随着数字龙华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正广泛融入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此次行动采用的AI 3D建模技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新兴的实时三维场景重建技术,其核心源于点云渲染优化和概率辐射场建模,相比Mesh建模、体素渲染等传统技术,兼具高精度、低算力开销优势,且支持动态目标跟踪与更新,已成为数字孪生、智慧城市等领域的热点。
该技术可凭借高精度建模、实时动态监测、低算力需求及可视化分析等特点,精准还原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景,识别车辆位置、停放时长等关键信息,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识别长期停放电动自行车,为“精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让“数字龙华”的技术优势切实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
疏堵结合保障停放需求
开放渠道畅听民意
在开展专项行动同时,龙华区坚持“疏堵结合”,各街道将按“能划尽划、应划尽划”原则,合理划分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释放更多可停放的公共空间,尽最大可能保障市民电动自行车停放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行动主要整治对象是对重点公共区域乱停放以及无限度挤占公共空间、公共资源的电动自行车。车辆仅作迁移处理而非执法处罚,车主随时可通过告知标识上的二维码取回车辆,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日常出行的影响。
为推动治理优化,龙华区同步在“深圳龙华”微信公众号开设网上民意渠道:市民可对在公共区域长期闲置无人管理的电动自行车进行投诉反映,工作人员将及时按工作规范组织迁移停放;还可对行动实施过程中的任何问题、意见建议等进行反馈,相关部门将进行实时梳理、研判吸纳,让治理过程更贴民心、更合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