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数字产业核心区。
从数字经济“先行区”跃升“核心区”,从制造大区迈向智造强区;从数字经济产值突破6500亿元,到PM2.5浓度再创新低;从全国首创“双碳大脑”到全市率先实现5G全域覆盖;从“一站办”到“秒批秒办”;从全市最大深圳美术馆到床位最多的深圳儿童医院……“十四五”期间,这一组组滚烫数据、一项项首创改革、一桩桩民生喜事,勾勒出龙华这座产业大区、人口大区向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中轴新城蝶变的清晰轨迹。
这五年,龙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融入和服务全市“五个中心”建设,全力加速龙华“五个区”建设,以“数字龙华、都市核心”为总牵引,以改革创新和系统治理的理念,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城区、新福祉“四新融合”为目标,对产业体系、城区品质、民生发展进行整体性布局,全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深圳建设全球标杆城市筑牢了坚实根基。
构建现代化产业新体系 双轮驱动锻造“硬实力”
鼓帆奋楫,锐意进取。
这五年,龙华彻底告别产业“低端锁定”,以数字经济为核,“新制造”与“新服务”深度融合,重塑产业筋骨。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500亿元,稳居全市第一梯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达1286家,产业规模5638.9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47.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区前十,坐拥2家世界级“灯塔工厂”、3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占比51.43%,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突破150亿元。数字经济发展动能强劲,2024年首次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区前十、创历史最佳,位列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第22位。
这五年,龙华聚焦两大核心抓手,强力构建“1+2+3”先进制造业体系与“3+3+2”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互促双融。高标准打造深圳数字经济核心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一站式数字赋能平台。优化企业全方位服务体系,在全市率先推行“免申即享”改革,让政策补贴直达企业,累计兑现政策红利20多亿元,实现事项覆盖范围、事项数量、补贴金额、受惠人数四个全省第一。
这五年,龙华区精准服务赋能实体,优化“四位一体”企业服务体系:创新“数字云贷”“园区贷”“龙华资本贷”等金融产品,累计授信超2.4万家企业、金额804亿元。优化项目投资促进体系,持续健全招引项目落地统筹机制,建立超级联络人、专班化协商服务、全链条跟踪服务等机制,完善“招引、落地、建设、投产”闭环式管理,成功落户华为、美团、开市客等一批世界500强项目,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大关。
这五年,从“制造”到“智造”,从“单轮”到“双驱”,龙华产业筋骨在数字浪潮与体系重构中淬炼得愈发强健。
重塑体制机制新思路 激活全域创新“强引擎”
善谋者胜,远谋者兴。
面对基础研究薄弱、创新载体不足的短板,龙华以改革创新破局,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
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从无到有,建成2家;各类创新载体达349家。关键核心技术接连突破——国产首台ECMO上市、全球首台5.0T磁共振国产化,集成电路光学检测打破垄断。创新梯队枝繁叶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38家,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41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4.15%。
这五年,龙华区打出体制机制创新“组合拳”,强化政策精准滴灌,全国首创“免申即享”改革,20多亿元政策红利直达企业,实现覆盖范围、事项数量、补贴金额、受惠人数“四个全省第一”。构建全链条人才生态,推出“龙舞华章”计划,累计投入超21亿元引才育才,未来五年再投15亿,汇聚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384人、各类人才总量超90万。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创新“政府统筹+国企做地+央企开发”机制,近四年释放13.4平方公里优质产业空间,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肯定和推广,响亮承诺“只要有好项目,龙华就有好空间”。
这五年,龙华区以改革之力如开山斧,劈开了资源约束的荆棘,助力燃动创新之火。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发展战略。培育孵化创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增至294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409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至18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38家,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达41家,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如今这里已发展为都市核心区,由传统工业区摇身一变成为创新产业集聚地,从“制造”到“智造”,从“追赶”到“引领”,龙华书写了一部城区蜕变的传奇,实现了产业升级的跨越。
打造现代典范“新城区” 山海连城绘就“高品质”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这五年,龙华坚持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好房子”建设、“大枢纽”开发、“生命线”打造、“新基建”升级为抓手,走出一条现代化城区精细化治理新路子一座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新城在深圳中轴崛起。
2024年龙华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超一万套,公共租赁住房供应规模全市第一;市轨道交通五期22号线、25号线、27号线密集开工,里程规模全市第二;龙华超级商圈跻身深圳7大全国引领级商圈,人气热度稳居全国前列、全市首位;“5G+千兆光网+智慧专网+物联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130座超级充电站、29座车网互动(V2G)站、近百个低空智能设施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及三维多物理场耦合风洞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突出;全域全信创数字孪生城市加速建设,城市操作系统(CIM)基本成形……
这五年,龙华区确立“一轴双心多点”发展框架,以打造山环水润景美城靓的高品质现代化城区为目标,构建“一轴双心多点”的城市开发格局,形成南部都市核心区(民治、龙华街道)与北部市级功能中心(鹭湖中心城)“南北双中心”联动格局。高标准实施“山海连城计划”,推动山、水、城、园共融共生,促进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龙华以南北“双中心”为支点,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举措,推动七大重点片区加速发展,在17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启从“地理中心”向“城市中心”的历史性跨越,全力再造新龙华。
这五年,龙华区钢筋水泥间植入生态人文基因,传统基建上嫁接数字智能神经,龙华正重塑城区的“形”与“魂”。
造就可感可及“新福祉” 倾情倾力托举“幸福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五年,龙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财政支出近八成投向民生领域,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可感可及。
五年来,龙华民生答卷温暖厚重。三甲医院从1家增至5家,增长400%;床位数达10985张,增长2.59倍;家庭医生实现全覆盖,“十分钟社康圈”基本形成。教育资源扩容增效,建成教育集团30个,新增公办学校(校区)83所、公办幼儿园141所,新增义务教育和高中学位超过10万座,获评“全国高中深度学习先行示范区”。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建成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等大型文体场馆,入选省第四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公共体育设施总面积为561万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为52万平方米。社会保障更加完善,龙华人才园获批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龙华就业第一站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典型经验,劳动争议调解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国家级验收。民治街道“一老一小”协同发展经验做法获评全国“2024年度民生工程”案例。数字治理服务“多调联动 精智解纷”工作法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建设筹集保障房85526套,建成国内首个高层混凝土模块化保障房项目,安居工程考核全市第一。
五年来,龙华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民生项目一项接着一项干、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牢牢守住“三保”底线,久久为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品质提升要做到标准不降。加快推动民生“七有”向“七优”迈进,推动“基本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让人民群众享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优质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从病有所医到学有优教,从幼有善育到老有颐养,龙华以倾城之力,托举起百万市民稳稳的幸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回望“十四五”,龙华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实现了从产业大区到都市核心、从制造重镇到创新高地的历史性跨越。展望新征程,这座攀登过无数高峰的“奋斗之城”,将继续以“敢为天下先”的胆魄,在粤港澳大湾区中轴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龙华新篇章。